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大学名教授扮演传统说书人角色,以现代叙事史学,娓娓细说淡水河流域的开拓历史,透过沿河古蹟的介绍,详细介细古蹟背后的历史风光。
全书文笔流畅,文章精简,充满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透过本书的引介,可以了解老街风华,城墙沧桑、地名由来、庶民文化、民间信仰,内容丰硕有趣,人手一册,可以卧游淡水河的历史风貌。
李序
老友克华先生与我相识十多年,也是常一起评鑑古蹟,一起开会而结下的缘。在言谈间,他表现得极为熟识而有自信,对台湾古蹟及文史的兴趣极高,且有独到之见解,令我感到钦佩。1999年我受台北县政府之委託,主持淡水理学堂大书院及马偕墓两 古蹟之调查研究及修护计划,特别商请克华先生相助,为这两本报告书撰写历史沿革之研究,替报告书增辉许多。第二年他不幸意外中风,虽然身体行动略受影响,但仍不减学术研究热诚,我们还是常在古蹟评鑑会议上碰头,深深为他能渐趋康复而感到安慰。
克华先生受过严谨的历史学训练,由他以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地对台北县的古蹟娓娓道来,我读了这本《古蹟探源》文稿,为其内容的多样与文字的生动描述所吸引,一口气读完它。事实上数年前在专栏连载时,我只有断断续续看过。这次,克服困难将它结集成书,令人对克华先生的学术涵养与性情中人气质更加了解。
「古蹟」无所不在,时间上的「古」因人而异,也因地而异。「蹟」字则指可触可摸之物质文化,高大的寺庙与低矮的草房,如果能鑑定出来代表某个时代之特色,则其价值无分轩轾。古蹟后总有一些故事,可能攸关国际事件,如淡水红毛城。也可能事关外国人,如马偕墓。当然也可能只是匹夫小民的故事,无论如何,「故事」仍需要人来讲。克华先生这本书就抓到了说书人的韵味,对台北县的古蹟老街旧地名与晚近之发展,来龙去脉,述之甚详。我是淡水忠寮人,特别对书中所述淡水燕楼祠堂、古厝及古街感到亲切。克华先生颇为念旧,在五股的林熊祥墓侧有一座福州式凉亭,出自台湾古蹟仙林衡道教授之设计,克华这本书亦语带尊敬郑重地介绍它。而面对近年都市急速发展,古蹟遭到破坏,令人有无力之感,克华亦掷笔长叹。显露出他对本土文化用真性情关心的胸怀。在书出版之际,希望我写篇序,拜读之余,我乐于向读者推荐。
2007年11月李干朗
林序:从那最初的起源开始说起
克华兄终于要出书了!而且邀我为序。
《古蹟探源》中收录的文章是他多年应邀,在我主编的台北县救国团刊物《青年世纪》(北县青年)同名专栏中的文章,每期一篇,多年累积下来,数量可观,但就是未见集结出版,今天终于有机会付梓,这不但是克华兄个人心愿的完成,就我个人而言,既可以忆往,同时可以借由本书之出版「温故知新」─一温当时主编及设计这个专栏的盛况,一温我和克华兄认识之最初,这也是另一种「探源」。
人际交往说来奇妙,我和克华兄「认识」几达二十五年,但真正见面只有二次。我自72年开始主编《青年世纪》,并偶而替救国团筹办「文艺营」或「编辑研习营」,在一次筹办「文艺营」中,克华兄应邀授课,并导览林家花园,因而有幸认识,这也是我们见面的第一次,并因此开启多年来的文缘,奇妙的是,后来大家都忙碌,虽然常在电话中邀稿、讨论专栏内容及赓续问题,但却是分浅缘悭,见面机会少之又少。后来我由新泰国中转到板桥高中,再到武陵高中服务;而克华兄亦经历人生许多起伏,身体抱恙,彼此中间有一段好长时间很少联络,一直到最近此书要出版,克华兄素念旧情,嘱我作序,并得知克华兄身体硬朗,教职稳定,桃李遍布,真乃三幸同存,故敢不揣浅陋为本书之出版简单说几句庆贺的话,并回忆这一段特殊的邀稿过程及认识「佳话」。
近来社会开放,民智日盛,选举造势不断,「爱台湾」及「本土」成为朝野攻防的重点,甚至超过政见,这绝非人民之福,既模煳选举主轴,更是对真正「本土」的亵渎。个人以为,要了解真正的「本土」,要真正的「爱台湾」,不如从「古蹟探源」开始,探索古蹟的起源及其时代背景,并了解古蹟对家乡人民的意义或影响力,进而能欣赏古蹟之美,培养尊重及爱护古蹟的态度,不只介绍其年代、流派与物件的装饰意义,更进一步体会古蹟与社会之对应关系或是古蹟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换言之,保存古蹟,品味古蹟之美,需兼顾社会文化价值性、物件艺术性、时间性,能如此才表示一个地方真正尊重历史,重视古蹟,也才是真正爱台湾。
克华兄大作以淡水河为经,以古蹟本身的实体之美、建造的历史溯源,及古蹟对当地庶民文化的影响与对应为纬,穿插各地轶闻妙事,并旁及地名来源、老街风华,蒐罗耙梳详赡,内容浅显易懂,是一本值得也是适合所有「爱台湾」的人阅读,以另一种方式了解台湾之美,表达真正「爱台湾」情操的书。
本书文章在《青年世纪》发表时採由淡水河口溯流而上的撰写方式,有「追本溯源」,不忘所从来之意,希望青年学子在追求文明及科技迷眩同时,亦能不忘本,知道自己历史渊源,了解生活周遭蕴涵的文化资产,进而培养爱乡土与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文物」及「文化」的情操。
遗憾的是本书光只台北县一地,内容就已如此浩繁,无法再容纳其他县市古蹟,个人相信以克华兄之学养,将来更应该续及他县,将全省古蹟「探源」殆尽,如此不但对古蹟维护及介绍可以竟其全功,亦可以在「爱台湾」议题不断延烧之今日,提供较中庸及正确的思考方向,而避免口水大战。
古蹟虽久而弥新,同样的,本书的出版虽延宕多时,但「好酒沉瓮底」,祝福克华兄一切如意,也愿本书之出版,能唤起大家对古蹟维护的重视及欣赏古蹟之美。
林继生
(序者为武陵高中校长)
作为一名对台湾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解读台北古迹的书籍。《台北古蹟探源》这本书,在我看来,绝对是此类书籍中的佼佼者。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丝毫没有学究气,他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生命。书中对于许多重要古迹的介绍,如总统府、国父纪念馆等,都不仅仅停留在建筑风格和历史事件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建筑背后所代表的政治、文化、社会思潮的变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台北车站的描述,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交通枢纽,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它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从日据时期的交通重镇,到战后国民政府迁台后的重要集结点,再到如今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历史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绝对是一本入门级的读物,因为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对古迹的解读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辨析,例如清晰地勾勒出日式建筑、西洋古典建筑以及中式建筑在台北古迹中的融合与演变,这让我对台北的城市风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收到《台北古蹟探源》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对历史古迹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几笔带过,总觉得这类书籍会比较沉闷,难以引起共鸣。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台北的古迹串联成一条条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他不仅仅关注宏伟的建筑本身,更着重于挖掘隐藏在这些砖瓦之下的寻常百姓的生活轨迹。比如,当我读到关于迪化街的章节时,我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年货大街,而是那个时代台湾商人的艰辛奋斗,是各种南北货在一条街上的汇聚与流转,是不同族群在此地的交融与发展。作者将历史事件与古迹的变迁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座城市会有这样的布局,为什么这些建筑会以这样的形式存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探讨的许多古迹,并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而是隐藏在城市角落里,鲜为人知却同样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作者对这些“被遗忘”的角落的挖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台北。他用冷静客观的笔触,却又能描绘出那些曾经在此生活过的人们的情感与故事,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北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无数生命故事的集合。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台北古蹟探源》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古建筑的书,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台北城市发展史。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在记录建筑的“形”,更在挖掘建筑的“神”。比如,当我阅读到关于行天宫的章节时,我感受到的是这座寺庙在现代都市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它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许多人寻求心灵慰藉的避风港,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节点。作者通过对庙宇建筑的精细描绘,以及对其周边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行天宫。他没有回避那些关于风水、民俗的讨论,而是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呈现,这使得整本书的解读更加丰满和接地气。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方记忆”的探讨,作者通过对一些看似平凡的古迹的讲述,唤醒了我们对于这座城市曾经拥有的集体记忆。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老街区、老建筑,虽然可能已经不再是城市的焦点,但它们依然默默地承载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栋建筑,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都有着值得我们去倾听的故事。
评分我必须承认,《台北古蹟探源》这本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会读到一些乏味的介绍,但作者却用一种诗意且充满智慧的语言,将台北的古迹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更是在讲述人与空间的关系,讲述历史在空间中的沉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军事设施遗迹的解读,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日据时期留下的炮台、堡垒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战争的遗物,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它们在现代城市景观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这些看似冰冷的建筑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让我对台北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穿插的许多哲学思考,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探讨古迹的“意义”时,常常会引申到对时间、记忆、身份认同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让阅读过程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古迹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留,更是当下理解城市、理解历史、理解我们自身的重要媒介。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物”的层面,去触碰历史的“魂”。
评分哇,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本来以为《台北古蹟探源》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生硬的历史年代和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深深吸引了。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古迹名称和建造年代,而是将每一处古迹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用非常生动形象的笔触,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建筑之中。读到关于大稻埕的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当年码头繁忙的气息,听到南来北往的商贩的叫卖声,看到西洋式的洋行林立,感受到那个时代台北作为重要港口的繁荣景象。书中关于龙山寺的篇章更是让人惊叹,作者不仅仅讲述了寺庙的建筑格局和雕刻艺术,更是深入挖掘了寺庙背后的历史演变、民间信仰的根源,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讲述艋舺龙山寺的“十八罗汉”雕像时,作者详细描述了每一尊罗汉的神态和姿态,甚至推测了雕刻师在创作时的巧思,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对这座古老的寺庙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老照片和地图,更是为我的阅读增添了极大的乐趣,仿佛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诉说着属于台北的过去。这本书让我对台北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