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古蹟探源

台北古蹟探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北
  • 古蹟
  • 歷史
  • 文化
  • 建築
  • 臺灣
  • 城市探索
  • 旅行
  • 攝影
  • 觀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由大学名教授扮演传统说书人角色,以现代叙事史学,娓娓细说淡水河流域的开拓历史,透过沿河古蹟的介绍,详细介细古蹟背后的历史风光。

  全书文笔流畅,文章精简,充满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透过本书的引介,可以了解老街风华,城墙沧桑、地名由来、庶民文化、民间信仰,内容丰硕有趣,人手一册,可以卧游淡水河的历史风貌。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台北古蹟探源》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实际信息,旨在勾勒一本关于历史、文化、建筑或特定地域探索类书籍的特点,并保持自然流畅的叙事风格。 --- 《寰宇寻踪:失落文明的密码》 引言:时间的低语与未被铭记的边界 当我们审视当下的世界,高耸的摩天大楼和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似乎定义了一切。然而,在这层现代文明的表皮之下,沉睡着无数沉默的遗迹,它们是时间留下的沙砾,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无数次转向、跌落与重生的证明。 《寰宇寻踪:失落文明的密码》并非一本传统的考古学著作,它更像是一次穿越迷雾的旅程,一次对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遗漏、或被刻意边缘化的“次级文明圈”的深入探访。本书的作者以人类学家的敏锐与探险家的勇气,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地理上被孤立、在时间线上被截断的角落,试图解读那些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独立演化出的独特社会结构与物质遗存。 本书的核心驱动力,在于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在不同气候、资源禀赋和地缘政治压力下,人类智慧所能构建出的生存模式,其极限与多样性究竟如何?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并非由帝王将相书写,而是由那些在极端环境中找到平衡的普通人群,用泥土、岩石和口头传说共同塑造的。 第一部分:尺度与象征——被遗忘的工程奇迹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焦点集中于那些在特定尺度上达到极致的工程壮举,它们往往因其地理的偏远性而鲜为人知。 一、高地的石筑迷宫:安第斯山脉的垂直农业景观 我们深入探访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海拔三千米以上发现的一系列复杂梯田系统。这些系统不仅是农业技术的体现,更是对重力、水文和微气候的精妙掌控。作者通过对当地残留的石块堆砌方式、引水渠的坡度计算,重构了这些社会如何利用有限的垂直空间,维持数万人口的复杂社会运转。重点分析了这些结构的“时间耐久性”——它们如何抵抗剧烈的昼夜温差和高山地震的侵蚀,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几何学思维。 二、瀚海边缘的盐碱城邦:古代绿洲贸易网络的重塑 本书的第二个重点,考察了在撒哈拉沙漠边缘发现的数个小型石质城邦遗址。这些城邦的兴盛依赖于季节性的地下水和盐、矿物贸易。不同于其他丝绸之路上的大都市,这些地方的建筑风格展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和功能至上性。我们不仅关注城墙的厚度与结构,更着眼于它们独特的“气流导引系统”——如何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下,通过建筑布局实现自然降温和通风。这些建筑是关于“如何在贫瘠中创造丰裕”的教科书。 第二部分:符号与信仰——物质载体上的精神编码 如果说第一部分着眼于生存的物质基础,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投射——那些被刻画在岩石、陶器和金属上的符号系统。 一、北极圈的“神谕之石”:极地萨满的宇宙观 在极地苔原深处,我们发现了一批形状怪异、刻有抽象几何图案的巨石阵。这些图案并非我们熟知的文字,更像是某种基于天文现象和极地生物形态的“信息压缩”。本书尝试解读这些符号背后的“非线性逻辑”,探讨了在光照稀缺、生命脆弱的环境下,人类如何构建一个稳定且自洽的宇宙模型来应对生存的焦虑。我们尤其关注其中反复出现的“螺旋”与“断裂”的意象。 二、雨林深处的“时间之坛”:泥塑与仪式空间的交融 在东南亚某热带雨林密布的低地,我们重新考察了那些被藤蔓吞噬的泥土祭坛。这些祭坛的特点是其极高的有机物含量和易于分解的特性,使得其历史记录远不如石器时代的长久。作者利用微量元素分析和土壤分层技术,重建了这些空间的功能——它们是用于特定季节性庆典和权力更迭的场所。陶器碎片上的图像不再被视为单纯的装饰,而是关于“转换”与“再生”仪式的视觉剧本。 第三部分:遗留的辩证——“失落”的定义与现代回响 最后一章,本书转向更具思辨性的领域。我们探讨了“失落文明”这一概念本身的局限性,并试图寻找这些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中的回响。 一、被“征服”与被“遗忘”的历史差异 作者挑战了将所有非主流文明简单归类为“被征服”或“自然消亡”的观点。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遗迹衰败模式,我们发现许多文明并非瞬间覆灭,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功能退化”过程——技术知识的断层、贸易链的瓦解,最终导致了物质遗存的停滞。这种“退化”模式,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对特定技术的依赖性提供了警示。 二、古老智慧的当代应用:可持续性的哲学基础 本书的收官之处,在于将这些历史的碎片拼接到现代困境的图景中。那些在高地上维持了数个世纪的生态平衡技术、那些在资源极度匮乏环境下发展出的社区共享机制,为现代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分配问题提供了潜在的哲学基础。我们并非主张复古,而是倡导一种“跨尺度”的思维:即便是最微小的、最偏远的文明遗迹,也可能蕴含着关于人类长期存续的深刻洞察。 《寰宇寻踪:失落文明的密码》邀请读者放下既有的历史框架,用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目光,去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倾听那些从时间深处传来的、关于人类韧性与创造力的低语。这是一次对人类可能性的无尽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卓克华


  文化大学史学硕士,厦门大学历史博士。曾任教于中山大学、中原大学、文化大学及中国技术学院,现任佛光大学历史所副教授,暨台北县、彰化县、金门县等县市政府古蹟审查委员。原专攻台湾行郊史,出版有《清代台湾商战集团》(台原出版社)、《从寺庙发现历史》(扬智出版社),近十多年来转向古蹟史,经常与李干朗建筑师事务所、汉光建筑师事务所、徐裕健建筑师事务所、符宏仁建筑师事务所、曾文吉建筑师事务所等合作古蹟调查、规划与修护之研究报告。已撰就之古蹟研究报告,约有六十多本,尚待机发表汇刊,论文散见《台湾文献》、《台北文献》、《咾咕石》、《竹堑文献》等学报、刊物。

图书目录

李(干朗)序4
林(继生)序6
序论:台北县历史发展概述1

一、淡水镇
戍台夕阳话淡水10
蛤蟆穴─鄞山寺12
淡水古街难重建15
福佑宫前千帆竞18
龙山寺旁老人茶21
清水巖祖师庙24
和义轩的子弟戏27
外商环聚的古洋楼31
马偕传教妙事多35
马偕传教遗迹多39
红毛城畔恨事多43
淡水烽烟遗故垒49
附录:沪尾炮台景观说明牌五则52
中寮李宅不忘本56
淡水镇的旧地名59

二、八里乡
八里繁荣早淡水63
吕洞宾死追观世音67
八里坌的古教堂70
汉民祠前说义贼73
观音山中多古蹟77
八里乡的史前遗址80
八里乡的旧地名84

三、五股乡
五股的地名由来87
古寺凌云邀朋访89
北台湾最早的教堂92
龟山山上名墓多95

四、芦州市
芦洲旧名和尚洲98
涌莲寺与懋德宫101
保和宫前说医神104
保佑宫的池府王爷108
芦州李家的故事111
芦洲李宅好风水115
和尚洲的教案119

五、新庄市
繁华一时的新庄122
平埔族人的悲歌125
客家人与广福宫128
客式建筑的广福宫132
三山国王变成三仙国王136
慈祐宫和古渡头139
武圣关公大家抢着拜142
新庄市的老街道145
寂寞的文昌庙148
地藏庵两边不一样152
地藏庵?的奇怪神明155
慈悲寺前叹械斗159
新庄的老古铁路162
新庄的老地名166

六、三重市
三重原名三重埔169
三重惟一的古蹟171
先啬宫里的神明173
台北桥的故事175
三重市的旧地名178

七、三崃镇
得天独厚说三崃180
郑成功炮打鸢山182
三崃老街的故事185
老街的呜咽188
三崃老街的染坊192
三崃传统的老行业196
三崃老街的建筑200
宰枢庙与几所老庙204
百年来的三崃教会208
兴隆宫的沧桑212
祖师传说特别多215
李梅树与三崃祖师庙218
「抚番」古蹟今不存221
三崃抗日播义声224
三崃的老地名227

八、板桥市
林成祖开辟板桥231
「板桥」今何在234
板桥也有史前遗址237
板桥城垣今不存239
板桥的几条老街特色241
板桥老街的消失244
板桥林家的发迹247
林家第三代与三落旧大厝250
大观义学─族群融合的象征253
五落新大厝与林家花园的兴建256
名园历尽沧桑259
接云寺与大众爷庙262
接云寺的抢孤265
慈惠宫与福德祠268
板桥的老地名271

九、中.永和市
永和差点叫中兴市274
保福宫的保生大帝277
老庙保福宫280
永和市的老地名283
中和最古老的寺庙─霹雳宫286
慈云寺─多少传奇与遗憾289
漳泉械斗的见证者─广济宫292
福和宫几度改名295
中和老街与老土地庙298

十、新店市
最早的新店人301
老庙旧街见证艰辛岁月307
太平宫盼望国泰民安304
岐山巖与屈尺的开发310
百年前外人眼中的新店溪313
外人深入新店探险316
老教堂可惜被沖毁319
刘铭传对新店的贡献322
淡台古道经新店325
新店地名的由来327

十一
台北市儒学教育的遗迹330
十二
艋舺清代史蹟的田调338
十三
台湾寺庙对地方的贡献357
十四
台湾寺庙古蹟的认识与参观370
附录
施琅在台今存史迹400
后记407

图书序言

李序

  老友克华先生与我相识十多年,也是常一起评鑑古蹟,一起开会而结下的缘。在言谈间,他表现得极为熟识而有自信,对台湾古蹟及文史的兴趣极高,且有独到之见解,令我感到钦佩。1999年我受台北县政府之委託,主持淡水理学堂大书院及马偕墓两 古蹟之调查研究及修护计划,特别商请克华先生相助,为这两本报告书撰写历史沿革之研究,替报告书增辉许多。第二年他不幸意外中风,虽然身体行动略受影响,但仍不减学术研究热诚,我们还是常在古蹟评鑑会议上碰头,深深为他能渐趋康复而感到安慰。

  克华先生受过严谨的历史学训练,由他以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地对台北县的古蹟娓娓道来,我读了这本《古蹟探源》文稿,为其内容的多样与文字的生动描述所吸引,一口气读完它。事实上数年前在专栏连载时,我只有断断续续看过。这次,克服困难将它结集成书,令人对克华先生的学术涵养与性情中人气质更加了解。

  「古蹟」无所不在,时间上的「古」因人而异,也因地而异。「蹟」字则指可触可摸之物质文化,高大的寺庙与低矮的草房,如果能鑑定出来代表某个时代之特色,则其价值无分轩轾。古蹟后总有一些故事,可能攸关国际事件,如淡水红毛城。也可能事关外国人,如马偕墓。当然也可能只是匹夫小民的故事,无论如何,「故事」仍需要人来讲。克华先生这本书就抓到了说书人的韵味,对台北县的古蹟老街旧地名与晚近之发展,来龙去脉,述之甚详。我是淡水忠寮人,特别对书中所述淡水燕楼祠堂、古厝及古街感到亲切。克华先生颇为念旧,在五股的林熊祥墓侧有一座福州式凉亭,出自台湾古蹟仙林衡道教授之设计,克华这本书亦语带尊敬郑重地介绍它。而面对近年都市急速发展,古蹟遭到破坏,令人有无力之感,克华亦掷笔长叹。显露出他对本土文化用真性情关心的胸怀。在书出版之际,希望我写篇序,拜读之余,我乐于向读者推荐。

2007年11月李干朗

林序:从那最初的起源开始说起

  克华兄终于要出书了!而且邀我为序。

  《古蹟探源》中收录的文章是他多年应邀,在我主编的台北县救国团刊物《青年世纪》(北县青年)同名专栏中的文章,每期一篇,多年累积下来,数量可观,但就是未见集结出版,今天终于有机会付梓,这不但是克华兄个人心愿的完成,就我个人而言,既可以忆往,同时可以借由本书之出版「温故知新」─一温当时主编及设计这个专栏的盛况,一温我和克华兄认识之最初,这也是另一种「探源」。

  人际交往说来奇妙,我和克华兄「认识」几达二十五年,但真正见面只有二次。我自72年开始主编《青年世纪》,并偶而替救国团筹办「文艺营」或「编辑研习营」,在一次筹办「文艺营」中,克华兄应邀授课,并导览林家花园,因而有幸认识,这也是我们见面的第一次,并因此开启多年来的文缘,奇妙的是,后来大家都忙碌,虽然常在电话中邀稿、讨论专栏内容及赓续问题,但却是分浅缘悭,见面机会少之又少。后来我由新泰国中转到板桥高中,再到武陵高中服务;而克华兄亦经历人生许多起伏,身体抱恙,彼此中间有一段好长时间很少联络,一直到最近此书要出版,克华兄素念旧情,嘱我作序,并得知克华兄身体硬朗,教职稳定,桃李遍布,真乃三幸同存,故敢不揣浅陋为本书之出版简单说几句庆贺的话,并回忆这一段特殊的邀稿过程及认识「佳话」。

  近来社会开放,民智日盛,选举造势不断,「爱台湾」及「本土」成为朝野攻防的重点,甚至超过政见,这绝非人民之福,既模煳选举主轴,更是对真正「本土」的亵渎。个人以为,要了解真正的「本土」,要真正的「爱台湾」,不如从「古蹟探源」开始,探索古蹟的起源及其时代背景,并了解古蹟对家乡人民的意义或影响力,进而能欣赏古蹟之美,培养尊重及爱护古蹟的态度,不只介绍其年代、流派与物件的装饰意义,更进一步体会古蹟与社会之对应关系或是古蹟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换言之,保存古蹟,品味古蹟之美,需兼顾社会文化价值性、物件艺术性、时间性,能如此才表示一个地方真正尊重历史,重视古蹟,也才是真正爱台湾。

  克华兄大作以淡水河为经,以古蹟本身的实体之美、建造的历史溯源,及古蹟对当地庶民文化的影响与对应为纬,穿插各地轶闻妙事,并旁及地名来源、老街风华,蒐罗耙梳详赡,内容浅显易懂,是一本值得也是适合所有「爱台湾」的人阅读,以另一种方式了解台湾之美,表达真正「爱台湾」情操的书。

  本书文章在《青年世纪》发表时採由淡水河口溯流而上的撰写方式,有「追本溯源」,不忘所从来之意,希望青年学子在追求文明及科技迷眩同时,亦能不忘本,知道自己历史渊源,了解生活周遭蕴涵的文化资产,进而培养爱乡土与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文物」及「文化」的情操。

  遗憾的是本书光只台北县一地,内容就已如此浩繁,无法再容纳其他县市古蹟,个人相信以克华兄之学养,将来更应该续及他县,将全省古蹟「探源」殆尽,如此不但对古蹟维护及介绍可以竟其全功,亦可以在「爱台湾」议题不断延烧之今日,提供较中庸及正确的思考方向,而避免口水大战。

  古蹟虽久而弥新,同样的,本书的出版虽延宕多时,但「好酒沉瓮底」,祝福克华兄一切如意,也愿本书之出版,能唤起大家对古蹟维护的重视及欣赏古蹟之美。

林继生
(序者为武陵高中校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解读台北古迹的书籍。《台北古蹟探源》这本书,在我看来,绝对是此类书籍中的佼佼者。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丝毫没有学究气,他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生命。书中对于许多重要古迹的介绍,如总统府、国父纪念馆等,都不仅仅停留在建筑风格和历史事件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建筑背后所代表的政治、文化、社会思潮的变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台北车站的描述,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交通枢纽,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它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从日据时期的交通重镇,到战后国民政府迁台后的重要集结点,再到如今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历史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绝对是一本入门级的读物,因为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对古迹的解读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辨析,例如清晰地勾勒出日式建筑、西洋古典建筑以及中式建筑在台北古迹中的融合与演变,这让我对台北的城市风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收到《台北古蹟探源》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对历史古迹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几笔带过,总觉得这类书籍会比较沉闷,难以引起共鸣。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台北的古迹串联成一条条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他不仅仅关注宏伟的建筑本身,更着重于挖掘隐藏在这些砖瓦之下的寻常百姓的生活轨迹。比如,当我读到关于迪化街的章节时,我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年货大街,而是那个时代台湾商人的艰辛奋斗,是各种南北货在一条街上的汇聚与流转,是不同族群在此地的交融与发展。作者将历史事件与古迹的变迁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座城市会有这样的布局,为什么这些建筑会以这样的形式存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探讨的许多古迹,并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而是隐藏在城市角落里,鲜为人知却同样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作者对这些“被遗忘”的角落的挖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台北。他用冷静客观的笔触,却又能描绘出那些曾经在此生活过的人们的情感与故事,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北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无数生命故事的集合。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台北古蹟探源》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古建筑的书,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台北城市发展史。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在记录建筑的“形”,更在挖掘建筑的“神”。比如,当我阅读到关于行天宫的章节时,我感受到的是这座寺庙在现代都市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它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许多人寻求心灵慰藉的避风港,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节点。作者通过对庙宇建筑的精细描绘,以及对其周边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行天宫。他没有回避那些关于风水、民俗的讨论,而是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呈现,这使得整本书的解读更加丰满和接地气。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方记忆”的探讨,作者通过对一些看似平凡的古迹的讲述,唤醒了我们对于这座城市曾经拥有的集体记忆。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老街区、老建筑,虽然可能已经不再是城市的焦点,但它们依然默默地承载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栋建筑,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都有着值得我们去倾听的故事。

评分

我必须承认,《台北古蹟探源》这本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会读到一些乏味的介绍,但作者却用一种诗意且充满智慧的语言,将台北的古迹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更是在讲述人与空间的关系,讲述历史在空间中的沉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军事设施遗迹的解读,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日据时期留下的炮台、堡垒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战争的遗物,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它们在现代城市景观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这些看似冰冷的建筑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让我对台北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穿插的许多哲学思考,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探讨古迹的“意义”时,常常会引申到对时间、记忆、身份认同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让阅读过程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古迹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留,更是当下理解城市、理解历史、理解我们自身的重要媒介。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物”的层面,去触碰历史的“魂”。

评分

哇,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本来以为《台北古蹟探源》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生硬的历史年代和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深深吸引了。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古迹名称和建造年代,而是将每一处古迹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用非常生动形象的笔触,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建筑之中。读到关于大稻埕的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当年码头繁忙的气息,听到南来北往的商贩的叫卖声,看到西洋式的洋行林立,感受到那个时代台北作为重要港口的繁荣景象。书中关于龙山寺的篇章更是让人惊叹,作者不仅仅讲述了寺庙的建筑格局和雕刻艺术,更是深入挖掘了寺庙背后的历史演变、民间信仰的根源,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讲述艋舺龙山寺的“十八罗汉”雕像时,作者详细描述了每一尊罗汉的神态和姿态,甚至推测了雕刻师在创作时的巧思,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对这座古老的寺庙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老照片和地图,更是为我的阅读增添了极大的乐趣,仿佛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诉说着属于台北的过去。这本书让我对台北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