20世纪前叶,台湾女性在日本殖民的时空背景下,因缘际会初次接触到向来被汉人传统男权社会视为才识禁脔的绘画艺能,自此拓展出女性视觉图像创作的流脉。
但在受限于政治与性别双重箝制的社会脉络下,近代台湾女性的视觉艺术实际上呈现颇多殊异的特质与面貌。《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一书以台湾近代画坛女性的绘画作为书写的核心,一方面企图为早期台湾女性视觉艺术拓荒者立传,一方面也从批判的角度探索图像背后潜藏的权力象征意义。
本书主要收录有六篇文字,其中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94年,最晚的一篇则发表在2006年。赖明珠这十几年来,在不同时间、不同机缘所写的文字,表达出她对台湾女性艺术及本土艺术的观照。她表示:「台湾美术研究是近二十多年来,才成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研究者观照、对话的学科主题。在错综复杂、多重叠合的认同中,台湾美术的书写也呈现多种『凝视』角度的诠释面向。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提供给凝视流转于历史长河中台湾视觉图像的阅观者,一些再介入、再评价的思考空间。」
此外,本书旁及同时代并溯及传统时代男性画家笔下的女性图像,论述作为一种表征系脉的符征,被物化、他者化的女性,在历史洪流中流转翻滚的符号意涵。
同时,本书邀请到石守谦及廖新田两位学者撰写推介序文,书末并附有参考书目及索引。是一本提供研究战前台湾艺术史不可多得的着作。
作者简介
赖明珠
1957年出生于台北市。
1980年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
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研究所毕业。
目前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及中原大学室设系兼任副教授,并从事于台湾美术史之研究。
自序
1994年以前笔者和多数从事视觉图像研究的人一样,关切、注视的是佔据艺术史篇幅的男性艺术家。因为艺术场域是由制造「文化产品」的强势男性所集体建构。依据社会惯例与制式化的思考模式,「人」无分性别,通常在无意识中多数会遵从已被架构好的情境中应对生活。这样的存在盲点多年来笔者并不自觉,直到1990年代初期于英国撰写论文及阅读后殖民、女性艺术论述时,方萌生性别的意识与省思艺术史中的性别议题。
1993年完成论文返台后,笔者开始着手收集多位隐身于殖民社会艺术阶级底层的台湾女性画家的文献及图档资料。之后借由口述访谈与田野调查,试图逐步拼贴出,被遗漏的台湾女性视觉创作、个人生命史及社会中女性被压抑、限制的历史脉络意象。
1994年首度于《艺术家》杂志发表〈女性艺术家的角色定位与社会限制?谈3、40年代台湾树林黄氏姊妹的绘画活动〉,是个人撰写计画的初步尝试。当时选定出生于1910、20年代之交的黄早早、黄新楼姊妹,作为代表性的缩影,论述20世纪前期台湾女性挣破传统规范,得以在视觉文化领域初露头角的时代背景,并探讨她们在日后创作中仍须面临殖民政权与男权社会所加诸的层层箝制。1995年笔者又发表〈才情与认知的落差?论张李德和的才德观与艺术创作观〉,检视、探索出生于19世纪晚期,身跨传统书画与近代东洋画两种视觉媒介张李德和的创作世界。
笔者尝试分析张李氏文学艺术养成经历,及她所编撰《琳瑯山阁唱和集》表露的才德观与艺术观,阐述一位兼融传统儒学思想与近代绘画知识的女姓画家,如何在视觉与言辞表征系脉中,演绎出过渡时期的矛盾女性形象。1998年撰写的〈父权与政权在女性画家作品中的效用?以陈碧女40年代之创作为例〉,则持续探讨殖民政权与男权对女性在视觉表现领域的影响与介入。同一年又发表了〈日治时期留日学画的台湾女性〉及〈闺秀画家笔下的图像意涵〉两文,探讨20世纪前叶台湾女性,如何在教育、官展或留学殖民统治机制中,跨出深闺门槛并活跃于公共艺术场域。在〈闺秀画家笔下的图像意涵〉文中,刻意纳入对传统汉人艺术圈中绘画才女的讨论议题,目的在凸显被边缘化汉人社会中文人画系脉的传承,以及传统女性图像所传达另一种层面的表征蕴涵。虽然官展系脉与文人画系脉女性画家图像,在对照中显示出分歧的意涵与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无论现代或传统系脉的女性画家,事实上都共同面对封建男权及殖民政权的双重制约。
〈流转的符号女性—台湾美术中女性图象的表征意涵1800s-1945〉一文,乃追溯从清朝中、晚期至日人治台的150年之间,女性图像在传统汉人纸本卷轴、彩绘壁画或雕塑,以及在近代东洋画、西洋画的形式中,如何被建构成视觉性的「交流系统」与「表意系统」。「符号女性」作为一种视觉的「符征」,实乃封建男权社会及现代殖民政权所形构的「文化产物」。不同时期被符号化的女性图像,往往被掌控权力的男性赋予高度政治、社会、宗教或文化象征意涵。然而当近代进步女性意识到自我的独特价值时,被物化的「符号女性」则转化为,女性主体用以「指涉」个人艺术理念的象征符号。在历史的转折过程中,「符号女性」已非男性他者的掌中物。百年来在台湾美术长河中随波流转的「符号女性」,终于脱离他者主控,并成为女性自我诠释、创造的符征。(本文为摘录)
“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历史的厚重感,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历史,特别是那种不那么“宏大”,而是关注个体命运的历史充满兴趣。而“战前台湾女性”这个群体,在我的认知里,总是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她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和转变的时代,她们的形象是如何被记录和呈现的?这本书从“图像艺术”这个角度切入,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我好奇,书里会呈现哪些具体的艺术作品?是那些在美术馆里陈列的珍品,还是隐藏在民间的老照片、报纸杂志上的插画?这些图像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审美标准?“流转的符号”这个概念,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静态的图像罗列,而是探讨图像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和变迁。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符号”是如何被创造、被消费,又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流转”的?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女性形象,比如家庭主妇、女学生、职业女性,甚至是被边缘化的女性。她们的衣着、妆容、表情、姿态,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出,在看似被动的“符号化”过程中,女性是否也曾有过主动的表达和反抗,是否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和定义自己的“符号”。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那些曾经被历史淹没的女性声音,是如何通过这些“图像符号”得以流传和被重新解读的。
评分《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充满魅力的谜语,瞬间勾起了我强烈的探索欲望。我对台湾近代史,特别是那个充满转型与变迁的“战前”时期,有着难以抑制的好奇心。而“女性图像艺术”这个角度,更是将我的注意力牢牢锁定。我们常常从宏观的历史叙事中了解那个时代,但对于身处其中的女性,她们的真实面貌、她们的喜怒哀乐,却往往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她们内心世界的窗户,而且是通过“图像”这个最直接、最感性的媒介。书名中的“流转的符号”更是充满了意境,它让我联想到,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形象是如何被赋予各种意义的“符号”,而这些“符号”又如何随着时代的浪潮而不断变化、流动。我迫切地想知道,书里会呈现哪些具体的艺术作品?是那些在画廊里才能看到的精美画作,还是更贴近生活的报纸、杂志上的插画,亦或是那些记录了时代风貌的老照片?这些图像将如何展现战前台湾女性的形象?她们的眼神、表情、穿着打扮,是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价值观?“符号”的运用,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介绍,更是一种对这些图像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的深入解读,我期待它能带领我揭开那些“流转的符号”所隐藏的丰富内涵,去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印记。
评分光是读到“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这几个字,就让我感觉心脏漏跳了一拍。我总觉得,关于台湾的近代史,尤其是涉及女性的视角,总是被主流的叙事所遮蔽。我们更多地知道政治事件,知道经济发展,但那些生活在时代洪流中的女性,她们的形象,她们的被观看方式,似乎很少被深入地讨论。特别是“战前”,这个时间段,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与可能性。我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些老电影里的片段,黑白照片里的身影,但那始终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让我有机会窥探那个时代女性的真实容貌。我好奇,书里会收录哪些形式的图像?是绘画、摄影,还是广告插画?这些图像的创作者是谁?他们是男性艺术家,还是女性艺术家?他们的视角又会如何影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流转的符号”这个词,更是让我产生了联想,它暗示着这些图像不仅仅是表面的呈现,更是蕴含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价值观的流动,甚至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压抑。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我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去理解战前台湾社会结构下,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她们的社会地位,以及她们如何通过艺术被“符号化”,又如何在这些“符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探讨,更是对历史和女性命运的深刻挖掘,我真的迫不及待想翻开它,让那些“流转的符号”在我眼前鲜活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就像一首无声的诗,瞬间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遥远年代的想象。战前台湾,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而“女性图像艺术”更是将我的思绪引向了对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我一直觉得,历史的书写往往忽略了女性的声音和形象,而这本书以“图像艺术”为切入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段被遗忘的岁月。书名中的“流转的符号”更是让我着迷,它暗示着图像中的女性并非是凝固的,而是承载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观念的流动,以及女性自身身份的不断演变。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呈现出哪些具体艺术作品?是那些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的珍贵画作,还是藏匿在旧报纸、旧杂志里的插画,亦或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珍贵老照片?这些图像将如何描绘战前台湾女性的面貌?她们的服饰、妆容、眼神、姿态,又会透露出怎样的时代信息和文化内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符号”是如何被创造、被解读,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演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画册,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女性命运的深刻叙事,它将带领我们去感受那个时代女性的喜怒哀乐,去理解她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那些“流转的符号”背后所蕴含的动人故事。
评分“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这个书名一出现,就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画面。我一直对历史,尤其是那些被忽略的、属于普通人的历史,有着特别的兴趣。战前台湾,这个时期的女性,她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她们的形象是如何被当时的社会所观看和描绘的?“图像艺术”这个切入点,让我觉得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艺术的魅力。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展示哪些具体的艺术作品?是那些在画展上才能看到的油画,还是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报纸杂志插画,亦或是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照片?“流转的符号”这个词,更是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它暗示着,这些女性的图像并非是静止的,而是蕴含着时代变迁的信息,社会观念的流动,甚至是女性身份认同的演变。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在不同的艺术媒介和创作语境下,战前台湾女性的形象是如何被“符号化”的,她们的服饰、妆容、姿态,都可能成为解读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女性地位的线索。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的女性形象,让她们不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成为历史叙述的主体。这本书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视觉旅程,一次对历史与女性命运的深度回溯,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它,触摸到那个时代女性的真实生命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一出现,就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战前台湾,这个在历史书本上被赋予了复杂政治色彩的时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女性的生活充满了好奇。而“图像艺术”这个词,更是将我的思绪引向了那个遥远年代的视觉表达。我常常想象,在那个还未被现代商业广告和流行文化浸染的时代,台湾女性的形象是如何被描绘的?她们的笑容、眼神、服饰、姿态,承载了怎样的时代印记和文化信息?是受到日本殖民时期艺术风格的影响,还是保留着本土的传统审美?书名中的“流转的符号”更是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这是否意味着书中的图像并非静止的画面,而是承载着某种流动的信息,某种社会变迁的隐喻?我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梳理艺术史,更是在通过女性的图像,去触碰那个时代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她们的社会角色、家庭生活、甚至是潜藏的内心世界。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流转”过去的女性身影,她们的命运,她们的集体记忆,她们如何在那个特定的时空下,以她们的方式,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符号”。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我还没看到实际的书,但从书名本身就能联想到)大概率会是充满时代感和艺术感的,也许会是一幅泛黄的老照片,也许是一幅细腻的油画,又或者是水墨画,都将是我进入那个世界的入口。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解锁更多关于战前台湾女性的视觉叙事,去理解她们的“符号”如何被创造,又如何被后人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仿佛是一道通往过去的时空之门,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对战前台湾的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而“女性图像艺术”这个切入点,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常常思考,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形象是如何被描绘和理解的?她们的笑容、眼神、体态,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中承载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流转的符号”这个词,更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它暗示着这些图像并非静止不变,而是蕴含着时代变迁的印记,社会观念的流动,以及女性身份的演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的女性是如何通过艺术家的画笔、镜头,甚至是当时的广告宣传,被塑造成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是父权社会的投射,还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尝试?我很好奇,书里会涉及哪些具体的艺术形式?是传统的绘画,还是新兴的摄影?是细腻的肖像画,还是更具时代气息的插画?这些作品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曾经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女性,她们如何在艺术的“符号”中被定格,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流淌出属于她们自己的生命轨迹。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艺术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过去时代女性命运和身份的深刻回望,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深度,让我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中探索。
评分《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这个书名,就像一块散发着淡淡历史气息的磁石,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台湾近代史,特别是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侧面,充满了好奇,而“女性图像艺术”这个角度,更是让我觉得眼前一亮。我们对战前台湾的女性,印象大多模糊,可能只是教科书上寥寥几笔的记载,或是老电影里的惊鸿一瞥。这本书仿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她们的机会,而且是通过“图像”这个充满感性与直观的媒介。书名中的“流转的符号”尤其引人遐想,它暗示着女性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观念的更迭而产生流动与变化。我猜想,这本书会展现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台湾女性的形象是如何被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呈现的。是那些端庄典雅的肖像画,还是充满生活气息的速写,抑或是当时广告宣传中被塑造成的某种理想女性形象?这些图像背后,是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她们的装扮、姿态,是否也暗示了她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符号”一词,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呈现,更是一种对这些图像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的解读。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符号”是如何被构建的,又如何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流转”,甚至被重新定义。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历史、对女性身份的深刻探索,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评分《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探索性,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阅。我一直对台湾近代史中的女性命运和她们的社会形象非常感兴趣,总觉得那段历史中有太多值得被挖掘的故事,而“图像艺术”这个角度,更是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书名中的“流转的符号”让我联想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女性的形象并非是单一或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战前台湾女性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中是如何被描绘的,她们的姿态、表情、服饰,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比如温柔贤淑、勤劳能干,或者是有着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与活力。同时,“符号”这个词也让我思考,这些艺术图像是否也承载了某种象征意义,比如代表着家庭、国家,或者某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我很好奇,书中会收录哪些类型的图像?是那些在美术馆里才能看到的画作,还是更加贴近生活的报纸杂志插画、广告图像,甚至是老照片?这些图像的创作者是谁?他们的身份和视角,又会对作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战前台湾女性是如何被“符号化”的,以及她们在这些“符号”背后,是如何活出自己的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解读,更是一次对历史、对女性身份的深刻挖掘,让我对那个时代女性的真实面貌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想象空间。我对战前台湾这段复杂的历史时期一直心存好奇,而“女性图像艺术”这个角度,则是我从未深入探索过的领域。我总觉得,历史的叙事常常忽略了女性的声音和形象,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全新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机会。书名中的“流转的符号”让我联想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女性的形象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不断演变,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解读。我特别好奇,书中会收录哪些类型的艺术作品?是那些在美术馆里陈列的油画、水彩,还是更贴近当时民众生活的报纸杂志插画、漫画,甚至是一些珍贵的老照片?这些图像将如何描绘战前台湾女性的面貌?她们的服饰、妆容、姿态,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审美标准?“符号”一词,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展示,更是一种对这些图像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的解读。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出,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形象是如何被“符号化”的,她们的“符号”又如何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流转”和演变。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视觉探索,一次对历史与女性命运的深度回望,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关于那个时代女性形象的丰富认知和深刻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