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指引你
用爱化解悲伤,以自由引导生命。
本书收录克里希纳穆提的演讲、访谈与短文数十篇,所探讨的主题涵括人际关系、生死、慾望、静心、恐惧、意志、知识、自我价值等等范畴,全书以优雅的语言、清晰的思辨折服了广大读者的心,至今仍畅销不衰。
克氏的语言充满了清新动人的韵律,他的文字宁静而有力,始终引导读者静心沉思、观照自我,摒弃公式化的思考模式,以无分别的心去感受生命中种种纯净平和的美。正如克氏在本书中一再强调的,人应该享受思想的自由,不受拘束地去爱,将人生伤与痛苦化为爱的智慧。
作者简介
克里希纳穆提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纳穆提
克里希纳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1986),印度着名哲学家,新时代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1929年开始四处旅行演讲,与赫胥黎、亨利.米勒等思想大师均有深交。已出版七十余本着作,全部由演讲和对话录集结而成,目前已被译成47种文字,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克氏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性,佛学家推崇他为中观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则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
第一章 自然的启示
1 湖泊
2 花园
3 生存的问题
4 橡树
5 自由就是秩序
6 聪慧
7 河流
8 何谓关系
9 平凡的心
第二章 思想的凝聚
1 孤独地存在
2 永远注不满水的水罐
3 谦卑的本质
4 静心与爱
5 静心与经验
6 给一位年轻人的话
7 爱不是思想
8 一对夫妻的「关系」
9 美丽是危险的
10 昨日种种昨日死
第三章 智虑的澄化
1 静心与永恆的当下
2 恐惧与迷惑
3 未知的状态
4 爱、性与修道生活
5 友谊
6 什么是美
7 你和世界的关系
8 如果人就是世界
9 攻击
第四章 生命的责任
1 意志和欲望
2 不需要知识的地方
3 做自己的明灯
4 这个世界的面貌
5 怎么面对生命
6 我们和这个社会的关系
7 倾听的能力
8 教育的宗旨
9 权威.爱.静心
第五章 灵性的分享
1 悲伤的终点是爱
2 什么是修道的心灵
3 无分别心
4 爱是教不来的
5 了解悲伤
6 年轻人的问题
7 无负担的心灵
第六章 生命的意义
1 慈悲之光
2 静心
3 心灵的解放与自由
4 超越思想与时间
5 空无与安全
6 生命有意义吗
7 安静的心灵
8 与爱同在
这本书的书名《悲伤是爱:一种有觉知的心灵》起初吸引了我,因为它挑战了我对悲伤的固有认知。我一直认为悲伤是负面的、需要极力摆脱的情绪,但书名却暗示了悲伤与爱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联系,并且提到了“有觉知的心灵”,这让我对探索内心世界充满了好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悲伤并非全然的痛苦,它也可以是我们对珍贵事物、对深刻关系的一种深切回应。 作者通过对情感的细致解剖,帮助我认识到,当我们经历失去、失望或心碎时,正是因为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所以才会感到悲伤。这种悲伤,反而证明了爱的真实存在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书中强调了“觉知”的重要性,它鼓励读者不要压抑或逃避悲伤,而是以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它,从中学习和成长。通过作者的引导,我开始尝试以一种更平和、更具洞察力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再害怕那些看似沉重的情绪,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一种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爱与失去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不像那种让人窒息的绝望,反而像是一缕温柔的阳光穿透阴霾。我拿到这本书时,正是生活中经历了一些起伏的时刻,内心有些许迷茫和不安。翻开扉页,我并没有立刻看到那些直白的“疗愈”或者“解决之道”,而是被一种细腻而富有诗意的文字所打动。作者似乎能够洞察我内心最深处的感受,用一种旁观者却又充满同情的方式,描绘了情感的潮起潮落。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失去”的章节,它没有回避痛苦,而是引导我去理解失去背后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它没有给我虚假的安慰,而是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温暖。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感受文字在脑海中构建的画面和情绪。那些比喻和意象都恰到好处,既不显得空泛,也不流于俗套。我发现自己可以从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找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共鸣点,从而获得一种平静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静静地坐在你身边,听你倾诉,并用智慧的言语点醒你。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疏朗的排版和淡淡的书香所吸引。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但读了几页之后,我便发现自己完全被其流畅的文字和真诚的笔触所俘获。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她不疾不徐地铺陈着,如同涓涓细流,慢慢渗透到读者的心底。 书中关于“放下”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提供任何“秘诀”或“步骤”,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让我自己去体悟“放下”的真正含义。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释怀,并非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不可原谅,而是我们固执地抓住那些早已逝去的,拒绝接受现实。这本书并没有教我如何“遗忘”,而是引导我如何“接受”,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力量。我开始学着去拥抱那些不完美的过去,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勇气。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它会是市面上那些泛滥的“心灵鸡汤”,但读了几页之后,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她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将那些复杂的情感,用最简单、最纯粹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原谅”的论述所打动。它并没有宣扬廉价的宽恕,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原谅的真正意义——那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解放,而非对他人过错的妥协。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沉溺于过去的伤痛,并非因为别人做得有多么过分,而是我们自己不愿放过自己。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疗法”,而是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痛苦,并从中找到一种更积极、更有力量的生活方式。我开始相信,即使是悲伤,也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只要我们能够以一种有觉知的心灵去面对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独自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星空。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它没有提供什么惊天动地的道理,但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连接”的探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试图与世界建立联系,但往往却感到孤独和疏离。这本书则向我展示了,真正的连接并非来自于表面的迎合或伪装,而是源于内心的真诚与坦荡。它鼓励我去接纳自己的脆弱,去拥抱那些不完美,因为正是这些,才让我们显得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当我读到那些关于“共情”的段落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也看到了自己对他人渴望理解的期盼。这本书没有给我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探索,如何在这条自我发现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