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歌者苦
陈义芝
不管有多少人写过坏诗,只要有少数人写过好诗就行了。
──密莱(Edna St. Vincent Millay)
1、诗与歌词之辨
去年诗人节,《2008台湾诗选》发表会上,文建会主委黄碧端应邀致词,提到传播广远的歌词有没有可选入诗选者?黄碧端是文学教授、创作名家,她的话我一直放心上。2009年也确实想选一两首歌词作代表,实践这一华采绸缪的唿吁,一如2003年春天我在听过胡德夫首唱〈太平洋的风〉,即请他将歌词交《联合报副刊》发表:
吹落所有斑斑的帝国旗帜∕吹生着我们的槟榔树叶∕飘逸着芬芳的玉兰花香,吹进∕我们的村庄,开启我最爱的窗口!∕喔!当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吹过真正的太平世界。∕最早感觉的世界。∕最早的一片感觉。
太平洋的风是化育岛屿田野的气息。化育百姓的气息正是千古以来民间传唱的诗。胡德夫的创作歌词果然选入那一年由向阳主编的台湾诗选。
近几年最受注目的歌词创作者,当属方文山。我时常会收到学生的询问,要我比较诗与歌词。我只能说这是两种不同的文类,就像有的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脚本,有的诗可以编成歌曲来唱,但我们不能将小说与电影、诗与歌词并比。有的诗适合谱曲,有的不适合。虽然诗也要求声律,但其节奏不必是歌的节奏,它主要是阅读文本,咀嚼、回味,涵泳在意象所构成的想像世界。读者对诗的识照感应,不仅因句式长短交错、声音复沓有致,还在于意象所创生的意境、心灵视野之展现。
诗的读者,从来就不是大众。不理解多义语境的读者,既无法得意于文中,更难会心于言外。一般大众只适合直截了当的语言。直截了当的语言,不隐曲、不蕴借,适合生活沟通,却缺乏想像的延伸。通常,歌词袭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歌词作者为这些使用已久、大众朗朗上口的语言加添釉彩,唯其本质仍然是「通俗」,「通俗」使大众熟悉,热情拥抱。诗创作的「陌生化」原理,要求脱俗,必然失去一些识照不深的读者。其实,歌词真正的「读者」也很少,因为歌词是依附歌曲才拥有「听众」。单调的歌词可以变成动听的歌曲,例如2009年世界听障奥运会在台北开幕,胡德夫演唱的“Power in Me”(我就是力量):
你知道我可以飞多高?∕你知道我可以跨多远?∕这一切尽其在我!∕这是来自我的力量。∕我们能否拥有和平?∕我们是否可以共享爱?∕这一切尽其在我!
词义明确,如果当诗读,嫌平平;但透过音乐的鼓动、胡德夫慑人的浑厚的声音,简单的文字开始跌宕回环。我一度想把赖声川作的这首歌词收进诗选里,斟酌再三:失去演唱舞台、失去歌曲护驾,这歌词毕竟无法变身为纯文字阅读的诗。杰出的创意人物,他如果发心写诗,不会是“Power in Me”,但他写歌词就无妨是“Power in Me”。
很多年轻朋友着迷于歌词,很困惑为何诗人不把诗写得像歌词。大众可以这么提问,文学专业青年不能。像胡德夫〈太平洋的风〉那样诗一般的歌词实不多见,不信的话,且看2003年入选港台十大金曲的〈东风破〉,方文山的名作:
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 假装妳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 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 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妳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无一句不押韵,甚至一句两度押韵(韵符ㄡ与ㄛ)。这是唱词所需,置诸案头赏读,因为缺乏创新胚体,就嫌「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笼」;「一盏离愁」、「一壶漂泊」都嫌sentimental,不为诗调称许。方文山自云:「以文章的标准来审视,这种口语文字(按,指歌词)的内涵经不起推敲」,「歌词完全依附着音乐发展,词意不再讲究文学性」,这段话出自他的歌词集《中国风.自序》。从古典诗词中找创作元素,他是一位用心的音乐人、有影响力的作词家,但绝对不是诗人,因为他写的不是诗。
从古以来,「文学」的定义一直在变化中,二十世纪以降,文类的界线也已攻破,让未来的歌词变成诗,不是不可能,但须从手法、从调性去做更大的镕铸。2009年台湾诗选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歌词。
2、台美年度诗选对照
诗的群众魅力,当然比不上歌。文学溃退的年代,一本诗集要销好几年才能卖出一两千本;在台湾卖出一两千本,数字的指针就静止不动了。2009,位在文学溃退的坡道上,我无法确知诗的读者数,但确知写诗的人仍前仆后继。主要登诗的媒体,报纸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三报副刊为代表;杂志以《幼狮文艺》、《联合文学》、《新地文学》、《盐分地带文学》为代表;诗刊以《创世纪》、《干坤》、《笠》、《吹鼓吹论坛》、《卫生纸》、《风球》为大宗。曾淑美编的第八期《现在诗》,赶在岁末最后一刻推出,使这本「异类」诗刊没缺席。
以上刊物发表的诗多达三、四千首。文建会办的「好诗大家写」征选活动,成人组与青少年组应征件数四千多,获奖而结集的有一百首。此外,各县市征文都设诗奖,网路书写诗也称主流,诗的队伍真是一个庞大的队伍!有人笑称: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写诗的人不读别人的诗。这是当代诗创作的一个大问题。加拿大批评家傅莱(Northrop Frye,1912-1991)说:「诗从诗中来。」一语指明学诗的途径!一个学诗的人若不读诗,如何能切磋、成长,如何能成为大家?网路时代,作品的「典范」标准被削平抹去,不论城乡绝大多数的实体书店买不到诗集。台湾从前的文学座标十分鲜明,现在日益模煳,在这种情况下,年度诗选的价值分外珍贵。试想一般读者一年能读到几首好诗?从何管道获得?年度诗选未必首首都佳,但只要有一半可取,那就是诗集中的精粹了,不论阅读、教学、翻译,都可从中找轨迹,做凭据。
年度诗选的编辑始于1982,创始功臣是尔雅出版社创办人隐地,他主持年度诗选十年。那时他自己并不写诗,纯粹是为嘉惠读者、鼓舞作者,并为台湾诗的变迁留下珍贵文献。我受邀参与主编,已经是由「现代诗社」、「创世纪诗社」具名出版的第二阶段,时为1997年,我从□弦接下《联副》主编,在他临退之际,我们合编了那一年的诗选。又过了三年——2000年,诗坛八大老(向明、余光中、辛郁、洛夫、梅新、商禽、张默、□弦)将诗选编务完全交予中生代。十年间我又编了两度,2007从报馆转换跑道到大学,结束二十六年的专业编辑生涯,已经疲乏于编,有时连选诗工作也觉得烦,但想到美国当代着名诗人阿希贝利(John Ashbery,1927-)六十一岁,还跨刀主编1988年的美国年度诗选The Best American Poetry,使命感又要求自己再编一轮。算下一轮担任值年主编时,我也六十一岁,那或许真是要交棒的时候了。
美国年度诗选始于1988年,比台湾年度诗选晚六年,但编制稳定,系列主编一直是诗人批评家雷曼(David Lehman,1948-),客座主编则每年更换,从1988年的阿希贝利到2008年的普立兹文学奖诗人莱特(Charles Wright,1935-)、2009年的诗人小说家瓦格纳(David Wagoner,1926-),一路下来都是不弱的名家。我略识一二的是亚德丽安.芮曲(Adrienne Rich,1929-),我的散文集《为了下一次的重逢.自序》引述过她的诗句:
我要来目睹的是:
船的残骸,而不是残骸的故事,事件本身,而不是传说的神话。
芮曲是女性主义者,1996年她编诗选,清一色种族、性别与政治意识的诗。以《影响的焦虑》、《误读图示》理论驰名的哈洛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受邀从1988至1997十本年度诗选中精编The Best American Poetry 1988-1997,如同尔雅年度小说选进行三十年后,1998隐地请王德威编了两册《典律的生成》。王德威每年选一篇,比例均衡。布鲁姆则不然,他从过去十年750首诗挑75首,芮曲编的那年,一首也没选;他说,那些诗是美学的敌人。真有个性!
我很希望二鱼出版社焦桐能在现任编辑群外,另找一位客座主编,以近十年诗选为本编一本「精选」,呈现另一种可供讨论的诗美学。这人最好是与诗坛不太来往,而眼界宽广、精思于创作原理,这本精选集的诗人首数不必均衡。《唐诗三百首》选诗何尝顾虑过均衡!杜甫36首、杜牧9首,李白29首、李商隐24首,而李贺竟无一首。少了李贺,显见选编者的美学个性!
诗无定法,诗的识照不同,年度诗选近两年以七十五家为度,是仿美国年度诗选的数目,选谁不选谁,中间当然参杂了一些非诗因素,譬如:发表刊物、性别、风格、题材,这么做不能以「妥协」相讥,其实是要贴近诗坛真实状况,以更大的弹性预留观察空间。
美国年度诗选的客座主编都是名诗人,除第一集阿希贝利、第二集霍尔(Donald Hall ,1928-)主编那两年,应系列主编要求选了自己的诗,此后主编都不选自己的诗。2009年我出版第七诗集《边界》,同时在报刊发表了12首新作,为免自我蒙蔽,也决定在这本年选不选自己的诗。
3、怀念狂恋诗的朋友
2009年唐捐的诗,大解放,大延异,可供解构研究。李有成的诗关心身分,是文化研究课题。江自得的诗以对话体,重新召唤历史叙事胚胎。于坚这位代表大陆而为台湾诗坛熟悉的诗人,以〈青花瓷瓶〉示范撩人的隐喻。向明是前行代诗人中去年发表作品最多的一位,佳作亦丰。陈黎的诗演绎「慢」,凸显一种时代变风。简政珍的诗追寻价值方向,情深意重。陈育虹的诗绾连希腊神话寓意与现代女子心思。林德俊的诗创造新的意象空间,有形式主意奥妙。吴音宁发展出异于其父吴晟的诗风,同样具有一份悲悯情。陈克华的诗开拓暧昧美学视野,为新世纪代表,获选为本年度诗奖得主。
新人在年选中登场最令人欢喜,除已经在大报被推荐过的罗毓嘉,还有清新的崔舜华、魔幻的印卡、深邃的邹佑昇;林禹瑄、波戈拉、谢三进也展露功力。诗集出版以郑顺聪最特别,《时刻表》自编自印,呈现一种极致的洒落、单纯。
邹佑昇就读台大,双主修文学、哲学,除创作才情,未来的学术成就同样令人期待。今年他协助我选诗,提供了许多建议。
2010年3月12日执笔本文时,传来友人尤克强过世的惊愕消息。人称EMBA管理学之父,热爱诗的尤克强,我曾为他的译诗集《未尽的春雨珠光》作序,去到他当主人的元智大学讲诗、朗诵诗,也一起在何寄澎主持的一项研究案激盪脑力。春节前还谈笑风生,怎一转眼就消逝!
越过了最后的边境我们要奔往何处?越过了最后的天空鸟儿要飞向何方?
借用尤克强引述过的巴勒斯坦诗人达维希(Mahmoud Darwish,1942-2008)的诗句,想到他已「赶赴永生的行旅」,唉,这世上又少了一位狂恋诗的有力人士。枚乘诗「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既是抚衷之叹,未尝不是流年谶言。
2010/3/13于台北翠山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也正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编排,才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选,更像是一次与2009年台湾诗歌灵魂的深度对话。一开始,我以为会按时间顺序或者诗人姓名来排列,结果却被一种更具“主题性”或者“情感连接”的方式所打动。读到某首诗时,会突然联想到前一首的情感张力,又或是后一首诗歌中的某个意象,仿佛在迷宫中穿梭,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探索的乐趣。这不像是在一本陈列品似的诗集中浏览,更像是在一个活生生的诗歌花园里漫步,不同的花朵在各自的季节里绽放,却又通过无形的根系相互关联。其中有一组关于“城市”的诗,展现了台湾不同城市的光影变幻,有的描绘了都市的喧嚣与疏离,有的则捕捉了老街巷的宁静与温情。我甚至能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海风吹拂的气息,闻到夜市里飘散的食物香气,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台湾的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2009台湾诗选》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诗歌”的意义,它不应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可以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滋养心灵的甘泉。书中的许多诗歌,都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那些描写“自然”的诗歌,它们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诗人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载体。通过对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的细致观察,诗人们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些诗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角落,聆听着大地的呼吸,感受着生命的律动。
评分让我最为惊艳的,是《2009台湾诗选》中那些诗歌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它不是那种刻意制造出来的“深刻”或者“宏大”,而是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最动人的情感。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片段,那些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那些对社会现象的隐晦反思,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在字里行间涌动。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描述“日常”的诗歌,它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下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间:清晨醒来时的阳光,傍晚散步时的微风,街角小店里的热闹,甚至是雨滴落在窗户上的声音。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被诗人捕捉并升华为一种诗意的存在,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原来平凡的生活中,也蕴含着如此多的美好。
评分翻阅《2009台湾诗选》,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巨大迷宫,每一次的翻页,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意外的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种“一锤定音”的感觉,反而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和疑问。我常常会在读完一首诗后,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句子,试图去理解诗人埋藏在文字下的深意。有些诗歌,它们像是一块块打磨过的璞玉,质朴无华,却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需要用心去感受。我尤其对其中几首描绘“乡愁”的诗歌印象深刻,它们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而是通过对故乡景物的细致描绘,对童年记忆的片段式呈现,将那种浓烈而又内敛的乡愁,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仿佛也跟着诗人一起,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看到了那棵老槐树,听到了那条小溪的流水声。
评分《2009台湾诗选》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年龄和地域的共鸣。我发现,诗歌真的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书中的一些诗歌,它们探讨的关于“存在”的困惑,关于“孤独”的感受,关于“希望”的追寻,都让我深有体会。尽管我与诗人们身处的时代、生活环境不尽相同,但那些在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却如同回声一般,在我心中激起阵阵涟漪。我尤其欣赏其中几首诗,它们以一种极其冷静、甚至略带疏离的笔调,描绘了现代人在都市丛林中的挣扎与迷失。然而,就在这种冷静的叙述之下,却涌动着一种对温暖和连接的渴望,这种内敛的情感表达,反而比直白的呼喊更加震撼人心。
评分2009年的台湾诗坛,仿佛一场精心酝酿的醇酒,在翻开《2009台湾诗选》的这一刻,我才真正品尝到那股浓郁而深沉的滋味。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诗选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诗选”二字,常常意味着一种被筛选、被代表的“标准”视角,而诗歌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个体性和无限的可能性。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打开了我对台湾诗歌的全新认知。它的编选脉络,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重量级”诗人的名字,而是更侧重于呈现一种流动的、多元的诗歌生态。我惊喜地发现,那些我曾经以为会相对陌生的名字,在这里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有些诗歌,它们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被忽视的细微触动。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哲理,只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勾勒出一种生活的况味,一种心灵的风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几首关于“时间”的诗,它们不是简单地叙述时间的流逝,而是将时间具象化,赋予它温度、颜色、甚至气味,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能触摸到指缝间溜走的细沙,闻到旧书页散发出的陈年气息。
评分老实说,最初捧起《2009台湾诗选》,我对“诗歌”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范畴。我总觉得诗歌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是少数人的精神追求。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所收录的诗歌,语言风格如此多样,从极其现代、实验性的句子,到回归古典韵味的遣词造句,应有尽有。这让我意识到,诗歌的边界是如此广阔,它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思考。我特别欣赏其中几位年轻诗人的作品,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探索,那些直击人心的句子,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点亮了我内心的某种不安与彷徨。更有趣的是,书中还有一些诗歌,它们似乎在玩一种文字游戏,用看似随意却又饱含深意的词语组合,创造出一种令人忍俊不禁又回味无穷的意境。这种“游戏感”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生命力。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2009台湾诗选》之前,我对于“台湾诗歌”的了解,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我对它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一些课本上学习过的篇目。然而,这本书却像是一扇扇窗户,让我窥见了2009年台湾诗歌的广阔天地。它展现出的多样性,让我应接不暇,却又深深着迷。从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诗歌,到纯粹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诗,再到那些充满实验性和想象力的作品,这本书几乎囊括了当时台湾诗坛的各种面貌。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关于“土地”和“身份”的诗歌所打动。它们用充满力量的语言,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这种深沉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传达的“真实”。《2009台湾诗选》中的诗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虚情假意,它们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是对生活最直接的体悟。无论是在描绘个人的喜怒哀乐,还是在反映社会现实时,都保持着一种朴素而真诚的态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几首关于“失落”与“找寻”的诗歌,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所产生的迷茫和不安。然而,即使在描绘失落时,诗歌中也常常潜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迷茫中坚持前行的勇气,让我感到一种温暖的力量。
评分《2009台湾诗选》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出的那种“不设限”的创作姿态。读这本书,我感觉到一种自由的气息,一种不受束缚的创作冲动。诗人们大胆地尝试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叙事方式,甚至挑战传统的诗歌形式。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让我看到了诗歌的无限可能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首诗,它们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玩弄着语言的碎片,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语境。它们可能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读懂的诗歌,但却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每一次的阅读,都可能带来新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费力”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更加投入,也更加珍惜从中获得的每一次“顿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