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思想》的专栏为「中国哲学:危机与出路」,李明辉教授的〈省思中国哲学研究的危机??从中国哲学的「正当性问题」谈起〉,说明中国哲学研究的两个错误:第一是将中国哲学纳入西方哲学的概念架构里。第二则是反其道而行,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完全分离,以期保持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或特殊性。何乏笔教授的〈跨文化动态中的汉语哲学〉,提出探讨:以傅柯的考古学方法,凸显牟宗三在修养论与现代性关系方面的盲点;以牟宗三的跨文化运作,则可走出傅柯封闭于欧洲哲学范围内的倾向。至于沈享民的〈从后设思考的取向思考中国哲学研究——兼论所谓「反向格义」〉,则借用「哲学在中国」与「中国式的哲学」两概念,来分析中国哲学成立的问题。从普遍哲学的「哲学在中国」,滑转摆盪至传统义理之学的「中国式的哲学」,本文讨论各自的困难。
宋灏 当代文化与实践:以云门舞集为例
吴介民、李丁赞 生活在台湾:选举民主及其不足
思想访谈
吕正惠、陈宜中 一个台湾人的左统之路:陈明忠先生访谈录 (含图2页)
吕正惠 陈明忠访谈后记
教科书的历史世界:本国史到区域史
王汎森 历史教科书与历史记忆
白永瑞 本国史与区域史的沟通
中国哲学:危机与出路
李明辉 省思中国哲学研究的危机
何乏笔 跨文化动态中的汉语哲学
沈享民 从后设思考的取向思考中国哲学研究
林月惠 走向对比视域的中国哲学研究:从基本能力的训练谈起
知识分子的公共身份
陶仪芬 全球化、民粹主义与公共知识社群
唐小兵 「论政」与「治学 」的两难:反思公共知识分子的内在困境
评论与回应
王超华 也谈中国自由主义的困境
黄宗洁 狼?螂性?人性?:从《狼图腾》到《杀手正传》
宋家复 中国史是台湾史的一部份?:论杨照的台湾史意识型态构想
陈伟智 与友人书:论杨照、陆森宝与台湾史研究种种
新书序跋
黄瑞祺 伯恩斯坦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中译版作者序与译者后记
思想采风
叶国豪 《读书》: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书写纪录
陈玮鸿 中国将走向民主社会主义?
刘俊麟 美国吹起哲学风?!
拿到《思想(9)中国哲学:危机与出路》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名字非常有分量,直指当下知识界和思想界一个绕不开的议题。作为普通读者,我常常在媒体报道、学术讨论中听到关于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面临挑战的论调,但究竟“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而“出路”又该如何寻觅,往往显得模糊不清。这本书的标题,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契机。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梳理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精准地指出当前所面临的“危机”的具体表现,例如,是创新能力的不足,还是与现实社会的脱节,抑或是与其他思想体系的竞争劣势?而对于“出路”的探讨,我则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一种既有历史传承,又不乏现代视野的论述。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些具体的理论建树,或者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甚至是一种对哲学功能的重塑,来帮助中国哲学走出困境,重新焕发活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理解中国哲学如何能够回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挑战,并在全球思想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评分看到《思想(9)中国哲学:危机与出路》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我们常常在谈论中国哲学的时候,会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似乎是属于过去时代的智慧。然而,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还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似乎都需要一种深刻的思想智慧来指引。这本书的名字,恰恰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疑问:中国哲学在当下是否还具有生命力?它是否正经历着某种“危机”?更重要的是,它是否有“出路”?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分析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具体困境,比如,它是否是因为解读方式过于陈旧,或者研究方法不够创新?而对于“出路”的探索,我则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些具体的、可行的路径,比如,如何将传统哲学与现代科技、现代社会相结合?如何让古老的哲学智慧重新焕发光彩,并为解决当今世界的难题提供新的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给我带来一些启示,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哲学,并看到它在未来发展中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思想(9)中国哲学:危机与出路》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一种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但又带着点深沉的思考,仿佛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我拿到书后,第一反应是它能否真的触及到中国哲学当前所面临的那些棘手问题。毕竟,我们这个时代,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传统的思想体系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逐着西方先进的理念,学习着前沿的科学技术,但却常常忽略了脚下这片土地上古老智慧的根基。这究竟是发展的必然,还是精神的迷失?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振聋发聩的洞见,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或被误读的经典?我特别期待它能就“危机”部分,深入剖析一下,是哪些具体因素导致了中国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困境,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还是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而对于“出路”的探讨,则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希望能看到一种既能传承传统精髓,又能与现代社会对话,甚至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可能路径。这种出路,是否会是对传统哲学的创新性解读,还是会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的建构?我渴望从中找到一些启发,一些可以支撑我进行独立思考的理论工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空洞的口号层面。
评分说实话,我对哲学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好奇的态度,觉得它是一种非常深刻但又有点遥不可及的学问。《思想(9)中国哲学:危机与出路》这个书名,尤其是“中国哲学”这四个字,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我们作为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思想根源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一味地追逐西方的东西。但是,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是否已经衰落,甚至陷入“危机”的讨论层出不穷,这让我感到有些不安。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是在回应这种普遍的焦虑。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中国哲学当前的“危机”的?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是研究方向的偏离?还是其在当今社会失去了应有的影响力?这些问题都非常现实,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提出的“出路”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是一种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还是它提出了某种全新的理论框架,能够解决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思考方向,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口号,能够让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感受到中国哲学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通往未来的道路。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对当下社会思潮感到有些迷茫的时期。各种声音充斥耳边,主流的、非主流的,官方的、民间的,甚至是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都试图塑造我们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思想(9)中国哲学:危机与出路》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危机与出路”几个字,就像是指引我航向的灯塔。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片段,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宋明理学的繁荣,再到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以及当代哲学界在吸收、融合、创新上的种种努力。但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都处于一种被动学习和模仿的状态,真正原创性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成果并不多见。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揭示出这种“危机”的深层根源?是因为我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不够深入,还是因为我们在应对现代社会挑战时,缺乏有效的哲学支撑?而“出路”的指向,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它是否会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回归,重新挖掘被埋没的传统智慧?抑或是大胆的创新,在汲取西方哲学营养的同时,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的全新哲学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清晰的思路,帮助我理清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洪流中,如何找到一条属于中国哲学的、坚实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