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是康德于1783年出版的一本小书。他撰写这本书的动机可以直接追溯到他于两年前出版的大部头着作《纯粹理性批判》。他经过十多年的沉思与酝酿,在1781年初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画时代的鉅着。尽管康德花了极长时间来构思《纯粹理性批判》,但他却是在年岁日增的压力下,于短短四、五个月内仓卒完稿。只是,这部着作篇幅太过庞大,所探讨的问题又极为复杂,还使用了不少新的名词与表述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根据康德自己的说法,《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离开了所有常走的道路、而走上一条我们无法立刻熟悉的新道路之着作」。可以说,他自己早已预见到《纯粹理性批判》不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而事实上,《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不久后,康德也确实感到有必要另写一部较为通俗的着作,来阐明《纯粹理性批判》之要义。因此,本书可说是康德为了使外行人理解其《纯粹理性批判》而特别撰写的一本书。
在本书中,康德由存在于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与形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命题出发,去追溯使它们成为可能的条件。康德先一般性地追问: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学科分别追问:一、纯粹数学如何可能?二、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三、一般而言的形上学如何可能?四、作为学问的形上学如何可能?因此,他採用如下的论证策略:一、在已经成为学问的纯粹数学与纯粹自然科学中追溯使其中的先天综合命题(其实在性无可置疑)成为可能的条件;二、既然这些条件是所有先天综合命题之共同条件,它们也同时是形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命题之条件;三、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已经成为学问的纯粹数学与纯粹自然科学间接地为形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命题(其实在性不无可疑)背书,使形上学有可能成为学问。基本上,本书是按照分析法而撰写。除了〈前言〉与〈绪论〉之外,此书之主要构成部分是以「先验的主要问题」为题的三编:第一编回答「纯粹数学如何可能」,对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感性论〉;第二编回答「纯粹自然科如何可能」,对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分析论〉;第三编回答「一般而言的形上学如何可能」,对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最后附以「本《序论》底主要问题『作为学问的形上学如何可能?』之解答」一节。这种分析法是由具体到抽象,自然有利于较学与通俗化。再者,它是一种在既有的知识中发现其原则的方法,因此,也可说是一种「发现底方法」。
本书特色
◎ 康德是近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思想精深宏大,不容忽视。
◎ 本书是理解康德鉅作《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摘要性读本,也是探讨西方形上学问题的一部奠基之作。
◎ 精确可读的康德着作中文译本不易求得,本译本是国家科学委员会「经典译註计画」之成果,也是当前中文世界最可靠的一部译本。
作者简介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于东普鲁士科尼希贝尔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于该城。他于1740年就读于科尼希贝尔格大学,1746年至1755年迫于生计而终止学业,担任家庭教师。1755年他在科尼希贝尔格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终止授课。在哲学方面,他继承启蒙哲学之传统,综合欧陆理性论与英国经验论,形成其批判哲学,开启从菲希特到黑格尔的德国理念论;就其原创力及影响力而言,诚为近代西方哲学家第一人。其主要着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道德底形上学》、《单在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未来形上学之序论》等。
译者简介
李明辉
原籍台湾屏东,1953年出生于台北市。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及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昂大学进修,于1986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曾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目前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着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本)、《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德文本),译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康德的《通灵者之梦》、《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及《未来形上学之序论》。
译者前言
译者导论:《未来形上学序论》之成书始末及其与《纯粹理性批判》思想关联
凡例
康德着作缩写表
前言
绪论 论一切形上学知识之特点
《序论》底一般问题:形上学究竟是否可能?
《序论》底一般问题:来自纯粹理性的知识如何可能?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一编 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二编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三编 一般而言的形上学如何可能?
本《序论》底普遍问题「作为学问的形上学如何可能?」之解答
附篇
论为使形上学实际成为学问而能做的事
在探讨《批判》之前就对它作评断的样例
建议先探讨《批判》再作评断
附录
哥廷根评论
哥塔评论
加尔维评论
加尔维致康德函
康德覆加尔维函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智慧的迷宫中探索,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挑战。作者对于“未来形上学”的构想,让我看到了知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往往受到现有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的限制。而“形上学”,如果能以一种新的、更具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方式呈现,那么它将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我猜想,书中可能涉及对人工智能、量子力学、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哲学解读,并试图从中提炼出能够指导未来知识构建的普适性原则。它或许会探讨,当我们的技术能够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时,我们该如何理解“意识”本身?当宇宙的奥秘在量子层面展现出其不可思议的特性时,我们又该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在观?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未来感和前瞻性,它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学术范式的诞生,一种能够整合不同学科、触及最根本问题的崭新思考方式。对于渴望突破现有知识局限,探索人类智慧极限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不可错过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非凡的学术抱负和前瞻性的视野。作者似乎在尝试构建一个全新的哲学框架,用以理解并指导未来可能出现的、具有学问意义的形而上学研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古希腊的朴素唯物论,到中世纪的神学体系,再到近代科学的崛起,每一次认知的飞跃都伴随着对“形而上”问题的深刻反思。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个历史脉络中,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可能的前进方向。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哪些曾经被认为是形而上的问题,正逐渐显露出其可以被“学问化”的端倪。它或许会为我们揭示,如何从大数据、复杂系统、甚至宇宙的尺度上去重新审视“存在”的意义,如何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去理解“意识”的本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去思考那些最根本、最深刻的问题,并为我们指明了探索这些问题的未来路径。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似乎以一种超越时代的视角,审视着人类知识的演进轨迹,并大胆地预测了未来形而上学的可能形态。我尤其对书中探讨的“学问”的边界问题深感兴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有系统、有深度的“学问”,却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作者很可能在此书中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指出了未来学问发展的新方向,而形上学,作为对存在、实在、本质等终极问题的追问,无疑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再仅仅是哲学家的专属,而是可能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连接不同知识体系的桥梁。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会深入剖析当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探讨那些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类意识在理解这些奥秘中所处的独特位置。这本书仿佛在邀请我们一同踏上一场智识的探险,去发现那些潜藏在现实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与意义。
评分读完此书,我深感作者的才华横溢与思想的深邃。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颇具哲学韵味,它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知识本质与未来形态的深刻探讨。“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这句话仿佛在宣告,我们正站在一个知识革新的十字路口。我一直在思考,随着人类探索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领域正从模糊的直觉、猜测,转变为可以被系统性研究、可以形成“学问”的范畴。而形上学,这个古老的哲学分支,是否也正面临着这样的转变?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形而上学将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从纯粹的思辨走向更具实证性、更可操作性的研究。它或许会探讨,如何在新的科学发现中寻找对“实在”的理解,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构建新的“存在”观念,又如何在技术爆炸的时代重新定义“知识”的边界。这本书就像一本思想的地图,为我们描绘出未来学术研究可能的新疆域,并鼓励我们勇敢地去探索那些尚未被触及的知识前沿。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极具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这个标题本身就如同一个哲学命题,引发了我对未来知识形态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在思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学科界限变得模糊,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形上学”——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哲学分支,是否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成为我们探索未知、理解本质的工具?这本书的序论,我想定是对这一宏大命题的开端,它可能为我们勾勒出一种超越现有框架的知识体系的雏形。我期待它能像一本指南,指引我们如何去构建、去认识那些尚不存在,但未来必将成为我们认知疆域的“形而上”的知识。它或许会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知识”本身的定义,以及我们作为认知主体与宇宙万物之间的深刻联系。对于那些对哲学、科学前沿以及人类认知极限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一次对未来知识图景的深邃展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