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40年来经典国学教材,全球华人公认文化精粹
中学开始奠定人格教育,立身处世一生受用
◎本书缘起
☆ 四书是南宋学者朱熹,自《礼记》取《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合编成书。此后,科举命题多以此为据,成为知识份子必读书籍。因四书内容涵盖修身齐家、经世治国准则,有「中国圣经」之称。
☆ 一九七一年起,高中国文课程选录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纂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期望学生以现代观点研读儒家义理并学以致用,把经典中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把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 四十多年来,台湾地区沿用《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作为中学国文科教材之一,达到培养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二○○八年,大陆引进正中书局《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国学基本教材》为名出版简体字版,大陆学者赞誉本教材「朴素、简要、有新意,是很适合青少年读者的好书」。
本书特色
☆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由台湾国学权威李鍌教授与多位大学国文系教授联合编纂。在篇章选辑上,以能反映中华文化精髓,培养伦理道德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主。在编排方式上,以条理解说清楚、版面易读为原则,先列「本文」,再列「章旨」、「注释」、「析论」,最后并设置「问题与讨论」,提供反思的机会,将内容与生活结合。本册内容以《孟子》、《大学》、《中庸》为主,详述如下。
☆ 《孟子》的中心学说即「性善」,其行学哲学、教育哲学及政治思想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孟子的主张非常务实,落实在现世的作法也很务实,他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先亲爱父母兄长,再扩大至週遭友人,最后扩及万物。虽然时隔二千余年,其学说仍然可以辉耀于今日。
☆ 《大学》一书,是教人由内在的德性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一以贯之不断进取开展的过程。其阐述之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最简单的做人做事道理,到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像一个逐渐向外扩展的同心圆。《大学》亦是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
☆ 《中庸》一书,是儒家人生哲学、个人修为的宝典。其立教的本原在于,将天道应用在人道上,而产生无偏无颇、天人合一、体用兼备的思想体系。《中庸》强调,一切的实现,都须以「至诚」作为前提。
◎现代观点阅读经典,体悟亘古智慧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一套两册,从现代观点解析,将所谈论的道理及思想内化,进而应用在现实人生中,对于做人处事与事业经营绝对有深远的影响。从现在起,每日阅读思考一句经典,你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一套二册,是现代人案头必备好书,适合青少年从中学开始阅读。
作者简介
李鍌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国文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常务委员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育部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小组召集人
教育部国字标准字体研订委员会召集人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编辑委员会召集人
教育部《成语典》编辑委员会召集人
教育部「异体字字典」编辑委员会召集人
中华语文出版社《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主编
编辑委员
陈新雄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名誉教授
张文彬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季旭昇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潘丽珠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许俊雅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黄明理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
崔成宗
淡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赖哲信
中山女高国文教师
谘询委员
涂琦
成功高中国文教师
陈明玉
中正高中国文教师
民国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秋,我应正中书局之邀,约请几位对国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包括大学教师与高中国文教师,组成编辑委员会,依据当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合力编纂《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教材内容,是以朱熹集注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准,从中选取能反映中华文化精髓,培养伦理道德观念,而又具有时代意义的篇章,分类汇聚,每类之下,又分若干小节,赋予标题,纲举目张,使义理相近的篇章,得以相互阐发,俾能确切了解其旨趣。
为了不落入说教的窠臼,编写时採启发思考的方式,让学习者能自由发挥其思辨能力,明白判断事理的是非。故每章之后设计有「析论」,就原文精神,配合时代意义,再加以阐述,使学习者能深切体会篇章的精蕴。每节之后,又有「问题与讨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所以透过问题的讨论,相互诘难,不仅可增进其思考推理的能力,对于事理的真谛,更能做精审的推敲,最后所获的结论,自然心?诚服而躬行实践,达到陶铸优雅气质,增进高尚品德,并启导人生意义,宏扬中华文化的目标。此外,并附有论语概说、孔子传略及其教育学说、孔子弟子名录;孟子传略及其学术思想、学庸概说等叙论。使读者对四书有整体的概念,对孔孟思想有全面性的了解。
这套教材在台湾发行已经十年了,最近两三年更受到大陆学界与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先是厦门松柏中学林采凤老师欲作两岸高中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私下引进这套教材,以为教学实验之用;实验结果,深得学生的喜爱,不但选修人数倍增,而且一年后观察学生的言行气质,也变得温文尔雅,确实受到陶铸的效果。于是转介给北京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国学教材」策划编辑王丽女士。王女士一眼看到这套教材,就认定是她「新目中设想多年的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教材。」当她持着这套书向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请教时,任先生也认为「这套教材的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它不光是增加古汉语的知识,对培养青少年品格全面发展也有益。」甚至愿意自掏腰包凑份钱,为这套教材出书。任大师的古道热肠,令人感动。最后获得北京新华出版社「国学典藏」主编、诗人叶匡政先生的认同与鼎助,于今年〈二○○八〉十二月正式由正中书局授权新华出版社公开引进,并征得同意将书名改为国学基本教材,分上下两册以简体字版发行。
这是第一套由台湾引进大陆的文化教材,在我们编者来说,当然是感到非常荣幸。尤其看到自己编写的书,能成为大陆广大青年学子们的读物,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聊尽一份绵薄的心力,更是特别感到欣慰。不过我们也有一份感慨,海崃两岸,本来都是炎黄子孙,同家同种,血脉相连,文化同根。早些年,台湾对于文化复兴,不遗余力,而大陆则是「批孔扬秦」;近年来,由于政治因素,台湾绿色政权积极去「中国化」,教育部新修的「九八课纲」,竟将行之多年,极着成效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为选修。在西方文化大量侵入之际,无异自毁文化长城。而大陆地区自开放以来,则大力「尊孔」、「扬孔」,提倡儒家文化,相较之下,宁不可叹!
正中书局为了因应时代需求,并与大陆发行的简体字版国学基本教材相对应,所以也将原有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全面改版,以正体字重新排印,原本有六册,现在改为两册,分为「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希望读者们能多多给予支持与爱护。
最后,我谨在此向所有热心为此书引进大陆发行的朋友们,致上最高的致意与谢意,并请继续惠予指教。
中华民国九十七年于台北寓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古人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孟子关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深感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其精神品格。他对于人性善的论证,也引发了我对于自身和社会的深入思考。而《大学》中的“修身”,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自我,再到影响他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实践。书中对于“诚”的强调,让我明白真诚才是立身之本。当我读到《中庸》时,我被它那种大道至简的风格所打动。“庸”并非平庸,而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智慧,一种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处世哲学。它教会我们在矛盾中寻找统一,在复杂中寻求简单,在动态中保持平衡。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的不足,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这本《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真的像是打开了一扇古老而智慧的大门,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全新的认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他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让我们反思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读《大学》,我被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人修养的方法论,更是一套系统性的社会治理蓝图。那种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智慧,让我看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构建路径。而《中庸》的“执两用中”,则教会我如何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平衡与和谐。它并非平庸的妥协,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理解事物两端的联系,并在两者之间找到最恰当的立足点。这本书在语言上并非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将这些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仿佛一位长者在耐心教导,让我受益匪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立体。
评分我不得不说,《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系列,尤其是其中关于孟子、大学、中庸的部分,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孟子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性”与“道”的内在联系,以及“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对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境界的描绘,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有担当的君子形象。而《大学》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逻辑,则清晰地展示了个人修养如何能够辐射到整个社会。这种由小及大的力量,让我对“齐家治国”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至于《中庸》,它所倡导的“过犹不及”的原则,对我理解人际交往和决策制定都有了新的视角。它并非要求我们泯灭个性,而是要在保持自我棱角的同时,懂得适时地圆融,把握好分寸。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人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受益匪浅。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沉静下来的书。《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关于孟子的部分,让我对“仁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同情,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对于“义”的坚持,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人格的强大力量。而《大学》的开篇几句,就足以让人反复品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点明了学习的根本目的,以及如何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它像是一张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内心,去理解社会,去实现自我价值。而《中庸》的精髓,则在于它的“中道”思想。它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也不是消极地妥协,而是在一切事物中寻找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这种智慧,对于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保持内心的稳定,都至关重要。阅读此书,我仿佛与古圣先贤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系列,特别是孟子、大学、中庸这几篇,感觉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清流。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在当下依然是极具前瞻性的。我常常在想,一个领导者如果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那将是多么强大的力量。书中对“仁”的阐述,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连接,那种发自内心的关爱和责任感。而《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思而后能得”的段落,简直就是人生定海神针。它教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清晰地思考,如何最终获得真正的成就。这种由内在觉醒到外在实践的路径,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启发。至于《中庸》,它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中庸”的论述,更是让我领略到一种成熟的智慧。它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一种对人生分寸感的极致追求,让我学会了在各种环境中审时度势,保持一种君子风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