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过去十多年来利用生态学家Howard T. Odum之生态能量分析方法所进行都市生态经济系统系列研究之成果汇编。「能值(Emergy)」为Odum结合一般系统理论、生态学原理、与热力学定律所建立之环境会计观念,可用来作为整合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共通性能量单位,属生物物理观点之生态经济分析方法。
本书除介绍基本之能量原理、生态系统观念、以及能值评估方法外,并透过对台湾都市生态经济系统之个案研究,论述都市生能系统与经济系统间之互动关系,建立都市能量理论,讨论能量流动对都市发展之机制与政策意涵。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能量与都市系统
都市生态系统
能量与生态系统
都市系统之能量特性
结语
第二篇 能量与经济系统
第二章 生态与经济
生态永续性与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学之历史根源与生物物理观
生态经济学之范畴
结语
第三章 能量分析
能量-定义与原理
能量分析之历史根源与演变
第四章 能值评估
生态能量分析
能量价值论-能换率与能值
能值评估与公共政策
台湾在全球生态系统之地位与变迁
第三篇 都市能量
第五章 能量、社会与都市文明
都市源起与进化
能量与都市文明
都市与维生系统与容受力
都市进化与能量
都市能量分析的应用
第六章 都市发展与能量变迁
台北盆地都市发展能量分析
清代以前的开发
清代
日据时代
省辖市时期
直辖市时期
台北盆地生态经济系统变迁
台北市都市化与能值结构变化之关系
第七章 都市-能量阶层中心
能量阶层与都市系统
台湾都会的能量阶层
台北盆地能量阶层分区的形成
第八章 能量阶层与都市空间组织
台北盆地的能量流动空间分佈
台北盆地土地使用的能量阶层
台北盆地生态能量分区
能量流动与空间规划原则
第九章 都市生态经济系统能量理论
都市能量假说
能量来源
都市能量新陈代谢
能量阶层
都市能量与经济
能量阶层与都市空间型态
都市空间破碎与能量的阶层性分佈
结语
第十章 都市发展之能量流动机制
都市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模拟
都市发展的空间系统模拟
附录 1990年台湾生态经济系统主要资源流动之能量分析估算式
参考文献
索引
说实话,看到《都市生态经济与能量》这个书名,我第一个反应是“哇,这听起来好有深度!”。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虽然不大,但城市化程度非常高,从北到南,到处都是忙碌的都市。我们享受着便利的生活,但有时候也会为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处理这些问题感到头疼。这本书是不是在探讨,如何在保持都市经济活力的同时,又能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生态”,更“健康”?比如,它会不会讨论一些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让绿地和自然空间在都市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一味地被钢筋水泥吞噬? 另外,对于“能量”的讨论,我充满好奇。我想象中,这本书可能会分析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能量消耗体,它的能量需求是如何产生的,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满足。会不会讨论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冷气、电灯、交通工具,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能源消耗,其实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和环境议题?书中会不会提出一些创新的方案,让我们的城市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能源,减少浪费,甚至发展出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模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都市能量学”的全新视角。
评分这本《都市生态经济与能量》听起来就像是一本为我们这些在都市里努力打拼,同时又关心脚下这片土地的台湾人量身定做的书。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的城市,尤其是像台北、高雄这样的大都会,虽然繁华,但背后隐藏着不少关于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的问题。这本书恰恰触及了这一点,从“生态经济”这个角度切入,让我觉得很有共鸣。它没有空泛地谈论环保口号,而是试图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能量”的探讨。在这个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常常在新闻上看到关于再生能源的进展。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都市的能量需求是如何产生的?例如,我们每天上班通勤、使用电器、甚至是我们吃的食物,背后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的来源,是传统化石燃料还是日益兴盛的太阳能、风能?书中会不会提出一些在都市环境中推广绿色能源的实际可行方案?或许还会讨论如何通过提升能源效率来减少浪费,比如智慧建筑、智能电网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
评分《都市生态经济与能量》这个名字,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学术,但细细品味,却又觉得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从小在高雄长大,见证了这座城市从工业重镇到更加注重环境和旅游的转变。我知道,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但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样的发展又能持续多久?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去分析都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否会提供一些案例,说明一些城市是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成功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或者反过来,因为忽视生态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对书中的“能量”部分特别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城市是能量消耗的大户。从交通、工业生产到民用能源,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大量的能量。那么,这本书会如何探讨这个“能量”的问题呢?是仅仅关注如何提高能源效率,还是会更深入地讨论能源的来源,例如发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甚至是开发新的能源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扎实的分析,甚至是一些在都市实践的可能性,让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能源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能为之做些什么。
评分读到《都市生态经济与能量》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好几个画面。我住在新北,每天通勤进台北上班,路上看到的车辆、高楼大厦,还有便利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一切都代表着城市的活力,但也让我隐隐担忧。我们为了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到底付出了多少生态的代价?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当城市扩张,绿地被压缩,河流被改变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什么?它有没有可能提供一些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一种平衡点,让我们的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保留更多绿色和生机? 我很好奇书中对于“经济”的定义。它会不会仅仅停留在GDP的增长,还是会纳入更多衡量城市福祉的指标?比如空气质量、居民的健康水平、社区的凝聚力等等。毕竟,一个真正“好”的城市,不应该只是经济数字好看,更应该是居民生活幸福、环境宜居的。这本书会不会提出一些创新的经济模式,让那些对环境友好的产业能够获得发展,同时又能创造就业机会,让都市居民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成为生态的守护者?
评分《都市生态经济与能量》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我每天穿梭的城市街景。我常想,我们生活在都市里,每天为了工作、生活而奔波,我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背后又付出了多少环境的代价?这本书是不是在试图连接这两者,让我们看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会不会分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于城市经济的长期发展到底有多么重要?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思考,让我们不只是看到眼前经济的利益,更能长远地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能量”这个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电力、燃油,更包含了城市的活力、居民的热情。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从更广义的角度来探讨“能量”。它会不会分析城市在不同能源模式下的经济效率和环境影响?比如,当我们大力发展电动车,减少燃油消耗时,对城市经济和空气质量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它会不会提出一些在都市环境中,能够有效管理和利用各种“能量”,让城市更有效率、更具韧性的方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绿色能量”在都市实践的案例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