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哲学史

两汉魏晋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两汉
  • 魏晋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历史
  • 学术
  • 文化
  • 古籍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两汉魏晋哲学对先秦哲学有继承处,但在其历史条件与文化时空的编织下,仍有其独特的时代课题。为回应时代性的切身课题,两汉与魏晋之人对其前代哲学则予以选择性、综合性及改造性的继承,以及独见而创获的思想,因而形成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成就。

  本书针对两汉魏晋六百多年的哲学活动与成绩,研究撰写成可供教学与参考之用的专史着作。其採集两汉魏晋六百年间的重要哲学研究成果,以问题为经,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为纬;纲目力求完整均匀、章节力求明晰有序,并专章介绍两汉、魏晋的经学,并以较大篇幅论述两汉、魏晋的音乐、书法及人物品藻等美学思想;且专章解说东汉趋向道教理论之形成的三本典籍《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与《老子河上公注》,适合作为哲学系、中文系等相关课程教材。

作者简介

曾春海

现职: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哲学学会常任理事

学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
   国家文学博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着作:《中国哲学概论》
   《易经哲学原理》
   《两汉魏晋哲学史》
   《朱熹哲学论丛》
   《易经哲学的宇宙与人生》
   《竹林玄学的典范──嵇康》
   《儒家的淑世哲学──治道与治术》
   《朱熹易学析论》
   《儒家哲学论集》
   《陆象山》
   《王船山周易阐微》

书名:《两汉魏晋哲学史》 ——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思想精髓的恢宏巨著 导言:文明的交汇点与思想的熔炉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两汉魏晋哲学史》的深度导览。我们聚焦于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从大一统的汉帝国建立伊始,直至三国鼎立、最终归于晋的近四百年间。这是一个中华文明在统一与分裂的巨大张力下,进行深刻自我反思与重塑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代,儒家思想经历了从独尊到挣扎的命运,玄学异军突起,佛教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并与本土思想深度融合,道家精神在士人阶层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演变,是理解中国后续两千年思想格局的钥匙。 本书不仅仅是对历代哲学家思想的罗列,更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考古发掘。我们将探讨,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严酷的现实政治面前,古代士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宇宙观、知识论、伦理观,以及他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 第一部分:汉代哲学的定型与张力(约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第一章:汉初的融合与黄老余绪 汉朝的建立并非一个思想上的真空,而是秦代法家高压统治后的一种理性回调。本章将首先考察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如何作为治国方针,在社会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时扮演了润滑剂的角色。我们深入分析了“与时俱进”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思想整合奠定基础。 第二章: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学化” 本书的核心论述之一集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系统性改造。我们详细剖析了“天人感应”理论的构建及其政治哲学意义。探讨了阴阳五行学说如何被引入儒家框架,使之成为维护皇权合法性的工具。重点分析了《春秋》学派(如公羊、榖梁)的经学阐释,以及这种“神圣化”的儒学如何压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活力。 第三章:经学、训诂与知识的固化 汉代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对经典的极端依赖。本章将考察经学(如郑玄、马融的注疏)的发展,探讨这种对文本的细致考据如何既保存了古代思想的片段,同时也阻碍了对核心概念的创造性发展。我们比较了对《易经》解读的不同流派,揭示了汉代知识分子在阐释既有学问时的内在困境。 第四章:汉末的危机与疑古思潮的萌芽 随着帝国晚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僵化的官方哲学开始显露裂痕。本章聚焦于对汉代盛世哲学的批判性反思。分析了“建安之风”的背景,探讨了如王充《论衡》等作品中对迷信和宿命论的理性批判,以及对圣人标准的重新审视,这些都预示着玄学时代的来临。 --- 第二部分:魏晋玄学的崛起与“个体解放”的尝试(约公元220年 – 280年) 第五章:时代巨变:士人精神的重塑 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彻底打破了汉代大一统的哲学迷思。本章阐述了玄学(“清谈”)产生的社会根源——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知识分子将注意力转向了对生命本体、精神自由的探求。我们分析了“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为何成为这一时期思想的中心焦点。 第六章:竹林七贤与名教与自然之辩 竹林七贤是玄学实践的代表。本章细致考察了嵇康、阮籍等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核心在于探讨“名教”(社会伦理规范)与“自然”(人的本性、天道)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辨析了嵇康对“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激进表达,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体验来追求精神上的超脱。 第七章:王弼与何晏:玄学的理论化高峰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玄学的理论构建者。王弼对《易传》和《老子》的注疏是理解玄学“有无之辨”的关键。我们详细解析了王弼“贵无”的本体论,以及何晏对“本无”的强调。探讨了他们如何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将道家思想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并试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第八章:玄学的流变:从“贵无论”到“贵生学” 随着玄学的发展,出现了对“清谈”流于空泛的批评。本章将探讨玄学内部的分化。一方面是偏向于本体论思辨的“贵无论”,另一方面则是转向生命体验与人生价值探讨的“贵生学”,如西晋时期的傅玄等人的观点,为后来的个体主义思潮埋下了伏笔。 --- 第三部分:外来思想的冲击与本土思想的回应(约三国至西晋) 第九章:佛教的初传与早期的“格义”运动 佛教自东汉传入,在魏晋时期获得了关键性的发展。本章考察了佛教早期在中国社会的传播路径,重点分析了“格义”这一现象——即用汉地既有的玄学、儒学概念(如“有”、“无”、“道”、“性”)来解释佛理的过程。我们对比了竺法护、支谦等译师的工作,揭示了早期佛学本土化面临的挑战。 第十章:道安与僧肇:佛教思想的奠基 道安被视为中国佛教的奠基人之一。本章着重分析了道安在建立僧侣制度、规范译经以及厘清佛理与玄学界限方面所做的努力。随后,我们深入探讨了僧肇的“般若学”,特别是其对“诸法不实”的精妙论述,以及他如何借用玄学的语言工具,为佛教的空性理论构建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第十一章:儒学在士人阶层中的“隐性回归” 尽管玄学占据了主流话语权,但儒家伦理和政治观念并未消失。本章考察了士人如何“外疏内儒”——在清谈中追求个体自由,但在实际的政治伦理中仍需诉诸儒家规范。分析了如裴頠、束皙等人物对玄学过度虚无化的批判,以及他们对“理”与“情”的重新平衡的尝试。 --- 结论:一个时代的精神遗产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回顾两汉魏晋哲学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哲学的“古典形态”。我们强调,这一时期的思想遗产具有双重意义:它一方面完成了对儒家“政治伦理学”的突破,开启了对个体生命和宇宙本体的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它也为未来几百年(特别是南北朝和隋唐)的佛道儒三家鼎立与融合奠定了不可磨灭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在王朝更迭的巨变中,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调适他们的心灵,并在哲学思辨中寻求秩序与超越的永恒主题。 --- (注:全书约1500字,详细覆盖了从汉代官方儒学到魏晋玄学兴起,再到佛教初传与格义的复杂互动历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
第一节 秦汉之际黄老道家的形成、流派与学说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宇宙观、人性论及天人关系
第三节 《黄老帛书》的成书、内容和意向

第二章 西汉儒、道、法的互摄和变迁
第一节 陆贾和贾谊的天道观及政治论
第二节 兼採诸家以道家为主流的《淮南子》

第三章 董仲舒与西汉经学
第一节 天人三策说及春秋学
第二节 天人感应及阴阳五行
第三节 人性论
第四节 伦理规范与教化
第五节 董仲舒与汉代经学

第四章 西汉晚期的严遵和扬雄
第一节 严遵体玄尚无的本体论
第二节 《道德指归》的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 严遵的人生观及政治理想
第四节 扬雄的知识说及天道论
第五节 扬雄的人性论及政教思想

第五章 汉代的经学及谶纬学
第一节 「经」与经学
第二节 汉代经学中的师法、家法与今古文之争
第三节 谶纬与经学
第四节 谶纬的哲学思想
第五节 《白虎通义》与谶纬

第六章 东汉批判时弊的理性思潮
第一节 王充的哲学
第二节 王符对时弊的批判与修正
第三节 荀悦的《申鉴》与仲长统的《昌言》

第七章 东汉趋于道教的三本典籍:《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与《老子河上公注》
第一节 《太平经》的哲学思想要旨
第二节 由黄老道家转向道教的《老子想尔注》
第三节 《老子河上公注》的哲学要旨

第八章 魏晋玄学通论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缘起因素
第二节 玄学释义
第三节 玄学的课题和方法
第四节 玄学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第五节 清谈与魏晋哲学

第九章 正始玄学
第一节 「经」与经学
第二节 汉代经学中的师法、家法与今古文之争
第三节 谶纬与经学

第十章 竹林玄学
第一节 阮籍的玄学
第二节 嵇康的玄学
第三节 融通儒、道的向秀

第十一章 西晋的玄学
第一节 裴 頠
第二节 郭象迹冥圆融的玄学
第三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说

第十二章 东晋的哲学
第一节 葛洪《抱朴子.外篇》对玄学末流的批判及儒圣的重建
第二节 《列子》书与张湛《列子注》之玄思
第三节 两晋之际的六家七宗
第四节 僧肇的《肇论》
第五节 慧远的法性论、神不灭论和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论

第十三章 魏晋的经学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三国时期的经学
第三节 两晋的经学

第十四章 两汉魏晋的美学(一)
第一节 两汉魏晋的音乐美学
第二节 两汉魏晋的美学对比--以绘画美学的观照点
第三节 两汉魏晋的书法美学
第四节 魏晋的人物美学
第五节 魏晋的文学理论

第十五章 两汉魏晋的美学(二)
第一节 汉魏的饮酒美学
第二节 魏晋山水美学
第三节 《世说新语》中的对话美学
第四节 啸傲的文采风流
第五节 魏晋佛教的艺术与美感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有一种独特的“画面感”。作者在描述两汉魏晋时期的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时,不仅仅是陈述观点,更像是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仿佛能看到汉代的大儒们在宫殿中辩论,听着他们激昂的陈词;我能想象出魏晋名士们在竹林中饮酒赋诗,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充满了艺术气质和哲学思辨。书中对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的描绘也尤为精彩,作者展现了佛教思想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思想时所展现出的清晰思路,她能够将繁杂的流派和观点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主要的脉络。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哲学的,更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虽然书名里有“哲学”,但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充斥着术语的学术著作。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甚至可以说是生动有趣。她没有直接抛出那些繁复的概念,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来引出哲学思想。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周游列国,与弟子们讨论仁义礼智;听到了老子在函谷关前写下《道德经》,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甚至能感受到魏晋士人那种“竹林七贤”式的放浪不羁,以及他们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也极其到位,让我能理解为什么这些思想会在那个时代萌发和流传。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道”的探讨,它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虚无缥缈,而是与自然、与人生紧密相连,充满了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哲学韵味。读这本书,我并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反而像是在品味一杯醇厚的陈酿,越品越有味道。那些哲学家的名字,那些曾经被我视为遥不可及的概念,如今都变得如此鲜活和触手可及,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评分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哲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起初翻开这本书,是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心态,想着或许能学点儿皮毛。但没想到,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作者的笔触极其轻盈,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她没有使用任何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他所热爱的历史和思想。她能够将孔孟之道、道家思想、玄学以及佛教的早期传播,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对这些古老而又智慧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于“天人合一”的解读,对于“无为而治”的阐释,都让我觉得既有启发性,又贴近生活。这本书让我觉得,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体会。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史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要么过于浅显,难以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这本书简直就是个惊喜!作者在梳理两汉魏晋时期哲学思想的演变脉络时,展现出了极强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她并没有将各个时期的思想割裂开来,而是清晰地展现了它们之间的传承与发展。从汉代的儒学独尊,到玄学的兴起,再到佛教的传入与影响,每一个阶段的转变和核心观点都阐述得非常清楚。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概念,而是用非常精炼的语言,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将它们一一剖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名教”与“自然”的论辩,作者将这一思想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入世”与“出世”的张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中国哲学的方式,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之前对“哲学”这个词感到有些畏惧,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远,充满了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论证。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她没有一上来就讲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将哲学思想融入其中。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到了王充如何用唯物主义的眼光审视世界,听到了何晏讨论“有”与“无”的微妙之处,甚至能感受到嵇康在刑场上依然保持的从容与洒脱。作者对于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挖掘非常到位,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哲学观点,更是理解了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精神追求。书中对于“自然”与“人道”的思考,对于“真”与“伪”的辨析,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些古人的智慧,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体验和感悟,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