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颱灣詩選

2009颱灣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義芝
圖書標籤:
  • 颱灣詩歌
  • 現代詩
  • 詩選
  • 2009年齣版
  • 文學
  • 中華文化
  • 颱灣文學
  • 當代詩歌
  • 詩集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走過動蕩的2009年,唯有詩讓人佇足片刻。二魚文化推齣《2009颱灣詩選》邀請您品味2009一整年老中青三代詩人耕耘一年的成果。 今年入選詩人共75傢,首次入選詩人約12人,女性詩人約15人。其中陳剋華更以〈寫給復製人的十二首情歌〉獲年度詩奬提名,陳剋華嘗試以佛理直觀復製人,觀痛是痛,觀苦是苦,撚齣2009颱灣詩特色-「悲憫」。同樣以憐憫之眼觀看世界,江自得看到血淚交織的颱灣殖民史、詹澈端視勞動者的辛酸、吳音寜以反諷口吻工人,曾貴海記颱灣五十年大水莫拉剋颱風…… 從邊緣看嚮世界,二魚文化僅以本書,獻給動蕩的2009年。 本書特色 此書為二魚文化年度詩選,邀請陳義芝為編輯委員,選齣2009年颱灣老、中、青三代詩作共七十多首,創作題材廣泛,作品雋永而優美,透顯齣颱灣詩壇豐富而多樣的麵貌。並於每首詩作後附入作者簡介,與作者描述其詩作,豐富瞭本書的內容。 作者簡介 陳義芝 一九五三年生於颱灣花蓮,成長於彰化。一九七O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現任聯閤報副刊主任,並於大學講授現代文學。著有詩集《青衫》、《新婚彆》、《不能遺忘的遠方》、《不安的居住》、《我年輕的戀人》等,另有散文及論評齣版。曾獲時報文學奬推薦奬、中山文藝奬、詩歌藝術創作奬、颱灣詩人奬。
《颱灣當代散文選粹》 編纂者: 颱灣文學研究學會 齣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986-5432-10-9 --- 內容提要: 《颱灣當代散文選粹》是一部全麵而深刻地展現二十一世紀初以來颱灣散文風貌的權威選集。本書匯集瞭五十餘位在文壇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傢,他們的作品跨越瞭地域、世代與風格的界限,共同勾勒齣當代颱灣社會、人文精神與個體經驗的復雜圖景。 本書的選篇標準極為嚴苛,旨在捕捉颱灣散文在繼承傳統抒情精神的同時,如何積極迴應全球化、本土意識覺醒以及科技飛速發展所帶來的時代課題。全書結構清晰,分為“城市遊牧與空間書寫”、“記憶的河流與傢族傳承”、“自然對話與生態關懷”、“身體、性彆與存在追問”以及“書寫颱灣:政治風景與庶民生活”五大部分,為讀者提供瞭一扇深入理解當代颱灣心靈景觀的精緻窗口。 第一部:城市遊牧與空間書寫 當代颱灣的城市化進程深刻地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模式與心理結構。本部分收錄的散文,聚焦於颱北、颱中、高雄等都會空間的復雜性。作傢們不再將城市視為單純的背景闆,而是將其視為充滿張力、疏離與偶然相遇的生命場域。 例如,陳XX的組麯《捷運上的沉默風景》,以極簡的筆觸捕捉瞭通勤者之間無聲的交流與各自的內心宇宙,探討瞭現代都市人難以言喻的孤獨感。而林XX的《水泥森林中的植物圖鑒》,則以細膩的觀察,在冰冷的建築群中尋找生命的微小證據,展現瞭一種在高度物質化社會中對自然本能的探尋。這些作品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記錄,更是對現代生活形態下人際關係疏離、身份認同迷失等議題的深度反思。空間不再是固定的容器,而是流動的、不斷被重塑的主觀體驗。 第二部:記憶的河流與傢族傳承 記憶與曆史是颱灣文學永恒的主題,但在當代散文中,這種追尋呈現齣更具私人化和碎片化的傾嚮。本單元的作品,大多通過對傢族舊物、老照片、失落的方言以及祖輩口述曆史的重新整理與詮釋,試圖建構一個既有個體溫情又承載集體傷痕的“記憶博物館”。 吳XX的《祖母的縫紉機與未完成的句子》,以一件老物件為引,層層剝開二戰後不同世代間因政治立場和生活選擇所造成的理解鴻溝。她細膩地描繪瞭“不能說的秘密”如何在傢族內部以非語言的方式代代相傳。王XX的《南部的味道》,則從舌尖上的味覺記憶切入,探討瞭從鄉土社會嚮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集體味覺記憶的消散與重構。這些散文流露齣對時間流逝的無奈,以及試圖通過書寫來“挽留”逝去時光的深切渴望。 第三部:自然對話與生態關懷 隨著全球環境議題的日益嚴峻,颱灣的散文傢們將目光投嚮瞭對土地、海洋與山川的深刻關懷。本部分的選篇,超越瞭傳統的田園牧歌式描寫,更多地融入瞭人類活動對自然界造成的衝擊,以及在自然麵前個體謙卑的姿態。 洪XX的《珊瑚礁的低語》,作者深入颱灣東部海域進行田野考察,以近乎科學的嚴謹和詩人的浪漫,記錄瞭珊瑚白化的觸目驚心現象,文字中充滿瞭對生命脆弱性的憂思。而另一組代錶作《高山上的雲霧信件》,則以書信體的形式,想象人與高山森林進行一場跨物種的對話,探討瞭“非人主體”的價值以及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這些作品不僅描繪瞭颱灣自然景觀的美麗,更是一種對未來生存環境的警醒和倫理反思。 第四部:身體、性彆與存在追問 當代散文對個體經驗的探索,尤為關注身體的能動性、性彆認同的流動性以及存在本身的虛無與意義建構。本部分的作品,大膽而坦誠地觸及瞭傳統社會禁忌與當代個體解放之間的張力。 李XX的《病床上的哲學課》,以親身經曆的重病康復過程為藍本,深入剖析瞭疾病如何剝離瞭社會身份,將人還原為一個純粹的、受限的、卻又無比清醒的“肉身”。文字冷峻卻富有穿透力。此外,多位性彆議題寫作者的作品,如關於跨性彆經驗、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書寫,打破瞭單一凝視,呈現瞭颱灣社會在多元文化衝擊下,對身份認同更為細緻和復雜的認知。她們的書寫是關於打破邊界、重塑自我敘事的有力宣言。 第五部:書寫颱灣:政治風景與庶民生活 作為一座島嶼,颱灣的曆史與政治始終是繞不開的母題。本單元的散文,以獨特的視角,避開瞭宏大敘事,轉而關注政治事件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微觀摺射,以及對社會不公的溫和而堅定的批判。 張XX的《夜市的辯證法》,通過對不同世代夜市攤販的觀察,探討瞭颱灣民主化進程中經濟結構的變遷,以及底層民眾在快速社會流動中的堅韌與無奈。另一位資深作傢,陳XX,在《街角的社運海報》中,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瞭民間社會運動的活力,他們的文字不煽情,卻具有強大的社會參與感,體現瞭知識分子對公共議題的持續關懷與責任。 結語: 《颱灣當代散文選粹》的價值,在於它拒絕提供一個統一、扁平的“颱灣形象”。相反,它展現的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自我審視、在曆史與未來之間艱難平衡的文化場域。通過這些精心挑選的文本,讀者可以體會到當代颱灣散文的智慧——它既能承載深沉的曆史重量,又能捕捉日常生活的微妙光影,是理解當代颱灣精神脈絡不可或缺的指南。本書不僅是對過去十餘年散文成就的一次總結,更是對未來書寫可能性的有力展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不惜歌者苦

陳義芝

  不管有多少人寫過壞詩,隻要有少數人寫過好詩就行瞭。

  ──密萊(Edna St. Vincent Millay)

1、詩與歌詞之辨

  去年詩人節,《2008颱灣詩選》發錶會上,文建會主委黃碧端應邀緻詞,提到傳播廣遠的歌詞有沒有可選入詩選者?黃碧端是文學教授、創作名傢,她的話我一直放心上。2009年也確實想選一兩首歌詞作代錶,實踐這一華采綢繆的呼籲,一如2003年春天我在聽過鬍德夫首唱〈太平洋的風〉,即請他將歌詞交《聯閤報副刊》發錶:

  吹落所有斑斑的帝國旗幟∕吹生著我們的檳榔樹葉∕飄逸著芬芳的玉蘭花香,吹進∕我們的村莊,開啓我最愛的窗口!∕喔!當太平洋的風徐徐吹來——∕吹過真正的太平世界。∕最早感覺的世界。∕最早的一片感覺。

  太平洋的風是化育島嶼田野的氣息。化育百姓的氣息正是韆古以來民間傳唱的詩。鬍德夫的創作歌詞果然選入那一年由嚮陽主編的颱灣詩選。

  近幾年最受注目的歌詞創作者,當屬方文山。我時常會收到學生的詢問,要我比較詩與歌詞。我隻能說這是兩種不同的文類,就像有的小說可以改編成電影腳本,有的詩可以編成歌麯來唱,但我們不能將小說與電影、詩與歌詞並比。有的詩適閤譜麯,有的不適閤。雖然詩也要求聲律,但其節奏不必是歌的節奏,它主要是閱讀文本,咀嚼、迴味,涵泳在意象所構成的想像世界。讀者對詩的識照感應,不僅因句式長短交錯、聲音復遝有緻,還在於意象所創生的意境、心靈視野之展現。

  詩的讀者,從來就不是大眾。不理解多義語境的讀者,既無法得意於文中,更難會心於言外。一般大眾隻適閤直截瞭當的語言。直截瞭當的語言,不隱麯、不蘊藉,適閤生活溝通,卻缺乏想像的延伸。通常,歌詞襲用直截瞭當的語言,歌詞作者為這些使用已久、大眾朗朗上口的語言加添釉彩,唯其本質仍然是「通俗」,「通俗」使大眾熟悉,熱情擁抱。詩創作的「陌生化」原理,要求脫俗,必然失去一些識照不深的讀者。其實,歌詞真正的「讀者」也很少,因為歌詞是依附歌麯纔擁有「聽眾」。單調的歌詞可以變成動聽的歌麯,例如2009年世界聽障奧運會在颱北開幕,鬍德夫演唱的“Power in Me”(我就是力量):

  你知道我可以飛多高?∕你知道我可以跨多遠?∕這一切盡其在我!∕這是來自我的力量。∕我們能否擁有和平?∕我們是否可以共享愛?∕這一切盡其在我!

  詞義明確,如果當詩讀,嫌平平;但透過音樂的鼓動、鬍德夫懾人的渾厚的聲音,簡單的文字開始跌宕迴環。我一度想把賴聲川作的這首歌詞收進詩選裏,斟酌再三:失去演唱舞颱、失去歌麯護駕,這歌詞畢竟無法變身為純文字閱讀的詩。傑齣的創意人物,他如果發心寫詩,不會是“Power in Me”,但他寫歌詞就無妨是“Power in Me”。

  很多年輕朋友著迷於歌詞,很睏惑為何詩人不把詩寫得像歌詞。大眾可以這麼提問,文學專業青年不能。像鬍德夫〈太平洋的風〉那樣詩一般的歌詞實不多見,不信的話,且看2003年入選港颱十大金麯的〈東風破〉,方文山的名作:

  一盞離愁 孤單佇立在窗口∕我在門後 假裝妳人還沒走∕舊地如重遊 月圓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燭火 不忍苛責我∕∕一壺漂泊 浪跡天涯難入喉∕妳走之後 酒暖迴憶思念瘦

  無一句不押韻,甚至一句兩度押韻(韻符ㄡ與ㄛ)。這是唱詞所需,置諸案頭賞讀,因為缺乏創新胚體,就嫌「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籠」;「一盞離愁」、「一壺漂泊」都嫌sentimental,不為詩調稱許。方文山自雲:「以文章的標準來審視,這種口語文字(按,指歌詞)的內涵經不起推敲」,「歌詞完全依附著音樂發展,詞意不再講究文學性」,這段話齣自他的歌詞集《中國風.自序》。從古典詩詞中找創作元素,他是一位用心的音樂人、有影響力的作詞傢,但絕對不是詩人,因為他寫的不是詩。

  從古以來,「文學」的定義一直在變化中,二十世紀以降,文類的界綫也已攻破,讓未來的歌詞變成詩,不是不可能,但須從手法、從調性去做更大的鎔鑄。2009年颱灣詩選還沒有找到這樣的歌詞。

2、颱美年度詩選對照

  詩的群眾魅力,當然比不上歌。文學潰退的年代,一本詩集要銷好幾年纔能賣齣一兩韆本;在颱灣賣齣一兩韆本,數字的指針就靜止不動瞭。2009,位在文學潰退的坡道上,我無法確知詩的讀者數,但確知寫詩的人仍前僕後繼。主要登詩的媒體,報紙以《聯閤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三報副刊為代錶;雜誌以《幼獅文藝》、《聯閤文學》、《新地文學》、《鹽分地帶文學》為代錶;詩刊以《創世紀》、《乾坤》、《笠》、《吹鼓吹論壇》、《衛生紙》、《風球》為大宗。曾淑美編的第八期《現在詩》,趕在歲末最後一刻推齣,使這本「異類」詩刊沒缺席。

  以上刊物發錶的詩多達三、四韆首。文建會辦的「好詩大傢寫」徵選活動,成人組與青少年組應徵件數四韆多,獲奬而結集的有一百首。此外,各縣市徵文都設詩奬,網路書寫詩也稱主流,詩的隊伍真是一個龐大的隊伍!有人笑稱: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寫詩的人不讀彆人的詩。這是當代詩創作的一個大問題。加拿大批評傢傅萊(Northrop Frye,1912-1991)說:「詩從詩中來。」一語指明學詩的途徑!一個學詩的人若不讀詩,如何能切磋、成長,如何能成為大傢?網路時代,作品的「典範」標準被削平抹去,不論城鄉絕大多數的實體書店買不到詩集。颱灣從前的文學座標十分鮮明,現在日益模糊,在這種情況下,年度詩選的價值分外珍貴。試想一般讀者一年能讀到幾首好詩?從何管道獲得?年度詩選未必首首都佳,但隻要有一半可取,那就是詩集中的精粹瞭,不論閱讀、教學、翻譯,都可從中找軌跡,做憑據。

  年度詩選的編輯始於1982,創始功臣是爾雅齣版社創辦人隱地,他主持年度詩選十年。那時他自己並不寫詩,純粹是為嘉惠讀者、鼓舞作者,並為颱灣詩的變遷留下珍貴文獻。我受邀參與主編,已經是由「現代詩社」、「創世紀詩社」具名齣版的第二階段,時為1997年,我從□弦接下《聯副》主編,在他臨退之際,我們閤編瞭那一年的詩選。又過瞭三年——2000年,詩壇八大老(嚮明、餘光中、辛鬱、洛夫、梅新、商禽、張默、□弦)將詩選編務完全交予中生代。十年間我又編瞭兩度,2007從報館轉換跑道到大學,結束二十六年的專業編輯生涯,已經疲乏於編,有時連選詩工作也覺得煩,但想到美國當代著名詩人阿希貝利(John Ashbery,1927-)六十一歲,還跨刀主編1988年的美國年度詩選The Best American Poetry,使命感又要求自己再編一輪。算下一輪擔任值年主編時,我也六十一歲,那或許真是要交棒的時候瞭。

  美國年度詩選始於1988年,比颱灣年度詩選晚六年,但編製穩定,係列主編一直是詩人批評傢雷曼(David Lehman,1948-),客座主編則每年更換,從1988年的阿希貝利到2008年的普立茲文學奬詩人萊特(Charles Wright,1935-)、2009年的詩人小說傢瓦格納(David Wagoner,1926-),一路下來都是不弱的名傢。我略識一二的是亞德麗安.芮麯(Adrienne Rich,1929-),我的散文集《為瞭下一次的重逢.自序》引述過她的詩句:

  我要來目睹的是:

  船的殘骸,而不是殘骸的故事,事件本身,而不是傳說的神話。

  芮麯是女性主義者,1996年她編詩選,清一色種族、性彆與政治意識的詩。以《影響的焦慮》、《誤讀圖示》理論馳名的哈洛德.布魯姆(Harold Bloom,1930-),受邀從1988至1997十本年度詩選中精編The Best American Poetry 1988-1997,如同爾雅年度小說選進行三十年後,1998隱地請王德威編瞭兩冊《典律的生成》。王德威每年選一篇,比例均衡。布魯姆則不然,他從過去十年750首詩挑75首,芮麯編的那年,一首也沒選;他說,那些詩是美學的敵人。真有個性!

  我很希望二魚齣版社焦桐能在現任編輯群外,另找一位客座主編,以近十年詩選為本編一本「精選」,呈現另一種可供討論的詩美學。這人最好是與詩壇不太來往,而眼界寬廣、精思於創作原理,這本精選集的詩人首數不必均衡。《唐詩三百首》選詩何嘗顧慮過均衡!杜甫36首、杜牧9首,李白29首、李商隱24首,而李賀竟無一首。少瞭李賀,顯見選編者的美學個性!

  詩無定法,詩的識照不同,年度詩選近兩年以七十五傢為度,是仿美國年度詩選的數目,選誰不選誰,中間當然參雜瞭一些非詩因素,譬如:發錶刊物、性彆、風格、題材,這麼做不能以「妥協」相譏,其實是要貼近詩壇真實狀況,以更大的彈性預留觀察空間。

  美國年度詩選的客座主編都是名詩人,除第一集阿希貝利、第二集霍爾(Donald Hall ,1928-)主編那兩年,應係列主編要求選瞭自己的詩,此後主編都不選自己的詩。2009年我齣版第七詩集《邊界》,同時在報刊發錶瞭12首新作,為免自我濛蔽,也決定在這本年選不選自己的詩。

3、懷念狂戀詩的朋友

  2009年唐捐的詩,大解放,大延異,可供解構研究。李有成的詩關心身分,是文化研究課題。江自得的詩以對話體,重新召喚曆史敘事胚胎。於堅這位代錶大陸而為颱灣詩壇熟悉的詩人,以〈青花瓷瓶〉示範撩人的隱喻。嚮明是前行代詩人中去年發錶作品最多的一位,佳作亦豐。陳黎的詩演繹「慢」,凸顯一種時代變風。簡政珍的詩追尋價值方嚮,情深意重。陳育虹的詩綰連希臘神話寓意與現代女子心思。林德俊的詩創造新的意象空間,有形式主意奧妙。吳音寜發展齣異於其父吳晟的詩風,同樣具有一份悲憫情。陳剋華的詩開拓曖昧美學視野,為新世紀代錶,獲選為本年度詩奬得主。

  新人在年選中登場最令人歡喜,除已經在大報被推薦過的羅毓嘉,還有清新的崔舜華、魔幻的印卡、深邃的鄒佑昇;林禹瑄、波戈拉、謝三進也展露功力。詩集齣版以鄭順聰最特彆,《時刻錶》自編自印,呈現一種極緻的灑落、單純。

  鄒佑昇就讀颱大,雙主修文學、哲學,除創作纔情,未來的學術成就同樣令人期待。今年他協助我選詩,提供瞭許多建議。

  2010年3月12日執筆本文時,傳來友人尤剋強過世的驚愕消息。人稱EMBA管理學之父,熱愛詩的尤剋強,我曾為他的譯詩集《未盡的春雨珠光》作序,去到他當主人的元智大學講詩、朗誦詩,也一起在何寄澎主持的一項研究案激盪腦力。春節前還談笑風生,怎一轉眼就消逝!

  越過瞭最後的邊境我們要奔往何處?越過瞭最後的天空鳥兒要飛嚮何方?

  藉用尤剋強引述過的巴勒斯坦詩人達維希(Mahmoud Darwish,1942-2008)的詩句,想到他已「趕赴永生的行旅」,唉,這世上又少瞭一位狂戀詩的有力人士。枚乘詩「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既是撫衷之嘆,未嘗不是流年讖言。

2010/3/13於颱北翠山

圖書試讀

「年度詩奬」贊辭
  揭露俗世的虛假,衝決創作的禁忌,陳剋華的情感、思想,既豐
富圓熟,又迭生奇異新穎之姿。近年他以赤裸的現世愛戀,戰慄的劫
後想像,挑逗感官與心靈,在靈與肉、圓與缺、捨與不捨的多重叩問
中,開拓曖昧美學的視野,鑽深語言的錶現意境,纔華洋溢,顯然是
啓發新世代詩人的風格名傢。
年度詩選推行委員會 贊詞

生命的洋蔥
─2009年颱灣詩奬得奬感言
陳剋華
大學時期從各大報的文學奬踏入文壇,已是近卅年前的
事瞭。年近知天命,「奬」似乎於我不再像從前那般富有激勵
的作用,反而像是「奬」在凝視著我,檢查著我過去詩的進程
中,又完成瞭些什麼,又多看見瞭些什麼,多剝瞭幾層「生命
的洋蔥」。總覺得人生苦短,多些「無止盡」或近永恆的東西
總是好的,詩便是我生命裏少數看得齣是「無止盡」的行當。
而其最迷人之處在於他的自然,像嬰兒睜眼,心眼與世界同時
相互看見彼此,像雲停在無波的潭麵,上下都是天空。常嚮往
寫詩能寫到這種境界,有如老子說的:「為道日損」,直到什
麼都丟光瞭,隻剩下明亮無礙的心,見山是山,映照萬物萬
象,迴歸於一。很高興卅年之後再度與奬相逢,證實自己不是
那種把得奬當作「撈一票」的作者-寫詩,終於可以是件「自
受用」的事瞭。

用戶評價

评分

讓我最為驚艷的,是《2009颱灣詩選》中那些詩歌所展現齣的“生命力”。它不是那種刻意製造齣來的“深刻”或者“宏大”,而是從最平凡的生活細節中,提煉齣最動人的情感。那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片段,那些對自然景物的細膩觀察,那些對社會現象的隱晦反思,都讓我感受到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在字裏行間湧動。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描述“日常”的詩歌,它們用最樸實的語言,記錄下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間:清晨醒來時的陽光,傍晚散步時的微風,街角小店裏的熱鬧,甚至是雨滴落在窗戶上的聲音。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卻被詩人捕捉並升華為一種詩意的存在,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原來平凡的生活中,也蘊含著如此多的美好。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閱《2009颱灣詩選》之前,我對於“颱灣詩歌”的瞭解,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我對它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一些課本上學習過的篇目。然而,這本書卻像是一扇扇窗戶,讓我窺見瞭2009年颱灣詩歌的廣闊天地。它展現齣的多樣性,讓我應接不暇,卻又深深著迷。從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詩歌,到純粹錶達個人情感的抒情詩,再到那些充滿實驗性和想象力的作品,這本書幾乎囊括瞭當時颱灣詩壇的各種麵貌。我尤其被其中一些關於“土地”和“身份”的詩歌所打動。它們用充滿力量的語言,訴說著對這片土地的眷戀,對自身身份的認同,這種深沉的情感,讓我感受到瞭詩歌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力量。

评分

《2009颱灣詩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詩歌”的意義,它不應是遙不可及的陽春白雪,而是可以根植於生活的土壤,滋養心靈的甘泉。書中的許多詩歌,都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尤其喜歡那些描寫“自然”的詩歌,它們不僅僅是對景物的描繪,更是詩人與自然對話、與自我對話的載體。通過對花鳥蟲魚、山川河流的細緻觀察,詩人們展現齣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這些詩歌,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角落,聆聽著大地的呼吸,感受著生命的律動。

评分

《2009颱灣詩選》帶給我的,是一種超越年齡和地域的共鳴。我發現,詩歌真的可以跨越時空的限製,觸及人類共通的情感。書中的一些詩歌,它們探討的關於“存在”的睏惑,關於“孤獨”的感受,關於“希望”的追尋,都讓我深有體會。盡管我與詩人們身處的時代、生活環境不盡相同,但那些在詩歌中流露齣的情感,卻如同迴聲一般,在我心中激起陣陣漣漪。我尤其欣賞其中幾首詩,它們以一種極其冷靜、甚至略帶疏離的筆調,描繪瞭現代人在都市叢林中的掙紮與迷失。然而,就在這種冷靜的敘述之下,卻湧動著一種對溫暖和連接的渴望,這種內斂的情感錶達,反而比直白的呼喊更加震撼人心。

评分

《2009颱灣詩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所呈現齣的那種“不設限”的創作姿態。讀這本書,我感覺到一種自由的氣息,一種不受束縛的創作衝動。詩人們大膽地嘗試不同的語言風格、不同的敘事方式,甚至挑戰傳統的詩歌形式。這種勇於探索的精神,讓我看到瞭詩歌的無限可能性。我特彆喜歡其中幾首詩,它們以一種近乎“解構”的方式,玩弄著語言的碎片,構建齣一種全新的語境。它們可能不是那種一眼就能讀懂的詩歌,但卻充滿瞭引人入勝的魅力,每一次的閱讀,都可能帶來新的理解和感悟。這種“費力”的閱讀體驗,反而讓我更加投入,也更加珍惜從中獲得的每一次“頓悟”。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傳達的“真實”。《2009颱灣詩選》中的詩歌,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虛情假意,它們是詩人內心最真實的寫照,是對生活最直接的體悟。無論是在描繪個人的喜怒哀樂,還是在反映社會現實時,都保持著一種樸素而真誠的態度。我尤其欣賞其中幾首關於“失落”與“找尋”的詩歌,它們精準地捕捉到瞭現代人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所産生的迷茫和不安。然而,即使在描繪失落時,詩歌中也常常潛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希望,一種對未來的憧憬。這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迷茫中堅持前行的勇氣,讓我感到一種溫暖的力量。

评分

老實說,最初捧起《2009颱灣詩選》,我對“詩歌”這個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範疇。我總覺得詩歌應該是高高在上的,是少數人的精神追求。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所收錄的詩歌,語言風格如此多樣,從極其現代、實驗性的句子,到迴歸古典韻味的遣詞造句,應有盡有。這讓我意識到,詩歌的邊界是如此廣闊,它可以承載如此豐富的情感和思考。我特彆欣賞其中幾位年輕詩人的作品,他們的詩歌充滿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探索,那些直擊人心的句子,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點亮瞭我內心的某種不安與彷徨。更有趣的是,書中還有一些詩歌,它們似乎在玩一種文字遊戲,用看似隨意卻又飽含深意的詞語組閤,創造齣一種令人忍俊不禁又迴味無窮的意境。這種“遊戲感”的詩歌,讓我感受到瞭詩歌作為一種語言藝術的生命力。

评分

翻閱《2009颱灣詩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文字構建的巨大迷宮,每一次的翻頁,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意外的發現。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種“一錘定音”的感覺,反而激發瞭我更多的思考和疑問。我常常會在讀完一首詩後,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煉的句子,試圖去理解詩人埋藏在文字下的深意。有些詩歌,它們像是一塊塊打磨過的璞玉,質樸無華,卻散發著溫潤的光澤,需要用心去感受。我尤其對其中幾首描繪“鄉愁”的詩歌印象深刻,它們沒有聲嘶力竭的控訴,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抒情,而是通過對故鄉景物的細緻描繪,對童年記憶的片段式呈現,將那種濃烈而又內斂的鄉愁,刻畫得入木三分。我仿佛也跟著詩人一起,迴到瞭那個魂牽夢繞的故鄉,看到瞭那棵老槐樹,聽到瞭那條小溪的流水聲。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可以說是匠心獨運,也正是這種“不按常理齣牌”的編排,纔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詩選,更像是一次與2009年颱灣詩歌靈魂的深度對話。一開始,我以為會按時間順序或者詩人姓名來排列,結果卻被一種更具“主題性”或者“情感連接”的方式所打動。讀到某首詩時,會突然聯想到前一首的情感張力,又或是後一首詩歌中的某個意象,仿佛在迷宮中穿梭,每一步都充滿瞭驚喜和探索的樂趣。這不像是在一本陳列品似的詩集中瀏覽,更像是在一個活生生的詩歌花園裏漫步,不同的花朵在各自的季節裏綻放,卻又通過無形的根係相互關聯。其中有一組關於“城市”的詩,展現瞭颱灣不同城市的光影變幻,有的描繪瞭都市的喧囂與疏離,有的則捕捉瞭老街巷的寜靜與溫情。我甚至能從詩歌的字裏行間,感受到海風吹拂的氣息,聞到夜市裏飄散的食物香氣,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颱灣的城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2009年的颱灣詩壇,仿佛一場精心醞釀的醇酒,在翻開《2009颱灣詩選》的這一刻,我纔真正品嘗到那股濃鬱而深沉的滋味。說實話,最初拿到這本詩選時,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詩選”二字,常常意味著一種被篩選、被代錶的“標準”視角,而詩歌的魅力恰恰在於其個體性和無限的可能性。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打開瞭我對颱灣詩歌的全新認知。它的編選脈絡,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一些“重量級”詩人的名字,而是更側重於呈現一種流動的、多元的詩歌生態。我驚喜地發現,那些我曾經以為會相對陌生的名字,在這裏卻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有些詩歌,它們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壓抑、被忽視的細微觸動。它們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哲理,隻是用最樸素、最真誠的語言,勾勒齣一種生活的況味,一種心靈的風景。我尤其喜歡其中幾首關於“時間”的詩,它們不是簡單地敘述時間的流逝,而是將時間具象化,賦予它溫度、顔色、甚至氣味,讓我在閱讀時,仿佛能觸摸到指縫間溜走的細沙,聞到舊書頁散發齣的陳年氣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