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139届芥川文学奖
第一位获芥川奖的中国作家
首位以非母语创作的得奖者
中国民主化势力的青春和挫折
以二十世纪八○年代的中国大陆为背景,描述高中时代的两个好友,1988年同时考上明星大学。青春洋溢,满腔热血的两位年轻人,由接触到爱国、民主等被禁已久的话题开始,进而到关注以及自我投入到1989年风起云涌的六四学运中,之后被校方开除。十年之后,已经置身日本但是仍然从事着推展中国民主化运动的当年学运参与者之一,与另一位当年的女学生领袖在日本重逢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杨逸
1964年生于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中国籍。1987年留学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毕业。毕业后教授中文,并在新闻社担任记者。2007年处女作《王氏》获得第105届「文学界」新人奖,也成为第138届芥川奖入围作品。2008年《时光浸染》荣获第139届芥川奖。着有《王氏》、《金鱼生活》。
坎坷于我是一种习惯,抑或称之为生存条件。如把四十余年的人生分为前后两部,哈尔滨的前二十二年半属于被动式坎坷,而日本的后二十二年半属于主动式坎坷。
一九六四年─文化大革命的前两年,我出生在一个平凡普通的教师家庭。祖母、父母、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我们一家七口住在妈妈单位的两间半旧宿舍里。对面是为老师们办的托儿所,虽然还没记事,每天都有婴儿朋友作伴想必也蛮开心的。
在我的记忆里,祖母去世应该是坎坷之始。三岁的我在家人都悲痛欲绝之际,一个人逃离沉重,不知所踪。兄姐们为我受着皮肉之苦,我却在派出所里高枕酣睡。有了这个开头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坎坷就都接踵而来。
诸如冬天陷进冰河里无法自拔,夏天从树上摔下来咬断舌头,搬家的时候掉进两米多深的菜窖里销声匿迹等等等等。也许我天生就是一个招惹是非的家伙,除了我自身给父母添的这些麻烦之外,我四岁的时候,高中还没毕业的大姐就响应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被送到了北大荒。第二年我们全家也被迫送到一个叫兰西的农村去劳动改造。
尽管只有五岁半,但比起白天上学的哥哥姐姐们,春天播种、夏天施肥、秋天收割的一套农活我要拿手得多。即使是业余型的养鸡餵鸭、赶猪放羊我也略胜他们不止一筹。下放的那三年简直把我磨练成了一个纯粹地道而相当专业的小农民。
当我以一副苹果红似的脸蛋带着一头正宗的农村虱子回到哈尔滨的时候,迎接我的除了同学的白眼还是白眼。我们家也住进了一个学校的教室里,当然等着我们的还是一大串没完没了的坎坷:哥哥也响应了号召被送到农村,我们住的学校发生火灾,家里的破破烂烂尽化为灰烬。之后的几年里父母一直为无衣换季而伤尽脑筋。继而下放到北大荒的大姐突遇事故身亡,哥哥也在农村积劳成疾,吐血病倒。
不知不觉中我又被那些坎坷磨练成了一个身无分文却能喫苦耐劳的无产阶级。
我来到了日本,夜以继日又日以继夜地打工。上学、结婚、生子、工作、离婚。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只是一门心思地奋斗,有一天我发现我的生活竟然安定了,安定得我找不出坎坷,除了每天的衣食住行,生活里就不再有别的东西。
咀嚼不出活的感觉,我莫名地茫然,莫名地失落。回首起每一个不堪回首的日子,怀念起每一个苦涩的坎坷。于是我开始写小说,写那让我有曾经活过的感觉的时代。二十年前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在二十年后以芥川龙之介文学奖的形式把另一种激动─一个时光浸染的激动─带给了我!
大地出版社的社长吴钖清先生和译者黄玉燕女士的协助下,此书终于以我的母语─中文面世,深表谢意!无论你是否知道那个坎坷的时代,读者朋友希望你也能痛快地激动一次!
译序
杨逸其人及其作品
杨逸一九六四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家有五个兄弟姊妹,她排行老四。父亲在哈尔滨大学教文学,母亲是小学教师。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应再受农业改造,而被下放到窗户洞开勉强用厚纸遮蔽,无电无煤气,零下三十度的土地。那时杨逸五岁。因为父亲近视,除草时会误拔到苗,母亲担心农作落后不妙,让才五、六岁的杨逸也下田帮忙。三年半后,一家才回哈尔滨。
一九七○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杨逸的舅舅在横滨,靠着这关系,一九八七年三月杨逸获得签证时,她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毅然去了日本。她先读语言学校,御茶水女子大学毕业,至今在日本已定居十九年。到日本后的前几年为了赚取学费,夜里不眠不休地打工,在她读御茶水女子大学之前,便跟在打工处认识的一个日本人结婚,不但生活没有改善,两人反而因意见不合离婚,独力抚养一对儿女,儿子今年读高二,女儿初中一年级。
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事件,是杨逸到日本二年后发生的事。她从电视看到中国民主化运动的新闻,无论如何要回北京看看,五月底搭机飞回北京,亲眼目睹天安门广场的情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直铭刻在记忆里。
从北京回东京后她考入御茶水女子大学,毕业后教授中文,并在中国新闻社担任记者。二○○七年处女作「王氏」获得第一百○五届文学界新人奖,同时也成为第一百三十八届芥川奖入围作品。《时光浸染》获二○○八年第一百三十九届芥川奖。内容触及天安门事件,主角是几个参与天安门学运的中国大学生,之后遭遇分崩离析的流亡命运,十多年后意外在日本重逢。
芥川奖评审委员高树信子说:「《时光浸染》描写在天安门事件的时代度过青春期的中国人男性,其后二十年的个人史。在这个期间,日本的经济逐渐缓慢下降,一年不如一年,而走到陷入困境。同样的二十年,却有如此的不同。好久没有在文学作品中见到谈人生、而令人振奋。四十年前,有像这样热烈地议论社会和国家,奋斗而遭受挫折变节的青春,有描写这种情形的文学风土。不知从何时起,小说中的年轻人,成为吃朦胧的观念而生的人。《时光浸染》这篇得奖作品中的人们,美味地吃羊肉泡馍、小黄瓜腌大蒜、豆腐干沙拉、刀削面,以及喝啤酒。这些当然的事却新鲜。人,生活着。跟她上次的芥川奖入围作品,完全不同的素材,较前作更紧凑的日文书写力道可以信赖,尤其最重要的是有一股要摹写出来的决心。有想写之心,为了实现它,文章自然磨练成。若没有这种根本的书写热情,文学的教养和技巧也徒然空转。所以如今《卡拉马助夫兄弟》或《蟹工船》仍然被人读着,令人感动……」
另一位芥川奖评审委员池泽夏树说:「芥川奖是新人奖,选出优秀的短篇小说彰显,期待作者的将来,换句话说,是对写出好作品的作者给予笔,以敦促他向前进。授奖,是我们对这个人所写的作品的肯定,表明希望读到更多作品的意思。
从这个意义而言,此次的入围作品中,最值得授奖的是杨逸的《时光浸染》,若问巧拙或许并非最完美的作品,有一些缺点,前半和后半的故事密度不同,标题也不能说很好……
但是,整篇文章有其书写的意欲。文学是把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想望借文体表现出来,以结构的技巧融合而成的。跟上次的芥川奖入围作品「王氏」,完全不同的主题,以饶舌而精神十足的青年的文体,一个劲儿地写出来,仅是这一点就很不错。」
获得芥川奖后,二○○八年九月号的《文学界》,刊登了杨逸的《金鱼生活》,二○○九年一月十日由文艺春秋出版第一刷,这是一篇日本和中国之间新的令人感动的恋爱故事。处女作「王氏」之后,短期间内陆续出版了三本书,由此可见杨逸有写作的才能。
译者认为杨逸的获得芥川奖,实至名归,而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全靠自己的艰苦奋斗,从前面的简介便知道,她去日本留学没有奖学金,学杂费生活费全靠自己打工,而且婚姻失败,还必须独力抚养两个孩子。杨逸是第一个外国人获得日本的芥川奖,首先她便要磨练自己的日文文笔。我从《文艺春秋》读了她获得芥川奖后记者採访她的对谈,知道她五岁下放,二十二岁到日本,硬干苦干波澜万丈的半生,我翻译着这本书时,一面读一面很感动,杨逸是一个中国女性成功的典范。
《时光浸染》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营造出的那种独特的氛围。不是那种压抑的、沉重的氛围,而是一种带着淡淡怀旧,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书里的场景描写,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鲜活的画面,无论是老街巷的烟火气,还是海边潮湿的风,都仿佛触手可及。人物的对话,也特别真实,没有生硬的台词,也没有刻意的情节推动,就是那种日常生活中,你来我往的对话,但在这看似平淡的交流中,却透露出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喜欢作者对“失去”的描绘,不是那种戏剧化的生离死别,而是那种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去的联结,那种渐渐模糊的记忆,那种回不去的状态。这种“失去”的感觉,更加真实,也更能引起共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曾经一起玩耍的朋友,那些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刻,如今都已成为遥远的回忆。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柔软,也照出了我们对过往的眷恋。它没有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也没有给你一个明确的结局,它只是让你去感受,去体会,去在时间的河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种“浸染”的感觉,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会在你阅读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最终在你的内心深处,留下属于它自己的印记。
评分《时光浸染》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海边散步,看着潮水一遍又一遍地涌上来,然后又退去。这种过程,看似单调,却蕴含着永恒的生命力。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就像是微风拂过海面,留下的层层涟漪。她不会用很复杂的句子,却总能准确地捕捉到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成长”的描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就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书中的人物,可能经历过迷茫,经历过痛苦,但他们最终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或者说,他们学会了与那些不完美和解。这种“浸染”的感觉,是一种温柔的唤醒,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那些被你忽略的美好。它不是让你去改变什么,而是让你去接受什么,去爱什么。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我的人生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发现,我对生活的态度,似乎变得更加平和,更加包容了。
评分《时光浸染》这本书,就像我床头柜上的一盏小夜灯,在每个安静的夜晚,给我带来一丝温暖和慰藉。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沉静,又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它不像那种一读就让你热血沸腾的书,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心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记忆”的描绘,那些模糊的,又无比清晰的记忆,串联起了整个人生。它让你明白,过去的经历,无论好坏,都在塑造着现在的你。读到某些章节,我会想起自己曾经的某个时刻,某个场景,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细节,仿佛又重新浮现在眼前。这种“浸染”的感觉,是一种对过往的温柔回溯,它让你在回首过去的同时,也更加珍惜现在。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时光浸染》的,当时只是随手翻翻,却没想到会深深地被它吸引。这本书没有那种快节奏的刺激,也没有那种曲折离奇的情节,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挣扎,自己的无奈,但同时,他们也都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选择”的探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却可能在日后的时光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读到某些情节,我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那些让我感到遗憾的,那些让我感到庆幸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而每一个选择,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是在提醒你,珍惜每一个选择的机会,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浸染”的感觉,是一种内在的成长,它不是外在的改变,而是你对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变化,但我觉得,我在某个地方,悄悄地被触动了,被改变了。
评分我喜欢《时光浸染》这本书,是因为它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情绪感染力”。读的时候,我常常会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陷入沉思。作者的笔触,非常真实,非常接地气,她不会刻意去回避生活的残酷,但同时,她也总能在绝望中找到一丝希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失去与获得”的探讨,那些失去的,不一定是不好的,而那些得到的,也不一定就是圆满的。它让你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风景,也有风雨,而最重要的,是你在旅途中的感受。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觉得,作者就像是我的老朋友,懂得我的烦恼,也懂得我的快乐。这种“浸染”的感觉,是一种心灵的共鸣,它让你觉得自己并不孤单,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有人能够理解。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时光停驻”的感觉。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就像是在描绘一幅水彩画,淡淡的色彩,却充满了意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失去与拥有”的探讨,那些失去的,不一定是不好的,而那些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圆满的。它让你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旅程,有风景,也有风雨,而最重要的,是你在旅途中的感受。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觉得,作者就像是我的老朋友,懂得我的烦恼,也懂得我的快乐。这种“浸染”的感觉,是一种心灵的共鸣,它让你觉得自己并不孤单,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有人能够理解。
评分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下来,虽然情节并没有太多跌宕起伏,但是那种细腻的情感描写,却深深地抓住了我。作者的文字,就像是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不知不觉间,就滋润了心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那种不为人知的伤痛,都被写得真实而动人。它让我觉得,书中那些人物,就像是我们身边再普通不过的朋友,他们的喜怒哀乐,也都是我们曾经体会过的。这种“浸染”的感觉,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它让你觉得,你并不孤单,你的感受,总有人能够懂得。
评分《时光浸染》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特别。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体会。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内敛,却又充满了力量。她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去勾勒出人物最真实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成长”的描绘,它不是那种一夜之间的蜕变,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磨砺,最终完成的升华。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我的人生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但我发现,我在某个地方,悄悄地被触动了,被改变了。
评分我真的必须夸一下《时光浸染》的叙事方式,它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节奏感。一开始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像在拼凑一幅模糊的画,你看到一些零散的片段,一些人物的只言片语,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似乎并不那么清晰。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其实都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在作者巧妙的编织下,逐渐串联成一条闪耀的长链。我喜欢作者在时间线上跳跃的手法,有时候从现在切入,又一下子回溯到过去,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更加贴近我们回忆的真实状态。你不会记得事情发生的具体顺序,更多的是一些触动你的画面,一些强烈的情感。这本书没有宏大的背景,没有惊心动魄的阴谋,它关注的是个体在时间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种微妙的情绪变化,那种难以启齿的纠结,都被写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觉得作者是不是偷看了我的日记,或者是在观察我的生活。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非常着迷。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不同的养分,有时候是一份对过往的释怀,有时候是一份对未来的希望。它不像有些书,读完就丢到一边,它会一直在你的脑海里回荡,让你忍不住去思考,去回味。这种“浸染”的感觉,并非一时的冲击,而是长久的影响,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对生活,对自己的看法。
评分《时光浸染》这本书,真的像它的名字一样,有种淡淡的、又深刻的、挥之不去的情感在蔓延。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朴素又带着故事感的封面吸引了。打开第一页,以为会是一段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结果呢,它就那样静静地铺展开来,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能轻易地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书中的人物,感觉就像是我们生活周遭随时可能遇见的人,他们有烦恼,有失落,但同时也有坚持,有爱,有对生活最真挚的期盼。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一段对话,都能映射出人物内心复杂的思绪。这种“浸染”的感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如同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下的痕迹,不明显,却真实存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起自己的过去,那些被时光冲刷掉的记忆,那些曾经以为已经淡忘的人和事,仿佛又在眼前鲜活起来。它不像那种强行煽情的作品,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太平淡了,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但《时光浸染》却告诉我们,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串联起来,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这本书读完后,我并没有立刻合上,而是让它静静地躺在床头,时不时地翻阅一下,总能在某个章节,某个段落,找到新的共鸣,或者是在迷茫的时候,获得一丝丝的慰藉。它是一种陪伴,一种无声的理解,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慢下来,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