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上学呢?其实并不是指什么神祕的事物、超自然的奇蹟、超感官的经验,或任何这一类的东西。而是企图去看穿表象,并尝试揭露事物的最终真理。
这是一本形上学导论的书,对形上学进行「系统性的」而不是从「历史」角度来介绍。作者在介绍某个主题时,往往会先从一般人的日常想法出发,然后慢慢地导引出相关的形上学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会让读者马上接触到许多让人「望」之却步的辞汇,而是慢慢地引导读者依循作者的思路来讨论哲学问题,所以,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从未接触过哲学的读者轻松地阅读本书,而不会让读者迷失在许多华丽的词藻中。在介绍完某个形上学问题之后,便会从各个角度来回答该问题并提供许多精致的论证。
本书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的形上学课本,亦适合对哲学有兴趣的一般读者,使得他们能够在无须依靠老师的指导下自行阅读。
作者Peter van Inwagen目前在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哲学系任教,在2005年时被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的成员(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在Richard Taylor与Keith Lehrer的指导下,于1969年在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在于形上学与哲学神学,在这些领域中着有许多重要的论文与书籍,同时也编辑了许多的论文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下列的网址查询有关于作者更多的资料。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译者序
1 导论 1
第一单元:这个世界的模样 25
2 个体性 29
3 外在性 58
4 时间性 78
5 客观性 104
第二单元:为什么有这个世界 124
6 必然存有物:本体论论证 130
7 必然存有物:宇宙论论证 166
第三单元:这个世界的居民 194
8 有哪些理性的存有物? 199
9 理性存有物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设计与目的 214
10 理性存有物的本质:二元论与物理论 240
11 理性存有物的本质:二元论与个人同一 269
12 理性存有物的力量:自由意志 290
13 最后的沉思 313
参考文献 317
索引 324
第一版序言
这是一本形上学导论的书,其中并不预设读者对于哲学有任何的认识。本书可以用来作为大学部高年级的形上学课本,(授课老师大概需要去增补一些论文来补充内容)。本书亦适合对哲学有兴趣的一般读者,使得他们能够在无须依靠老师的指导下自行阅读。为了协助对哲学有兴趣的一般读者,我因而在每一章(只有一章除外)的结尾部分都提供了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
我也许应该告诉正在书店或图书馆里翻阅这本书的一般读者一件事:「形上学」这个名词其实并不是指什么神祕的事物、超自然的奇蹟、超感官的经验,或任何这一类的东西。(如果你从书店或图书馆中标示着「形上学」的书架上拿下这本书,恐怕你会注意到,本书会与刚刚所说的那类书放在一起。)「形上学」这个名词到底真正指的是什么样的学问,我将会在第一章中充分地说明。
对于考虑使用本书做为教科书的老师们,我在这里先列出本书探讨的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到的议题:
.什么是形上学?(表象与实在;哪些问题才是形上学的问题;形上学与科学、神学在任务与方法上的比较;诊断为何对于任何形上学的问题都没有一致的答案,特别是康德与逻辑实证论。)
.有很多的东西存在吗?还是只有一个东西呢?(一元论论证之考量,特别是史宾诺沙与布拉德莱的论证;神祕经验的权威性。)
.有一个独立于人类思想与感官知觉而存在的外在世界吗?(柏克莱的论证。)
.真有客观真理吗?(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为什么有事物存在,而不是虚无、没有任何事物存在?(必然存在与偶然存在;本体论与宇宙论论证;充足理由原则;依附存有物与独立存有物;科学考量与这个问题的相关性。)
.为什么会有理性的存有者?(大自然的设计与目的;物理宇宙论与「微调」;目的论论证;设计者假设与「多重世界」假设。)
.我们是物理的存有物吗?还是非物理的存有物?(二元论与物理论;对此两理论之正反论证;类型同一论与个例同一物理论;个人同一性。)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自由选择;自由选择与决定论及非决定论之间的明显不相容。)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乃是对形上学进行「系统性的」介绍,而不是从「历史」角度来介绍。虽然本书所讨论的一些论证出自于许多伟大哲学家的作品,但不敢自称呈现了这些哲学论证的原貌,而且也不企图去将形上学史作个连结。
另外一件事要提醒读者注意:某些通常会出现在形上学导论书中的议题,在本书中并没有被处理。本书的草稿原先包括了由空间、时间与因果关系所引发问题的简短讨论,但由于这本书已经变得很冗长了,所以我最后决定删除这部分的内容,而非缩短本书中的其它部分。
我在每一章的结尾部分除了第十二章(第二版的第十三章)都建议了一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其详细资料请参阅本书最后之参考文献。
我想趁这个机会感谢那些(并追思两位)让我在形上学获益不少的哲学家:William P. Alston、Jose Benardete、Jonathan Bennett、Mark Brown、Roderick M. Chisholm、James W. Cornman、Carl Ginet、Mark Heller、Frances Howard- Snyder、Keith Lehrer、David Lewis、Thomas J. McKay、Alvin Plantinga、Richard Taylor、Peter Unger、Robert E. Whallon。
第九章(第二版的第十章)中有关于类型同一论的讨论,受到Cristopher S. Hill的近作《感官知觉:护卫类型唯物论》相当的影响 。
John Martin Fischer与Mark Ravizza读了本书的草稿,他们所给的评论使得本书做了大幅度的修改。我希望他们会同意我对本书的改进,我非常感激他们。我同时也感谢David Johnson对前四章的评论;Jonathan Bennett阅读了草稿中处理史宾诺沙与柏克莱的内容,他的详尽评论给了我相当多的宝贵建议(我相信本书都遵循了他的建议),而且帮我免除了几个令我尴尬的错误,这使我非常感激;Bennett同时也阅读并评论了本书中有关于动物智能这一部份的草稿。不过,我终究还是删除了这个部分,但我的确从他的评论中学到不少东西。按照惯例,本书的任何缺失都是我的责任,而不是Fischer、Ravizza、Johnson与Bennett的责任。这些缺失都是由于我忽略了他们的建议,或者对他们建议的处理不当所导致的。
我要感激Westview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与编辑主任Spencer Carr,该出版社的编辑群(特别是计画编辑Martha Leggett与编排编辑Sarah Tomasek),以及该出版社的审阅顾问们。编辑群的耐心与不屈不挠的协助以及审阅顾问们的评论,使得本书获益良多。
我也想感谢Alexander Rosenberg,(我一直希望我们之间的非同事状况,只是由于事物自然次序的短暂失常现象),还有Stewart Thau的友情与鼓励(没有任何一个系主任会比他更好了)。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的妻子Lisette的爱与支持,以及她不断提醒我最好赶快完成这本书,因为我们的房子需要一扇新的防暴风雨的木板门。
彼特 冯.英瓦根
Peter van Inwagen
第二版序言
本书第二版增加了有关于时间以及「时间转移」实在性的讨论(第四章)。第二版的第一章到第三章与第一版大致相同,第二版的第五章到第十三章则与第一版的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大致相同。第一版中的许多句子在本版中做了相当幅度的改写,不过它们的意思大致上并未改变。这些修改的目的,主要为了让表达更为清晰,同时也尽量让行文得宜。内容方面的实质修改只有三处。第一,我已经删除了讨论本体论论证那章中有关于「知无完美者」的一个逻辑错误,(幸运的是,这个错误对于那个论证来说,并不是必要的)。第二,在讨论设计与目的的章节里,我修正了对于「商人的拇指原则」的陈述(这是约翰.莱斯林(John Leslie)的用词。我必须感谢乔治.何娄威(George Holloway),他向我指出,我对于该原则的陈述必须修正。何娄威在1996年的春天向我指出这一点,当时他还只是圣母院大学的大学生。在那之后,几位哲学界的人士也提出意见,反对我对于姆指原则的说法,不过,他们的反对实质上与何娄威的反对是一样的。我希望他们可以谅解,为何我在此处没有提到他们,谅解我没有将功劳归给他们。如同我使用「我对于该原则的陈述」一词所暗示的,该错误在于我对于这个原则的叙述方式,而不在于约翰.莱斯林原本对于此原则的陈述。)最后,我重写了「自由意志」那一章的内容,为的是要删除所有对于「没有人对于……有任何选择」这个语词的使用。这一章之所以需要大幅的修改,是因为所谓的「无选择原则」(No Choice Principle)这个核心前提,已经被汤玛士.马凯(T. McKay)与大卫.约翰生(D. Johnson)证明为假 。其实我可以保留「没有人对…有任何选择」这个语词,并尝试对「无选择原则」做出更精致的陈述,然而,对我来说,删除所有出现在书中的「没有人对…有任何选择」这个语词,似乎比较简单。
我想感谢Peter Bokulich与Alisa Bokulich,因为他们检查了书中涉及物理学的部分,并建议修改第一版中的相关章节,以及本版第四章的草稿。我感谢Michael Loux提供我有关于现今对「形上学」这个字字源的说法。另外,我还要在教了我许多形上学的哲学家名单里加入Ted A. Warfield、Michael Loux与Dean Zimmerman三位。在这份感谢名单中,现在又有两位不只是感谢,而且是追思:Roderick Chisholm以及David Lewis。我非常感谢Westview出版社的Sarah Warner,因为她以无穷的耐心与礼遇,来面对我长久的拖稿。还有我妻子持续不断的爱、支持与鼓励,尽管我们现在所住的房子其实不需要什么防暴风雨的门。
译者序
「形上学是什么?」确实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回答的问题,而且即使有人想认真地回答它,我相信大部分的台湾读者还是很难在一时半刻便理解形上学。我认为问题不在于形上学(或任何一个哲学分支)本身有多么地抽象,因为作者在本书导论中的说明(形上学是在研究「终极实在」)确实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概略的轮廓,问题在于台湾的哲学教育是贫瘠不足的。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我相信作者撰写本书的方式的确足以让从未接触过哲学的人,在心中慢慢形成一个对形上学的正确理解。因为作者在介绍某个主题时,往往会先从一般人的日常想法出发,然后慢慢地导引出相关的形上学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会让读者马上接触到许多让人「望」之却步的辞汇,而是慢慢地引导读者依循作者的思路来讨论哲学问题,所以,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从未接触过哲学的读者轻松地阅读本书,而不会让读者迷失在许多华丽的词藻中;另外,作者在介绍完某个形上学问题之后,便会从各个角度来回答该问题并提供许多精致的论证。因为这些精致的论证有时候会散布在许多段落内,所以我建议读者在阅读时要注意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一个段落是接续上一段的论证,有时候则是在提供反对上一段的论证);最后,作者在每一章(除了第十三章)之后所提供的「建议读物」是相当有用的。如果读者对于某个问题有兴趣,而想进一步研究该问题,「建议读物」所提供的资料必定可以引导读者找到他/她所想要的书目。在此,我希望每一位阅读本书的人都可以透过本书而对形上学有所理解,进而对哲学产生兴趣。
如果读者在看完本书之后还是无法理解形上学,我相信问题不在于形上学有多么抽象,而在于我们的环境。在我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除了那些本身念过哲学的人之外)一听到我念的是哲学,马上就会有许多负面的刻板印象浮现在脑海。这些刻板印象不外乎:「会算命」、「脑袋好像怪怪的」、「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研究出来的成果完全没有实际的用途」、「会耍嘴皮子」、「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或是很会诡辩」……等等,而这些刻板印象显现出人们对于哲学有多么地无知。我并不是说每一个念哲学的人都不会出现上述的特征,而是说这些特征并不特别属于从事哲学研究的人。研究星座、紫微斗数、命理的人也被认为会算命;脑袋怪不怪应该跟有没有心理疾病有关;艺术的从事者应该也蛮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读者可以想像超现实主义的画作,或是虚幻小说);基本上,纯理论的研究成果不会有立即可见的实际用途(读者可以想像解开费玛最后定理有什么实际用途),其影响是在于精神层面或人文素质上;会不会耍嘴皮子应该跟人的个性有关;熟知西方希腊时期哲学史的人都知道哲学家苏格拉底最会找诡辩学派的麻烦(读者可参阅介绍西方哲学史的书籍,例如:罗素着《西方哲学史》);所以,为什么人们会很自动地(甚至毫不迟疑地)将上述的特征赋予念哲学的人呢?我认为原因在于台湾的教育缺少对哲学的重视。 放眼台湾的高等教育(大学或研究所以上的学术机构),我们设立了多少哲学系或哲学研究所呢?曾任东吴大学校长的端木恺先生有言:「大学无哲学系,则不足以为大学。」反观台湾如春笋般林立的「大学」当中,有多少大学设有哲学相关的系所呢?如同人们所说:「哲学是西方古文明的遗产之一」(读者可参阅高中的历史课本第三册:世界史),所以,西方世界的大学必定设置哲学系或哲学研究所。但难道我们没有哲学吗?我们从小必读的四书五经不算是哲学吗?何以台湾的许多大学根本没有设立哲学系所,甚至没有提供与哲学相关的通识课程呢?另一方面,台湾的中等教育(国中、高中)还是免不了「考试领导教学」(尽管历经十几年的教育改革),所以哲学教育很明显地不受重视。因此,从许多人对哲学具有的刻板印象来看,台湾的哲学教育是非常贫瘠且不足的。
在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必须感谢许多默默耕耘的哲学教育家,因为唯有无比的毅力与耐心才能在这么艰困的环境下让哲学在人们心中萌芽。我的指导教授王文方老师(现任教于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曾在教授形上学的课堂上说:「哲学贩售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我也如此相信。希望台湾在物质生活急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能花点心思在精神生活的发展上,让人们不只是有丰腴无缺的物质生活,也有处世的智慧。(「哲学」是英文「philosophy」的翻译,其原意为「对于智慧的爱好」。请参阅本书导论的注释三)。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曾经受到许多人的帮助,为此特别在此致谢!感谢王文方老师在我的研究所求学过程中谆谆地教导,并细心地校正译稿;感谢彭孟尧老师(现任东吴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在我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耐心地指正(如果本书中有任何翻译不当或错误,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对两位老师建议的疏忽);感谢中正大学哲学系93学年度下半学期选修了「形上学」课程的大学生,以及哲学研究所的所有研究生,因为我发现跟你们讨论哲学不仅会让自己找到思考上的盲点,也让自己在那段时间里感受到无比的快乐;感谢我在匹兹堡大学认识的所有人(特别是Gupta教授,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不可能到匹兹堡大学从事一年的研究),因为你们让我在异乡感到温暖,尤其在我最低潮的时候。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无垠的爱与扶持,我不可能一直从事「没有实际用途的」哲学研究到现在。(由于要感谢的人太多,所以我使用「描述词」来谈论那些我要感谢的对象,只对特别需要感谢的人才使用专名,请各位见谅!)谢谢!
中正大学哲学研究所
博士候选人
苏庆辉
Peter Su
**三**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盛大的辩论会,而我,则是坐在台下,时而被激昂的陈词所震撼,时而被精妙的反驳所折服。我原本以为,“形上学”会是一本单向度的、教导性的读物,作者会像一位渊博的导师,一本正经地向我传授关于宇宙和存在的真理。我期待着清晰的定义,严谨的论证,以及最终指向某个确凿结论的理论体系。 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预期。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单方面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视角。他会在某个地方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对“数”的看法,紧接着又会跳到现代物理学家对“粒子”的描述,甚至会穿插一些宗教文献中的神秘主义观点。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思想,在书中被并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话。 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作者本人并没有明确地“站队”于某一方。他似乎更像是一个中立的观察者,冷静地呈现着这些不同的观点,并时不时地抛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思考。他会对比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然后又将讨论引向卡尔·波普尔的“证伪原则”,让读者在不同的理论模型之间进行比较。这种“多视角”的呈现方式,让我得以窥见形而上学领域那些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争论,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许多看似“基本”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这本书并非在“教导”我某个形而上学的理论,而是在“启发”我如何去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这场思想的博弈之中。我开始学着去辨别不同观点的逻辑漏洞,去评估它们各自的优劣,去理解为什么在同一个问题上,会有如此之多的不同解读。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到自己不再只是一个学生,而更像是一位独立的思想探索者。
评分**五** 这本书,如同一首抽象的诗歌,初读时可能难以理解其含义,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我之所以对“形上学”这个主题感兴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好奇心,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清晰的、逻辑严密的分析,来解答这些永恒的疑问。 然而,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标准的“答案”。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作者的写作风格,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他不会直接定义“本体”,而是会用“光”、“影”、“流动”等意象来暗示其存在。他也不会直接解释“自由意志”,而是会通过描绘“选择”的艰难和“责任”的沉重,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我常常会在阅读中停下来,陷入长久的沉思。作者抛出的某个句子,可能并不包含具体的哲学概念,但却能触发我对某个宏大命题的联想。比如,他提到“河流永不停止地流动”,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变化”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以及“时间”的本质。当他描绘“星辰在黑暗中闪烁”,我便会思考“有限”与“无限”、“存在”与“虚无”的对立统一。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自我对话”。作者的文字,成为了我内心思想的催化剂。他并没有告诉我该怎么想,而是创造了一个空间,让我能够自由地去探索自己的想法。我发现,许多我曾经以为是“已知”的答案,在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后,变得模糊而又充满新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的体验,并没有让我感到沮丧,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本书,让我明白,形而上学的终点,也许并非是抵达某个结论,而是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拓展我们对“理解”本身的边界。
评分**二**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迷宫中探险。我本以为“形上学”必然会带我进入一个逻辑严谨、概念清晰的思维殿堂,去解构宇宙的终极奥秘。我期待着看到对于“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的清晰界定,希望能够获得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来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然而,这本书采取了一种更加自由、甚至是跳跃式的叙事风格。 作者并没有遵循线性发展的逻辑,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时而停下脚步,讲解一处看似不起眼的风景,时而又突然加速,带领读者穿过一段曲折的路径。在这种风格下,我常常需要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来回跳转,或者在阅读的某个节点,被迫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抛出的某个观点,思考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起初,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到有些焦躁,担心自己会错过关键的信息,或者无法将零散的碎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图景。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欣赏这种“非线性”的魅力。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更倾向于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他会在某个章节深入探讨“时间”的相对性,然后在另一个章节又转向“空间”的维度,甚至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记忆”的讨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议题,在作者的笔下,却隐约构成了一种松散却又奇妙的联系。他似乎在暗示,形而上学的本质,并非是搭建一座坚固的理论大厦,而是在不断地追问、探索和质疑中,逐渐逼近那个模糊而又迷人的边界。这种阅读方式,迫使我告别了过去那种追求“一目了然”的习惯,转而拥抱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动态的理解方式。我不再试图将所有信息都“装进”一个既定的框架,而是允许它们在我脑海中自由地碰撞、组合,从而激发出新的火花。
评分**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满怀期待,尤其是看到“形上学”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宇宙本源、意识本质、自由意志的宏大讨论。我本以为会是一场智识上的盛宴,读到一些关于“存在”为何物、“真理”是否绝对等哲学史上的经典命题的深刻剖析。然而,翻开书页,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切入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而是从一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入手,比如清晨窗外的鸟鸣,午后咖啡的香气,亦或是朋友间的一句闲聊。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描绘着这些日常的片段,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漫步于生活的街角巷尾。我一开始感到有些困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拿错了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作者并非随意地堆砌日常,而是在这些看似平凡的表象之下, subtly 地埋藏着对“体验”本身的探索。 那些关于鸟鸣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声音的记录,更是在探讨“听觉”作为一种感知方式,是如何构建我们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咖啡的香气,则引发了对“主观感受”与“客观物质”之间关系的思考。朋友间的对话,更是暴露了“理解”与“误解”的微妙界限,以及沟通在建构现实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形而上学”的术语,而是通过对这些个体化、感官化的体验的细致描摹,引导读者去反思我们是如何“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的,以及这些最基本的“体验”本身,是否就是构成我们“存在”的基石。这种“由小见大”、“润物无声”的叙事方式,虽然与我最初设想的宏大理论阐述截然不同,却意外地勾起了我对那些最根本、最原始的“体验”的关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日常。
评分**四**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与其说是知识上的,不如说是情感上的。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形上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吸引力,我期待着它能解答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困惑,比如生命的意义、意识的起源,以及我们在这个浩瀚宇宙中的位置。我设想着,这本书会用深刻的哲理,触及我灵魂最深处,给予我某种启迪。 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故事。作者并没有直接讨论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情节,来展现他对“存在”的理解。他会描绘一个孤独的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追寻“美”的真谛;会讲述一个科学家,如何在实验室里与“未知”搏斗,试图揭示宇宙的奥秘;甚至会描绘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我一开始对于这种“故事化”的叙事感到一丝不安,我担心这些故事会冲淡了形而上学的严肃性,让我无法触及那些更深层的哲学思考。但渐渐地,我发现,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作者解读形而上学的独特方式。那个艺术家对“美”的执着,不正是一种对“超越性”的追求吗?那位科学家与“未知”的抗争,不正是对“认识论”的生动演绎吗?那个普通人对生命的感悟,不也触及了“存在主义”的核心吗? 作者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情节,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可感。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存在”,而是让我通过这些角色的经历,去体会“存在的形态”。他也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意识”,而是让我通过他们的内心独白,去感受“意识的流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些故事之中,与角色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思考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这让我对“形而上学”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也让我在情感上,与书中的思想产生了更强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