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张CD,每张2集,共13集,时间总长400分钟
●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理论中去寻找智慧。」 《论语》正是保存孔子思想最重要的经典!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IC之音广播电台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特别邀请辛意云教授,于电台频道中开讲《论语》。辛意云教授赋予《论语》新时代的意义,他从「论语即人(仁)学」的原点出发,阐述《论语》的宗旨,谈通识教育、情感教育与家庭教育,谈《论语》对生命与生死的认知。两千五百年前哲人的智慧,如今对新世纪的人们来说依然如此适用!
●在节目播出半年后,IC之音开始将内容陆续集结出版,希望透过有声书的传递,让更多人认识《论语》的时代精神,从经典中找到人生新动力,与生命大智慧。
主讲人简介
辛意云
辛意云教授师承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现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经典导读等课程,并致力于推动传统国学的复兴,长期配合社会大学开办国学讲座、畅谈经书、史书、四书之大义、以及庄老思想、美学思想等。希望借此可以让一般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验传统国学之美和其中的生命经验,进而拥有生命的智慧与喜乐。此外,辛教授亦长期随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在香港、大陆各地推广传统国学研究。
二00七年辛意云教授参与浪漫文学巨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整编、美学的理论结构,与各界专家共同完成此一盛事,将中国传统最精致的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辛意云教授除了在大学授课外,也长期担任建国中学国学社、北一女学术研究社的指导老师。并不断接受各地讲堂、讲座的邀请,讲授传统国学。许多人在离校多年、有了人生阅历后,都说更能从辛老师的讲授中,体会到传统经典之美。
二00八年四月,辛老师接受IC之音电台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的共同邀请,担任每週四晚间黄金八点档『论语辛说』节目主讲人。以精深又浅出的义理、崭新又合乎传统的诠释,使此两千多年的经典,展现了惊人的现代生命。
IC之音将陆续出版『论语辛说』的有声书,好让更多有心传统学术及寻求生命的觉醒者,认识辛意云教授,并且爱上『论语』传递的人生大智慧。
一直以来,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是断断续续的,总觉得很多东西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直到接触了这套《论语辛说:卷一学而篇(上)(7CD)》,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这张CD,我反复听了好几遍,讲者在讲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并没有局限于古代的交友之道,而是将其引申到当代社会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强调了“仁”的精神在维系长久友谊中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些非常贴切的例子,比如团队合作中的互助精神,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甚至是对待陌生人的善意,都能从中找到“有朋”的影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反复强调“乐”不仅仅是表面的欢愉,更是一种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共鸣。听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自己的经历,那些让我感到快乐的时刻,往往都与真诚的付出和心灵的连接有关。这种解读方式,既保留了经典的厚重感,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让我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待人接物之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比生硬的道德说教要有效得多。
评分刚收到这套《论语辛说:卷一学而篇(上)(7CD)》,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一张CD。说实话,我对《论语》一直抱有敬畏之心,总觉得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即便翻看过一些版本,也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体会其精髓。这次选择了《辛说》,主要还是被“辛说”二字吸引,似乎预示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解读视角。听了半个小时,最直观的感受是,讲者的声音非常有辨识度,温润而有力,不疾不徐,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他并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像在和你聊天一样,将一些看似晦涩的句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层层剥开,让那些遥远的道理瞬间鲜活起来。比如,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并没有停留于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剖析了“学”与“习”的内在联系,以及“时习”带来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感,甚至还联系到现代人学习技能、掌握知识的体会。这种解读方式,一下子拉近了我与《论语》的距离,让我感觉“圣人之言”不再高不可攀,而是可以被理解、被践行的。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领略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并且找到一些可以指导自己现实生活的智慧。
评分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很难有大块的时间去阅读和学习,所以这种CD形式的学习对我来说非常方便。这套《论语辛说:卷一学而篇(上)(7CD)》的到来,正好填补了我的碎片化时间。我今天听了其中一张,讲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关于孝道的条文,但在讲者那里,却被解读出了非常丰富的内涵。他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要“孝顺”,而是深入分析了“观其志”、“观其行”背后的逻辑,以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所体现的传承与发展,甚至还引申到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他用一些历史人物的例子来佐证,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孝顺,并非盲从,而是懂得体察父母的心意,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恰当的调整。这种解读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对“孝”的理解有些片面,总觉得是压抑自我,而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孝,是能够理解并继承先辈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能有所创新,让优秀的东西得以延续和发扬。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
评分购买这套《论语辛说:卷一学而篇(上)(7CD)》,纯粹是因为我一直对“君子”的品格很感兴趣,想从《论语》中寻找答案。这次听了其中的一张,讲者对“君子”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并没有将“君子”描绘成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将其落脚于日常的点滴行为,强调“君子”的“坦荡荡”,以及“小人”的“长戚戚”。他非常细致地分析了这两种状态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个人心态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君子”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阐述,他认为,“文”代表了知识和广阔的视野,“礼”则代表了规范和约束。两者结合,才能形成一种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品格。他用现代的社会现象来类比,比如一个有知识但缺乏涵养的人,和一个懂得礼仪但思想狭隘的人,再对比一个既有学识又有礼貌的“君子”,让听者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的区别。这种将古代的道德观念,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也更加容易去实践。听完这张CD,我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平时也会阅读一些哲学类的书籍,但《论语》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块“硬骨头”。这次尝试的《论语辛说:卷一学而篇(上)(7CD)》,尤其是这一张CD,简直是为我这样“入门级”的学习者量身定做的。讲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不像传统的学术讲座那样枯燥,也不是轻松的脱口秀,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他擅长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手法,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讲得活灵活現地。他把“知人”提升到一种重要的能力,并将其与个人成长、团队协作、甚至社会治理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他提出的一个观点:真正的“知人”不仅仅是了解别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理解别人的内心,看到别人身上闪光的东西,即使别人不了解我,我也能因为了解他人而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常常纠结于别人的评价,而忽略了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套CD让我在“学而篇”中,就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人际洞察,这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