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10)社会主义的想像

思想(10)社会主义的想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两百多年前,当欧洲的旧体制正在崩溃、「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逐渐成形之际,「自由、平等、博爱」三个理念一气呵成,凝聚体现了整个时代的向往。但历史演变弄人,这个口号所包容的一体社会理想,后来却分化崩离,蜕变成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套意识型态,彼此呈现水火之势。

  这套理念之所以分化,关键在于有一个庞大的、具决定性力量的历史结构──资本主义──必须面对,可是面对的方式却有两种迥异的可能。自由主义有条件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多数制度前提,而社会主义却相信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如今,经过了上百年的争斗,资本主义依然健在甚至益形壮大,不过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反而双双陷入危机:苏东的崩溃与中国的转向,说明了社会主义传统有先天性的盲点;而自由主义遭放任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鹊巢鸠佔,也显示自由主义的价值意识不够明确清晰。这两种政治传统有必要相互参考,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功过与动力,也重新整理「自由、平等、博爱」这套理念的现代含意。

  历史上,「社会民主主义」曾经特别有意识地想维持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后来遂演成资本主义体制之下实行多党民主、社会保障的福利国家。在西方,当苏东式国家社会主义结束之后,社会民主对某些残存的左派似乎是仅余的选项。在中国,近年也有人在唿吁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化为社会民主主义。即便在台湾,虽然多年以来视社会主义为禁忌,但只要统独这个鸡肋争议声势稍敛,便不乏有人想像社会民主或者「第三条路」。类此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去思考社会民主,也要思考整个社会主义传统、包括它对内与马克思主义、对外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因此,本期《思想》的「社会主义的想像」专辑,有着很重要的时机背景。张君劢学会延续已经解散的中国民主社会党香火,对社会民主自然关切,热心帮助本刊规划了这个专题。不过,社会主义所指不限于社会民主;在这个专辑的五篇文章之外,读者会发现,本期「曹天予与民主社会主义」栏下的三篇文章,以及陈信行先生对前期《思想》上陈明忠先生访谈的回应,也都直接介入了社会民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参照可能性等严肃议题。不难理解,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一天,社会主义就不会丧失存在的理由。问题是:它说得清楚自己存在的理由吗?分辨得出自己该以甚么形式存在吗?依据现实条件、但是又不为现实条件所侷限地回答这些问题,即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想像」。

  可以预期,既然涉及「社会主义」这样敏感的议题,各方对本期这些文章的反应会多采多姿、甚至难免激烈高亢。我们很欢迎大家参与讨论、相互攻错。但不容讳言,历来左派内部的争论──从马克思本人一直到今天的各路理论家──不时会陷入一种以「正确」自居、以「反动」诬人的窠臼,十分不健康。而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也往往以区分敌我为尚,少了一份包容心态与学习的欲望。本期陈信行先生对陈明忠先生的回应,虽然不惜以「毛派」这个引人侧目的头衔自许,却既不失对前辈的尊敬,又表现了对自己信念的坚持,这种兼顾尊重与原则的争论伦理,值得推许。我们自然还希望,社会主义之外的其他立场与意见,也愿意各抒己见,彼此参考和理解。

  必须指出,本期茨仁夏加和钱理群两位先生关于西藏问题的文章,以及许德发先生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处境的分析,都涉及了今年发生的事件,目前正在进行中,未来也还会有新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马国最近的「华人寄居论」风波,即为一例。)但在思想层面,两篇文章都涉及了国族认同以及包容差异这两项具有高度普世性的难题,值得台湾乃至于整个华人世界参考。

  最后,身为编辑,我们要强调,「拓展视野」是本刊的夙愿。在这个意义上,陈相因小姐纪念索忍尼辛、单德兴先生访问哈金、廖美小姐从两个面向呈现戏剧史的发展轨迹、以及林浊水先生挖掘奚淞画作中「时间」与「平淡」两项旨趣,均帮助本刊开拓了一些此前较为疏忽的面向,让所谓的「思想」不以观念的逻辑论述为限,反而延伸到其他形式、媒介的呈现、深入到更为细致敏感的艺术与文学世界,取得丰富的内涵与表现。我们盼望类似的扩展延伸,能够继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茨仁夏家 西藏问题答客问
钱理群 尊重差异,尊重西藏  
许德发 马来西亚:原地主义与华人的「承认之斗争」
陈相因 时代的考验:回顾与评论索忍尼辛

思想访谈
单德兴 辞海中的好兵:哈金访谈录

思想剧场
廖美 爱尔兰的戏剧、剧场与剧作家
走上戏剧的时光隧道
戏剧作为心灵之镜

社会主义的想像
杨伟中 在「社会民主」以外: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历史的笔记
傅可畅 「民主社会主义」讨论的现代中国背景
万毓泽 从社会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
吕建德 民主社会主义是东亚的选项吗?:以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福利体系为例
石之瑜 民主与社会主义不在台湾或大陆?

曹天予与民主社会主义
孙善豪 甚么是社会主义?
冯建三 到底谁雇用谁?
钱永祥 社会主义如何参考自由主义:读曹天予

讨论与回应
陈信行 一个台湾人的毛派之路:回应「新民主主义者」陈明忠先生 
林浊水 奚淞画中的时间性和道艺合一的策略

书评书序
冯品佳 亚裔美国研究的新舆图与新典范:评单德兴《越界与创新》
郝志东 走向民主与和谐:澳门、台湾与大陆

图书序言

在「社会民主」以外: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历史的笔记
杨伟中


1990年代前期,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似乎势不可挡,苏联东欧斯大林主义政权的崩解,让柴契尔主义的名言「别无选择」(There Is No Alternative,TINA)看起来难以动摇。历史已然终结,资本主义已经取胜,谁还想探索更平等、更民主的社会经济体系实现的可能性,大概不是被视为「脱离现实」,就是「死守教条」。

何以谈「社会民主」?-新自由主义之外可有替代方案?

不过,人类进行政治辩论、展开社会行动的历史并未终结。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带来的贫富鸿沟扩大、民主与社会权利的倒退、生态破坏等恶果,越来越引起非议。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正是在这一天,墨西哥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发动了武装反抗,这是全球范围内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第一个影响重大的反抗行动。

另一方面,从1980年代以来,由于工会组织率减少和罢工低落等原因,许多专家学者们断言︰「工人阶级」已经是个过去的事物,它已因全球化、弹性化和碎片化而瘫痪、瓦解。在工运传统断裂,阶级运动微弱的台湾,这样的见解更为普遍。不过,也正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这样的断言似乎有所动摇。从欧陆、拉美、东亚,甚至是北美,工人运动有了复甦的兆头,其中95年法国和97年韩国的大罢工,以及巴西战斗性的工人运动,尤其受到瞩目,知名的工人运动家和研究者基姆.穆迪(Kim Moody)便以「新工会主义」或是「社会运动工会主义」称唿这股潮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主流舆论(如《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便开始担忧大众转向反对全球化。1999年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会议场外,展开了大规模而多元的抗议,更是重要的转折点︰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质疑与反抗,不再侷限在某个国家、某个领域,或少数激进学者脑中,而成为跨国、跨社运领域的群众性力量,知识界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唿声也来自不同立场、不同流派的学者。

重要的是,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力量,不仅仅停留在批判;相反,有各种各样正面的替代方案提了出来。抵抗运动的重要集会「世界社会论坛」,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它的主要口号正是「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知名批判者,曾任ATTAC 法国支部副主席的苏珊.乔治(Susan George)提出「有数千种选择」(There Are Thousands of Alternatives,TATA),来与柴契尔夫人的TINA相对抗。

在诸多不同的新自由主义的替代方案中,「社会民主」始终是重要的选项。在那些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被完全取代、不赞成革命道路的人当中,有部份人认为某种「社会民主」模式(传统凯恩斯主义、第三条道路或是全球层面的社会民主等),依旧值得追求。一个较新近的例子是去年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之后,伦敦政经学院教授罗伯特.韦德(Robert Wade)撰写〈金融危机︰破裂的泡沫,磨损的模式〉一文,在分析了危机的来龙去脉、影响及代价后,他认为危机后或许能促使新自由主义共识的转向,更加重视政府在管理市场中的角色,而这种对市场的管制需要通过具有「社会民主愿景」的政治过程来达成。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