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自成系统的语言文字以及内蕴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和典章制度等等,都戛戛乎独造而不跟其他文化共量;只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独霸横行而被逼退场,不再能参与现实事务的运作而使得举世偏行转生失衡日困的后遗症。因此,汉文化原有的高格化所未被深入发掘的质素,都可以重新另眼看待而以「转传统为开新」的方式面世,以便对诤缓和西化或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能趋疲窘迫的压力。
作者简介
周庆华
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出版有诗集《芜情》、《七行诗》、《未来世界》、《我没有话要说──给成人看的童诗》、《又有诗》、《又见东北季风》、《剪出一段旅程》和散文小说合集《追夜》以及学术着作《诗话摘句批评研究》、《秩序的探索──当代文学论述的省察》、《文学图绘》、《台湾当代文学理论》、《语言文化学》、《台湾文学与「台湾文学」》、《佛学新视野》、《儿童文学新论》、《新时代的宗教》、《思维与写作》、《佛教与文学的系谱》、《文苑驰走》、《中国符号学》、《作文指导》、《后宗教学》、《死亡学》、《故事学》、《阅读社会学》、《后佛学》、《文学理论》、《后台湾文学》、《创造性写作教学》、《语文研究法》、《身体权力学》、《灵异学》、《语用符号学》、《红楼摇梦》、《走访哲学后花园》、《语文教学方法》、《佛教的文化事业──佛光山个案探讨》等。
第一章 绪论
一、让神秘文本与生活美学浮现出来
二、儒道哲学与佛教形上学的双双关怀
三、古文今译与转言为文以显创意的语用符号学纪元
四、非逻辑的后设认知与汉语声调的重新定位
五、从中国传统文学到台湾文学的断裂修补发微
六、情志思维与文学进路的规模
第二章 另具只眼:中国传统文哲中神祕文本的建构与诠释
一、所谓的另具只眼
二、从文本到神秘文本的发掘旅程
三、中国传统文哲中神秘文本的建构
四、中国传统文哲中神祕文本建构后的诠释
五、相关的建构与诠释的当代意义
第三章 「野合」:中国上古社会的一种生活美学
一、从孔子「野合而生」谈起
二、「野合」不是你想像的那个样子
三、实况是集体在野外交媾
四、一切都为了祈雨
五、祈雨背后的文化意涵
六、相关的欲求所体现的生活美学
七、当今的性爱派对又如何呢
第四章 「自」字与字「自」:中国传统的一种生活美学与文化意识形式
一、文字类化学
二、「自」字与字「自」的相互衍绎
三、一种独特的生活美学
四、相关美感背后的文化意识形式
五、重新建构中国美学的新的切入点
第五章 重新焦点化:跨文化沟通中的哲学诤论
一、「哲学诤论」的缘起
二、跨文化沟通的必要的哲学诤论
三、相关哲学诤论的几个自拟的例示
四、回归中国传统哲学的可能性
五、再辟哲学诤论空间的方向
第六章 新体证模式:佛教形上语言隐含的难题及其化解途径
一、一个存有学式的论述模式
二、形上语言在佛教经义上体现的情况
三、佛教形上语言的诡论性及其缘由
四、相关难题的化解途径
五、新体证模式可期的正当性
第七章 「古文∕今译」一个不可能的媒合:以陈鼓应的《庄子今註今译》为例
一、从「∕」谈起
二、古文今译在「∕」的区隔?存活
三、相关方法论的反省
四、「古文∕今译」不可能媒合后
五、基进创新取向的远景
第八章 开启转传统为现代的语用符号学道路:以龚鹏程先生《文化符号学》为开展核心
一、所谓的语用符号学
二、建构语用符号学的意义与价值
三、从中国传统汲取资源的尝试
四、转「言」为「文」的语用符号学构想
五、一个可以期许的志业
第九章 你我非你也非我:《公孙龙子》中的后设认知抉微
一、从辩者到名家
二、名家兴起的背景及其流衍
三、公孙龙不讳言自居一家
四、所着《公孙龙子》中的后设认知
五、后设认知遇挫的历史意义与现代意义
第十章 言文的辩证回归:汉语声调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
一、自从有了声调以后
二、声调在交际中的社会功能
三、相关社会功能背后的文化因缘
四、有声调╱无声调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比较
五、由「言」向「文」的回归
第十一章 台湾文学如果要有希望:以叶笛的文学论述为一个参考点
一、走出台湾文学的想像共同体
二、在文学批评的道路上跟叶笛相遇
三、叶笛的台湾文学批评观
四、相关批评观所给台湾文学开展新局面的启迪
五、再造另一个台湾文学的想像共同体
第十二章 从台湾文本到文本台湾:一个华语叙述的新向度
一、叙述与华语叙述
二、全球化中华语叙述的处境
三、「台湾文本」式华语叙述热潮的涉外无望
四、向「文本台湾」式华语叙述过渡的需求
五、没有止境的止境
第十三章 诗性思维VS.情志思维:一个根源性的中西诗观的比较
一、一个半新不旧的论述模式
二、两种「诗」的思维再度争锋
三、诗性思维与西方文学传统
四、情志思维下的中国文学的流变
五、各自寻求出路的展望
第十四章 数位文学的明天:一个文学未来学的焦虑点
一、文学复活了吗
二、后现代之后与数位文学
三、数位文学兴起所带动文学场域的变迁
四、文学场域的变迁中的新危机
五、电脑科技还会是文学未来学所寄望的么
第十五章 结论
一、汉文化的文化性的最新检视成果
二、我们还可以怎样开启未来「与世竞驰」的途径
参考文献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理解汉文化的方式。我过去一直认为,汉文化的精髓在于那些被固定下来的经典和教条,但作者却认为,恰恰是那些不断被质疑、被重新解读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汉文化充满了活力。书中对“意义的生成”和“价值的重估”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文化是如何在每一次的时代变迁中,通过与新元素的碰撞,而获得新的生命力的。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他能将一些看似非常抽象的文化理论,通过生动的例子娓娓道来。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或者“天人合一”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启示,都让我眼前一亮。它让我看到,汉文化并非只是历史的遗迹,而是可以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甚至为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智慧。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生命过程。
评分这是一本极具挑战性的著作。它并非一本易于轻松阅读的普及读物,而是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考深度和文化敏感度。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汉文化如何从“传统”走向“开新”。我尤其被书中对“变”的几种不同模式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变,而是包含了策略、路径,甚至是某种内在的“基因”。我过去总以为文化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次“开新”都可能伴随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和观念碰撞。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引用的文献和史料非常丰富,但并不显得枯燥,反而为他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解构”与“重塑”的讨论,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很多看起来与传统截然不同的事物,在深层逻辑上却依然能找到汉文化的影子。这本书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审视自己对汉文化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和片面。它是一次智力上的冒险,但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我非常赞赏这本书的视角,它打破了我对汉文化“非此即彼”的刻板印象。作者通过精妙的论证,展示了汉文化在历史上是如何在看似矛盾的两种力量——“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的。书中关于“旧瓶装新酒”的讨论,让我看到,许多我们今天认为“新”的事物,其根源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智慧。作者并非鼓励我们抛弃传统,而是强调要以一种更开放、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传统,从中发掘出可以与现代社会对话的可能性。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隐性知识”的挖掘,那些不成文的规矩、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价值观,这些才是构成汉文化生命力的真正源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汉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符号和仪式,更要深入到其背后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基因。它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启蒙,让我对“中国”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理解过的汉文化。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而是深入探讨了汉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转型与变迁,以及它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自我革新,孕育出新的生命力。作者以一种非常“另眼”的视角,挑战了我们许多固有的认知。我过去一直认为汉文化是某种一成不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遗产,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恰恰是那些看似“打破传统”的时刻,才真正让汉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书中关于“道”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社会结构,甚至是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相连。作者没有回避传统文化中的争议与局限,反而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使得整个论述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启发性。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汉学研究者看的,它更适合每一个对中国文化有好奇心,渴望深入了解其内在逻辑和生命力的普通读者。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的文化变革,是否也能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启示。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落入那种“怀古伤今”的窠臼,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和可能性。作者并非想当然地认为过去的传统就是最好的,而是强调“变”是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可以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可以成为创新的源泉。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传统建筑如何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传统戏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传统”和“现代”是截然对立的,但这本书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展现了文化传承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它告诉我,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是盲目地固守过去,而是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并在传承中找到新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开放的心态,它鼓励我们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去发掘它们被遮蔽的另一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风”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只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文化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