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歐、亞、美三大洲:中東阿拉伯半島、「地球之肺」南美亞馬遜叢林、印度達拉維貧民窟及中國貴嶼禁區,把脈地球村的環保記事。
《經典》雜誌年度製作──守望
在「環保」已成政治正確的集體氛圍中,想要找到務實、中肯且能萌發新芽的方嚮與報導對象,實非易事。《經典》雜誌的【環保大視域】係列報導,從二○○九年一月開始,為瞭不重復其他媒體已大幅報導的地區與主題,採訪團隊從颱灣齣發,深入歐、亞、美三大洲,設定不同主、客觀條件的國傢及環保議題,試圖提供讀者迥然不同的環保視野。
其中包括從自然資源局限中力搏生機的日本與新加坡;摩拳擦掌準備從沙漠中起建一座環保未來城的中東富國阿聯酋;新興南美大國巴西與第三世界的厄瓜多;戰後積極推行農村再生計畫的德國;以及丹麥靠風力自給自足的珊索島;更深入亞馬遜河流域,報導因石油開採所衍生對原住民身心與土地的荼毒實錄;排除萬難,踏上印度與中國貴嶼,見證廢船與電子廢棄物迴收的弔詭奇景。迴歸颱灣本島,島內的風力發電、水資源汙染、生産者企業責任、環境信託,隨著天災之後的土地倫理省思,逐漸引發善循環效應……。
環保,有其多重、棘手而紛雜的麵嚮,《經典》雜誌把這些議題,忠實地呈現於讀者麵前,並集結成《守望──環保人間道 永續地球村》一書。
環保、永續是一條最美的人間道路。地球村的環保樣貌多元,居心也見高下。
沙漠裏可以創造綠洲,也可以起建一令人炫目的環保未來城,石油大亨的願景是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氣,環保,在這裏變成一種時尚。
南美洲「最綠之城」的巴西庫裏奇巴,其「綠所得」(GDP,Green Domestic Product) 比聯閤國為「生態環保城市」製訂的綠地標準,還多瞭近四倍。受聖嬰天災之害的厄瓜多的巴伊亞,在沒有任何國傢資源的挹注之下,重建瞭一座人人贊嘆的生態城。在這裏,環保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誰說環保一定要在所有資源俱足、到位的情況下,纔可啓動?
從國際探索迴歸本島,在曆經天災的大崩壞後,省視颱灣的未來,從資源的有限與永續中,以及,對土地倫理與環境信託有更深的期許,我們深知,唯有節製現在,纔能永續未來。
本書揭披瞭未開發國傢的「前車之鑑」、已開發國傢的「他山之石」,及來自本島的反省,透過對地球的望、聞、問、切,我們繼續抱持著信心,守望地球!
推薦序 「治絲益棼」耶?「釜底抽薪」耶? 王端正
推薦序 節製、中道與永續 王誌宏
I從搖籃到搖籃
生生不息減法之道:新一波工業革命 撰文/鄭詠澤 攝影/汪建均等
全民吸吐吸(C2C):荷蘭的小國大誌 撰文/鄭詠澤 攝影/鄭詠澤
II從源頭思想起
覆水難收的環境荷爾濛:清潔為汙染之源 撰文/潘美玲、劉怡□ 攝影/安培淂
亞馬遜叢林汙染記事:石油的代價 撰文/安培淂 攝影/安培淂等
III新能源恆循環
阿聯酋的環保未來城:沙漠創世紀 撰文/童貴珊 攝影/安培淂等
有限資源的無限循環:搖籃新加坡 撰文/居芮筠 攝影/陳弘岱等
展望颱灣風力發電:島嶼藉東風 撰文/居芮筠 攝影/陳弘岱等
IV廢棄物迴收密碼
打造循環型社會:日本的5R環保 撰文/郭怡青 攝影/安培淂等
中國貴嶼探查:電子廢棄物墳場 撰文/孫敏 攝影/綠色和平等
天外飛來的「電子禮物」:毒留印度 撰文/楊駿北 攝影/徐安隆等
印度拆船業爭議:廢船終點站 撰文/楊駿北 攝影/徐安隆等
清流繞全球:慈濟環保路 撰文/楊駿北、陳世慧 攝影/徐安隆等
生産者企業責任:綠色製造 撰文/楊駿北 攝影/陳弘岱等
V災後新思維
巴伊亞生態城:絕處逢生: 撰文/童貴珊 攝影/安培淂等
八八農殤:再思土地倫理 撰文/蔡佳珊 攝影/劉子正等
適當科技友善地球:撙節有度 撰文/潘美玲 攝影/陳弘岱等
生態工法從心齣發:還原貌於山川 撰文/居芮筠 攝影/徐安隆等
VI以自然為師
德國農村再生:反樸歸真 撰文/居芮筠 攝影/陳弘岱等
庫裏奇巴綠創舉:巴西「人之城」 撰文/童貴珊 攝影/安培淂等
幫大地做公益:環境信托 撰文/楊駿北 攝影/徐安隆等
颱灣環保年錶 製錶/李昕倢
圖片索引
乍看《守望:環保人間道,永續地球村》的書名,就覺得是一種帶著溫度的關注。我身處在颱灣,每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也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享受著這裏的自然風光,所以對於環境的議題,總有一種特彆的親切感。書名中的“守望”二字,讓我聯想到一種盡責的態度,一種不隻顧眼前的長遠眼光。而“人間道”,則讓我覺得它不是那種冰冷、枯燥的科學論述,而是更貼近我們生活,更具人文關懷的探討。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闡述“人間道”與“永續”之間的聯係。是不是說,我們實現永續,必須先從人心的改變開始?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我們對待環境的態度,都需要一種“道”的指引。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宏大的理念,轉化為我們普通人能夠理解和實踐的行動。會不會有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人正在默默地實踐著這種“守望”的精神,守護著我們的“地球村”?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守望:環保人間道,永續地球村》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呼喚。我常常覺得,環保這件事,有時候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像是科學傢、政府部門纔需要操心的大事。但“人間道”這三個字,提醒瞭我,環保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每一個選擇裏。買東西時多想一下包裝,齣門時記得帶環保袋,少用一次性用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其實都在默默地為“永續地球村”貢獻一份心力。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讓我們感覺不那麼“沉重”,而是充滿希望和行動力的環保方法。我知道颱灣在推行很多環保政策,像是垃圾分類、綠色能源,但有時候我們還是會感到有點無力,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指南,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環保,讓我們覺得我們也能成為改變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而且,“守望”這個詞,也讓我聯想到社區的力量,當我們一群人一起努力時,力量就會變得更強大。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社區互助、共同守護環境的案例呢?
评分《守望:環保人間道,永續地球村》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厚重又充滿希望的感覺。颱灣這幾年,在推動綠色能源、減少碳排放方麵,其實有很大的努力,但有時候,還是會覺得我們的發展方式,好像還在走一些舊的路子,不夠徹底。書名裏的“守望”,就像是一種警醒,讓我們不能沉睡,要時刻保持警惕,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人間道”這三個字,則是一種指引,告訴我環保不隻是少數人的責任,而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的修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啓發,讓我們思考,如何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兼顧到環境的永續。我尤其好奇,“永續地球村”這個概念,在書中會被如何具象化。是不是會分享一些跨國界的閤作案例,或者是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為瞭守護地球所付齣的努力?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感受到,雖然我們身處不同的地方,但我們麵對著共同的挑戰,也擁有共同的希望,那就是為下一代留下一個更美好的地球。
评分哇,看到《守望:環保人間道,永續地球村》這個書名,就感覺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颱灣這幾年對環保議題的關注度真的越來越高,每次看到新聞裏關於海洋塑膠、氣候變遷的報導,心裏總有點沉甸甸的。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就很有力量,點齣瞭“守望”的意義,我們不隻是旁觀者,更是責任的承擔者。特彆是“人間道”這三個字,好像在說環保不隻是技術問題,更是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要怎麼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生活和環境都能永續下去。光看書名,就覺得作者一定花瞭很深的心思,去思考我們作為地球公民的責任。我很好奇,書中會探討哪些具體的方法和實踐,能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參與到這場“守望”行動中來。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每一個小小的改變,匯聚起來就是巨大的力量。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來自颱灣在地,或是亞洲其他地區的環保故事,那些接地氣的、真實的案例,往往比抽象的理論更能觸動人心,也更容易讓我們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
评分《守望:環保人間道,永續地球村》這個書名,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一群人,不分國界,彼此守護著我們共同的傢園。最近幾年,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加上各種環境汙染的新聞,真的讓人很難不開始思考“永續”這兩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麼。颱灣雖然是一個小島,但我們承受的環境壓力也很大,像是水資源、海岸綫保護,都是我們一直以來關注的重點。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覺得它不隻是一本關於環保技術的書,更是關於我們人類應該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建立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特彆是“人間道”這部分,我覺得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似乎在探討一種更深層次的哲學,一種關於責任、關於愛、關於犧牲的精神。我希望書中能分享一些作者對於人類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價值觀,纔能真正實現“永續”。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曆史的經驗教訓,或是不同文明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上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