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间,两岸对孔子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大陆批孔扬秦,将孔子和儒学视为中国落后西方的罪魁祸首;台湾则高举文化复兴,自居道统,将孔子神圣化,并在中学课程(国文选文和文化基本教材)中,教授儒家思想。时移事往,四十年后扰攘政治舞台者,纷纷谢幕,今日大陆反倒掀起孔子热潮,希望借由推广孔子思想,推动「和谐社会」并塑造「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打倒孔家店」的代表学校「北京大学」,在国学热之下,甚至有人唿吁在校园竖立孔子像。孔子和他的思想在两千五百年后依旧屹立不摇,华人将中国一切的好事坏事全归因于孔子,却对孔子的存在一知半解。
有别于对岸作家于丹引起两极评价的「《论语》心得」,金安平版的孔子传,遍览中国古代经传注疏以及新出土的文物,考证严谨、评论公允,不媚俗地故做惊人之语,也不诋毁曲解或盲目推崇他的思想。作者回归史料典籍,描写孔子一生行谊;不讳言孔子个人好恶及其在鲁国内乱中的角色,何以步下政治舞台不情愿地成为职业教师,甚而浪迹天涯。孔子的家庭、教学、淑世的理想,在本书里详实呈现,栩栩如生,并论及孔门弟子、其他思想家、后代史家的孔子形象等。作者游历孔子的故乡,引领读者体会孔子个人最基本的生命感受:在巨变时代中如何自处,如何思考等,让「正港」孔子褪去「圣人」装扮,充满「人味」。
作者简介
金安平
毕业于密西根州立大学数学系,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中国思想的博士学位。金安平曾任教于卫斯连大学,现任教于耶鲁大学历史系。着有《中国的孩子》(Children of China: Voices from Recent Years)、《戴震论孟子》(Tai Chen on Mencius)与《合肥四姊妹》(Four Sisters of Hofei,时报出版)。与先生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合着有《二十世纪的中国》(The Chinese Century: 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她的研究领域涵盖儒家、道家与中国思想传统。
译者简介
黄煜文
一九七四年生,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专职译者。重要译作有《论历史》、《世纪末的维也纳》、《肉体与石头》、《巴黎,现代性之都》、《发现成吉思汗》、《追寻欧洲小贩的历史旅程》。
导论
最近我到中国进行访问,有机会与来自邹城(山东省的一座城镇,位于孔子出生地曲阜南方二十公里处)的高中生们晤谈。邹城是孔子追随者孟子的故乡。学生们想知道,我对中国政府最近推动「和谐社会」以及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纽带」有何看法:这项政策是否与孔子的学说有任何关系?在创造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反覆称引孔子之名是否就能与历史上的孔子产生联系?这些学生几乎每天一睁眼就必须为了竞争激烈的大学入学考试而准备,而他们对于自己现在所做的事也感到疑惑:每天准备考试是否真能有助于在共产国家中追求和谐,并且让他们在其中找到孔子的思想精髓。
虽然这些学生比我更清楚答案是什么,但他们还是希望听听我的意见。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自己所过的生活与他们的领导人宣称的愿景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他们知道,如果自己未能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就算国家的集体目标再怎么吸引人,都无法为他们与他们的父母带来安慰。这就是新中国,这些学生已经走出马克思主义。如果孔子在世,他应可了解这些学生的焦虑与他们对失败的恐惧。
这群来自山东邹城的学生要比中国其他地区的学生更关注孔子。他们对孔子具有较强的意识,因为孔子是山东人,是他们的一份子。事实上,两千多年来山东引以为傲的就是孔子的名声以及孔子的道德情操与政治智慧。然而在上个世纪,这层关系变得模稜两可。一九一○年代与二○年代,将中国改造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唿声日益高张,有鑑于此,中国知识份子与改革者开始对孔子问题进行公开辩论:孔子学说是否仍可适用于在外国剥削下陷于困顿、脆弱的中国;更重要的是,儒家伦理是否容易被国家、统治者与具有政治或社会优越地位者误用;把持权力者是否会以孝道与长幼有序为名,行不平等之实。当时,右派与左派各自提出坚强的论据护卫己见,但意见上的不合并未演变成大规模的暴力。学生可能因为对学校举行的祭孔大典不敬而遭到开除,但整体来说公开的批孔行为只是个案。论战主要局限在纸上,双方并未因此失去应有的礼节。人们从各种形式对孔子的价值进行重估,例如戏剧、小说、历史研究以及批判性的学术工作。就某方面来说,这可说是中国内部进行的一场自我检验。
对孔子的攻击持续到一九四九年后的共产党时代。但到了这个时期,批孔已不再是修正而是摧毁,到了一九六六年秋,情势已完全失去控制。文化大革命就此揭开序幕。这场运动标榜破除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与旧习惯」。毫无思想或想像力的激进份子与狂热份子把上级的命令当成毫无限制的通行证,毫无忌惮地虐待与残暴对付知识份子;他们焚书、毁坏文化遗物并且夷平神圣遗址。他们看似自己命运的主宰,其实却是丧失人性的奴隶,因此,当他们动手破坏时,这些年轻人脸上看不出一点迟疑。他们抢掠新疆的清真寺,大肆破坏山西与陜西的寺庙,放火烧燬合肥与洛阳的佛像,而且也没放过孔庙、孔府与孔林这三处孔子家乡曲阜广受尊崇的遗址。当外人抵达时,曲阜官员与老一辈的居民使出一切可能的防御手段。但当地学校的学生却立场不坚:他们不知道在这场冲突中自己该站在哪一边。到最后,许多学生屈服于压倒性的革命势力。学生们并未放火焚烧孔庙,但他们掘开孔子的坟墓,「宣布他已安全死去」。
八年后,孔子再次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被拉了出来与林彪配成一对。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与接班人。一九七一年,他在空难中丧生。根据官方的说法,林彪背叛了毛,而当他暗杀毛的计画败露之后,他与家人企图搭乘军机逃往苏联,但飞机最后坠落在蒙古境内。林死后被冠上叛国的罪名。三年后,在另一场目标对准孔子的群众运动中,林彪被宣布是「现代中国的孔子」,因为根据一些调查人员的说法,林彪曾经写过一幅字,上面题着《论语》的「克己复礼」。此外,还有其他指控试图找出理由将林彪与孔子画入同一旗帜与同一批判阵营。
一九八○年代,文化大革命正式结束之后,学术与古典学问逐渐重返国立大学与国家研究机构。孔子《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又再度进入课堂。从一九九○年代中期到现在,西元前三世纪的竹简的发现使得儒学研究逐渐加温,但绝大多数作品与讨论仍局限在学院之内。过去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曲阜等地游览,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儒家遗址观光业的蓬勃发展,毕竟与在报纸上读到党领导人吹捧儒家社会美德,以及政府在非洲、欧洲、东南亚与南北美洲着手设立教授汉语的孔子学院,感觉大不相同。
曲阜近年来的发展令当地人百感交集,许多人仍记得一九六六年秋天发生的事。有些人当年曾亵渎孔子墓地,有些人至今仍被他们当初掘出并予以羞辱的阴魂纠缠。如今,标榜德行的政治作风再次当道,这些阴魂摇身一变成了和善而平静的灵魂,曲阜人别无选择,必须欢迎它们回来。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新一轮的政治运动不再是另一场意识形态攻击。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教授汉语,它被视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媒介,是好事即将降临的前兆。……
今日中国政府……鼓励学者从事儒学研究并且欢迎学生投入此一领域。中国政府提供经费奖助以儒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但官员们也想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例如在最近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当中就可看到几位官员的身影,另外还有来自香港、南韩的守旧学者以及开会地点当地的军人。官员出席会议是为了增加自己在公众面前曝光的机会,同时营造出自己深富人文气息的假象。守旧学者来此是因为别处没有人愿意聆听他们了无新意的知识。至于当地军人则是受了免费餐点与白酒的引诱。虽然如此,会议的主角仍是学者与学生。有几位学者提到「仁」的观念:为什么孔子将「仁」与「礼」连系在一起,一个是道德概念,另一个则是世俗实践?孔子死后三百年,「仁」经历了何种演变过程?学者也讨论孔子思想是否具有形上意义,近来出土的竹简何以支持此一论点?是否《论语》曾一度多达「数百篇」,而由编辑者选出二十篇?若《论语》最早有「数百篇」,那么这些篇章散佚何方,现存版本是否精确反映了孔子的学说?
如果孔子出席这场会议,他将发现其中浓浓的政治味。他会聆听官员乏善可陈的谈话,但不会正眼看着他们。他会跟穿着制服的士兵一起喝酒,却故意避开那些守旧学者。他会与学者并肩而坐,与学生谈天说地,他不安的心情将因此得到缓和。
初读《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我便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生平记叙,而是通过精妙的细节和深刻的解读,将孔子的形象立体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孔子思想发展历程的描绘,它不仅仅呈现了孔子思想的最终形态,更追溯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孕育、形成,以及又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书中对孔子“仁”的阐释,并非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下,探讨它如何成为乱世中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结的纽带。读到孔子周游列国,在各个诸侯国碰壁的情节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推广自己理念时的艰难与不易。他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即使身处“喧嚣时代”,也从未放弃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孔子,也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是一本能够引起共鸣,并激发深度思考的佳作。
评分《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惊喜。作者在写作上,展现了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流畅的文学笔触。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将孔子的思想、人生与时代背景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将孔子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偶像,而是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考的智者。例如,书中对孔子在政治上屡屡碰壁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坚持。这种真实性,反而让我更加敬佩他的智慧与勇气。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春秋末期的喧嚣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礼崩乐坏、人心惶惶的氛围,也体会到了孔子试图用他的思想来拨乱反正的良苦用心。他对“道”的执着,对“仁”的坚守,以及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都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孔子,更是关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思考。
评分《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关于孔子的传记,不如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思想对话。作者巧妙地将孔子的生平经历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融为一体,勾勒出一位在乱世中寻求“道”的智者形象。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孔子教育理念的解读,它打破了我过去对儒家教育“死记硬背”、“程式化”的刻板印象。书中通过大量细节,展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以及他对学生品德、人格养成的重视。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唤醒而非灌输,是塑造而非塑形。孔子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提出了如此超前的教育理念,这不能不令人惊叹。而且,书中并未将孔子描绘成一个“万事通”的形象,而是着重刻画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政治失意、理想破灭时的挣扎与思考。这种真实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读这本书,我仿佛和孔子一同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到了他作为“孤独哲人”的无奈与坚定。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理解他思想的时代局限性,更认识到他思想的永恒价值。
评分读完《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我最大的感受是,孔子并非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一位充满智慧、也饱含情感的凡人。书中对于孔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描写,尤其让我动容。例如,在他年轻时,对政治充满抱负,积极建言献策;在他年老时,在周游列国屡屡碰壁后,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跃然纸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亲历了孔子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新颖,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历史的缝隙中,赋予孔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孔子与弟子们交流的场景,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以及弟子们对孔子不同的理解和回应,都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动态性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孔子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永远正确,而在于他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从未放弃对“道”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类社会美好秩序的向往。它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让我重新审视“仁”、“礼”、“义”等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评分这次终于读完了《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掩卷长思,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将孔子塑造成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形象的读物。恰恰相反,作者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有些“接地气”的方式,将我们带回那个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动荡年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孔子。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有过挫折,有过失落,甚至有过被误解和冷遇的时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孔子周游列国那一部分的描写,那种颠沛流离、屡屡碰壁却依然坚持信念的执着,读来让人心生敬佩。作者没有回避孔子思想中可能存在的争议点,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孔子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他不是一味地神化,而是还原了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努力寻找出路、试图重塑秩序的思想家。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战车滚滚,闻到战火硝烟,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渴望。这本书让我对“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而是体会到了它在乱世中维持人伦、凝聚人心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它让我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自身的“喧嚣”与“孤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