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欧、亚、美三大洲:中东阿拉伯半岛、「地球之肺」南美亚马逊丛林、印度达拉维贫民窟及中国贵屿禁区,把脉地球村的环保记事。
《经典》杂志年度制作──守望
在「环保」已成政治正确的集体氛围中,想要找到务实、中肯且能萌发新芽的方向与报导对象,实非易事。《经典》杂志的【环保大视域】系列报导,从二○○九年一月开始,为了不重复其他媒体已大幅报导的地区与主题,採访团队从台湾出发,深入欧、亚、美三大洲,设定不同主、客观条件的国家及环保议题,试图提供读者迥然不同的环保视野。
其中包括从自然资源局限中力搏生机的日本与新加坡;摩拳擦掌准备从沙漠中起建一座环保未来城的中东富国阿联酋;新兴南美大国巴西与第三世界的厄瓜多;战后积极推行农村再生计画的德国;以及丹麦靠风力自给自足的珊索岛;更深入亚马逊河流域,报导因石油开採所衍生对原住民身心与土地的荼毒实录;排除万难,踏上印度与中国贵屿,见证废船与电子废弃物回收的弔诡奇景。回归台湾本岛,岛内的风力发电、水资源污染、生产者企业责任、环境信託,随着天灾之后的土地伦理省思,逐渐引发善循环效应……。
环保,有其多重、棘手而纷杂的面向,《经典》杂志把这些议题,忠实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并集结成《守望──环保人间道 永续地球村》一书。
环保、永续是一条最美的人间道路。地球村的环保样貌多元,居心也见高下。
沙漠里可以创造绿洲,也可以起建一令人炫目的环保未来城,石油大亨的愿景是一种「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气,环保,在这里变成一种时尚。
南美洲「最绿之城」的巴西库里奇巴,其「绿所得」(GDP,Green Domestic Product) 比联合国为「生态环保城市」制订的绿地标准,还多了近四倍。受圣婴天灾之害的厄瓜多的巴伊亚,在没有任何国家资源的挹注之下,重建了一座人人赞叹的生态城。在这里,环保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谁说环保一定要在所有资源俱足、到位的情况下,才可启动?
从国际探索回归本岛,在历经天灾的大崩坏后,省视台湾的未来,从资源的有限与永续中,以及,对土地伦理与环境信託有更深的期许,我们深知,唯有节制现在,才能永续未来。
本书揭披了未开发国家的「前车之鑑」、已开发国家的「他山之石」,及来自本岛的反省,透过对地球的望、闻、问、切,我们继续抱持着信心,守望地球!
推荐序 「治丝益棼」耶?「釜底抽薪」耶? 王端正
推荐序 节制、中道与永续 王志宏
I从摇篮到摇篮
生生不息减法之道:新一波工业革命 撰文/郑咏泽 摄影/汪建均等
全民吸吐吸(C2C):荷兰的小国大志 撰文/郑咏泽 摄影/郑咏泽
II从源头思想起
覆水难收的环境荷尔蒙:清洁为污染之源 撰文/潘美玲、刘怡□ 摄影/安培淂
亚马逊丛林污染记事:石油的代价 撰文/安培淂 摄影/安培淂等
III新能源恆循环
阿联酋的环保未来城:沙漠创世纪 撰文/童贵珊 摄影/安培淂等
有限资源的无限循环:摇篮新加坡 撰文/居芮筠 摄影/陈弘岱等
展望台湾风力发电:岛屿借东风 撰文/居芮筠 摄影/陈弘岱等
IV废弃物回收密码
打造循环型社会:日本的5R环保 撰文/郭怡青 摄影/安培淂等
中国贵屿探查:电子废弃物坟场 撰文/孙敏 摄影/绿色和平等
天外飞来的「电子礼物」:毒留印度 撰文/杨骏北 摄影/徐安隆等
印度拆船业争议:废船终点站 撰文/杨骏北 摄影/徐安隆等
清流绕全球:慈济环保路 撰文/杨骏北、陈世慧 摄影/徐安隆等
生产者企业责任:绿色制造 撰文/杨骏北 摄影/陈弘岱等
V灾后新思维
巴伊亚生态城:绝处逢生: 撰文/童贵珊 摄影/安培淂等
八八农殇:再思土地伦理 撰文/蔡佳珊 摄影/刘子正等
适当科技友善地球:撙节有度 撰文/潘美玲 摄影/陈弘岱等
生态工法从心出发:还原貌于山川 撰文/居芮筠 摄影/徐安隆等
VI以自然为师
德国农村再生:反朴归真 撰文/居芮筠 摄影/陈弘岱等
库里奇巴绿创举:巴西「人之城」 撰文/童贵珊 摄影/安培淂等
帮大地做公益:环境信托 撰文/杨骏北 摄影/徐安隆等
台湾环保年表 制表/李昕倢
图片索引
乍看《守望:环保人间道,永续地球村》的书名,就觉得是一种带着温度的关注。我身处在台湾,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也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享受着这里的自然风光,所以对于环境的议题,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书名中的“守望”二字,让我联想到一种尽责的态度,一种不只顾眼前的长远眼光。而“人间道”,则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冰冷、枯燥的科学论述,而是更贴近我们生活,更具人文关怀的探讨。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人间道”与“永续”之间的联系。是不是说,我们实现永续,必须先从人心的改变开始?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我们对待环境的态度,都需要一种“道”的指引。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理念,转化为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和实践的行动。会不会有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正在默默地实践着这种“守望”的精神,守护着我们的“地球村”?
评分《守望:环保人间道,永续地球村》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厚重又充满希望的感觉。台湾这几年,在推动绿色能源、减少碳排放方面,其实有很大的努力,但有时候,还是会觉得我们的发展方式,好像还在走一些旧的路子,不够彻底。书名里的“守望”,就像是一种警醒,让我们不能沉睡,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间道”这三个字,则是一种指引,告诉我环保不只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修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启发,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兼顾到环境的永续。我尤其好奇,“永续地球村”这个概念,在书中会被如何具象化。是不是会分享一些跨国界的合作案例,或者是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为了守护地球所付出的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感受到,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我们面对着共同的挑战,也拥有共同的希望,那就是为下一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守望:环保人间道,永续地球村》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呼唤。我常常觉得,环保这件事,有时候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像是科学家、政府部门才需要操心的大事。但“人间道”这三个字,提醒了我,环保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每一个选择里。买东西时多想一下包装,出门时记得带环保袋,少用一次性用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其实都在默默地为“永续地球村”贡献一份心力。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让我们感觉不那么“沉重”,而是充满希望和行动力的环保方法。我知道台湾在推行很多环保政策,像是垃圾分类、绿色能源,但有时候我们还是会感到有点无力,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指南,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让我们觉得我们也能成为改变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守望”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社区的力量,当我们一群人一起努力时,力量就会变得更强大。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社区互助、共同守护环境的案例呢?
评分《守望:环保人间道,永续地球村》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群人,不分国界,彼此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最近几年,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加上各种环境污染的新闻,真的让人很难不开始思考“永续”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台湾虽然是一个小岛,但我们承受的环境压力也很大,像是水资源、海岸线保护,都是我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不只是一本关于环保技术的书,更是关于我们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人间道”这部分,我觉得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似乎在探讨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一种关于责任、关于爱、关于牺牲的精神。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作者对于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永续”。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历史的经验教训,或是不同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智慧?
评分哇,看到《守望:环保人间道,永续地球村》这个书名,就感觉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台湾这几年对环保议题的关注度真的越来越高,每次看到新闻里关于海洋塑胶、气候变迁的报导,心里总有点沉甸甸的。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力量,点出了“守望”的意义,我们不只是旁观者,更是责任的承担者。特别是“人间道”这三个字,好像在说环保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怎么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生活和环境都能永续下去。光看书名,就觉得作者一定花了很深的心思,去思考我们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我很好奇,书中会探讨哪些具体的方法和实践,能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到这场“守望”行动中来。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每一个小小的改变,汇聚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来自台湾在地,或是亚洲其他地区的环保故事,那些接地气的、真实的案例,往往比抽象的理论更能触动人心,也更容易让我们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