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论语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论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论语
  • 儒家经典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国学
  • 经典
  • 教材
  • 修身养性
  • 思想文化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40年来经典国学教材,全球华人公认文化精粹
中学开始奠定人格教育,立身处世一生受用

◎本书缘起

  ☆ 四书是南宋学者朱熹,自《礼记》取《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合编成书。此后,科举命题多以此为据,成为知识份子必读书籍。因四书内容涵盖修身齐家、经世治国准则,有「中国圣经」之称。

  ☆ 一九七一年起,高中国文课程选录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纂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期望学生以现代观点研读儒家义理并学以致用,把经典中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把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 四十多年来,台湾地区沿用《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作为中学国文科教材之一,达到培养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二○○八年,大陆引进正中书局《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国学基本教材》为名出版简体字版,大陆学者赞誉本教材「朴素、简要、有新意,是很适合青少年读者的好书」。

本书特色

  ☆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由台湾国学权威李鍌教授与多位大学国文系教授联合编纂。在篇章选辑上,以能反映中华文化精髓,培养伦理道德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主。在编排方式上,以条理解说清楚、版面易读为原则,先列「本文」,再列「章旨」、「注释」、「析论」,最后并设置「问题与讨论」,提供反思的机会,将内容与生活结合。本册内容以《论语》为主,详述如下。

  ☆ 《论语》一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可说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孔子的中心学说是「仁」,亦为道德修养最重要之一环。《论语》坚信德行是可以学习的,人人都有值得他人称道之处。这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相信人有创造自我的能力。《论语》内容包含人格修养、社会伦理、政治、哲理、对于弟子时人施教问答、对于人物批评等等,简短睿智的言论,发人省思的道理,在现代生活中都可以运用得上。

◎现代观点阅读经典,体悟亘古智慧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一套两册,从现代观点解析,将所谈论的道理及思想内化,进而应用在现实人生中,对于做人处事与事业经营绝对有深远的影响。从现在起,每日阅读思考一句经典,你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一套二册,是现代人案头必备好书,适合青少年从中学开始阅读。

作者简介 

李鍌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国文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常务委员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育部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小组召集人
教育部国字标准字体研订委员会召集人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编辑委员会召集人
教育部《成语典》编辑委员会召集人
教育部「异体字字典」编辑委员会召集人
中华语文出版社《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主编

编辑委员

陈新雄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名誉教授

张文彬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季旭昇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潘丽珠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许俊雅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黄明理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

崔成宗

淡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赖哲信

中山女高国文教师

谘询委员

涂琦

成功高中国文教师

陈明玉

中正高中国文教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德行类

  论道德、论仁爱、论孝友:一、论孝∕二、论友、论修养:一、自省∕二、远怨∕三、论君子∕四、论君子与小人∕五、论好恶∕六、论刚毅∕七、论士

◎言语类

  论法语:一、时言∕二、善行∕三、言行、论人:一、论古人时人∕二、记孔子∕三、孔子自述∕四、时人评孔子∕五、孔子论弟子

◎政事类

  论政治、论礼乐

◎文学类

  论为学:一、学习科目∕二、治学方法∕三、学习态度∕四、教学精神、论学、论诗

附录一  论语概说
附录二  孔子传略及其教育学说
附录三  本书孔子弟子名录

图书序言

  民国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秋,我应正中书局之邀,约请几位对国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包括大学教师与高中国文教师,组成编辑委员会,依据当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合力编纂《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教材内容,是以朱熹集注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准,从中选取能反映中华文化精髓,培养伦理道德观念,而又具有时代意义的篇章,分类汇聚,每类之下,又分若干小节,赋予标题,纲举目张,使义理相近的篇章,得以相互阐发,俾能确切了解其旨趣。

  为了不落入说教的窠臼,编写时採启发思考的方式,让学习者能自由发挥其思辨能力,明白判断事理的是非。故每章之后设计有「析论」,就原文精神,配合时代意义,再加以阐述,使学习者能深切体会篇章的精蕴。每节之后,又有「问题与讨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所以透过问题的讨论,相互诘难,不仅可增进其思考推理的能力,对于事理的真谛,更能做精审的推敲,最后所获的结论,自然心?诚服而躬行实践,达到陶铸优雅气质,增进高尚品德,并启导人生意义,宏扬中华文化的目标。此外,并附有论语概说、孔子传略及其教育学说、孔子弟子名录;孟子传略及其学术思想、学庸概说等叙论。使读者对四书有整体的概念,对孔孟思想有全面性的了解。

  这套教材在台湾发行已经十年了,最近两三年更受到大陆学界与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先是厦门松柏中学林采凤老师欲作两岸高中语文教科书之比较研究,私下引进这套教材,以为教学实验之用;实验结果,深得学生的喜爱,不但选修人数倍增,而且一年后观察学生的言行气质,也变得温文尔雅,确实受到陶铸的效果。于是转介给北京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国学教材」策划编辑王丽女士。王女士一眼看到这套教材,就认定是她「新目中设想多年的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教材。」当她持着这套书向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请教时,任先生也认为「这套教材的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它不光是增加古汉语的知识,对培养青少年品格全面发展也有益。」甚至愿意自掏腰包凑份钱,为这套教材出书。任大师的古道热肠,令人感动。最后获得北京新华出版社「国学典藏」主编、诗人叶匡政先生的认同与鼎助,于今年〈二○○八〉十二月正式由正中书局授权新华出版社公开引进,并征得同意将书名改为国学基本教材,分上下两册以简体字版发行。

  这是第一套由台湾引进大陆的文化教材,在我们编者来说,当然是感到非常荣幸。尤其看到自己编写的书,能成为大陆广大青年学子们的读物,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聊尽一份绵薄的心力,更是特别感到欣慰。不过我们也有一份感慨,海崃两岸,本来都是炎黄子孙,同家同种,血脉相连,文化同根。早些年,台湾对于文化复兴,不遗余力,而大陆则是「批孔扬秦」;近年来,由于政治因素,台湾绿色政权积极去「中国化」,教育部新修的「九八课纲」,竟将行之多年,极着成效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为选修。在西方文化大量侵入之际,无异自毁文化长城。而大陆地区自开放以来,则大力「尊孔」、「扬孔」,提倡儒家文化,相较之下,宁不可叹!

  正中书局为了因应时代需求,并与大陆发行的简体字版国学基本教材相对应,所以也将原有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全面改版,以正体字重新排印,原本有六册,现在改为两册,分为「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希望读者们能多多给予支持与爱护。

  最后,我谨在此向所有热心为此书引进大陆发行的朋友们,致上最高的致意与谢意,并请继续惠予指教。

中华民国九十七年于台北寓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的内容有一些预设,认为会是一本古板、难以理解的典籍。然而,实际阅读过程中,我的这种顾虑被彻底打消了。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语言虽然古朴,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作者(这里指书中内容,并非某位特定编者)并非一味地讲授枯燥的道理,而是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对话,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得理解起来更为容易。例如,在论述“孝”的时候,书中列举的各种情境,让我对“孝”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物质上的奉养,而是上升到了精神上的关怀和尊重。书中对于“君子”的描绘,也并非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楷模,而是通过对个人品德、言行的具体要求,描绘出一个可学习、可实践的榜样。这种循循善诱的风格,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教。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对人生有更深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道”与“德”的探索欲。书中的字句,虽然言简意赅,却往往包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我发现,书中的许多内容,并非仅仅是过去的教条,而是能够与当下生活产生深刻的共鸣。比如,关于“仁”的论述,它所倡导的爱人、恕人、忠恕之道,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如何理解和包容他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的。书中的“礼”,也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是对社会秩序的尊重,是对他人尊严的维护。我常常在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行举止,体现出这种内在的“礼”。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也为我指引了通往更美好内心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一种沉稳而典雅的深邃蓝,上面是烫金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及“论语”二字,字体的选择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仿佛握住了历史的厚重。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出色,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略带亚光的触感,翻阅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留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清晰流畅,不会有压迫感。书页边缘的处理也十分精细,没有毛糙感,每一页都像艺术品一样,充满了匠心。我尤其喜欢它的小巧思,比如在每章的开篇都附有对本章核心思想的简要概述,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让我能够迅速抓住重点,不至于在浩瀚的文字中迷失方向。整体而言,单从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来看,就足以令人心生喜爱,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翻阅其中的内容,去探索那蕴含其中的智慧。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能听到至圣先师孔子跨越千年的回响。文字的凝练和意蕴的深远,是它最直观的魅力所在。我常常在读到某一句话时,会停下来反复琢磨,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和场景,去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不仅仅是关于学习的方法,更是关于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物质无法比拟的。还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不仅仅是待客之道,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的珍贵体验,那种分享与被分享的快乐,能够温暖人心。书中的很多语句,并非直白的教诲,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设问,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悟。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着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大门。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记录了几千年前的言论,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古老的思想,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并且依然能够触动当代人的心灵。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它触及了人性的根本,触及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书中的智慧,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关于“诚”的论述,提醒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真诚待人;关于“信”的阐释,强调了信用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是僵化的过去,而是活着的智慧,是能够滋养我们当下生活的力量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