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生长在安乐环境的我们,在种种的环境警讯中,是否会反之死于忧患呢?造物主在地球生物圈内所设出的种种繁复佈局,远超出我们人类智慧的想像与求知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一份自己的心力。
全球化危机的存在可以说是区域性危机的彰显。台湾在对自身海岛环境的认知研究上,直到八0年代之后才逐渐投入规划与行动的组织与人力,所幸相对有限的国土面积却反而造就了大国所无的优势。只是在不断变动中的自然环境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本书一方面讨论台湾特有的整体危机,另方面亦从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技术层面,以专题探讨台湾环境问题中的潜在危机。本书由浅入深,在制度面有国土规划、资源回收、水资源回收、水库集水区管理、台湾环境基金、永续社区规划、因应京都议定书等,而在技术面则从生态工程、资源化技术、半导体制造业之水资源回收等,以消费者的心态来探讨环境问题。这是环境研究的一个突破,也是解决台湾环境问题的重要挑战。
作者简介
于幼华
1945年10月生
现任:台湾大学环境工程学研究所教授
学历: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系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进修环工硕士
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取得环工博士
经历: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副教授、教授
主要专长:
臭氧于水处理之应用
环境影响评估之理论与应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
着作:《环境与人》
《大陆环保现况分析》
《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制度》
《活性氧预处理于活性污泥法中之应用研究》
永续发展议题
第1章 论全球化之环境危机-兼谈台湾之相关议题
第2章 从公共政策的永续观谈起
第3章 台湾城乡社区环境永续发展之初探
国土与海洋议题
第4章 国土规划与地貌改造
第5章 台湾海洋环境之保境 -贝类大量死亡事例之研究及其影响
全球气候变迁议题
第6章 由全球变迁到永续发展
第7章 因应气候公约之初探
环保政策之规划、执行与管理议题
第8章 环保施政三年行动计划
第9章 我国政策环评评估方法学之深化与改良
第10章 台湾环境保护基金之检讨与展望
第11章 台湾资源回收制度探讨
第12章 台湾废弃物政策趋势检讨与建议
第13章 台湾焚化灰渣处理策略
第14章 厨余有机废弃物再利用之趋势
第15章 台湾家户垃圾收运政策探讨-以台北市为例
第16章 废弃物于道路工程之永续发展
第17章 台湾地区都市污水回收再利用问题初探
第18章 台湾河川监测规划与评析
第19章 我国集水区水质管理现况探讨与改善建议
第20章 台北市环境空气污染管制策略规划
工业环保议题
第21章 产业因应国际环保趋势之作法
第22章 半导体制造业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策略研究
第23章 台湾重金属污泥处理之现况
生态工法议题
第24章 生态水利学观点探讨
第25章 生态工法在台湾瓶颈与展望
生态农业与外来物种议题
第26章 境外输入植物对台湾环境之冲击
第27章 甲虫商业行为对台湾生物环境造成之冲击
-以鞘翅目昆虫为例
第28章 台湾地区有机农业之现况与发展
-以农产品为例
环保心灵与环保文化议题
第29章 从历史角度与环境伦理看当前环保生态问题
这本书的架构设计得很巧妙,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而是像一次深入的访谈,或者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探索。开篇的部分,作者用一种很故事化的笔触,勾勒出台湾一些典型的环境困境,比如都市的垃圾处理问题、农药滥用对土壤的侵蚀等等。这些故事并非虚构,而是基于真实案例,读起来既有画面感,又让人心头一紧。紧接着,他会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会涉及到政策的制定、执行上的漏洞,甚至是民众的认知偏差。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气候变迁对台湾农业的影响时,并没有停留在“天气变热了,作物长不好”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季节的降雨模式变化,对特定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经济和社会连锁反应。他引用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统计数据,但又巧妙地融入到流畅的叙述中,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有扎实的研究作为基础,同时也要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两者缺一不可。
评分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在探讨台湾在地环境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温和而坚定的立场。作者并没有用激烈的言辞去批判,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问题。比如,在讨论到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冲击时,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企业妖魔化,而是回顾了台湾经济起飞时期的背景,指出当时发展模式下的必然代价,然后才引申到当下我们如何去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海岸线开发的那几章,作者描述了过去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渔港和沙滩,如何一步步被水泥和钢筋取代,那些曾经的记忆被现代化进程抹去,令人唏嘘。他引用了当地居民的口述历史,让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浮现出来,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环境的改变,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故事和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环境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集体记忆都息息相关。它鼓励我跳出单一的视角,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回应这些挑战,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称赞,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环境问题,更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复杂性。作者在章节安排上,似乎是围绕着“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展开的,从最初的自然生态的变迁,到后来工业化、城市化对环境造成的冲击,再到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最终触及到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环境正义”的讨论,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揭示了环境污染往往不成比例地影响着弱势群体,比如低收入社区、原住民聚落等,这让我深刻反思了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公平与正义。他引用了许多国际上关于环境伦理的理论,并将其与台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视角。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关于台湾环境的知识,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我们如何共存、如何负责任地生活的深刻对话。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观念,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写实的图片,而是用了一种抽象的、像是水墨画的手法,淡淡的绿色和蓝色交织,仿佛能感受到台湾山林和海洋的气息。拿到书的时候,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论文集,但翻开后发现,虽然是“特论”,但文字读起来并不生涩,甚至有些章节还穿插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这让我觉得很亲切。比如,读到关于水源保育那一部分,作者描写了在山区徒步时遇到的各种植物和动物,以及他对山泉水质变化的细致感受,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度过的时光。我记得那时候,溪水清澈得能看到石头底下的鱼儿,但现在,很多地方的水质都大不如前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土地的关系,不仅仅是宏观的政策,更是微观的感受。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怎么做”,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觉得比直接的指导更有力量。而且,它还引用了很多我之前没接触过的研究和数据,让我对一些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比如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对健康的长期影响,这些信息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更加警醒。
评分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严肃的环境议题时,并没有失去温度。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对未来世代的责任感,让我读来十分感动。他并没有回避台湾在环境治理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如政治上的角力、经济利益的纠葛,甚至是民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但他总是能以一种充满希望的基调来引导读者。比如,在写到社区参与推动环保行动的部分,作者详细记录了一个个基层的故事,有退休的老师组织邻里进行资源回收,有年轻人在偏 উদ্যোগ创建环保友善的商家,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也燃起了我参与的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唤醒。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环境的守护者,我们的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一本书,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台湾的环境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和更坚定的承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