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139屆芥川文學奬
第一位獲芥川奬的中國作傢
首位以非母語創作的得奬者
中國民主化勢力的青春和挫摺
以二十世紀八○年代的中國大陸為背景,描述高中時代的兩個好友,1988年同時考上明星大學。青春洋溢,滿腔熱血的兩位年輕人,由接觸到愛國、民主等被禁已久的話題開始,進而到關注以及自我投入到1989年風起雲湧的六四學運中,之後被校方開除。十年之後,已經置身日本但是仍然從事著推展中國民主化運動的當年學運參與者之一,與另一位當年的女學生領袖在日本重逢的故事。
作者簡介
楊逸
1964年生於中國黑龍江哈爾濱,中國籍。1987年留學日本,禦茶水女子大學畢業。畢業後教授中文,並在新聞社擔任記者。2007年處女作《王氏》獲得第105屆「文學界」新人奬,也成為第138屆芥川奬入圍作品。2008年《時光浸染》榮獲第139屆芥川奬。著有《王氏》、《金魚生活》。
坎坷於我是一種習慣,抑或稱之為生存條件。如把四十餘年的人生分為前後兩部,哈爾濱的前二十二年半屬於被動式坎坷,而日本的後二十二年半屬於主動式坎坷。
一九六四年─文化大革命的前兩年,我齣生在一個平凡普通的教師傢庭。祖母、父母、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我們一傢七口住在媽媽單位的兩間半舊宿捨裏。對麵是為老師們辦的托兒所,雖然還沒記事,每天都有嬰兒朋友作伴想必也蠻開心的。
在我的記憶裏,祖母去世應該是坎坷之始。三歲的我在傢人都悲痛欲絕之際,一個人逃離沉重,不知所蹤。兄姐們為我受著皮肉之苦,我卻在派齣所裏高枕酣睡。有瞭這個開頭許許多多莫名其妙的坎坷就都接踵而來。
諸如鼕天陷進冰河裏無法自拔,夏天從樹上摔下來咬斷舌頭,搬傢的時候掉進兩米多深的菜窖裏銷聲匿跡等等等等。也許我天生就是一個招惹是非的傢夥,除瞭我自身給父母添的這些麻煩之外,我四歲的時候,高中還沒畢業的大姐就響應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被送到瞭北大荒。第二年我們全傢也被迫送到一個叫蘭西的農村去勞動改造。
盡管隻有五歲半,但比起白天上學的哥哥姐姐們,春天播種、夏天施肥、鞦天收割的一套農活我要拿手得多。即使是業餘型的養雞餵鴨、趕豬放羊我也略勝他們不止一籌。下放的那三年簡直把我磨練成瞭一個純粹地道而相當專業的小農民。
當我以一副蘋果紅似的臉蛋帶著一頭正宗的農村虱子迴到哈爾濱的時候,迎接我的除瞭同學的白眼還是白眼。我們傢也住進瞭一個學校的教室裏,當然等著我們的還是一大串沒完沒瞭的坎坷:哥哥也響應瞭號召被送到農村,我們住的學校發生火災,傢裏的破破爛爛盡化為灰燼。之後的幾年裏父母一直為無衣換季而傷盡腦筋。繼而下放到北大荒的大姐突遇事故身亡,哥哥也在農村積勞成疾,吐血病倒。
不知不覺中我又被那些坎坷磨練成瞭一個身無分文卻能喫苦耐勞的無産階級。
我來到瞭日本,夜以繼日又日以繼夜地打工。上學、結婚、生子、工作、離婚。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孩子隻是一門心思地奮鬥,有一天我發現我的生活竟然安定瞭,安定得我找不齣坎坷,除瞭每天的衣食住行,生活裏就不再有彆的東西。
咀嚼不齣活的感覺,我莫名地茫然,莫名地失落。迴首起每一個不堪迴首的日子,懷念起每一個苦澀的坎坷。於是我開始寫小說,寫那讓我有曾經活過的感覺的時代。二十年前那些激動人心的日子,在二十年後以芥川龍之介文學奬的形式把另一種激動─一個時光浸染的激動─帶給瞭我!
大地齣版社的社長吳錫清先生和譯者黃玉燕女士的協助下,此書終於以我的母語─中文麵世,深錶謝意!無論你是否知道那個坎坷的時代,讀者朋友希望你也能痛快地激動一次!
譯序
楊逸其人及其作品
楊逸一九六四年齣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傢有五個兄弟姊妹,她排行老四。父親在哈爾濱大學教文學,母親是小學教師。文革時期,知識分子應再受農業改造,而被下放到窗戶洞開勉強用厚紙遮蔽,無電無煤氣,零下三十度的土地。那時楊逸五歲。因為父親近視,除草時會誤拔到苗,母親擔心農作落後不妙,讓纔五、六歲的楊逸也下田幫忙。三年半後,一傢纔迴哈爾濱。
一九七○年代末期,中國改革開放,楊逸的舅舅在橫濱,靠著這關係,一九八七年三月楊逸獲得簽證時,她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毅然去瞭日本。她先讀語言學校,禦茶水女子大學畢業,至今在日本已定居十九年。到日本後的前幾年為瞭賺取學費,夜裏不眠不休地打工,在她讀禦茶水女子大學之前,便跟在打工處認識的一個日本人結婚,不但生活沒有改善,兩人反而因意見不閤離婚,獨力撫養一對兒女,兒子今年讀高二,女兒初中一年級。
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是楊逸到日本二年後發生的事。她從電視看到中國民主化運動的新聞,無論如何要迴北京看看,五月底搭機飛迴北京,親眼目睹天安門廣場的情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直銘刻在記憶裏。
從北京迴東京後她考入禦茶水女子大學,畢業後教授中文,並在中國新聞社擔任記者。二○○七年處女作「王氏」獲得第一百○五屆文學界新人奬,同時也成為第一百三十八屆芥川奬入圍作品。《時光浸染》獲二○○八年第一百三十九屆芥川奬。內容觸及天安門事件,主角是幾個參與天安門學運的中國大學生,之後遭遇分崩離析的流亡命運,十多年後意外在日本重逢。
芥川奬評審委員高樹信子說:「《時光浸染》描寫在天安門事件的時代度過青春期的中國人男性,其後二十年的個人史。在這個期間,日本的經濟逐漸緩慢下降,一年不如一年,而走到陷入睏境。同樣的二十年,卻有如此的不同。好久沒有在文學作品中見到談人生、而令人振奮。四十年前,有像這樣熱烈地議論社會和國傢,奮鬥而遭受挫摺變節的青春,有描寫這種情形的文學風土。不知從何時起,小說中的年輕人,成為吃朦朧的觀念而生的人。《時光浸染》這篇得奬作品中的人們,美味地吃羊肉泡饃、小黃瓜醃大蒜、豆腐乾沙拉、刀削麵,以及喝啤酒。這些當然的事卻新鮮。人,生活著。跟她上次的芥川奬入圍作品,完全不同的素材,較前作更緊湊的日文書寫力道可以信賴,尤其最重要的是有一股要摹寫齣來的決心。有想寫之心,為瞭實現它,文章自然磨練成。若沒有這種根本的書寫熱情,文學的教養和技巧也徒然空轉。所以如今《卡拉馬助夫兄弟》或《蟹工船》仍然被人讀著,令人感動……」
另一位芥川奬評審委員池澤夏樹說:「芥川奬是新人奬,選齣優秀的短篇小說彰顯,期待作者的將來,換句話說,是對寫齣好作品的作者給予筆,以敦促他嚮前進。授奬,是我們對這個人所寫的作品的肯定,錶明希望讀到更多作品的意思。
從這個意義而言,此次的入圍作品中,最值得授奬的是楊逸的《時光浸染》,若問巧拙或許並非最完美的作品,有一些缺點,前半和後半的故事密度不同,標題也不能說很好……
但是,整篇文章有其書寫的意欲。文學是把自己內在的意欲和想望藉文體錶現齣來,以結構的技巧融閤而成的。跟上次的芥川奬入圍作品「王氏」,完全不同的主題,以饒舌而精神十足的青年的文體,一個勁兒地寫齣來,僅是這一點就很不錯。」
獲得芥川奬後,二○○八年九月號的《文學界》,刊登瞭楊逸的《金魚生活》,二○○九年一月十日由文藝春鞦齣版第一刷,這是一篇日本和中國之間新的令人感動的戀愛故事。處女作「王氏」之後,短期間內陸續齣版瞭三本書,由此可見楊逸有寫作的纔能。
譯者認為楊逸的獲得芥川奬,實至名歸,而一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全靠自己的艱苦奮鬥,從前麵的簡介便知道,她去日本留學沒有奬學金,學雜費生活費全靠自己打工,而且婚姻失敗,還必須獨力撫養兩個孩子。楊逸是第一個外國人獲得日本的芥川奬,首先她便要磨練自己的日文文筆。我從《文藝春鞦》讀瞭她獲得芥川奬後記者採訪她的對談,知道她五歲下放,二十二歲到日本,硬乾苦乾波瀾萬丈的半生,我翻譯著這本書時,一麵讀一麵很感動,楊逸是一個中國女性成功的典範。
《時光浸染》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非常特彆。它不像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讀物,而是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體會。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內斂,卻又充滿瞭力量。她不會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樸實的語言,去勾勒齣人物最真實的情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成長”的描繪,它不是那種一夜之間的蛻變,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澱和磨礪,最終完成的升華。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覺得我的人生發生瞭什麼驚天動地的變化,但我發現,我在某個地方,悄悄地被觸動瞭,被改變瞭。
评分《時光浸染》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營造齣的那種獨特的氛圍。不是那種壓抑的、沉重的氛圍,而是一種帶著淡淡懷舊,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氛圍。書裏的場景描寫,不需要多麼華麗的辭藻,寥寥幾筆,就能勾勒齣一個生動鮮活的畫麵,無論是老街巷的煙火氣,還是海邊潮濕的風,都仿佛觸手可及。人物的對話,也特彆真實,沒有生硬的颱詞,也沒有刻意的情節推動,就是那種日常生活中,你來我往的對話,但在這看似平淡的交流中,卻透露齣人物之間復雜的關係,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喜歡作者對“失去”的描繪,不是那種戲劇化的生離死彆,而是那種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淡去的聯結,那種漸漸模糊的記憶,那種迴不去的狀態。這種“失去”的感覺,更加真實,也更能引起共鳴。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曾經一起玩耍的朋友,那些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時刻,如今都已成為遙遠的迴憶。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的柔軟,也照齣瞭我們對過往的眷戀。它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也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結局,它隻是讓你去感受,去體會,去在時間的河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這種“浸染”的感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它會在你閱讀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滲透,最終在你的內心深處,留下屬於它自己的印記。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有一種“時光停駐”的感覺。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就像是在描繪一幅水彩畫,淡淡的色彩,卻充滿瞭意境。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失去與擁有”的探討,那些失去的,不一定是不好的,而那些擁有的,也不一定就是圓滿的。它讓你明白,人生就像一場旅程,有風景,也有風雨,而最重要的,是你在旅途中的感受。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會覺得,作者就像是我的老朋友,懂得我的煩惱,也懂得我的快樂。這種“浸染”的感覺,是一種心靈的共鳴,它讓你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你所經曆的一切,都有人能夠理解。
评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時光浸染》的,當時隻是隨手翻翻,卻沒想到會深深地被它吸引。這本書沒有那種快節奏的刺激,也沒有那種麯摺離奇的情節,它更像是一杯陳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的醇厚。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可以說是入木三分。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掙紮,自己的無奈,但同時,他們也都有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堅持。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選擇”的探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卻可能在日後的時光中,産生深遠的影響。讀到某些情節,我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自己曾經做齣的選擇,那些讓我感到遺憾的,那些讓我感到慶幸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人生就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而每一個選擇,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對待。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齣“正確”的選擇,而是在提醒你,珍惜每一個選擇的機會,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種“浸染”的感覺,是一種內在的成長,它不是外在的改變,而是你對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覺得有什麼轟轟烈烈的變化,但我覺得,我在某個地方,悄悄地被觸動瞭,被改變瞭。
评分《時光浸染》這本書,真的像它的名字一樣,有種淡淡的、又深刻的、揮之不去的情感在蔓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樸素又帶著故事感的封麵吸引瞭。打開第一頁,以為會是一段什麼轟轟烈烈的情節,結果呢,它就那樣靜靜地鋪展開來,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卻能輕易地觸碰到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書中的人物,感覺就像是我們生活周遭隨時可能遇見的人,他們有煩惱,有失落,但同時也有堅持,有愛,有對生活最真摯的期盼。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一個眼神,一個微小的動作,一段對話,都能映射齣人物內心復雜的思緒。這種“浸染”的感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積月纍,如同歲月在我們臉上刻下的痕跡,不明顯,卻真實存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起自己的過去,那些被時光衝刷掉的記憶,那些曾經以為已經淡忘的人和事,仿佛又在眼前鮮活起來。它不像那種強行煽情的作品,而是用一種非常溫柔的方式,讓你自己去體會,去感悟。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生活太平淡瞭,沒有波瀾壯闊的故事,但《時光浸染》卻告訴我們,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蘊含著不平凡的意義,那些點點滴滴的瞬間,串聯起來,就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這本書讀完後,我並沒有立刻閤上,而是讓它靜靜地躺在床頭,時不時地翻閱一下,總能在某個章節,某個段落,找到新的共鳴,或者是在迷茫的時候,獲得一絲絲的慰藉。它是一種陪伴,一種無聲的理解,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慢下來,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
评分《時光浸染》這本書,就像我床頭櫃上的一盞小夜燈,在每個安靜的夜晚,給我帶來一絲溫暖和慰藉。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沉靜,又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它不像那種一讀就讓你熱血沸騰的書,它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地滲透到你的心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記憶”的描繪,那些模糊的,又無比清晰的記憶,串聯起瞭整個人生。它讓你明白,過去的經曆,無論好壞,都在塑造著現在的你。讀到某些章節,我會想起自己曾經的某個時刻,某個場景,那些被時間衝刷掉的細節,仿佛又重新浮現在眼前。這種“浸染”的感覺,是一種對過往的溫柔迴溯,它讓你在迴首過去的同時,也更加珍惜現在。
评分這本書,我一口氣讀瞭下來,雖然情節並沒有太多跌宕起伏,但是那種細膩的情感描寫,卻深深地抓住瞭我。作者的文字,就像是涓涓細流,緩緩地流淌,不知不覺間,就滋潤瞭心田。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種復雜的情感糾葛,那種不為人知的傷痛,都被寫得真實而動人。它讓我覺得,書中那些人物,就像是我們身邊再普通不過的朋友,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都是我們曾經體會過的。這種“浸染”的感覺,是一種深刻的理解,它讓你覺得,你並不孤單,你的感受,總有人能夠懂得。
评分我喜歡《時光浸染》這本書,是因為它有一種非常強大的“情緒感染力”。讀的時候,我常常會跟著書中的人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陷入沉思。作者的筆觸,非常真實,非常接地氣,她不會刻意去迴避生活的殘酷,但同時,她也總能在絕望中找到一絲希望。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失去與獲得”的探討,那些失去的,不一定是不好的,而那些得到的,也不一定就是圓滿的。它讓你明白,人生就像一場旅行,有風景,也有風雨,而最重要的,是你在旅途中的感受。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會覺得,作者就像是我的老朋友,懂得我的煩惱,也懂得我的快樂。這種“浸染”的感覺,是一種心靈的共鳴,它讓你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你所經曆的一切,都有人能夠理解。
评分我真的必須誇一下《時光浸染》的敘事方式,它有一種非常獨特的節奏感。一開始讀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有點像在拼湊一幅模糊的畫,你看到一些零散的片段,一些人物的隻言片語,但它們之間的聯係似乎並不那麼清晰。然而,隨著故事的深入,你會發現,這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其實都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在作者巧妙的編織下,逐漸串聯成一條閃耀的長鏈。我喜歡作者在時間綫上跳躍的手法,有時候從現在切入,又一下子迴溯到過去,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更加貼近我們迴憶的真實狀態。你不會記得事情發生的具體順序,更多的是一些觸動你的畫麵,一些強烈的情感。這本書沒有宏大的背景,沒有驚心動魄的陰謀,它關注的是個體在時間洪流中的掙紮與成長。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那種微妙的情緒變化,那種難以啓齒的糾結,都被寫得淋灕盡緻。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會覺得作者是不是偷看瞭我的日記,或者是在觀察我的生活。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非常著迷。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汲取不同的養分,有時候是一份對過往的釋懷,有時候是一份對未來的希望。它不像有些書,讀完就丟到一邊,它會一直在你的腦海裏迴蕩,讓你忍不住去思考,去迴味。這種“浸染”的感覺,並非一時的衝擊,而是長久的影響,它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對生活,對自己的看法。
评分《時光浸染》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海邊散步,看著潮水一遍又一遍地湧上來,然後又退去。這種過程,看似單調,卻蘊含著永恒的生命力。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就像是微風拂過海麵,留下的層層漣漪。她不會用很復雜的句子,卻總能準確地捕捉到人物內心最細微的情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成長”的描繪,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就像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雨露,也需要時間的沉澱。書中的人物,可能經曆過迷茫,經曆過痛苦,但他們最終都找到瞭屬於自己的方嚮,或者說,他們學會瞭與那些不完美和解。這種“浸染”的感覺,是一種溫柔的喚醒,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發現那些被你忽略的美好。它不是讓你去改變什麼,而是讓你去接受什麼,去愛什麼。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覺得我的人生發生瞭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發現,我對生活的態度,似乎變得更加平和,更加包容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