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最偉大的心靈導師指引你
用愛化解悲傷,以自由引導生命。
本書收錄剋裏希納穆提的演講、訪談與短文數十篇,所探討的主題涵括人際關係、生死、慾望、靜心、恐懼、意誌、知識、自我價值等等範疇,全書以優雅的語言、清晰的思辨摺服瞭廣大讀者的心,至今仍暢銷不衰。
剋氏的語言充滿瞭清新動人的韻律,他的文字寜靜而有力,始終引導讀者靜心沉思、觀照自我,摒棄公式化的思考模式,以無分彆的心去感受生命中種種純淨平和的美。正如剋氏在本書中一再強調的,人應該享受思想的自由,不受拘束地去愛,將人生傷與痛苦化為愛的智慧。
作者簡介
剋裏希納穆提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剋裏希納穆提
剋裏希納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學傢,新時代最受推崇的心靈導師。1929年開始四處旅行演講,與赫胥黎、亨利.米勒等思想大師均有深交。已齣版七十餘本著作,全部由演講和對話錄集結而成,目前已被譯成47種文字,在全世界産生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剋氏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必須先改變個人意識。他一直強調自我覺察以及瞭解自我局限、宗教與民族製約的必要性,佛學傢推崇他為中觀導師,印度教吠檀多學者則認為他是徹底的覺者。
第一章 自然的啓示
1 湖泊
2 花園
3 生存的問題
4 橡樹
5 自由就是秩序
6 聰慧
7 河流
8 何謂關係
9 平凡的心
第二章 思想的凝聚
1 孤獨地存在
2 永遠注不滿水的水罐
3 謙卑的本質
4 靜心與愛
5 靜心與經驗
6 給一位年輕人的話
7 愛不是思想
8 一對夫妻的「關係」
9 美麗是危險的
10 昨日種種昨日死
第三章 智慮的澄化
1 靜心與永恆的當下
2 恐懼與迷惑
3 未知的狀態
4 愛、性與修道生活
5 友誼
6 什麼是美
7 你和世界的關係
8 如果人就是世界
9 攻擊
第四章 生命的責任
1 意誌和欲望
2 不需要知識的地方
3 做自己的明燈
4 這個世界的麵貌
5 怎麼麵對生命
6 我們和這個社會的關係
7 傾聽的能力
8 教育的宗旨
9 權威.愛.靜心
第五章 靈性的分享
1 悲傷的終點是愛
2 什麼是修道的心靈
3 無分彆心
4 愛是教不來的
5 瞭解悲傷
6 年輕人的問題
7 無負擔的心靈
第六章 生命的意義
1 慈悲之光
2 靜心
3 心靈的解放與自由
4 超越思想與時間
5 空無與安全
6 生命有意義嗎
7 安靜的心靈
8 與愛同在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為它會是市麵上那些泛濫的“心靈雞湯”,但讀瞭幾頁之後,我的看法完全改變瞭。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她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能夠將那些復雜的情感,用最簡單、最純粹的方式錶達齣來。 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原諒”的論述所打動。它並沒有宣揚廉價的寬恕,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原諒的真正意義——那是一種對自己內心的解放,而非對他人過錯的妥協。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沉溺於過去的傷痛,並非因為彆人做得有多麼過分,而是我們自己不願放過自己。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現成的“療法”,而是提供瞭一個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痛苦,並從中找到一種更積極、更有力量的生活方式。我開始相信,即使是悲傷,也能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隻要我們能夠以一種有覺知的心靈去麵對它。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悲傷是愛:一種有覺知的心靈》起初吸引瞭我,因為它挑戰瞭我對悲傷的固有認知。我一直認為悲傷是負麵的、需要極力擺脫的情緒,但書名卻暗示瞭悲傷與愛之間存在著一種深刻的聯係,並且提到瞭“有覺知的心靈”,這讓我對探索內心世界充滿瞭好奇。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作者所闡述的觀點:悲傷並非全然的痛苦,它也可以是我們對珍貴事物、對深刻關係的一種深切迴應。 作者通過對情感的細緻解剖,幫助我認識到,當我們經曆失去、失望或心碎時,正是因為我們曾經深深地愛過,所以纔會感到悲傷。這種悲傷,反而證明瞭愛的真實存在和價值。更重要的是,書中強調瞭“覺知”的重要性,它鼓勵讀者不要壓抑或逃避悲傷,而是以一種開放、接納的態度去麵對它,從中學習和成長。通過作者的引導,我開始嘗試以一種更平和、更具洞察力的方式來審視自己的情感體驗,不再害怕那些看似沉重的情緒,而是將其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一種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愛與失去的契機。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寂靜的夜晚,獨自坐在窗邊,望著窗外的星空。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它沒有提供什麼驚天動地的道理,但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連接”的探討,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試圖與世界建立聯係,但往往卻感到孤獨和疏離。這本書則嚮我展示瞭,真正的連接並非來自於錶麵的迎閤或僞裝,而是源於內心的真誠與坦蕩。它鼓勵我去接納自己的脆弱,去擁抱那些不完美,因為正是這些,纔讓我們顯得如此真實,如此動人。當我讀到那些關於“共情”的段落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的呐喊,也看到瞭自己對他人渴望理解的期盼。這本書沒有給我答案,但它教會瞭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探索,如何在這條自我發現的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一種淡淡的憂傷,但又不像那種讓人窒息的絕望,反而像是一縷溫柔的陽光穿透陰霾。我拿到這本書時,正是生活中經曆瞭一些起伏的時刻,內心有些許迷茫和不安。翻開扉頁,我並沒有立刻看到那些直白的“療愈”或者“解決之道”,而是被一種細膩而富有詩意的文字所打動。作者似乎能夠洞察我內心最深處的感受,用一種旁觀者卻又充滿同情的方式,描繪瞭情感的潮起潮落。 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失去”的章節,它沒有迴避痛苦,而是引導我去理解失去背後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塑造我們。它沒有給我虛假的安慰,而是讓我感到一種被理解的溫暖。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停下來,閉上眼睛,去感受文字在腦海中構建的畫麵和情緒。那些比喻和意象都恰到好處,既不顯得空泛,也不流於俗套。我發現自己可以從那些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找到與自己經曆相似的共鳴點,從而獲得一種平靜的力量。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時候,靜靜地坐在你身邊,聽你傾訴,並用智慧的言語點醒你。
评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它疏朗的排版和淡淡的書香所吸引。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但讀瞭幾頁之後,我便發現自己完全被其流暢的文字和真誠的筆觸所俘獲。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她不疾不徐地鋪陳著,如同涓涓細流,慢慢滲透到讀者的心底。 書中關於“放下”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並沒有提供任何“秘訣”或“步驟”,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細膩的情感描繪,讓我自己去體悟“放下”的真正含義。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釋懷,並非因為事情本身有多麼不可原諒,而是我們固執地抓住那些早已逝去的,拒絕接受現實。這本書並沒有教我如何“遺忘”,而是引導我如何“接受”,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力量。我開始學著去擁抱那些不完美的過去,並從中汲取前行的勇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