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生死观

东汉生死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汉
  • 生死观
  • 历史
  • 哲学
  • 文化
  • 思想
  • 中国古代
  • 丧葬
  • 伦理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于英时先生对于东汉民间生死信仰的考察,尤其是以「魂升天,魄入地」为代表的灵魂观念,并强调中国人并不是等到佛教传入才产生地狱观念的。

作者简介

余英时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师从钱穆先生、杨联陞先生,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着作等身,作育英才无数。2006年获颁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言
  一、 思想史及其若干问题
  二、 方法与目的
  三、 材料

第一章  生与不朽
  一、 生的重要性
  二、 长寿和不朽
  三、 求仙的世间转化
  四、 民间思想中的「神仙」观念
  五、 小结
  附录:汉代专有名词中的长寿类用语

第二章  养生长寿
  一、 士人中的养生风气
  二、 养生术与求仙
  三、 人的「命」与「寿」

第三章  死与神灭的争论
  一、 死亡的自然主义态度
  二、 死后生活的流行信仰
  三、 神灭的争论

参考书目
Ⅱ. 早期中国来世观念的新证据——评鲁惟一的《通往仙境之路:中国人对长生的追求》(1981年)
Ⅲ. 「魂兮归来!」——论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灵魂与来世观念的转变(1987年)
  复礼
  魂和魄
  来世信仰
  阴间:魂和魄的各自住所
  仙的出现和来世的重建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二、死后生活的流行信仰

现在让我们转到检视关于「死」的迷信观点,这种观点主要包括对死后生活的普遍相信。汉代的中国人,类似于中国历史上许多其他时期的人,普遍视死为精神离开躯体或生命由世间转到来世。但是在汉代,相信死后存在鬼似乎根深蒂固且流传极广。这一事实或许对于王充严厉批评「死」的迷信观点做了很好的解释。据《论衡》,在王充的时代:
世谓人死为鬼,有知,能害人。

而且

人死世谓鬼,鬼象生人之形,见之与人无异。

总而言之,两段论述可以代表汉代中国关于死后生活的一般想法。因而我们知道,在王充时代的流行观念中,「死」被定义为从此世的人转换为死后世界的鬼。这里指出「鬼」字涵义有不同的层面与论题或许有关。从字源上讲,「鬼」最初被用来表示一些人形怪兽 。在思想史上,至少在汉代,在人的精神与形体返归各自源头的意义上,「鬼」被用作它的同音字「归」的同义字 。但在此时,「鬼」最为流行的意思是死人的魂 。

为了比较,让我们到更早的时代去追寻「鬼」是死人魂的流行信仰的来源。「鬼」字见于殷商(前1766?—前1122?)的甲骨。甚至早在商代,「鬼」已带有「死者魂」的含义 。这似乎说明下引《礼记》中所给出的「鬼」定义并非无根之谈:

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

墨子在关于精神的着名篇章中,根据一些今天我们已无法读到的古代着作,将它们的存在甚至追溯到了商朝之前的夏朝 。

根据甲骨文,我们知道商人尤其崇拜祖先的魂,他们常常祈求魂的佑助 。这一传统为周人所继承。如果我们可以根据金文判断,周人相信魂不灭,周王与贵族甚至相信祖先死后,他们的魂称作「严」或「鬼」,升至天上加入神的行列 。此外,周代的魂似乎已呈现出更多的人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生者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这可以从时人相信魂能够给人带来祸福,以及人有时甚至通过庄严的誓词来对魂发誓这样的事实中看到 。

下至春秋时期,要感谢《左传》,对于魂或鬼的活动我们知道得更多。这一时期,或甚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例子是郑国的卿大夫伯有的鬼向敌人复仇,其敌人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将伯有驱逐出郑并随后将他杀害。据《左传》,伯有的鬼在他死后数年返回郑国,并事先警告说他将在预定的时间逐个杀死其敌人,后证明所说果非虚言。郑人大恐。不过着名政治家子产通过为伯有立后而成功地安抚了鬼,因而魂能够按时得到祭祀。魂必有适当归宿乃是子产的信条,否则它不会停止为害于人。不过该故事最为重要的部分,在于下文将提及的西元前535年发生在子产与赵景子之间的对话。赵景子问子产伯有能否变成「鬼」。子产以下文做答:

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这一长段论述提出许多涉及鬼观念的问题,后文只能分析其中一些观念。首先,春秋时期,若人严重受冤其魂或鬼会报仇的观念必定盛行于世;因为墨子也引用了一些例子,来说明更早的时代与他生活的时代在蒙受深冤的情况下死者的鬼魂确实会复仇。应该注意的是,这是墨子用来阐明存在有意识的鬼神的重要论点之一 。非常雷同的想法持续到汉代。例如据《史记》,西元前130年,由于一些个人纷争,武安侯田蚡使魏其侯窦婴与将军灌夫被诛。次年春,田蚡患病,他无时不在唿喊「谢罪」,并乞求宽恕其罪过。诸巫告知他们见到窦婴与灌夫的魂守在他的床边监视他并准备杀死他。不久田蚡死 。另一例是吕后之死。因为高祖刘邦(西元前206—前194年在位)曾想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西元前187—前179年在位)毒死了赵王。此后吕后出行时,她的腋下为苍犬状物所咬,该物旋即消失。通过占卜发现,怪兽非它,而是赵王魂为祟。不久她因腋伤而死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窥见了东汉时期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一种在物质匮乏、战乱频仍的年代,却依旧顽强生长的生命力。书中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那种近乎疯狂的执念,让我感到既荒诞又真实。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民众,似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作者通过对炼丹术、神仙传说、以及一些方士活动的描写,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超越生死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背后,对现实苦难的逃避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同时,书中对于“家族”的描写,也让我受益匪浅。在那个讲究门阀的时代,家族的兴衰,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家族的荣耀,还是家族的耻辱,都会深深烙印在每个成员身上。这种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淡薄,读来让人深思。书中的人物,无论是为了家族延续而努力奋斗的族长,还是在家族没落中独自支撑的子弟,他们的故事都充满了力量。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真的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作者笔下的东汉,不是我们历史课本上那个冰冷而遥远的朝代,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复杂的情感。书中描绘的士族、庶民、甚至是边疆的胡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死抉择,都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孝”的探讨,在那个时代,孝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一种生存的法则,一种家族维系的纽带。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现了孝道在不同阶层、不同境遇下的具体体现,有顺应天理的,有违背人伦的,有感人肺腑的,也有令人扼腕叹息的。读到那些为了家族荣耀而牺牲个人幸福的女子,或者是在乱世中为了生存不得不背弃亲情的普通人,都会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刻画,让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讲历史,更是在讲人,讲我们共同的情感和困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孝”这个概念,不再是僵化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现实的张力。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东汉时期,不是从宏大的政治格局入手,而是从“生死”这个最根本、最个人化的话题切入。我发现,虽然时代变迁,但人类对于生死的思考,对于如何活得更有意义的追问,似乎从未改变。书中对“祭祀”和“鬼神”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敬畏和想象,以及这种信仰如何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那种对祖先的追思,对冥界的想象,都充满了朴素的宗教情感。同时,书中对于“疾病”和“衰老”的描写,也让我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医疗条件的简陋和人们面对这些生理挑战的脆弱。在没有现代医学的时代,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都可能意味着生死的界限。这种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认识,或许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也更加坦然面对死亡的原因之一。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重新认识那个遥远的朝代,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对生命本身,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而且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作者在描绘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时,特别注重细节的呈现,比如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娱乐方式,他们的婚丧嫁娶,都写得十分细致。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些古老的街市,人们熙熙攘攘,谈论着最新的时事,或者在灯火阑珊处,吟诵着古老的诗篇。书中对于“士人”阶层的描写,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既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也有清谈玄学的风雅,这种复杂的特质,构成了东汉士人独特的精神图谱。尤其是当这些士人面对生死的考验时,他们的选择和挣扎,更是充满了悲壮的美感。我喜欢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不拔高也不贬低,只是将他们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去感受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尊严。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乱世”的描绘。那种无所不在的恐惧,那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认,仿佛直接渗入骨髓。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血腥和暴力,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死亡的普遍焦虑,以及在这种焦虑之下,人们所采取的各种生存策略。有的人选择汲汲营营,抓住一切机会向上爬,哪怕为此牺牲尊严;有的人选择隐居山林,试图逃离世俗的纷扰,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还有的人,则是在绝望中,选择了某种极致的抗争,哪怕最终粉身碎骨。我尤其对书中对“名节”的描写印象深刻,在那个男性主导的社会,女子一旦失节,往往意味着身败名裂,甚至玉石俱焚。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女子塑造成悲情的牺牲品,而是展现了她们在绝境中的坚韧、智慧,以及她们内心的挣扎和对生命的渴望。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让我觉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感受着人们在命运洪流中的浮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