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各大美術館所藏書法名跡為經,相關時空背景、書傢之情感心境,與收藏流緒為緯,綴成〈中國書法史上的明星〉主要篇章,輔以〈中國書體的演變〉、〈書法藝術的新發展〉,以及〈書畫傢活動及曆史事件年錶〉,架構齣體例新穎的《中國書法簡明史》。文筆淺顯流暢,加上全彩豐富的配圖,是參觀書法展的最佳導讀!
對於有誌提升書法欣賞及書寫實力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名傢的作品,尤其是真跡,因此博物館是書法知識最重要的傳遞管道。因為親臨現場,觀賞者纔能真實感受到作品的實際尺寸、墨色的乾濕濃淡,以及細微的運筆牽帶等等。針對博物館所齣版的展覽專書過於專業深奧,以及展場現場提供文字說明又過於簡要這二大缺憾,對於不具相關基礎知識的參觀者來說,要理解博物館這些文字介紹,是有所障礙的。
為協助參觀者培養欣賞書法藝術的眼光,並具備書法欣賞的入門知識,雄獅美術邀請專攻書法藝術的高明一,運用淺顯流暢的文筆、搭配全彩豐富的配圖,以颱北故宮的曆代書法館藏為經,其他各大美術館所藏書法名跡、相關時空背景、書傢之情感心境,與收藏流緒為緯,再輔以〈中國書體的演變〉、〈書法藝術的新發展〉,以及〈書畫傢活動及曆史事件年錶〉,舖陳齣體例新穎的《中國書法簡明史》。深信透過這本深入淺齣的圖文書籍導讀,當您去博物館參觀書法展覽時,不僅能有更深的體會,也能觸發探尋的興味。
作者簡介
高明一
1970年生,颱中市人。
1988年,在大學時從鹿港書法傢粘文意習字,至今不輟。
2000年,國立藝術學院(今颱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指導教授莊素娥老師,碩士論文《清代金石書法入畫研究—趙之謙花卉畫的曆史意涵》。現為國立颱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生,指導教授傅申老師,研究方嚮為清代的金石學發展與宋代的宮廷書法藝術,相關文章發錶在《國立颱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與《故宮文物月刊》。
推薦序
──簡明是入門的最佳手段 王耀庭(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長)
作者序
──其實,入門書法藝術欣賞並不難 高明一
I.中國書體的演變
一、古文
二、篆書
三、隸書
四、草書
五、行書與真書
六、書寫質材的轉變
II.中國書法史上的明星
一、書聖傳奇──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帝王的序文──〈集字聖教序〉
官方書法教本──〈十七帖〉
女帝的寬大──〈萬歲通天帖〉
二、筆墨抒情意──孫過庭、顔真卿、懷素
書法指導書──孫過庭〈書譜序〉
悲痛流洩──顔真卿〈祭季明侄文稿〉
書傢的推薦信──懷素〈自序帖〉
三、文人小天地—蔡襄、米芾
文房的收藏──〈自敘帖〉的「建業文房之印」與蘇易簡傢族收藏印
紙筆精良──蔡襄〈澄心堂紙帖〉與〈陶生帖〉
交易的遊戲──米芾〈緻景文隰公閣下〉與〈麵諭帖〉
四、黨爭下的靈魂──蘇軾、黃庭堅
變法黨爭
逆旅的超脫──蘇軾〈前赤壁賦〉
追憶感懷的新風─蘇軾〈黃州寒食詩〉二首
筆墨神交
愛癡輪迴劫──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捲
訣彆──蘇軾〈渡海帖〉
五、天上人間──宋徽宗
天子的桃花源──艮嶽
韆鞦指白頭──〈蠟梅山禽〉
詩中有畫境──〈牡丹詩〉、〈怪石詩〉二首
瘦金書
靖康之難、客死異邦
六、半生憂患——宋高宗
逃難
精忠孤臣──宋高宗〈賜嶽飛手敕〉
獨喜米傢書──吳琚〈橋畔垂楊七言詩〉
親子哀思──宋高宗〈徽宗文集序〉
退隱深宮──宋高宗〈洛神賦〉
不肖的孝子──宋高宗〈後赤壁賦〉
七、濁世佳公子──趙孟頫
名重京華
小楷典雅──趙孟頫〈蘭亭考〉
自適與應酬──趙孟頫前後〈赤壁賦〉、〈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書畫同源的知音──鮮於樞〈赤壁賦〉、〈幽竹枯槎圖〉題跋;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
孤雁南歸──緻中峰和尚十一劄
八、染翰華風──祥哥剌吉、孛朮魯翀、康裏??
大長公主──祥哥剌吉的「天寜寺雅集」
奎章閣學士院──「鑑書博士」柯九思
鬍姓漢骨──孛朮魯翀、康裏??
九、龍顔下的藝術──明代朝廷書傢
我朝王羲之──瀋度
皇帝的恩賜──程南雲、薑立綱
太子近臣──薑立綱
亢直不遇──李應楨
十、功名纔情兩相妨──祝允明、文徵明、王寵
臨古齣新──祝允明
京華夢──文徵明
早逝的英纔──王寵
十一、宦海與藝海——董其昌
文敏董公
真跡的刺激──臨王羲之〈官奴帖〉
廣學與專精──刻成《戲鴻堂法帖》十六
捲、〈蜀素帖〉的題跋
禪語論創新、〈論書冊〉
晚運洪大──〈三世誥命捲〉
第十二章 君臣的閤奏——乾隆皇帝與詞臣書傢
皇傢書畫清冊──《石渠寶笈》
文會心賞──〈快雪時晴帖〉
欽定的正宗──《三希堂法帖》
得天獨厚──張照
天子書生──乾隆皇的書法事功
III.書法藝術的新發展
一、清代中後期的金石書法藝術與學術概貌
1.金石學的研究方嚮
2.清代金石書法藝術的開花結果──阮元的理論與鄧石如技法的提齣
3.以《說文解字》為主的小篆流行
4.阮元的上古文字摹刻,影響何紹基與吳昌碩的金石書風
5.吳大澂、王國維與王懿榮的文字學貢獻
二、〈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嗎?
三、曆史上的書法明星,就由曆史來決定吧!
IV.書畫傢活動及曆史事件年錶
一、中國曆史年錶
二、書畫傢活動及曆史事件年錶
V.附錄
一、颱北故宮典藏書法作品大略
三、附文
四、參考書目
作者後記──書法是一輩子的學習 高明一
最近購入一本《中國書法簡明史》,讀來頗有感觸。這本書的編撰思路讓我印象深刻,它采取瞭一種“由大到小”的敘事方式,先宏觀地勾勒齣中國書法發展的整體輪廓,然後逐步聚焦到具體的朝代、名傢及其作品。這種結構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始終把握住曆史的主綫,不至於迷失在細節之中。書中對曆代書法大傢如王羲之、歐陽泉、趙孟頫等人的介紹,都不僅僅局限於其藝術成就,還融入瞭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際遇,使得這些偉大的書法傢形象更加鮮活立體。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在分析具體碑帖時,會從字形、筆畫、結構等多個維度進行解讀,並將其與其他作品進行對比,這種精細的分析方法,對於提高讀者的鑒賞能力大有裨益。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紙張、墨、筆等書寫工具演變的曆史,這使得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瞭解書法這門藝術的物質基礎。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的佳作,它不僅讓我領略瞭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有瞭更深的認識。
评分最近在讀一本關於中國書法曆史的書,感覺像是走進瞭時光隧道。書裏講述瞭從甲骨文、金文開始,一直到當代書法的發展脈絡,每一步都充滿瞭藝術的創新和時代的印記。我特彆喜歡關於漢代隸書的部分,比如《曹全碑》的娟秀,《乙瑛碑》的渾厚,書裏對這些風格的形成原因和特點分析得非常到位,讓我這個不太懂書法的人也能看齣門道。它沒有堆砌那些枯燥的理論,而是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冰冷的文字變成瞭有血有肉的故事。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古代的書吏們在案牘勞形之餘,用毛筆勾勒齣心中的情感;也仿佛看到瞭文人墨客們在揮毫潑墨間,抒發著各自的胸臆。書中還介紹瞭一些不為人知的書法傢,他們的故事同樣精彩,讓我對中國書法的理解更加立體。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一些章節還會將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進行對比,比如將唐代楷書的嚴謹與宋代行書的自由進行比較,這種對比讓我更直觀地感受到書法風格的演變和時代審美趣味的變化。這本書讓我覺得,書法不僅僅是幾條橫竪撇捺,它承載瞭太多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審美追求,是一門活著的藝術。
评分偶然翻到一本《中國書法簡明史》,本來隻是隨手翻翻,沒想到卻被深深吸引。書裏對曆代書傢的筆法、風格演變娓娓道來,從篆書的古樸典雅,到隸書的雄渾奔放,再到楷書的端莊秀麗,最後到草書的恣意灑脫,每一筆都仿佛帶著曆史的溫度,穿越韆年嚮我撲來。尤其書中對王羲之《蘭亭集序》的解讀,不僅僅是文字的分析,更是對王羲之當時心境的揣摩,那種“臨池學書,得之於意”的境界,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還有顔真卿的《祭侄文稿》,那筆下的悲憤交加,字字泣血,讀來令人動容。書中的插圖也十分精美,不同碑帖的拓片清晰可見,讓我得以近距離欣賞那些傳世的墨寶,甚至能感受到筆尖劃過紙麵的力量。雖然我並非書法專業的,但讀完之後,對書法這門藝術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書寫,更是一種情感的抒發,一種精神的傳承。這本書的編排也很人性化,結構清晰,語言流暢,即使是對書法門外漢來說,也能輕鬆理解。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我領略瞭中國書法豐富而迷人的世界。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感興趣的讀者,近期閱讀的《中國書法簡明史》給瞭我不少驚喜。這本書在梳理中國書法發展脈絡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內容詳實又不失趣味性。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曆代書法名傢及其作品,而是深入淺齣地分析瞭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書法特點,以及這些特點是如何受到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素影響而形成的。比如,書中對魏晉時期書法“尚意”的解讀,讓我明白瞭為何那個時代的書法如此自由奔放,充滿瞭個人情感的錶達。同時,書中還巧妙地將一些書法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比如在介紹某位書法傢的生平事跡時,會穿插其代錶作品的賞析,這種方式讓閱讀體驗更加生動。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書法史中一些爭議性的問題,而是以一種比較客觀的態度進行闡述,這對於讀者進行獨立思考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平易近人,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地進入狀態,感受到書法藝術的魅力。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不乏可讀性的優秀著作,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熱愛中國文化的朋友們。
评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中國書法簡明史》。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從純粹的藝術角度去講書法,而是將其置於整個中國曆史的長河中去考察。書中的論述讓我意識到,書法的發展並非是孤立的,它與政治製度、社會變遷、思想文化等方方麵麵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比如,在講到秦朝統一文字時,書中的分析就非常透徹,讓我明白瞭文字的規範化對於一個國傢凝聚力的重要性。再比如,在講到宋代書法時,書中結閤瞭當時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讓我對“尚意”的書法有瞭更深的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書體演變的介紹,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字形的變化,而是追溯瞭其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比如隸書從篆書演變而來,是為瞭適應更快的書寫需求,而楷書的齣現則與官方文書的普及有關。這本書讓我在欣賞書法之美的同時,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曆史和文化。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法入門讀物,更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中國文化深層邏輯的優秀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