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千年 布衣孔子(下)

思想千年 布衣孔子(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有赤子之心,仁义礼教的孔子也有喜怒哀乐

  自春秋以降,两千五百多年来,孔子是对中国影响最为深刻而广泛的人,但也是被误解最深的人,有人歌功颂德,也有人贬斥打压。真实的孔子在「崇高与伟大」之外,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赤子之心,也有平凡人性的喜怒哀乐……

  本书不是单纯的《论语》心得、註释或解读,也不是一部记录「至圣先师」孔子「圣迹」的传记,作者只是将《论语》与孔子同时还原到历史中,放置在宏观的历史演变与微观的孔子个人经历之中,为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位布衣的孔子……也许,只有「布衣」,才是孔子的本色,而不是所谓的「贵族」或「高高在上者」。

  孔子,也许正如身边的你我,怀抱着目标与理想,却也有志不得伸的牢骚,在充满挑战的人生事业,还是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

本书特色

孔子思想跨越2500年,影响着你我现今的生活
他的教化一点也不呆板,他的主张历经百代仍然可行
如果还没真正认识孔子,这是你开始亲近他的第一本书

孔子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当你遇见孔子,来场时空对谈
「仁者爱人」唤醒体贴他人的温柔心
「知之为知之」给予避免浮夸的提示
「巧言令色」告诫以真诚为言行的准则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幽默、孔子的喜怒哀乐……
在你我的生活里,时时提醒,刻刻感受

发觉真正的孔子性情,深入《论语》的精髓,让生活更充满智慧。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历史及文化上佔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留给后人的是无穷的智慧。本书将《论语》中孔子毕生的睿智还原到其及弟子求学、周游列国的历程之中,让我们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孔子及其思想的博大,更加真实地理解孔子与《论语》流传数千年的真谛……

用孔子传承的智慧摆渡人生,我们的生活行进将从此更从容。

作者简介

李木生

  散文家,高级编辑,曾出版过诗集《翠谷》,散文集《乔木森森》、《午夜的阳光》与儿童版传记文学《孔子传》,其散文多次入选年度排行榜,并被三十多种丛书、选刊选载,曾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布衣──孔子的本色

第一篇 孔子的先祖与后人
世界有了孔子,从此就热闹了,也有了味道。
孔子,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无法回避的存在与话题。浩如烟海关于孔子的论述,将历代读书人的心胸塞得满满的。
第一章 孔子的先祖
第二章 孔子的后人
第三章 历代衍圣公

第二篇 孔子思想
孔子于是在泗水的岸边建起了中国的第一座杏坛。
这座杏坛也许是最为动人的景致了。它是路,无尽头地延续并日益宽广着历史的命脉。它又是一座使这条命脉始终沸腾着青春活力的熔炉,锻造着也拓展着天下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
第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第二章 孔子的仁爱思想──仁者,爱人
第三章 孔子的礼乐思想──立于礼,成于乐
第四章 孔子的中庸思想──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第五章 孔子的立人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六章 质疑孔子
附录一 孔子语录
附录二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及白话翻译

图书序言

第四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中国商朝及西周时期,教育为贵族垄断与霸佔,图书典籍收藏在宫廷之中,学校亦设在宫廷和官府之中,以吏为师,学宦不分,只有贵族与他们的子弟才能够享受教育与文化的权利,被统治的平民和他们的子弟,没有任何享受教育与文化的权利与机会,长期形成「学在官府」的局面。

到了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末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官学日趋没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典籍扩散,文体下移,为民间产生私学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统治者的分化与变迁,部分没落贵族(特别是贵族中最低一层的士)开始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收徒设教,称为「村塾」。也就是在自己门旁的小房子里,一早一晚教授几个乡里有些地位的子弟,其规模与学生的成分,都还没有对「学在官府」的体制产生重大的根本影响。

孔子的时代,私家办学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以孔子、墨子两大派所办的私学规模为最大,成效也最为显着。这种私学,虽然不能确定为孔子所独创,但就办学的规模、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系统的教学内容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讲,孔子无疑是中国私学第一人。因此,授徒设教,创办私学,在中国创立起第一座杏坛,当是孔子一生最重大、最主要的事情,也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当然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大体现。

「有教无类」向所有人打开受教育之门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论语‧卫灵公》)─不分贵贱贫富,不管年龄大小,也没有地域之分(包括不分国籍),想来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校学习。

我们应当永远记得孔子的这句话「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对于「束脩」二字,历来有着两种解释,一为男童十五岁以上,一为一束干肉。

即便是「只要主动给我一束干肉以上作为见面礼,我就不会不教他」,那么这个「束脩」,恐怕也是中国数千年间学生拜师之礼中最微薄的吧?是从小贫寒、「多能鄙事」的孔子,第一次向所有的人打开了受教育之门,并把这个可以决定人一生、影响人一生的教育门槛,放得空前之低。孔子并不是在做虚假的广告,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十五岁以上的男童,自不必说,那是不分贵贱贫富的。我认为,孔子所说的「自行束脩以上者」的「束脩」,应当是指「年龄达到十五岁以上的男童」。一是孔子从小贫寒,他不会也不可能将不能提供「一束干肉」的求学者拒之门外。二是「束脩」是古代十五岁男子进入大学时所拿的薄礼,后来就成了专以表达十五岁年龄的专有名词,犹如「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及笄」是指女子十六岁,以及孔子之后人们将「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等分别表达人的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等一样。三是孔子本人也说过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话,也是在十五岁的年龄进入学习阶段。

在他所收的学生中,有「难与言」的童子,也有只比他小六岁的颜季路(颜回的父亲);有鲁国人,也有来自齐、燕、宋、蔡、卫、郑、卞、陈、秦、吴、楚等国的人。他的学生中,当然有贵族大夫的子弟,但是更多的是出身贫贱人家的子弟。他们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有其父为贱人,家无立锥之地的仲弓;有常常吃着粗劣的野菜、被称为「卞之野人」的子路;有住着茅草小屋,蓬蒿编门、破瓮当窗、屋顶漏雨、地下潮湿却端坐而弦歌的鲁国人原宪;有大雪天连件御寒衣服也没有,以芦苇花絮当棉花的闵子骞;有满手老茧、絮衣破烂、面色浮肿的卫国穷人曾参……贵族、商人、平民、野人、贱人、鄙家、大盗、大驵等,真是「有教无类」。

他不会忘记为自己操劳了一生的母亲和母亲的期待,他更清楚列国之中该有多少个父母也在这样期待着自己的儿子。他不会忘记季孙氏家臣阳虎的侮慢与蔑视,他更清楚列国之中,正遍布着像当年自己一样有志却不得伸的青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