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使读者轻易掌握批判思考的诀窍!下面是几位书评者对本书所作的评论:
「我班上许多学生在学期结束时仍然保留本书,并不像其他课程的教科书卖回给书店。他们感觉作者直接向他们说话,并说出他心中的不安。」
「我找不到任何其他作者能够如此清楚剖析逻辑论证,使学生看了能一目了然的……就我我知,本书绝无生吞活剥情事;相反地,它把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与哈伯玛斯以来的辩证传统具体呈现,并使本书成为每位大学生必备的工具书。」
「我从未看过其他任何书籍有这么努力把批判思考的术语运用到大学生的日常词汇中的……本书的另一项优点是在全书中运用兴建中的房子作类比,来作为分析的图表式隐喻。」
「本书为大学生的道德推理提供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这绝非言过其实。我深信修过我课的任何一位学生,在修习任何同事的课程上缴交报告的话,只要能运用作者书中的五项或六项思考要素,就一定能在该科目上获得高分。」
原着序
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们都非常胆怯,没什么信心!究其原因,也许是对许多人而言,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听起来让人心生畏惧我有个新学生就称唿它是「十足负面的思考」。若没有别的话,那笔者倒是希望本书会让你们不再有这样的印象。批判思考乃是去比较有关某一主题之诸项论证,瞧瞧哪一个论证才是最恰当的;而本书即是专门来告诉你们,要如何才能正确地做到这点。这里面有一些基本概念及用来表达这些观念的用语,需要你去加以掌握,接下来则是一大堆可供你们去批判思考的主题。诚然,笔者也认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批判思考对于每一领域──从足球到物理学──之知识的增长贡献良多。不过,纵使批判思考曾经产生出诸多良好的论证、大为增进了吾人之知识量,但是批判思考的每一部分仍旧还不够完美。至少,我是基于以下的主张才会有如此的意见:倘若我们不曾去寻找出更好的论证、更多的证据,则我们将永远也不会找到它们。
批判思考家所着重的是有关某一议题的论证;这样的想法或许听起来跟诸位的生活或兴趣相距甚远,但是我仍要主张:你们每天都有做好多次的批判思考。除非你走错衣橱,否则你会自己决定今天到底要穿些什么。你之所以有某一选择,认为它比其他留在衣架上的衣服还要好,乃是有理由的;譬如你先前有一些关于天气状况的假设。同样地,你对于早餐(或不去打扰人)的选择,亦含有着某种快速闪过的批判思考。关于哪个队伍最可能会赢得延长赛、或哪一位政治候选人会较适任,你对于它们的讨论大致上都算是批判思考。
你们也许会这么推论:「好啊!既然我已经在做批判思考的话,那么我就不需要一门有关它的课程了。」可别这么快下结论啊!在你所熟知的领域里,你是能轻易地从事批判思考。本书之要旨在于:给予你们一点协助,以明确指出「你曾如此自然地做出的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并针对你们曾有过的各种型态想法及其形成方式加以描述,从而能让你轻易地将同样良好的思维应用到你所不熟悉的领域里。
你们或许会想知道本书背后的两项假设。一个是:你最好是把时间花在推理的十二项重活上面,而不是着重在学习有关推理过程的诸面向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里,甚至是在需复杂推论的情况里,都有使用到几项思想特征。在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里还会有更多的概念,更甭说形式逻辑的那些严格性了。不管怎样,学习去纯熟运用这几个主要的心灵工具,乃会对你大有帮助。
第二个假设是:运用那些可显示出批判思考之结构的常见* 本书新版时,添增了一章来讨论研究论文,并且亦针对论及推论与证据之章节扩充了些篇幅。对此,笔者由衷感谢卡尔森(Steve Carlson)的协助;我们对于证据本质之交谈,不但有助于澄清,而且也非常有趣。我还要感谢以下几位校阅者的卓越建议: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英文系的逖尔(Diane M. Thiel),纽约州洛克城中心的墨罗学院(Molloy College)哲学系的马犹(Stephen T. Mayo),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英文系的海克(Amy Hayek),以及爱达荷州雷克斯堡的瑞克斯学院(Ricks College)英文系的哈特威森(M. Kip Hartvigsen)。 我希望,在你们对批判思考之结构有所认识后,就不会再感到紧张,一辈子都陶醉其中、喜于阅读他人所提出来的好论证,并且在一堆领域广泛的主题中产生出你们自己的论证来。祝你们玩得愉快!
* 这篇序言包含一些一般常用的措词,本书将会告诉你如何去使用它们: 我要主张的是 我的理由是 你也许会这么推论 〔一个主张〕几无保证 基于这个假设
宓希玛(C. A. Missimer) 西雅图,华盛顿州
译者序
「批判思考」这门课程引入国内,乃是最近几年的事。不少人最初在接触到「批判思考」时,很容易会对其怀有负面的想法。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在日常语言中使用到「批判」一词时,通常意指的是去批评、数落他人的不是,所以人们往往一开始就望文生义地来解读此一术语,以为「批判思考」不过就是去挑出别人思考上的毛病。其实,诚如本书作者宓希玛(Missimer)所一再强调的,批判思考乃是按照替代论证之证据来考量它们。换言之,当人在从事批判思考时,不能尽是在诉说别人有多不好、自己有多好,而是要同时去思考自己的缺点及他人的优点。这才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宓希玛的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入手的书,其循序引导读者轻松地去批判思考、做出论证,并进一步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他提醒我们,要学习去跟他人进行商谈,而非辩论。因为我们是去追求真理,并非去为了表面上的输赢而跟人争的面红耳赤。故我们也都应了解到,「修正自己的立场」并不意味就输人一筹,重点应当是如何透过论证来去更接近真理。
宓希玛还提醒我们,「叙事」与「论证」都是人的自然倾向之一,不可混淆。因此,他也很尽责地没把这本讨论论证的书写成小说。然而,每本书之形成,其背后总会有个故事,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序言」来让作者去另行交代。同样地,译者也想趁此机会交代一下翻译这本书时的背后甘苦故事。
翻译是一项吃力又不讨好的工作。然而,它对于研究语言哲学的我而言,亦是一块用来验证语言理论之试金石,故才会不厌其烦地从事翻译,寄望借此窥探语言之奥秘。
译者于一年多前经林正弘老师及陈瑞麟学长的引介,接下此书之翻译工作。当时正逢译者于台北市立丽山高中任教理则学,鑑于该书内容生动活泼,故曾选取部分当作教材;惟碍于教学经验不足,成效不彰。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有愧于那些学生。译者随后又准备赴德留学,无奈时间仓促、琐事繁杂,致翻译工作几乎停滞;幸得有好友李志成、柯胜文、黄柏诚挺力协助初译工作,译者对此由衷地感谢。在德期间,译者一面学德语、一面继续翻译,颇感压力。谁知这时又不幸中了电脑病毒,在一连串阴错阳差的错误挽救措施后,储存在硬碟的所有资料──包括历来的译稿、文章──全都泡汤了。眼见一切的辛劳均付诸流水,颇有万念俱灰之慨。幸亏来德前曾将初译稿寄交编辑刘惠玲小姐保存,当时的一念,竟成今日的救星,使译者不致于得全部从头再翻译一次。另外,还要感谢女友阮晓眉这段时间的体谅,并阅读译稿、提供意见。
最后,本书翻译若有不妥之处,乃译者个人之责,望请读者不吝批评。
蔡伟鼎于慕尼黑 2002年7月26日
说实话,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的书名听起来很有挑战性。“批判思考”这个词对我来说,总觉得有点高高在上,难以企及。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批判性思考的艺术展现在我面前。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如何思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类比推理”的探讨。作者通过对比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论证某个观点,这是一种非常直观且易于理解的论证方式。同时,书中也强调了类比的局限性,提醒我们不要过度依赖类比。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推理方式,也需要审慎使用。我曾经以为批判性思考就是“杠精”的代名词,总是在找别人的毛病。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真正的批判性思考,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都负责任的表现。它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模式,旨在追求真理,而非制造对立。这本书让我对“思考”本身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能够不断精进自己的论辩能力。
评分如果你对那些“言之凿凿”却站不住脚的论调感到厌烦,这本书绝对是你的救星。它不像一些心灵鸡汤,只是给你打气,而是真正地给你赋能。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你一步步解开隐藏在各种言论背后的真相。我一直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阴谋论”感到困惑,总觉得其中有些逻辑很不通,但又无法具体指出问题所在。这本书的“认识逻辑谬误”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学会了识别“滑坡谬误”、“人身攻击”、“诉诸情感”等等,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诡辩术”。读完之后,我再看新闻评论、网络论坛,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很多之前觉得“不对劲”的地方,现在都能清晰地找到原因。而且,这本书并非只是教你“挑刺”,它更强调的是如何构建自己的有效论证。关于“证据的有效性”和“假设的合理性”的讨论,让我明白,要想说服别人,首先要让自己站得住脚。我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我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加认真地对待我发出的观点。
评分我一直是个比较感性的人,在表达观点时,常常被情绪左右,难以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的思维注入了一股清流。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但又不失力量的方式,引导读者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论证的清晰性”和“概念的精确性”的讲解。很多时候,我们争论不清,并非因为观点不同,而是因为我们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就存在偏差。这本书教我如何去界定词语的含义,如何去区分相似但不同的概念。它让我意识到,清晰的语言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此外,书中关于“不同视角的采纳”也让我深受启发。我过去倾向于固守自己的观点,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而这本书鼓励我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即使我不同意,也能从中学习到新的东西。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让我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现在,我在面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时,不再轻易站队,而是会先去了解各方观点,再形成自己的判断。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书。我之前总觉得自己在辩论时,虽然有理有据,但总是感觉抓不住重点,或者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表达”而不是在“论证”。书中关于“论证结构”的讲解,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有效论证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支撑的。我最看重的一点是,这本书并没有教你如何去“赢”辩论,而是教你如何去“做好”论辩——即如何建立一个令人信服的、逻辑严密的论证。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论证比作搭建一座坚固的桥梁,每一块材料(论据)都需要精挑细选,并且安装得当(逻辑推理),才能承受住“质疑”的风雨。书中的“反驳的艺术”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觉得反驳就是要攻击对方的观点,但书中却强调了理解对方论证的核心,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质疑,甚至指出其逻辑漏洞。这种“以理服人”的方式,让我觉得既有力量又不失风度。我尝试在和朋友讨论问题时运用书中的方法,效果显著,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深入和有建设性,不再是简单的“你说我反驳”的模式。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从拿到它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枯燥乏味的哲学教科书,而是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批判性思考的精髓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并非只是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在讨论“归纳推理”时,书中并非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用了一个关于“鸭子嘎嘎叫”的有趣故事,让我瞬间理解了从个体观察推断普遍规律的逻辑。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对“谬误”的讲解,简直是识别日常对话和媒体信息中陷阱的“天眼”。那些看似合理却暗藏玄机的论证,在作者的剖析下无处遁形。读这本书,就像是给自己的大脑装上了一套高性能的“过滤系统”,让我能更清晰地辨别信息的真伪,更有效地参与到各种讨论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预设”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的争论并非在于观点本身,而是源于不同的出发点。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认知盲区,也更加理解他人的立场。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场自我提升的旅程。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人,转变为一个主动分析、质疑和构建的思考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