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魏晉哲學史

兩漢魏晉哲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史
  • 兩漢
  • 魏晉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曆史
  • 學術
  • 文化
  • 古籍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兩漢魏晉哲學對先秦哲學有繼承處,但在其曆史條件與文化時空的編織下,仍有其獨特的時代課題。為迴應時代性的切身課題,兩漢與魏晉之人對其前代哲學則予以選擇性、綜閤性及改造性的繼承,以及獨見而創獲的思想,因而形成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成就。

  本書針對兩漢魏晉六百多年的哲學活動與成績,研究撰寫成可供教學與參考之用的專史著作。其採集兩漢魏晉六百年間的重要哲學研究成果,以問題為經,具代錶性的哲學傢為緯;綱目力求完整均勻、章節力求明晰有序,並專章介紹兩漢、魏晉的經學,並以較大篇幅論述兩漢、魏晉的音樂、書法及人物品藻等美學思想;且專章解說東漢趨嚮道教理論之形成的三本典籍《太平經》、《老子想爾注》與《老子河上公注》,適閤作為哲學係、中文係等相關課程教材。

作者簡介

曾春海

現職:政治大學哲學係教授
   中國哲學學會常任理事

學曆: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國傢文學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

著作:《中國哲學概論》
   《易經哲學原理》
   《兩漢魏晉哲學史》
   《硃熹哲學論叢》
   《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
   《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
   《儒傢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
   《硃熹易學析論》
   《儒傢哲學論集》
   《陸象山》
   《王船山周易闡微》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秦漢之際的黃老之學
第一節 秦漢之際黃老道傢的形成、流派與學說
第二節 《呂氏春鞦》的宇宙觀、人性論及天人關係
第三節 《黃老帛書》的成書、內容和意嚮

第二章 西漢儒、道、法的互攝和變遷
第一節 陸賈和賈誼的天道觀及政治論
第二節 兼採諸傢以道傢為主流的《淮南子》

第三章 董仲舒與西漢經學
第一節 天人三策說及春鞦學
第二節 天人感應及陰陽五行
第三節 人性論
第四節 倫理規範與教化
第五節 董仲舒與漢代經學

第四章 西漢晚期的嚴遵和揚雄
第一節 嚴遵體玄尚無的本體論
第二節 《道德指歸》的宇宙生成論
第三節 嚴遵的人生觀及政治理想
第四節 揚雄的知識說及天道論
第五節 揚雄的人性論及政教思想

第五章 漢代的經學及讖緯學
第一節 「經」與經學
第二節 漢代經學中的師法、傢法與今古文之爭
第三節 讖緯與經學
第四節 讖緯的哲學思想
第五節 《白虎通義》與讖緯

第六章 東漢批判時弊的理性思潮
第一節 王充的哲學
第二節 王符對時弊的批判與修正
第三節 荀悅的《申鑒》與仲長統的《昌言》

第七章 東漢趨於道教的三本典籍:《太平經》、《老子想爾注》與《老子河上公注》
第一節 《太平經》的哲學思想要旨
第二節 由黃老道傢轉嚮道教的《老子想爾注》
第三節 《老子河上公注》的哲學要旨

第八章 魏晉玄學通論
第一節 魏晉玄學的緣起因素
第二節 玄學釋義
第三節 玄學的課題和方法
第四節 玄學的分期及其主要代錶人物
第五節 清談與魏晉哲學

第九章 正始玄學
第一節 「經」與經學
第二節 漢代經學中的師法、傢法與今古文之爭
第三節 讖緯與經學

第十章 竹林玄學
第一節 阮籍的玄學
第二節 嵇康的玄學
第三節 融通儒、道的嚮秀

第十一章 西晉的玄學
第一節 裴 頠
第二節 郭象跡冥圓融的玄學
第三節 歐陽建的言盡意說

第十二章 東晉的哲學
第一節 葛洪《抱樸子.外篇》對玄學末流的批判及儒聖的重建
第二節 《列子》書與張湛《列子注》之玄思
第三節 兩晉之際的六傢七宗
第四節 僧肇的《肇論》
第五節 慧遠的法性論、神不滅論和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論

第十三章 魏晉的經學
第一節 總 論
第二節 三國時期的經學
第三節 兩晉的經學

第十四章 兩漢魏晉的美學(一)
第一節 兩漢魏晉的音樂美學
第二節 兩漢魏晉的美學對比--以繪畫美學的觀照點
第三節 兩漢魏晉的書法美學
第四節 魏晉的人物美學
第五節 魏晉的文學理論

第十五章 兩漢魏晉的美學(二)
第一節 漢魏的飲酒美學
第二節 魏晉山水美學
第三節 《世說新語》中的對話美學
第四節 嘯傲的文采風流
第五節 魏晉佛教的藝術與美感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把我帶入瞭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雖然書名裏有“哲學”,但我原本以為會是那種晦澀難懂、充斥著術語的學術著作。結果完全齣乎意料!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甚至可以說是生動有趣。她沒有直接拋齣那些繁復的概念,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來引齣哲學思想。我仿佛看到瞭孔子周遊列國,與弟子們討論仁義禮智;聽到瞭老子在函榖關前寫下《道德經》,那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智慧;甚至能感受到魏晉士人那種“竹林七賢”式的放浪不羈,以及他們對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書中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描繪也極其到位,讓我能理解為什麼這些思想會在那個時代萌發和流傳。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道”的探討,它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樣虛無縹緲,而是與自然、與人生緊密相連,充滿瞭一種樸素而深刻的哲學韻味。讀這本書,我並沒有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反而像是在品味一杯醇厚的陳釀,越品越有味道。那些哲學傢的名字,那些曾經被我視為遙不可及的概念,如今都變得如此鮮活和觸手可及,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思想史很感興趣,但市麵上大多書籍要麼過於學院派,要麼過於淺顯,難以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這本書簡直就是個驚喜!作者在梳理兩漢魏晉時期哲學思想的演變脈絡時,展現齣瞭極強的邏輯性和體係性。她並沒有將各個時期的思想割裂開來,而是清晰地展現瞭它們之間的傳承與發展。從漢代的儒學獨尊,到玄學的興起,再到佛教的傳入與影響,每一個階段的轉變和核心觀點都闡述得非常清楚。更難得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概念,而是用非常精煉的語言,結閤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將它們一一剖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名教”與“自然”的論辯,作者將這一思想的復雜性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做瞭深入淺齣的解讀,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入世”與“齣世”的張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中國哲學的方式,讓我能夠站在更高的視角去審視這些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思想。

评分

老實說,我是一個對哲學一竅不通的門外漢,起初翻開這本書,是抱著一種“隨便看看”的心態,想著或許能學點兒皮毛。但沒想到,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作者的筆觸極其輕盈,卻又蘊含著深厚的功力。她沒有使用任何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哲學思想娓娓道來。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在聽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興緻勃勃地給我講他所熱愛的曆史和思想。她能夠將孔孟之道、道傢思想、玄學以及佛教的早期傳播,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故事化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對這些古老而又智慧的思想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書中對於“天人閤一”的解讀,對於“無為而治”的闡釋,都讓我覺得既有啓發性,又貼近生活。這本書讓我覺得,哲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體會。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有一種獨特的“畫麵感”。作者在描述兩漢魏晉時期的哲學流派和代錶人物時,不僅僅是陳述觀點,更像是為讀者描繪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我仿佛能看到漢代的大儒們在宮殿中辯論,聽著他們激昂的陳詞;我能想象齣魏晉名士們在竹林中飲酒賦詩,他們的言談舉止都充滿瞭藝術氣質和哲學思辨。書中對於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的描繪也尤為精彩,作者展現瞭佛教思想如何與中國本土哲學相互碰撞、融閤,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哲學。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復雜思想時所展現齣的清晰思路,她能夠將繁雜的流派和觀點梳理得井井有條,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瞭主要的脈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哲學的,更是一本關於曆史、關於文化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對中國古代思想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之前對“哲學”這個詞感到有些畏懼,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很遠,充滿瞭抽象的理論和復雜的論證。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引人入勝,她沒有一上來就講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故事,將哲學思想融入其中。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看到瞭王充如何用唯物主義的眼光審視世界,聽到瞭何晏討論“有”與“無”的微妙之處,甚至能感受到嵇康在刑場上依然保持的從容與灑脫。作者對於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挖掘非常到位,讓我不僅僅是瞭解他們的哲學觀點,更是理解瞭他們的人生選擇和精神追求。書中對於“自然”與“人道”的思考,對於“真”與“僞”的辨析,都讓我産生瞭深深的共鳴。這些古人的智慧,並非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他們對生命、對世界的深刻體驗和感悟,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