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139届芥川文学奖
第一位获芥川奖的中国作家
首位以非母语创作的得奖者
中国民主化势力的青春和挫折
以二十世纪八○年代的中国大陆为背景,描述高中时代的两个好友,1988年同时考上明星大学。青春洋溢,满腔热血的两位年轻人,由接触到爱国、民主等被禁已久的话题开始,进而到关注以及自我投入到1989年风起云涌的六四学运中,之后被校方开除。十年之后,已经置身日本但是仍然从事着推展中国民主化运动的当年学运参与者之一,与另一位当年的女学生领袖在日本重逢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杨逸
1964年生于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中国籍。1987年留学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毕业。毕业后教授中文,并在新闻社担任记者。2007年处女作《王氏》获得第105届「文学界」新人奖,也成为第138届芥川奖入围作品。2008年《时光浸染》荣获第139届芥川奖。着有《王氏》、《金鱼生活》。
坎坷于我是一种习惯,抑或称之为生存条件。如把四十余年的人生分为前后两部,哈尔滨的前二十二年半属于被动式坎坷,而日本的后二十二年半属于主动式坎坷。
一九六四年─文化大革命的前两年,我出生在一个平凡普通的教师家庭。祖母、父母、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我们一家七口住在妈妈单位的两间半旧宿舍里。对面是为老师们办的托儿所,虽然还没记事,每天都有婴儿朋友作伴想必也蛮开心的。
在我的记忆里,祖母去世应该是坎坷之始。三岁的我在家人都悲痛欲绝之际,一个人逃离沉重,不知所踪。兄姐们为我受着皮肉之苦,我却在派出所里高枕酣睡。有了这个开头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坎坷就都接踵而来。
诸如冬天陷进冰河里无法自拔,夏天从树上摔下来咬断舌头,搬家的时候掉进两米多深的菜窖里销声匿迹等等等等。也许我天生就是一个招惹是非的家伙,除了我自身给父母添的这些麻烦之外,我四岁的时候,高中还没毕业的大姐就响应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被送到了北大荒。第二年我们全家也被迫送到一个叫兰西的农村去劳动改造。
尽管只有五岁半,但比起白天上学的哥哥姐姐们,春天播种、夏天施肥、秋天收割的一套农活我要拿手得多。即使是业余型的养鸡餵鸭、赶猪放羊我也略胜他们不止一筹。下放的那三年简直把我磨练成了一个纯粹地道而相当专业的小农民。
当我以一副苹果红似的脸蛋带着一头正宗的农村虱子回到哈尔滨的时候,迎接我的除了同学的白眼还是白眼。我们家也住进了一个学校的教室里,当然等着我们的还是一大串没完没了的坎坷:哥哥也响应了号召被送到农村,我们住的学校发生火灾,家里的破破烂烂尽化为灰烬。之后的几年里父母一直为无衣换季而伤尽脑筋。继而下放到北大荒的大姐突遇事故身亡,哥哥也在农村积劳成疾,吐血病倒。
不知不觉中我又被那些坎坷磨练成了一个身无分文却能喫苦耐劳的无产阶级。
我来到了日本,夜以继日又日以继夜地打工。上学、结婚、生子、工作、离婚。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只是一门心思地奋斗,有一天我发现我的生活竟然安定了,安定得我找不出坎坷,除了每天的衣食住行,生活里就不再有别的东西。
咀嚼不出活的感觉,我莫名地茫然,莫名地失落。回首起每一个不堪回首的日子,怀念起每一个苦涩的坎坷。于是我开始写小说,写那让我有曾经活过的感觉的时代。二十年前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在二十年后以芥川龙之介文学奖的形式把另一种激动─一个时光浸染的激动─带给了我!
大地出版社的社长吴钖清先生和译者黄玉燕女士的协助下,此书终于以我的母语─中文面世,深表谢意!无论你是否知道那个坎坷的时代,读者朋友希望你也能痛快地激动一次!
译序
杨逸其人及其作品
杨逸一九六四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家有五个兄弟姊妹,她排行老四。父亲在哈尔滨大学教文学,母亲是小学教师。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应再受农业改造,而被下放到窗户洞开勉强用厚纸遮蔽,无电无煤气,零下三十度的土地。那时杨逸五岁。因为父亲近视,除草时会误拔到苗,母亲担心农作落后不妙,让才五、六岁的杨逸也下田帮忙。三年半后,一家才回哈尔滨。
一九七○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杨逸的舅舅在横滨,靠着这关系,一九八七年三月杨逸获得签证时,她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毅然去了日本。她先读语言学校,御茶水女子大学毕业,至今在日本已定居十九年。到日本后的前几年为了赚取学费,夜里不眠不休地打工,在她读御茶水女子大学之前,便跟在打工处认识的一个日本人结婚,不但生活没有改善,两人反而因意见不合离婚,独力抚养一对儿女,儿子今年读高二,女儿初中一年级。
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事件,是杨逸到日本二年后发生的事。她从电视看到中国民主化运动的新闻,无论如何要回北京看看,五月底搭机飞回北京,亲眼目睹天安门广场的情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直铭刻在记忆里。
从北京回东京后她考入御茶水女子大学,毕业后教授中文,并在中国新闻社担任记者。二○○七年处女作「王氏」获得第一百○五届文学界新人奖,同时也成为第一百三十八届芥川奖入围作品。《时光浸染》获二○○八年第一百三十九届芥川奖。内容触及天安门事件,主角是几个参与天安门学运的中国大学生,之后遭遇分崩离析的流亡命运,十多年后意外在日本重逢。
芥川奖评审委员高树信子说:「《时光浸染》描写在天安门事件的时代度过青春期的中国人男性,其后二十年的个人史。在这个期间,日本的经济逐渐缓慢下降,一年不如一年,而走到陷入困境。同样的二十年,却有如此的不同。好久没有在文学作品中见到谈人生、而令人振奋。四十年前,有像这样热烈地议论社会和国家,奋斗而遭受挫折变节的青春,有描写这种情形的文学风土。不知从何时起,小说中的年轻人,成为吃朦胧的观念而生的人。《时光浸染》这篇得奖作品中的人们,美味地吃羊肉泡馍、小黄瓜腌大蒜、豆腐干沙拉、刀削面,以及喝啤酒。这些当然的事却新鲜。人,生活着。跟她上次的芥川奖入围作品,完全不同的素材,较前作更紧凑的日文书写力道可以信赖,尤其最重要的是有一股要摹写出来的决心。有想写之心,为了实现它,文章自然磨练成。若没有这种根本的书写热情,文学的教养和技巧也徒然空转。所以如今《卡拉马助夫兄弟》或《蟹工船》仍然被人读着,令人感动……」
另一位芥川奖评审委员池泽夏树说:「芥川奖是新人奖,选出优秀的短篇小说彰显,期待作者的将来,换句话说,是对写出好作品的作者给予笔,以敦促他向前进。授奖,是我们对这个人所写的作品的肯定,表明希望读到更多作品的意思。
从这个意义而言,此次的入围作品中,最值得授奖的是杨逸的《时光浸染》,若问巧拙或许并非最完美的作品,有一些缺点,前半和后半的故事密度不同,标题也不能说很好……
但是,整篇文章有其书写的意欲。文学是把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想望借文体表现出来,以结构的技巧融合而成的。跟上次的芥川奖入围作品「王氏」,完全不同的主题,以饶舌而精神十足的青年的文体,一个劲儿地写出来,仅是这一点就很不错。」
获得芥川奖后,二○○八年九月号的《文学界》,刊登了杨逸的《金鱼生活》,二○○九年一月十日由文艺春秋出版第一刷,这是一篇日本和中国之间新的令人感动的恋爱故事。处女作「王氏」之后,短期间内陆续出版了三本书,由此可见杨逸有写作的才能。
译者认为杨逸的获得芥川奖,实至名归,而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全靠自己的艰苦奋斗,从前面的简介便知道,她去日本留学没有奖学金,学杂费生活费全靠自己打工,而且婚姻失败,还必须独力抚养两个孩子。杨逸是第一个外国人获得日本的芥川奖,首先她便要磨练自己的日文文笔。我从《文艺春秋》读了她获得芥川奖后记者採访她的对谈,知道她五岁下放,二十二岁到日本,硬干苦干波澜万丈的半生,我翻译着这本书时,一面读一面很感动,杨逸是一个中国女性成功的典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