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

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是康德于1783年出版的一本小书。他撰写这本书的动机可以直接追溯到他于两年前出版的大部头着作《纯粹理性批判》。他经过十多年的沉思与酝酿,在1781年初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画时代的鉅着。尽管康德花了极长时间来构思《纯粹理性批判》,但他却是在年岁日增的压力下,于短短四、五个月内仓卒完稿。只是,这部着作篇幅太过庞大,所探讨的问题又极为复杂,还使用了不少新的名词与表述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根据康德自己的说法,《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离开了所有常走的道路、而走上一条我们无法立刻熟悉的新道路之着作」。可以说,他自己早已预见到《纯粹理性批判》不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而事实上,《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不久后,康德也确实感到有必要另写一部较为通俗的着作,来阐明《纯粹理性批判》之要义。因此,本书可说是康德为了使外行人理解其《纯粹理性批判》而特别撰写的一本书。

  在本书中,康德由存在于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与形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命题出发,去追溯使它们成为可能的条件。康德先一般性地追问: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学科分别追问:一、纯粹数学如何可能?二、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三、一般而言的形上学如何可能?四、作为学问的形上学如何可能?因此,他採用如下的论证策略:一、在已经成为学问的纯粹数学与纯粹自然科学中追溯使其中的先天综合命题(其实在性无可置疑)成为可能的条件;二、既然这些条件是所有先天综合命题之共同条件,它们也同时是形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命题之条件;三、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已经成为学问的纯粹数学与纯粹自然科学间接地为形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命题(其实在性不无可疑)背书,使形上学有可能成为学问。基本上,本书是按照分析法而撰写。除了〈前言〉与〈绪论〉之外,此书之主要构成部分是以「先验的主要问题」为题的三编:第一编回答「纯粹数学如何可能」,对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感性论〉;第二编回答「纯粹自然科如何可能」,对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分析论〉;第三编回答「一般而言的形上学如何可能」,对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最后附以「本《序论》底主要问题『作为学问的形上学如何可能?』之解答」一节。这种分析法是由具体到抽象,自然有利于较学与通俗化。再者,它是一种在既有的知识中发现其原则的方法,因此,也可说是一种「发现底方法」。

本书特色

  ◎  康德是近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思想精深宏大,不容忽视。
  ◎  本书是理解康德鉅作《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摘要性读本,也是探讨西方形上学问题的一部奠基之作。
  ◎  精确可读的康德着作中文译本不易求得,本译本是国家科学委员会「经典译註计画」之成果,也是当前中文世界最可靠的一部译本。

作者简介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于东普鲁士科尼希贝尔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于该城。他于1740年就读于科尼希贝尔格大学,1746年至1755年迫于生计而终止学业,担任家庭教师。1755年他在科尼希贝尔格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终止授课。在哲学方面,他继承启蒙哲学之传统,综合欧陆理性论与英国经验论,形成其批判哲学,开启从菲希特到黑格尔的德国理念论;就其原创力及影响力而言,诚为近代西方哲学家第一人。其主要着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道德底形上学》、《单在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未来形上学之序论》等。

译者简介

李明辉

  原籍台湾屏东,1953年出生于台北市。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及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昂大学进修,于1986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曾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目前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着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本)、《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德文本),译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康德的《通灵者之梦》、《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及《未来形上学之序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译者前言
译者导论:《未来形上学序论》之成书始末及其与《纯粹理性批判》思想关联
凡例
康德着作缩写表
前言
绪论 论一切形上学知识之特点
《序论》底一般问题:形上学究竟是否可能?
《序论》底一般问题:来自纯粹理性的知识如何可能?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一编 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二编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三编 一般而言的形上学如何可能?
本《序论》底普遍问题「作为学问的形上学如何可能?」之解答

附篇
论为使形上学实际成为学问而能做的事
在探讨《批判》之前就对它作评断的样例
建议先探讨《批判》再作评断
附录
哥廷根评论
哥塔评论
加尔维评论
加尔维致康德函
康德覆加尔维函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图书序言

中译本导读:
一、《序论》之成书始末

《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Prole- 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以下简称《序论》)是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于1783年出版的一本小书。他撰写这本小书的动机可以直接追溯到他于两年前出版的大部头着作《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他于1770年发表其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与智思世界之形式与原则》(De mundi sensibilis atque intelligibilis forma et principiis)之后,经过长期的沉思与蕴酿,终于在1781年初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画时代的鉅着。尽管康德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来构思《纯粹理性批判》,但他却是在年岁日增的压力下,于短短四、五个月的时间内仓卒完稿 。这部着作之篇幅庞大(共856页),它所探讨的问题又极为复杂,而且康德在书中还使用了不少新的名词与表述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根据康德自己的说法,此书是「一部离开了所有常走的道路、而走上一条我们无法立刻熟悉的新道路之着作」 。职是之故,他自己早已预见到此书不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在此书第一版之〈前言〉中,他便承认:此书是为「学问之真正行家」所写,而「决无法适合于通俗的运用」 。

果然不出所料,此书出版之后,德国哲学界之反应颇为冷淡。在第一年(1781年)仅出现了两篇不具名的简短书评 。连康德极为看重的好友孟德尔颂(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对此书也毫无反应。康德在一封写于1781年5月11日以后的信中向他的学生黑尔兹(Marcus Herz, 1747-1803)诉苦说:「孟德尔颂先生将我的书搁在一旁,这使我极不愉快,但我希望:这种事不会老是发生。」 他甚至在1783年8月16日致孟德尔颂的信中直接表达了其失望之情:「〔……〕仅致力于探讨那座建筑〔按:指形上学〕之地基的《批判》〔按:指《纯粹理性批判》〕无法吸引您机敏的注意力,或是随即又使您的注意力移开,这令我极为遗憾〔……〕。」

有证据显示:就在《纯粹理性批判》刚出版不久,康德便已感到有必要另写一部较为通俗的着作,来阐明《纯粹理性批判》之要义。就在康德写给黑尔兹的上述信函中,康德于谈到《纯粹理性批判》时写道:「这种探究总会是困难的,因为它包含形上学之形上学,但我还是想到一个计画,按照这个计画,这种探究也能取得通俗性。但是在开头时,由于要清理地基,通俗性不会得到妥善的处理,尤其是因为这类知识之整体必须按其全部结构被展现出来。」 康德底同乡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 1730-1788)在1781年8月5日致函康德早年的学生赫德尔(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30)时也提到:「康德准备也为外行人编写其《批判》底一个通俗的摘要。」 六天之后(即8月11日),哈曼又在写给出版商哈特克诺赫(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1740-1789)的信中提到:「康德谈到其《批判》之一个具有通俗趣味的摘要。他答应为外行人编写这个摘要。」 同年8月18日康德曾致函哈特克诺赫,可惜这封信并未保存下来。但是11月19日哈特克诺赫回覆康德此函时表示:「如果《批判》之摘要已完成(这我并不怀疑),请将它寄给印过伟大着作的哈雷(Halle)印书商格隆内尔特(Grunert)。但一旦手稿寄出之后,恳请通知我。」 由此或许可以推断:康德于1781年8月18日在写给哈特克诺赫的信中可能提到了他为《纯粹理性批判》编写一个通俗摘要的计画,甚至已着手编写。其后,哈曼在1782年元月11日致函哈特克诺赫时又提到:「康德正在撰写道德底形上学──我不知道是为哪个出版社而写。他还想在接近复活节时写完他的小着作。」 这里所提到的「小着作」显然便是指《序论》一书。但康德并未如期完成此书,因为此时出现了一段插曲,使康德改变了写作计画。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