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哲学

逻辑与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逻辑学
  • 哲学
  • 形而上学
  • 知识论
  • 思维
  • 推理
  • 论证
  • 批判性思维
  • 西方哲学
  • 分析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推动两岸三地逻辑学术的交流,自2002年起,由台湾举办首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迄今已近七年,获得相当的成功。第三届会议于2008年由东吴大学主办,计论文发表五十余篇。为使得研究成果更为精致,并能为学界共享,本次会议决定会议论文以专书论文形式经审查通过后,结集出版;并将本论文集专书主题定位在「逻辑教学之研究」、「逻辑研究」、「哲学与逻辑研究」三个方向,共收录三十余篇论文。本论文集之出版系两岸三地逻辑学交流之一重大成果。
沉思的迷宫:一份关于时间、实在与知识的探索 本书并非对逻辑或哲学的既有范式的简单梳理,而是一场深入人类认知边界,对我们赖以理解世界的根本框架进行解构与重构的智力冒险。 它旨在探寻那些潜藏在日常思维结构之下,决定我们如何感知、判断和构建“真实”的隐秘机制。本书聚焦于三个核心领域:时间流动的本体论、实在性的多重维度,以及知识的结构性局限。 第一部分:时间之维的悖论与织网 时间,这个我们最熟悉却又最难以捉摸的概念,是本书探讨的第一个战场。我们并非停留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或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框架内做物理学的复述,而是转向了现象学和形而上学的深处去追问:时间是否仅仅是一种“流逝”的感知错觉,抑或它构成了宇宙结构本身不可剥夺的维度? 我们将批判性地审视“过去已逝、未来未至、现在永恒”这一直觉的合理性。通过对柏格森的“绵延”(Durée)概念的精细辨析,我们试图超越线性的、可量化的时间刻度,进入到主体经验中时间稠密度的差异性体验。例如,为什么在极度专注的创作过程中,时间似乎被压缩了,而在无聊的等待中,它却被无限拉伸?这种主观体验与客观物理测量之间的鸿沟,揭示了我们对时间理解的内在分裂。 更进一步,本书将引入关于“块状宇宙”(Block Universe)理论的哲学讨论。如果时空被视为一个四维的、固定的实体,那么“自由意志”的运作空间在哪里?“选择”的当下性是否仅仅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个横截面?我们通过分析古代印度哲学中关于时间循环的观念,并将其与现代物理学的某些解释进行对位,试图揭示:我们所理解的因果链条,是否只是我们有限心智在宏大、非线性的实在中强行植入的叙事结构? 我们最终会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时间或许不是容器,而是由意识的“注意力分配”所编织出的动态网络。 第二部分:实在的碎片与界限的消融 如果说时间是经验的框架,那么“实在”(Reality)就是我们试图把握的内容。本书认为,“实在”并非一个统一的、待发现的目标,而是一系列相互竞争、互为渗透的界限模糊的领域。我们必须放弃对一个“终极实在”(The Ultimate Reality)的执着,转而关注实在是如何在不同层次上被“建构”和“呈现”的。 1. 实在性的层次分析: 我们将区分“物理实在”(依赖于可测量的物质和能量)、“社会实在”(由共识、法律和语言构建的结构,如货币、国籍)以及“数字实在”(新兴的虚拟环境,其规则独立于经典物理,却拥有强大的作用力)。本书对数字实在的讨论,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探讨在虚拟交互日益真实化的今天,“经验的有效性”是否依然需要依赖于物质世界的锚定。一个在元宇宙中建立的深刻关系,其情感实在性是否弱于现实生活中的一次握手? 2. 现象与物自体之间的张力: 借鉴康德的理论,本书深入探讨了我们经验世界(现象界)与不可知事物(物自体)之间的永恒鸿沟。我们如何能声称对某个事物有“知识”,而我们所接触的,永远只是该事物通过我们感官和认知结构过滤后的残像?本书提出了一种“审慎的怀疑论”——不是怀疑一切存在,而是怀疑我们“触及事物本质”的能力。我们通过分析符号学对意义的解构过程,论证了语言和符号系统如何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与实在之间的一层半透明的薄膜。 3. 目的论的回归: 在科学高度还原论的时代,本书试图为“目的”(Purpose)在实在结构中的位置辩护。这并非诉诸于超自然力量,而是考察复杂系统(如生命体、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如何涌现出“目标导向”的行为模式。这种涌现出的目的性,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低层次的、局部的实在性原则,与物理定律共同构成了宇宙的运行图景? 第三部分:知识的结构性局限与伦理的张力 本书的收官部分转向了知识论(Epistemology)的核心困境: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 知识的可靠性,最终将我们引向关于证据、信念和合理性的哲学辩论。 我们将审视“证成”(Justification)的本质。是诉诸于无可置疑的基础(基础主义),还是依赖于一个相互支持的信念网络(融贯论)?本书特别关注“集体认知偏差”的危害——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极度依赖他人的“知识传递”,但当传递链条上的任何一环出现系统性偏差(如算法过滤、意识形态灌输)时,我们所积累的“知识”便成为一种精致的集体幻觉。 1. 概率、不确定性与行动的悖论: 现代科学倾向于用概率来描述世界,但人类的行动和伦理决策往往要求确定性。本书探讨了在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做出“负责任的”选择。这要求我们将知识的边界视为一种持续的“协商”过程,而非固定不变的“真理石碑”。 2. 知识的伦理责任: 最后,本书将知识的局限性与伦理义务相联系。如果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那么“无知”是否可以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我们论证了,对自身认知框架局限性的清醒认识,恰恰是构建更具韧性、更少专断性的伦理体系的先决条件。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拥有所有的答案,而在于清晰地界定“问题尚未解决”的疆域。 总结而言,《沉思的迷宫》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我们自身思维的复杂结构中,去质疑那些被时间磨平棱角的根本假设。它要求我们像拆解精密的钟表一样,审视我们对时间、实在和知识的每一个信念,以期抵达一种更为清醒、更具谦逊的生存状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逻辑教学与研究的合作与发展  iii
第一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述要 张建军  ix
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述要 刘叶涛、夏素敏  xxi
第三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述要 王建芳  xxxix

1. 论沈有鼎悖论在数理逻辑史上的地位
张家龙  1
2. A Study of the Definition of‘Logical Paradox
张建军  19
3. 关于「可能世界」
冯棉  45
4. 趋向意义的逻辑—— 皮亚杰运算逻辑的修正与扩展
张小燕  61
5. 现在的知识与未来的知识之间关系的逻辑刻画
潘天群  77
6. 当代论证理论中的「论辩术」
谢耘  91
7. 交互时态逻辑中的因果关系
刘虎  113
8. Indicative Conditionals and Subjunctive Conditionals
苏庆辉  125
9. 哥德尔的概念实在论及其辩护策略
刘晓力  165
10. 算法、证明与数学的合理性
周柏乔  183
11. 对信念变迁理论回复律的辩护
傅皓政  199
12. 矛盾系统的推理机制
杜国平、周艳、钱波  227
13. 模煳逻辑应用探魅
傅殿英  263
14. 模态、可能世界与上帝存在
张力锋  279
15. Godel定理、Skolem诡论与意识问题
洪裕宏  295
16. 关于张东荪的「逻辑与文化」
崔清田  327
17. 不同的教学对象与不同的逻辑学教学重点
张晓芒  337
18. 序列演算法—— 命题逻辑教学的最佳形式系统初探
高基存  349
19. Quasi-Set Theory: Can There Be a Set Theory of Non-Individuals?
Thomas Benda  369
20. An Inverted-Essentialist Construal of Objects as Trope Bundles
彭孟尧  393
21. 蒯因论逻辑真理的哲学性质
何向东、王磊  409
22. 基于涵义语义的范畴空间—— 兼谈范畴空间的认知语义学意义
周北海  427
23. 公理化与融贯
林正弘  447
24. 从条件句的语用强化谈论证的诠释
王启义  459
25. 精致真理符应论
贾国□  475
26. Some Clarifications on the Equivalence Relation and Semantic Ascent
侯维之  487
27. Tarski的形式语意学与反实在论的崛起
杨金穆  525
28. 辩论术、归谬法与逻辑学—— 论墨家的归谬推理
孙中原  545
29. 论「同」与「推」—— 先秦逻辑基本概念探析
李贤中  565
30. 温公颐的墨辩逻辑研究及其反思
曾昭式  583

图书序言

逻辑教学与研究的合作与发展

  海崃两岸的逻辑学交流转眼已有六年。在2002年时,大陆的崔清田教授与台湾的林正弘教授为推动两岸逻辑学术的交流,提出举办跨海崃逻辑学术研讨会的构想。时洪裕宏教授于中正大学创立哲学系暨哲学研究所届满十年,为促进合作与交流,与台湾大学哲学系林义正主任合办,并由彭孟尧教授及王文方教授负责执行,在台湾举办了第一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与会人士包括大陆学者10人、香港学者4人、台湾学者50余人,实为两岸逻辑学术交流空前之盛举。

  两岸(三地)逻辑学术交流热情不减。在2006年10月,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于南京大学举行,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逻辑学会、江苏省逻辑学会主办,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承办,由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总责,参与学者百数十余人,规模盛大。会后并将论文于大陆顶尖之学术刊物《哲学研究》专刊发表,系非常成功的一次会议。两岸学者的交流与情谊并因而更为密集、更为深切。
第三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由东吴大学哲学系、东吴大学哲学教学与研究平台、以及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学会之逻辑、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台湾分会共同主办,并列属东吴大学「教育部教学卓越计画」。此次活动由林正弘教授总责、洪裕宏教授、彭孟尧教授、以及王文方教授组筹备委员会,历时约一年。本次邀请大陆学者38人、香港学者4人、台湾学者13人,发表论文共53篇(含合着2篇)。惜因经费有限,未得邀请更多学者。

  为促进两岸逻辑学术的提升,本次会议决定出版会后专书论文集,由东吴大学哲学系负责编务,并邀请校内外资深学者组成编辑委员会,依学术惯例将论文送两位匿名外审进行审查,外审委员包括海崃两岸逻辑及哲学学者,以确保论文品质。由于会议论文众多,此次论文集专书主题定位在逻辑教学之研究、逻辑研究、哲学与逻辑研究三个方向。论文性质不尽符合专书主题者,只得割爱。另外,还有一些论文发表人因另有考量,未能参与此次专书。

  本次活动之能成功举办,东吴大学哲学系胡仪婷秘书,杨雅婷助教、杨雅惠助教、哲学教学与研究平台梁宜婷助理,执行各项业务,辛勤备至,在此一併致谢。

◎第三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会后专书《逻辑与哲学》编辑委员会:
  林正弘(东吴大学哲学系)
  洪裕宏(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
  林照田(文化大学哲学系)
  王文方(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
  彭孟尧(台湾大学哲学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逻辑与哲学》这本书,是一次颠覆我原有认知模式的奇妙旅程。作者并没有将逻辑和哲学视为相互独立的学科,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展现了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被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所吸引。我们总是习惯于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但作者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原因”可能只是一个相关的因素,而非真正的“原因”。他通过一些经典的哲学实验和思想模型,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去辨析真实的因果链条,避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对我理解科学研究、分析社会事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同时,书中关于“价值判断”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常常在伦理道德、是非对错之间摇摆,而作者则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判断背后的逻辑基础和哲学依据。他鼓励我们不要盲从,而是要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我曾经觉得自己的观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的许多“理所当然”的看法,可能经不起严密的逻辑推敲。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审视自己的信念,如何构建更具说服力的论证。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是在进行一次自我对话和自我重塑。

评分

拿到《逻辑与哲学》这本书,我怀揣着一种好奇心,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两个看似严肃的学科呈现得如此引人入胜。果不其然,作者的笔调是那样独特,他并没有上来就抛出冗长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思维空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讨论。作者用一系列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例子,比如“薛定谔的猫”,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这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在科学和哲学中,区分“可能”和“必然”是如此重要。他还深入探讨了“知识的界限”,以及我们如何去探索那些未知领域。我曾经以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已经相当全面,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能认识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哲学和逻辑正是帮助我们去探索更广阔海洋的指南针。作者对“语言的哲学”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他指出,我们使用的语言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如何清晰、准确地使用语言,是有效思考和交流的关键。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它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渴望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语言和现象背后的深刻含义。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逻辑与哲学》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遇到许多深奥难懂的哲学命题,对它充满了敬畏。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逻辑和哲学融为一体,使它们变得生动有趣。他以分析一场辩论赛为切入点,让我们看到了逻辑在语言交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辨析对方的论点是否成立,如何构建自己的有力说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三段论”时,并没有直接给出抽象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比如“苏格拉底是人,所有人都会死,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让这个看似古老的逻辑推理形式变得活灵活的。他解释了为什么这样的推理是有效且必然的,这比我曾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枯燥的公式要容易理解得多。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认识论”的探讨。作者没有回避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反而鼓励我们去探索知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他提出了“怀疑”的重要性,认为怀疑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起点,这与我以往认为怀疑是负面情绪的看法截然不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哲学思考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关乎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我感觉我的思维视野被大大拓宽了。

评分

《逻辑与哲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次智识的探险。我喜欢作者在开篇就定下的基调——质疑与探究,而不是简单的灌输。他鼓励读者主动去思考,去挑战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归纳推理”的讨论。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比如看到很多白天都伴随着太阳升起,就得出“太阳每天都会升起”的结论。但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观点:我们真的能百分之百确定下一次太阳还会升起吗?这种对确定性的质疑,让我对那些习以为常的“真理”产生了动摇。他并没有因此否定归纳法的价值,而是强调了其局限性和概率性的特点,这让我对如何进行更有效的科学研究和日常判断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对“形式逻辑”的讲解也并非枯燥的公式堆砌,作者通过一些有趣的案例,比如逻辑谬误的识别,让我看到了逻辑在实际生活中的强大应用。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逻辑清晰的人,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犯过多少“滑坡谬误”或者“稻草人谬误”。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思维中的不严谨之处,也为我提供了一套修正和提升思维能力的“工具箱”。我感觉自己正在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人,逐渐转变为一个主动构建理解的人。

评分

拿到《逻辑与哲学》这本书,我一开始就抱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像一本武林秘籍,为我揭示思维的奥秘,让我洞悉事物本质,摆脱那些似是而非的困扰。忐忑的是,哲学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高深莫测的光环,总担心自己浅薄的理解力会被那些晦涩的理论淹没。然而,翻开书页,我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所吸引。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拗口的术语,而是从一些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现象入手,比如我们是如何争论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说的是事实,对方却不买账,甚至觉得我们是在诡辩。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一层层剥开,引出了逻辑的严谨性和哲学思辨的重要性。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逻辑比作思维的骨架,将哲学看作是照亮前路的灯塔,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隐约感受到它们的力量。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自己曾经在某些观点上卡壳、在某些对话中陷入僵局的原因,原来都是因为思维的“软肋”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逻辑不仅仅是数学里的符号游戏,它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他人的基本工具;而哲学,也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形而上学的空谈,它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做出选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看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这座思维的殿堂的,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清晰、更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