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

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形而上学
  • 未来学
  • 哲学
  • 思想史
  • 知识论
  • 文化研究
  • 科技哲学
  • 社会理论
  • 学术著作
  • 未来展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是康德于1783年出版的一本小书。他撰写这本书的动机可以直接追溯到他于两年前出版的大部头着作《纯粹理性批判》。他经过十多年的沉思与酝酿,在1781年初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画时代的鉅着。尽管康德花了极长时间来构思《纯粹理性批判》,但他却是在年岁日增的压力下,于短短四、五个月内仓卒完稿。只是,这部着作篇幅太过庞大,所探讨的问题又极为复杂,还使用了不少新的名词与表述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根据康德自己的说法,《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离开了所有常走的道路、而走上一条我们无法立刻熟悉的新道路之着作」。可以说,他自己早已预见到《纯粹理性批判》不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而事实上,《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不久后,康德也确实感到有必要另写一部较为通俗的着作,来阐明《纯粹理性批判》之要义。因此,本书可说是康德为了使外行人理解其《纯粹理性批判》而特别撰写的一本书。

  在本书中,康德由存在于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与形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命题出发,去追溯使它们成为可能的条件。康德先一般性地追问: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学科分别追问:一、纯粹数学如何可能?二、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三、一般而言的形上学如何可能?四、作为学问的形上学如何可能?因此,他採用如下的论证策略:一、在已经成为学问的纯粹数学与纯粹自然科学中追溯使其中的先天综合命题(其实在性无可置疑)成为可能的条件;二、既然这些条件是所有先天综合命题之共同条件,它们也同时是形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命题之条件;三、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已经成为学问的纯粹数学与纯粹自然科学间接地为形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命题(其实在性不无可疑)背书,使形上学有可能成为学问。基本上,本书是按照分析法而撰写。除了〈前言〉与〈绪论〉之外,此书之主要构成部分是以「先验的主要问题」为题的三编:第一编回答「纯粹数学如何可能」,对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感性论〉;第二编回答「纯粹自然科如何可能」,对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分析论〉;第三编回答「一般而言的形上学如何可能」,对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最后附以「本《序论》底主要问题『作为学问的形上学如何可能?』之解答」一节。这种分析法是由具体到抽象,自然有利于较学与通俗化。再者,它是一种在既有的知识中发现其原则的方法,因此,也可说是一种「发现底方法」。

本书特色

  ◎  康德是近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思想精深宏大,不容忽视。
  ◎  本书是理解康德鉅作《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摘要性读本,也是探讨西方形上学问题的一部奠基之作。
  ◎  精确可读的康德着作中文译本不易求得,本译本是国家科学委员会「经典译註计画」之成果,也是当前中文世界最可靠的一部译本。

作者简介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于东普鲁士科尼希贝尔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于该城。他于1740年就读于科尼希贝尔格大学,1746年至1755年迫于生计而终止学业,担任家庭教师。1755年他在科尼希贝尔格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终止授课。在哲学方面,他继承启蒙哲学之传统,综合欧陆理性论与英国经验论,形成其批判哲学,开启从菲希特到黑格尔的德国理念论;就其原创力及影响力而言,诚为近代西方哲学家第一人。其主要着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道德底形上学》、《单在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未来形上学之序论》等。

译者简介

李明辉

  原籍台湾屏东,1953年出生于台北市。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及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昂大学进修,于1986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曾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目前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着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本)、《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德文本),译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康德的《通灵者之梦》、《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及《未来形上学之序论》。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提及书名的、内容详尽且风格严谨的图书简介。 --- 《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 导言:追溯思辨之源流,擘画知识之疆域 本书并非对既有形而上学体系的简单梳理或批判,而是一次深具前瞻性的思想探索,旨在为“未来形上学”这一新兴概念奠定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框架。我们试图超越传统形而上学——那个曾试图穷尽实在本质、追问“存在者之存在”的古老学科——的局限性,直面当代知识论、本体论与实践领域相互交织的复杂性。形而上学,作为对“何以为真”的终极追问,在科学范式、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面前,必须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重构。本书正是这场重构的序章。 第一部分:对既有形而上学范式的反思与解构 本书开篇,即对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几种核心形而上学传统进行审慎的回顾与解构。我们重点剖析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论”倾向,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及其对知识边界的划定,以及二十世纪初以来,在现象学、分析哲学对本体论的“祛魅”过程。 我们主张,传统形而上学常陷入两个核心陷阱:一是将“存在”视为一个单一、静止、可被完全把握的实体;二是过度依赖纯粹的先验直观,而未能充分回应经验世界中不断涌现的新实在(如复杂系统、信息结构、人工智能主体性等)。通过对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我们旨在为未来形而上学清空历史包袱,确立其作为一门“开放性、批判性、生成性”学科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未来形上学的理论基石:从“存在”到“出现”(Emergence) 未来的形而上学,必须从追问“什么是存在”(What is Being?)转向理解“如何成为存在”(How does Being happen?)。本书提出了“出现论”作为未来形上学的核心转向。出现论关注的不再是永恒不变的本质,而是系统在特定条件下,从低级结构中涌现出无法完全还原于其组成部分的、全新的实在层面。 我们深入探讨了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多层级本体论(Layered Ontology): 探讨物理层、化学层、生命层、认知层乃至社会文化层之间,如何形成既相互关联又相对自治的实在层次。形而上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各层级间的“涌现规则”与“约束条件”。 2. 过程性与关系性本体论(Process and Relational Ontology): 拒绝将实体视为孤立的原子,转而强调实在是由不断的生成、互动和关系建构而成。存在即过程,本质即关系。 3. 规范性与价值形而上学(Normative Metaphysics): 引入对“可能存在”与“应然存在”的形而上学反思,探讨价值、目的性如何在无目的的自然世界中“出现”,以及它们如何反过来规定了我们对实在的理解。 第三部分:技术驱动下的实在重塑与形而上学的介入点 当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对“何为实在”这一根本问题的挑战。未来形上学必须回应这些挑战: 1. 人工实在与数字本体论: 虚拟世界、算法结构、大数据模型,它们是否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实在性”?如果具有,其本体论地位如何?本书将构建一个分析框架,用于区分“模拟的实在”与“涌现的实在”。 2. 主体性与非人类中介(Non-human Agency): 当复杂的反馈回路和机器学习系统开始展现出“决策能力”时,我们如何界定主体性?形而上学必须扩展其对“行动者”的定义,以容纳技术中介的力量。 3. 时空经验的形而上学重构: 互联网、即时通信和量子计算对我们对时间同步性、空间界限的经验造成了深刻影响。本书考察了这些技术经验如何反过来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休谟、爱因斯坦乃至柏拉图对时空结构的洞察。 第四部分:方法论的革新:从思辨演绎到实验形上学 为使形而上学不沦为纯粹的语词游戏,未来形上学需要发展新的方法论。我们倡导一种融合了严密逻辑思辨、对新兴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复杂现象的经验性考察的综合路径。 1. 跨学科的本体论协商: 形而上学家不再是孤立的沉思者,而是必须与理论物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系统工程师进行深度的“本体论协商”,共同确立不同知识域共享或冲突的实在假设。 2. “假想的实在”的推演与检验: 借鉴科学哲学中的“思想实验”传统,但将目标指向对潜在存在模式的构建,并通过检验其与现有最精密的科学模型的一致性或兼容性来评估其合理性。 结论:走向开放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宣告一种“开放的形而上学”的诞生。它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将自身的任务定义为不断对“什么可能存在”进行提问,并对“我们如何理解存在”进行批判性审视。它既是对传统哲学的致敬,更是对尚未到来的知识形态的严肃预演。它要求我们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视角,去迎接那些即将以“学问”之姿态向我们涌现的未来实在。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译者前言
译者导论:《未来形上学序论》之成书始末及其与《纯粹理性批判》思想关联
凡例
康德着作缩写表
前言
绪论 论一切形上学知识之特点
《序论》底一般问题:形上学究竟是否可能?
《序论》底一般问题:来自纯粹理性的知识如何可能?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一编 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二编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先验的主要问题  第三编 一般而言的形上学如何可能?
本《序论》底普遍问题「作为学问的形上学如何可能?」之解答

附篇
论为使形上学实际成为学问而能做的事
在探讨《批判》之前就对它作评断的样例
建议先探讨《批判》再作评断
附录
哥廷根评论
哥塔评论
加尔维评论
加尔维致康德函
康德覆加尔维函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中译本导读:
一、《序论》之成书始末

《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Prole- 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以下简称《序论》)是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于1783年出版的一本小书。他撰写这本小书的动机可以直接追溯到他于两年前出版的大部头着作《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他于1770年发表其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与智思世界之形式与原则》(De mundi sensibilis atque intelligibilis forma et principiis)之后,经过长期的沉思与蕴酿,终于在1781年初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画时代的鉅着。尽管康德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来构思《纯粹理性批判》,但他却是在年岁日增的压力下,于短短四、五个月的时间内仓卒完稿 。这部着作之篇幅庞大(共856页),它所探讨的问题又极为复杂,而且康德在书中还使用了不少新的名词与表述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根据康德自己的说法,此书是「一部离开了所有常走的道路、而走上一条我们无法立刻熟悉的新道路之着作」 。职是之故,他自己早已预见到此书不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在此书第一版之〈前言〉中,他便承认:此书是为「学问之真正行家」所写,而「决无法适合于通俗的运用」 。

果然不出所料,此书出版之后,德国哲学界之反应颇为冷淡。在第一年(1781年)仅出现了两篇不具名的简短书评 。连康德极为看重的好友孟德尔颂(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对此书也毫无反应。康德在一封写于1781年5月11日以后的信中向他的学生黑尔兹(Marcus Herz, 1747-1803)诉苦说:「孟德尔颂先生将我的书搁在一旁,这使我极不愉快,但我希望:这种事不会老是发生。」 他甚至在1783年8月16日致孟德尔颂的信中直接表达了其失望之情:「〔……〕仅致力于探讨那座建筑〔按:指形上学〕之地基的《批判》〔按:指《纯粹理性批判》〕无法吸引您机敏的注意力,或是随即又使您的注意力移开,这令我极为遗憾〔……〕。」

有证据显示:就在《纯粹理性批判》刚出版不久,康德便已感到有必要另写一部较为通俗的着作,来阐明《纯粹理性批判》之要义。就在康德写给黑尔兹的上述信函中,康德于谈到《纯粹理性批判》时写道:「这种探究总会是困难的,因为它包含形上学之形上学,但我还是想到一个计画,按照这个计画,这种探究也能取得通俗性。但是在开头时,由于要清理地基,通俗性不会得到妥善的处理,尤其是因为这类知识之整体必须按其全部结构被展现出来。」 康德底同乡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 1730-1788)在1781年8月5日致函康德早年的学生赫德尔(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30)时也提到:「康德准备也为外行人编写其《批判》底一个通俗的摘要。」 六天之后(即8月11日),哈曼又在写给出版商哈特克诺赫(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1740-1789)的信中提到:「康德谈到其《批判》之一个具有通俗趣味的摘要。他答应为外行人编写这个摘要。」 同年8月18日康德曾致函哈特克诺赫,可惜这封信并未保存下来。但是11月19日哈特克诺赫回覆康德此函时表示:「如果《批判》之摘要已完成(这我并不怀疑),请将它寄给印过伟大着作的哈雷(Halle)印书商格隆内尔特(Grunert)。但一旦手稿寄出之后,恳请通知我。」 由此或许可以推断:康德于1781年8月18日在写给哈特克诺赫的信中可能提到了他为《纯粹理性批判》编写一个通俗摘要的计画,甚至已着手编写。其后,哈曼在1782年元月11日致函哈特克诺赫时又提到:「康德正在撰写道德底形上学──我不知道是为哪个出版社而写。他还想在接近复活节时写完他的小着作。」 这里所提到的「小着作」显然便是指《序论》一书。但康德并未如期完成此书,因为此时出现了一段插曲,使康德改变了写作计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智慧的迷宫中探索,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挑战。作者对于“未来形上学”的构想,让我看到了知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往往受到现有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的限制。而“形上学”,如果能以一种新的、更具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方式呈现,那么它将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我猜想,书中可能涉及对人工智能、量子力学、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哲学解读,并试图从中提炼出能够指导未来知识构建的普适性原则。它或许会探讨,当我们的技术能够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时,我们该如何理解“意识”本身?当宇宙的奥秘在量子层面展现出其不可思议的特性时,我们又该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在观?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未来感和前瞻性,它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学术范式的诞生,一种能够整合不同学科、触及最根本问题的崭新思考方式。对于渴望突破现有知识局限,探索人类智慧极限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不可错过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非凡的学术抱负和前瞻性的视野。作者似乎在尝试构建一个全新的哲学框架,用以理解并指导未来可能出现的、具有学问意义的形而上学研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古希腊的朴素唯物论,到中世纪的神学体系,再到近代科学的崛起,每一次认知的飞跃都伴随着对“形而上”问题的深刻反思。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个历史脉络中,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可能的前进方向。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哪些曾经被认为是形而上的问题,正逐渐显露出其可以被“学问化”的端倪。它或许会为我们揭示,如何从大数据、复杂系统、甚至宇宙的尺度上去重新审视“存在”的意义,如何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去理解“意识”的本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去思考那些最根本、最深刻的问题,并为我们指明了探索这些问题的未来路径。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似乎以一种超越时代的视角,审视着人类知识的演进轨迹,并大胆地预测了未来形而上学的可能形态。我尤其对书中探讨的“学问”的边界问题深感兴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有系统、有深度的“学问”,却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作者很可能在此书中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指出了未来学问发展的新方向,而形上学,作为对存在、实在、本质等终极问题的追问,无疑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再仅仅是哲学家的专属,而是可能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连接不同知识体系的桥梁。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会深入剖析当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探讨那些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类意识在理解这些奥秘中所处的独特位置。这本书仿佛在邀请我们一同踏上一场智识的探险,去发现那些潜藏在现实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与意义。

评分

读完此书,我深感作者的才华横溢与思想的深邃。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颇具哲学韵味,它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知识本质与未来形态的深刻探讨。“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这句话仿佛在宣告,我们正站在一个知识革新的十字路口。我一直在思考,随着人类探索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领域正从模糊的直觉、猜测,转变为可以被系统性研究、可以形成“学问”的范畴。而形上学,这个古老的哲学分支,是否也正面临着这样的转变?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形而上学将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从纯粹的思辨走向更具实证性、更可操作性的研究。它或许会探讨,如何在新的科学发现中寻找对“实在”的理解,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构建新的“存在”观念,又如何在技术爆炸的时代重新定义“知识”的边界。这本书就像一本思想的地图,为我们描绘出未来学术研究可能的新疆域,并鼓励我们勇敢地去探索那些尚未被触及的知识前沿。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极具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一切能作为学问而出现的未来形上学之序论”,这个标题本身就如同一个哲学命题,引发了我对未来知识形态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在思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学科界限变得模糊,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形上学”——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哲学分支,是否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成为我们探索未知、理解本质的工具?这本书的序论,我想定是对这一宏大命题的开端,它可能为我们勾勒出一种超越现有框架的知识体系的雏形。我期待它能像一本指南,指引我们如何去构建、去认识那些尚不存在,但未来必将成为我们认知疆域的“形而上”的知识。它或许会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知识”本身的定义,以及我们作为认知主体与宇宙万物之间的深刻联系。对于那些对哲学、科学前沿以及人类认知极限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一次对未来知识图景的深邃展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