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为中国哲学之精华所在,各家均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各有建树。本书所收各篇,文字清晰,思理整然,辨析异同,每多创见,确能使读者深刻认识各家独特之精神面貌,出版后广受学界好评。此次增订再版,特加入〈荀子言「心可以知道」释疑〉及〈检讨儒法的价值观〉二文,以飨读者。欲认识、研究先秦诸子思想者切不可失诸交臂。
作者简介
唐端正
广东南海人。民国十九年生。香港新亚书院哲学系毕业,新亚研究所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硕士。曾任新亚研究所研究员及兼任讲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师,后旅居加拿大。现任教于香港法住文化书院。着有《刚健的人生》、《先秦诸子论丛》等,并曾参予《唐君毅全集》之编辑工作。
翻开这本书,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场关于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度对话,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智识的碰撞。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时,却发现它并没有直接切入诸子百家的核心论点,比如老子道法的玄妙,孔子的仁义之道,墨子的兼爱非攻,或是法家的集权强国。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而宏观的视角,为我们徐徐展开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那些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仿佛让我们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书中的篇章,更多的是在描绘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士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孕育出各自的思想火花的。我看到了诸侯争霸的烽火连天,也看到了学术争鸣的百家齐放的潜在土壤。作者仿佛一个旁观者,将一切都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关于士人怀才不遇的落寞,关于平民生活的艰辛,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虽然我没有直接读到“子曰”或是“老子曰”,但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洞察,我似乎更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思想会在那个时候萌芽,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诸子思想的源头,虽然直接的理论分析少了些,但其间蕴含的史料考据和文化底蕴却是不容忽视的。
评分初读此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场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饕餮盛宴,期待着能与先秦诸子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领略他们思想的深邃与博大。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让我感到一丝意外。它并没有直接去分析“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核心概念的内涵,也没有深入探讨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意境,更没有对墨家“兼爱”的博大胸怀或法家“法治”的严苛进行详细的理论阐释。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以一种更为散文化的笔触,描绘了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读到了士人阶层的生计困境,读到了民间百姓的日常琐碎,读到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书中仿佛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并非直接来源于某位诸子之口,而是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致刻画,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例如,关于士人如何周旋于列国之间,如何求官任职,如何应对世俗的冷遇,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而这恰恰是孕育出各种思想的土壤。虽然缺少直接的思想理论分析,但这种对社会生态的细腻描摹,却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孕育了辉煌思想的时代,是如何由这些细枝末节构成的。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原本渴望的是一场关于先秦诸子思想体系的深度剖析,例如对儒家“君臣父子”伦理秩序的详细阐释,对道家“清静无为”的实践方法的探讨,或是对法家“以法治国”的理论基础的梳理。但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却让我感到一种别样的惊喜。它并没有直接展开那些耳熟能详的哲学理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先秦时期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制度建设。书中详尽地介绍了不同诸侯国的法律条文,例如关于土地、赋税、刑罚等方面的规定,并对这些法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我看到了诸侯国之间是如何通过建立各种官职、制定行政规章来管理国家,如何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来增强国力。例如,关于秦国郡县制的建立,关于楚国对楚地风俗的融合,这些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我没有读到关于“仁政”或“德治”的抽象讨论,但通过对这些具体制度的分析,我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政治家们是如何试图通过实际的制度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如何通过层层叠叠的规章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虽然缺乏直接的思想理论阐释,但这种对制度层面的深入挖掘,却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是如何试图影响和塑造现实政治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好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早期“故事汇”的精选集,但并非我原以为的那些哲学思辨的故事。它更多地聚焦于那个时代的大事件,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决策,以及那些在权力漩涡中沉浮的人物。我仿佛看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合纵连横,看到了政治家们的纵横捭阖,看到了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例如,书中对秦国商鞅变法的详细梳理,从变法前的社会矛盾,到具体的变法内容,再到变法后的社会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但它并没有深入探讨商鞅变法是否符合“道”的哲学,或者其背后的伦理考量,而更多的是从一个政治和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其成功与否。同样,对诸侯国之间外交策略的描述,也侧重于其政治和军事上的考量,而非从中提炼出某种政治哲学的精髓。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再次栩栩如生。我没有找到直接的“诸子语录”,也没有看到关于“仁”或“道”的专门论述,但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我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在那种环境下,思想家们是如何试图通过影响政治来改变社会的。它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历史叙事角度,来理解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出现,虽然没有直接的理论探讨,但这种对历史肌理的深度挖掘,也着实令人受益匪浅,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满怀期待地寻找那些关于先秦哲学思想的深刻论述,例如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探讨,关于“名辩”的逻辑思辨,或是关于“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显得颇为跳脱,它并未直接深入到这些思想的理论核心,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更为广泛的文化层面。书中更多的是对先秦时期各类器物、艺术、民俗的考证和梳理,仿佛一本关于那个时代文化符号的百科全书。我看到了精美的青铜器是如何反映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等级,看到了古代的音乐和舞蹈是如何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甚至读到了关于古代服饰和饮食文化的考据,这些都极其详尽。但它并没有去分析这些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例如,青铜器上的纹饰是否体现了某种宗教信仰,音乐的节奏是否暗含了某种宇宙的和谐理念。我没有找到关于“道”的本体论解释,也没有关于“德”的伦理学分析。相反,我通过对这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细致呈现,似乎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来理解和表达他们所处的宇宙。虽然缺乏直接的思想理论探讨,但这种对文化全貌的描绘,也为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