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从哲学史清理的角度,阐明儒家的义理之学在明清之际的曲折变化。简言之,即明末王学空描良知化境脱略实践工夫的流弊,催化了把形上世界往形下拉 落,甚至彻底割截形上世界的思潮。其结果就是宋明儒「道德形上学」的步步衰落,并发展出「达情遂欲」的新思潮。过去几年,作者专注的研究方向虽从明末清初 上溯至明代,但正因对明代儒学有更深入的探索,也使得他对明清儒学的转型有了些补充看法。新增两篇长文是最新的研究成果。透过本书,读者将可看到儒学传统 如何在延续发展中表现出丰富多姿的面貌。
作者简介
郑宗义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曾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学者。现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宋明理 学、当代新儒家及中西哲学比较。着作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2000)、《儒学、哲学与现代世界》(2009)及相关论文数十篇,另编有《香港中文大学 的当代儒者》(2006)。
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为我这样业余的儒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虽然我并非专业学者,但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笔触,将明清儒学转型的复杂议题阐释得深入浅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刘蕺山与戴东原思想异同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通过细致的比较,揭示了他们之间思想传承与创新的微妙关系。例如,刘蕺山强调“默识”与“体悟”,而戴东原则注重“考证”与“辨析”,但这两种看似不同的路径,在作者的笔下,却被巧妙地连接起来,共同指向了对儒学本体的深化探索。我感觉作者在阐述戴东原的“性之理”时,对“情”与“欲”的重新定位,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思想突破,它打破了以往对人性和欲望的刻板印象,使得儒学能够更好地回应现实生活。读这本书,让我对“转型”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颠覆,而是曲折的演进,是多种思想力量碰撞融合的结果。
评分我一直对明清之际那些试图革新思想、重塑学术体系的先贤们充满敬意。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亲近”刘蕺山和戴东原这两位我心目中的思想巨匠。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具象化的方式,为我还原了他们各自的思想世界。读到关于刘蕺山论述“心即理”的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直面内心、体悟本体的迫切与坚定;而在品读戴东原解析“古训”、批判“后儒”时,我又仿佛听到了他那种振聋发聩的批判声,以及他对于“求真”的执着。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将史料与思想相结合,通过引述原文、分析论证,层层深入地剖析了两位思想家如何在时代变迁中,重新审视和定义儒学的核心命题。尤其是“增订本”在原有基础上,对某些论点的补充和修正,更加彰显了作者的学术审慎和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儒学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士人心灵深处的挣扎与求索。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史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深刻变革。市面上探讨这一主题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做到深入骨髓、拨开迷雾的却不多见。这次偶然翻阅到这部作品,初读之下便被其学理的严谨与考证的细致所折服。作者对于明清儒学转型这一宏大课题,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刘蕺山与戴东原这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他们的思想演变来勾勒出整个儒学转向的脉络。这种“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法,既保证了讨论的深度,又具备了良好的叙事性。尤其令人赞赏的是,作者在梳理两位思想家思想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概念的罗列,而是细致地考察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思想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突破的。例如,对于刘蕺山“良知”说如何从王阳明发展而来,又如何被他赋予新的内涵,作者的论述就显得格外精辟,让我对“良知”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整本书的学术气息浓厚,但语言表达却不失流畅,读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倒像是与一位博学的前辈在进行一场深入的思想交流。
评分读罢此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治史的艰辛与智慧。作者在“增订本”中,显然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不仅仅是篇幅的增加,更体现在学术视角的拓展和论证的深化上。他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内部的解读,而是将刘蕺山和戴东原置于更为广阔的学术史、思想史乃至社会史的语境中进行考察。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使得他对“转型”的把握更加精准,也更能揭示出儒学转型背后错综复杂的动因。特别是作者对戴东原“性即理”思想的阐释,我感觉是此前很少能读到的。他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揭示了戴震在批判程朱理学时,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试图在传统儒学内部寻找新的理论资源,并最终将性理与气、情、欲等具体人事紧密联系起来,赋予了“理”以更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对思想家“批判中的继承”的 nuanced understanding,正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书中对于许多关键概念的辨析,如“天理”、“人欲”、“道统”等,也做得十分到位,消弭了我之前的一些模糊认识。
评分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真诚与热情。他对于明清儒学转型的研究,绝非学术研究的应景之作,而是饱含着他对这一历史时期思想变迁的深深热爱与不懈探索。作者在“增订本”中,对刘蕺山“以致知为本”的论述,与戴东原“以穷理为要”的侧重点,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让我对这两位思想家的学术倾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他并没有回避他们思想中的某些争议之处,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和辨析。这种学术上的负责任态度,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道统”观念在明清时期变化的研究,它不仅仅是思想的传承,更是权力、话语权以及学术正统的争夺。通过刘蕺山和戴东原的案例,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儒学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找寻和确立自身的合法性与生命力。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次关于思想史的精彩叙事,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