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邏輯教學與研究的閤作與發展 iii
第一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述要 張建軍 ix
第二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述要 劉葉濤、夏素敏 xxi
第三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述要 王建芳 xxxix
1. 論瀋有鼎悖論在數理邏輯史上的地位
張傢龍 1
2. A Study of the Definition of‘Logical Paradox
張建軍 19
3. 關於「可能世界」
馮棉 45
4. 趨嚮意義的邏輯—— 皮亞傑運算邏輯的修正與擴展
張小燕 61
5. 現在的知識與未來的知識之間關係的邏輯刻畫
潘天群 77
6. 當代論證理論中的「論辯術」
謝耘 91
7. 交互時態邏輯中的因果關係
劉虎 113
8. Indicative Conditionals and Subjunctive Conditionals
蘇慶輝 125
9. 哥德爾的概念實在論及其辯護策略
劉曉力 165
10. 算法、證明與數學的閤理性
周柏喬 183
11. 對信念變遷理論迴復律的辯護
傅皓政 199
12. 矛盾係統的推理機製
杜國平、周艷、錢波 227
13. 模糊邏輯應用探魅
傅殿英 263
14. 模態、可能世界與上帝存在
張力鋒 279
15. Godel定理、Skolem詭論與意識問題
洪裕宏 295
16. 關於張東蓀的「邏輯與文化」
崔清田 327
17. 不同的教學對象與不同的邏輯學教學重點
張曉芒 337
18. 序列演算法—— 命題邏輯教學的最佳形式係統初探
高基存 349
19. Quasi-Set Theory: Can There Be a Set Theory of Non-Individuals?
Thomas Benda 369
20. An Inverted-Essentialist Construal of Objects as Trope Bundles
彭孟堯 393
21. 蒯因論邏輯真理的哲學性質
何嚮東、王磊 409
22. 基於涵義語義的範疇空間—— 兼談範疇空間的認知語義學意義
周北海 427
23. 公理化與融貫
林正弘 447
24. 從條件句的語用強化談論證的詮釋
王啓義 459
25. 精緻真理符應論
賈國□ 475
26. Some Clarifications on the Equivalence Relation and Semantic Ascent
侯維之 487
27. Tarski的形式語意學與反實在論的崛起
楊金穆 525
28. 辯論術、歸謬法與邏輯學—— 論墨傢的歸謬推理
孫中原 545
29. 論「同」與「推」—— 先秦邏輯基本概念探析
李賢中 565
30. 溫公頤的墨辯邏輯研究及其反思
曾昭式 583
邏輯教學與研究的閤作與發展
海峽兩岸的邏輯學交流轉眼已有六年。在2002年時,大陸的崔清田教授與颱灣的林正弘教授為推動兩岸邏輯學術的交流,提齣舉辦跨海峽邏輯學術研討會的構想。時洪裕宏教授於中正大學創立哲學係暨哲學研究所屆滿十年,為促進閤作與交流,與颱灣大學哲學係林義正主任閤辦,並由彭孟堯教授及王文方教授負責執行,在颱灣舉辦瞭第一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與會人士包括大陸學者10人、香港學者4人、颱灣學者50餘人,實為兩岸邏輯學術交流空前之盛舉。
兩岸(三地)邏輯學術交流熱情不減。在2006年10月,第二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於南京大學舉行,由南京大學哲學係、中國邏輯學會、江蘇省邏輯學會主辦,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承辦,由南京大學張建軍教授總責,參與學者百數十餘人,規模盛大。會後並將論文於大陸頂尖之學術刊物《哲學研究》專刊發錶,係非常成功的一次會議。兩岸學者的交流與情誼並因而更為密集、更為深切。
第三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由東吳大學哲學係、東吳大學哲學教學與研究平颱、以及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學會之邏輯、方法論與科學哲學颱灣分會共同主辦,並列屬東吳大學「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此次活動由林正弘教授總責、洪裕宏教授、彭孟堯教授、以及王文方教授組籌備委員會,曆時約一年。本次邀請大陸學者38人、香港學者4人、颱灣學者13人,發錶論文共53篇(含閤著2篇)。惜因經費有限,未得邀請更多學者。
為促進兩岸邏輯學術的提升,本次會議決定齣版會後專書論文集,由東吳大學哲學係負責編務,並邀請校內外資深學者組成編輯委員會,依學術慣例將論文送兩位匿名外審進行審查,外審委員包括海峽兩岸邏輯及哲學學者,以確保論文品質。由於會議論文眾多,此次論文集專書主題定位在邏輯教學之研究、邏輯研究、哲學與邏輯研究三個方嚮。論文性質不盡符閤專書主題者,隻得割愛。另外,還有一些論文發錶人因另有考量,未能參與此次專書。
本次活動之能成功舉辦,東吳大學哲學係鬍儀婷秘書,楊雅婷助教、楊雅惠助教、哲學教學與研究平颱梁宜婷助理,執行各項業務,辛勤備至,在此一併緻謝。
◎第三屆兩岸邏輯教學學術會議會後專書《邏輯與哲學》編輯委員會:
林正弘(東吳大學哲學係)
洪裕宏(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
林照田(文化大學哲學係)
王文方(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
彭孟堯(颱灣大學哲學係)
拿到《邏輯與哲學》這本書,我懷揣著一種好奇心,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將兩個看似嚴肅的學科呈現得如此引人入勝。果不其然,作者的筆調是那樣獨特,他並沒有上來就拋齣冗長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精心設計的“思想實驗”,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挑戰和樂趣的思維空間。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可能性與必然性”的討論。作者用一係列生動而富有想象力的例子,比如“薛定諤的貓”,來解釋這些抽象的概念。這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為什麼在科學和哲學中,區分“可能”和“必然”是如此重要。他還深入探討瞭“知識的界限”,以及我們如何去探索那些未知領域。我曾經以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已經相當全麵,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能認識的,可能隻是冰山一角,而哲學和邏輯正是幫助我們去探索更廣闊海洋的指南針。作者對“語言的哲學”的分析也讓我大開眼界。他指齣,我們使用的語言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如何清晰、準確地使用語言,是有效思考和交流的關鍵。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濛。它讓我不再滿足於錶麵的理解,而是渴望去探尋事物的本質,去理解那些隱藏在語言和現象背後的深刻含義。
评分當我開始閱讀《邏輯與哲學》這本書時,我本以為會遇到許多深奧難懂的哲學命題,對它充滿瞭敬畏。然而,齣乎我意料的是,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邏輯和哲學融為一體,使它們變得生動有趣。他以分析一場辯論賽為切入點,讓我們看到瞭邏輯在語言交鋒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辨析對方的論點是否成立,如何構建自己的有力說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三段論”時,並沒有直接給齣抽象的定義,而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比如“蘇格拉底是人,所有人都會死,所以蘇格拉底會死”,讓這個看似古老的邏輯推理形式變得活靈活的。他解釋瞭為什麼這樣的推理是有效且必然的,這比我曾經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枯燥的公式要容易理解得多。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認識論”的探討。作者沒有迴避人類認知的局限性,反而鼓勵我們去探索知識的來源和真理的標準。他提齣瞭“懷疑”的重要性,認為懷疑是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起點,這與我以往認為懷疑是負麵情緒的看法截然不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哲學思考並非是脫離現實的空想,而是關乎我們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如何做齣更明智的選擇。我感覺我的思維視野被大大拓寬瞭。
评分《邏輯與哲學》這本書,是一次顛覆我原有認知模式的奇妙旅程。作者並沒有將邏輯和哲學視為相互獨立的學科,而是巧妙地將它們編織在一起,展現瞭它們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我被書中關於“因果關係”的論述所吸引。我們總是習慣於尋找事情發生的原因,但作者提醒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原因”可能隻是一個相關的因素,而非真正的“原因”。他通過一些經典的哲學實驗和思想模型,讓我們看到瞭如何去辨析真實的因果鏈條,避免被錶麵的現象所迷惑。這對我理解科學研究、分析社會事件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啓發。同時,書中關於“價值判斷”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常常在倫理道德、是非對錯之間搖擺,而作者則引導我們去思考這些判斷背後的邏輯基礎和哲學依據。他鼓勵我們不要盲從,而是要形成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體係。我曾經覺得自己的觀點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在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發現,原來我的許多“理所當然”的看法,可能經不起嚴密的邏輯推敲。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審視自己的信念,如何構建更具說服力的論證。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是在進行一次自我對話和自我重塑。
评分拿到《邏輯與哲學》這本書,我一開始就抱著一種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像一本武林秘籍,為我揭示思維的奧秘,讓我洞悉事物本質,擺脫那些似是而非的睏擾。忐忑的是,哲學這兩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高深莫測的光環,總擔心自己淺薄的理解力會被那些晦澀的理論淹沒。然而,翻開書頁,我被作者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所吸引。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拗口的術語,而是從一些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的現象入手,比如我們是如何爭論的,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明明說的是事實,對方卻不買賬,甚至覺得我們是在詭辯。作者巧妙地將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一層層剝開,引齣瞭邏輯的嚴謹性和哲學思辨的重要性。他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比如將邏輯比作思維的骨架,將哲學看作是照亮前路的燈塔,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隱約感受到它們的力量。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自己曾經在某些觀點上卡殼、在某些對話中陷入僵局的原因,原來都是因為思維的“軟肋”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邏輯不僅僅是數學裏的符號遊戲,它更是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他人的基本工具;而哲學,也不是那些遙不可及的形而上學的空談,它關乎我們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做齣選擇。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看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這座思維的殿堂的,希望能從中汲取智慧,讓自己的思想更加清晰、更有力量。
评分《邏輯與哲學》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科書,不如說是一次智識的探險。我喜歡作者在開篇就定下的基調——質疑與探究,而不是簡單的灌輸。他鼓勵讀者主動去思考,去挑戰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觀念。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歸納推理”的討論。我們總是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總結齣普遍的規律,比如看到很多白天都伴隨著太陽升起,就得齣“太陽每天都會升起”的結論。但作者提齣瞭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觀點:我們真的能百分之百確定下一次太陽還會升起嗎?這種對確定性的質疑,讓我對那些習以為常的“真理”産生瞭動搖。他並沒有因此否定歸納法的價值,而是強調瞭其局限性和概率性的特點,這讓我對如何進行更有效的科學研究和日常判斷有瞭新的認識。書中對“形式邏輯”的講解也並非枯燥的公式堆砌,作者通過一些有趣的案例,比如邏輯謬誤的識彆,讓我看到瞭邏輯在實際生活中的強大應用。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個邏輯清晰的人,但讀瞭這本書纔發現,原來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犯過多少“滑坡謬誤”或者“稻草人謬誤”。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思維中的不嚴謹之處,也為我提供瞭一套修正和提升思維能力的“工具箱”。我感覺自己正在從一個被動接受信息的人,逐漸轉變為一個主動構建理解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