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中英对照∕ 幽梦影

林语堂中英对照∕ 幽梦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林语堂
  • 幽梦影
  • 中英对照
  • 散文
  • 文学
  • 经典
  • 文化
  • 翻译
  • 中国现代文学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林语堂英译着作
古典诗词散文精选,深入体悟华文视野亘古智慧

◎系列缘起──关于林语堂与英译作品

  本系列书各篇均为林语堂先生自中国古典典籍与小品中选辑菁华,进行英文译介,在国名家作品对照林语堂的英文名译,可谓珠联璧合。语堂先生曾在《古文小品译英》(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序文说:「我所喜欢的文章…,那些对我有无形影响的老朋友,他们表达的情意真的是历久弥新而又令人惊喜。我挑选的自然是最好的文章,是我诵读之后不能忘怀,并使我有所了悟的文章。不能引起我心灵共鸣的文章我是不翻译的。」又说:「翻译是很微妙的工作。唯有能够和作者情意相通的译者才能翻译得好。因为译者实际上是以另外一种语言文字替作者发言,如果两者不像是老朋友一样,这怎么能办得到?」语堂先生期望借由他的译文,传达其阅读的激动心情,与读者共同分享阅读中国古籍经典的惊喜与欢愉。

  三○年代的中国,因为林语堂先生提倡明清小品,风气所趋,坊间一时复印了许多公安、竟陵诸子或他们之后的小品作家的文集和选集。1937年林语堂先生撰写《生活的艺术》时,把《幽梦影》的一部份译成英文,收入书内。《生活的艺术》一书在海外畅销,《幽梦影》也得到许多的外国读者。1960年,语堂先生编译之《古文小品译英》一书在美国出版,书中将《幽梦影》的许多批註也英译了出来,他自己偶尔也加以批註。本书由黎明先生秉承林语堂先生的遗志所编校,书中有关中国古代事物,非加详细解释不易为外国人了解的部份,语堂先生皆予以翻译,并且根据原书内容性质分为六类,以便读者阅读。数十年间,语堂先生孜孜不倦地推介《幽梦影》这部书,我们可以想见其对《幽梦影》的喜爱。

  张潮是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历不少风雨,其论花鸟虫鱼、湖光山色、人情世故,一派至情至性、优雅豁达,广受后代多位文人雅士的好评。从张潮作品中,我们得以窥见其议论人生风景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林语堂(英译)

  清光绪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县。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钖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教授,厦大文学院院长、南洋大学校长、中国笔会会长。于三十年代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开创了幽默与性灵文学的文风,同一时期,发明中文的「上下形检字法」,在四十年代据以发明,创制中文打字机,一九七二年并用以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六日逝世于香港。

  着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书,并将孔孟老庄哲学与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成书,共六十余种,多数译为几种或十数种文字,畅销国际,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编校者简介

黎明

  国立中山大学文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曾任联合国秘书处翻译专员、香港政府新闻处处长、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着述有:《中国文学史》(英文本)、《风暴十年》(英文本编译)、并与林太乙女士合纂《最新林语堂汉英词典》。

《古韵新声: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回响》 一、引言: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古韵新声: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回响》并非旨在对某一特定译本或对照读物进行评述,而是聚焦于中国古典文学精髓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阐释与创新。我们深知,古典文学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其源头深远,流经千年,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然而,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如何让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引发新一代读者的共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书将以一种跨学科、多维度的视角,探讨古典文学如何穿越时空的限制,以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新的媒介,继续在现代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个单一文本的翻译技巧,而是整体的文化挪用与再创造过程。 二、古典文学的价值重估:在现代性中寻找根基 中国古典文学,从《诗经》、《楚辞》的源头,到唐诗宋词的巅峰,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的世俗化,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精神图谱。在现代性思潮的冲击下,我们曾一度面临“打倒孔家店”的文化断裂危机。然而,随着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重新审视,古典文学的价值正被重新发掘。 2.1 哲思的永恒性: 庄子的逍遥、老子的无为、禅宗的空灵,这些思想精华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过时。本书将分析这些哲学观念如何在当代社会焦虑、环境伦理、个人自由等议题中找到新的投射点。例如,庄子的“齐物论”对当下信息茧房现象的隐喻,以及“道法自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先声呼应。 2.2 审美情趣的回归: 雅致、含蓄、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在充斥着直白和即时满足的现代消费文化中,对古典美学的回归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慢”艺术。我们将探讨唐诗中对自然瞬间的捕捉、宋词中对幽微情感的渲染,如何启发当代艺术设计、音乐创作乃至生活方式的选择。 2.3 叙事模式的启发: 《红楼梦》的复杂人物关系网、《三国演义》的权谋博弈、《聊斋志异》的奇幻想象,这些成熟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技巧,至今仍是文学、影视、动漫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本书将剖析这些叙事母题如何被解构并重构,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三、现代转译的艺术与挑战:语境的架设 古典文本的“可读性”是其生命力延续的关键。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必须能够“说话”,即使其语言是几百年前的文言。现代译介和阐释工作,实质上是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3.1 语言的张力与平衡: 探讨如何处理文言与白话、意译与直译之间的复杂关系。优秀的现代阐释者必须具备双重能力:既能深入理解古典语境的精微之处,又能找到现代读者能够感知的、准确的情感对应词汇。本书将分析不同时代对同一经典文本的译本变化,展示语言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演进。 3.2 文化负载词的破译: 古典文本中充斥着大量具有特定文化指涉的词汇,如“簪”、“笏”、“青梅竹马”等。如何将这些词语的文化重量传递给不熟悉中国古代生活背景的读者,而不至于陷入冗长的注释泥潭,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们考察一些成功的现代转译案例,如何通过巧妙的比喻、情境的再现,实现文化负载词的“无痛植入”。 3.3 媒介的革新: 从印刷品到数字互动界面,古典文学的传播载体不断更新。数字人文的兴起,使得文本分析不再局限于纸面。本书将关注那些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交互小说等新技术手段,重构古典场景和体验的创新项目,探讨这些技术如何“激活”静态的文字。 四、当代视野下的古典重读:批判与对话 任何文本的阐释都逃不脱阐释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代读者带着现代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去审视古典,必然会产生对话、修正甚至批判。 4.1 性别视角的重塑: 传统文学中对女性的描摹,如“红颜薄命”、“贤妻良母”的刻板印象,在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下,受到了严格的审视。本书将选取若干经典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区分作者的时代局限性与文本中闪现的个体光芒,以更复杂、更人性的方式重新理解这些角色。 4.2 权力与阶级的解构: 古典文学往往是士大夫阶层的话语体系。现代读者关注社会正义和底层叙事。我们将探讨,如何在阅读那些描绘宫廷、官场、士族生活的作品时,挖掘出被主流叙事所压抑的声音和细节,实现古典文本的“去精英化”阅读。 4.3 跨文化互鉴中的反思: 当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时,它也成为了他者观察中国的窗口。了解国际社会如何解读和挪用我们的古典文本,有助于我们反思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 五、结语:让古典成为活的传统 《古韵新声》的目的,是倡导一种积极、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古典文学阅读态度。我们追求的不是僵硬的“国学复古”,而是让古典的智慧与精神力量,成为滋养现代人精神成长的“活的传统”。通过深入研究古典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各种“回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从何处来,以及我们向何处去。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新版推荐序  张晓风
新版推荐序  马健君
新版导读    钟怡雯
初版编校序  黎  明
人生    Human Life
品格    Personal Character
妇女与朋友  Women and Friends
宇宙万物    Nature
房屋于家庭  The House and Home
读书与文学  Reading and Literature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学贯中西,百年一人
兼具「君子」与「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之美的林语堂

作家  张晓风

  在中国,在古代,如果你要赞美一个人(哦,所谓人,指的当然是男人),用的字眼可以很简单,你称他为「君子」就可以了。君子怎么解释呢?它意指一种受过完整教育,品德优美,宅心仁厚,不与人争却又颇有担当的人。然而,「君子不器」,由于他的养成教育极好,所以他不适合作一个职业卖面包的人或制车轮的人,他不投入实务的有价的操作,他该作的事是社会的精神导师,擘画十年或二十年后国族该有的走向。

  在西方,在中古之后,如果你要赞美一个人(哦,抱歉,此处所指的人仍是男人),该用的字眼应该是Renaissance man,我姑译为「文艺复兴人物」。此词的意旨和「君子」大致类同。例如,两者皆同样博雅多礼,同样自期自许以天下为己任,但后者却多了些务实的本领,有点像孔子说的「多能鄙事」。不过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竟不免十分抱歉的先加一句「吾少贱,故……」。由于年轻时候卑微贫苦,孔子学会一些杂七八拉的技能,究竟是哪些技能?孔子没说,想来其中有些是不登大雅的,例如煮饭。Renaissance man却不一样,他们是「吾少贵(他们皆是识字的贵族),故多能伎艺」,这些伎艺包括儒家的音乐、射击(或剑术)、驾驶、数学,以及儒家所没有的现代天文地理知识,以及娴于航海或机械的种种本事,算来「文艺复兴人」应该是一种「极优良人种」。

  我所知道的林语堂先生其实就是很难得的兼具有「君子」和「文艺复兴人物」之长的人。前者比后者多一份优游园林的隐逸雅致,后者比前者多几分新时代男儿的彗黠矫健。

  林语堂先生是民前出生的人,算起他的身分是既贫贱又富贵。他是福建漳州人,家住山区。那一带原是穷地方,却山清水秀。他的父亲是一间小教会的牧师,薪资有限,但因教会和洋学堂有关系,林语堂因而拥有极好的教育资源。林氏自小颖悟,再加上环境关系,使得他的英语能力无人能敌。林氏启蒙之际,在那个时代,多少要熟读一些经书,所以他也就很自然的学涉中西。林氏后来又留了美、留了德,并且取得语言学方面的博士学位,但那头衔和他一生的风云际会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他的一生和什么有关呢?譬如说,他是个健康愉悦的男孩,且是个极佳的短跑选手,这一项后来被他妻子视为优点(她曾在运动场上见过他的风姿),因而愿意「下嫁」。妻子的廖氏家族非常富有,对林氏的前半生极有助益。

  林氏的另一贵人是胡适,他曾「偷助」林氏一千银元(若干年后,林氏知情归还)。胡之所以助林,表面看是胡的侠气,其实也是林氏来自家人之爱的少年意气风发,令人爱重。

  林氏的真本领是写作,中文的以及英文的。

  此外,林氏懂得向中国人推销西式「幽默」,并且向西方人推销中国的放达疏淡。在那个年代谈幽默,喊打的人其实不少。一般思想亲共的人哪能容得你一杯咖啡一块蛋糕,并且言笑宴宴来论「幽默」呢?他们希望你「廿四小时都在为人民服务」。至于真正的人民是不是「被服务了」或「被残害了」,那才是天知道。林氏的书多年来一直都是老共辖区内的禁书,但林氏向美国外销中国文化这一部份却极为成功。林氏的英文着作分三种,其一是创作,如《生活的艺术》。其二是改写,如短篇小说,其中〈碾玉观音〉一篇有极好的新诠释,把个无聊的鬼故事,写成了经典爱情。 后来姚一苇教授所编的〈碾玉观音〉,剧本就是承袭林氏了不起的新诠(而不是採用明人重述的宋人平话)。其三是中翻英的翻译,如张潮的《幽梦影》。三者皆是才子作,各有胜境。

  林氏是少数靠一枝笔而活下来的文人。更奇怪的是他的「笔润」来自美金,这大概是中国五千年来没有的事。后来的美华作家如汤婷婷或谭恩美也曾畅销一时,但她们毕竟是华裔美人。最近写文革故事的哈金当然也算一员勐将,但还差林氏一截。林氏着作又多又好又极富使命感,百年之内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缔造的光荣纪录。

  可是,林氏晚年为了想制作一架中文打字机而耗尽心血和金钱,机器终于做出来了,却因没人肯生产而成废物。林氏和「文艺复兴人物」一般,是自认有能力驾驭机械的人。林氏当年为之疯狂投入的那一搏,其中种种艰辛,在电脑时代轻易就解决了。四十年前已谢世的林氏,如能看到电脑中文打字之便捷,恐怕不免为自己浪掷的时间而叹息吧!

  不过,以他的的性格而论,他大概也是「终不悔」的。

  林氏安息在阳明山腰的故宅庭园?,面对着他生平最深爱的观音山夕照。人世无常,什么都会过去,书,也许是比较接近永恆的一种存在。在作者离世许久之后,仍继续发言。

  欣闻正中书局刊印林先生所译英文书八种,并且是中英对照的,故欣为之序。

  古知孔子,现代则知林语堂

马健君
东吴大学英文系副教授暨林语堂故居执行长

  很多人都说,一个人如果中文不好,英文一定也学得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我多年英文教学的经验,发现如果学生中文程度不好,他们在英文学习上也会面临很多问题,不若其他中文程度佳的同学。反观英文能力好的学生,中文程度也一定具备相当的能力,因为他对中文的高度理解加强了他的外语吸收与理解能力,使得他的外语得以运用自如。我们所熟知的林语堂先生便是箇中的佼佼者。

  林语堂先生一生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写作上的成就;但他许多有关于翻译的文章,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中西兼修的背景,使他的翻译功力除了文字意境上的传递,更富有人文精神方面的诸多挹注。借着文字,他将华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中细微之处,点点滴滴地传达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其中巧妙之处,进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彩。如此珍贵的文化资产,是我们身为华人的幸福与骄傲。

  在这次正中书局重新再版林语堂先生的八本译着中,有一本重要的着作《孔子的智慧》。一般西方读者对于孔子的了解,大多来自《论语》一书,以为孔子只是个满口格言的智者。彷彿要为孔子「验明正身」,林语堂先生翻译《论语》时,他不逐字逐句消极翻译,而是把原着内容重新分门别类,分成「孔子的生平」、「中庸」、「孔子的格言」、「儒家社会秩序三论」、「论教育」、「论音乐」以及「孟子」等等,从《四书》、《五经》以及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等书籍,以英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使西方读者能够经由各种面向来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的哲思。这种译法,既能抓住原文的形式与精髓,又能让西方读者容易理解,知道孔子与儒家思想是如何深入华人人文世界。

  《老子的智慧》,也就是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他以深厚且渊博的国学背景,运用道地的英文,汲取中文文字间微妙的语意,忠实传达《道德经》的精神,译文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且贴切流畅,使人阅读容易且印象深刻。

  林语堂先生的翻译中有创作,创作中有翻译。他特别摘选一些为读者所熟悉且别有幽默、风趣的文章,精心编辑成《苏东坡诗文选》、《幽梦影》、《不亦快哉》、《西湖七月半》、《扬州瘦马》以及《板桥家书》等书,把苏东坡、张潮、金圣叹、郑板桥等这些才华洋溢、乐享生活且旷达的文人介绍出来,使中文读者借其生花妙笔的英文书写,增加学习英文的兴趣;而西方读者,则能透彻准确地理解原文,体会中华文化的优美与价值。无怪乎许多外国人在提到中国的文学与思想时,每每会以「古知孔子,现代则知林语堂」这句话作为概括。由此可以想见林语堂先生对沟通文化以及增进国际视听的影响力。

  反观现在,随着科技网路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影响之下,英语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同时,也随着中国大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华文世界人口增加速度高居全球之冠等因素,中文成为全世界仅次于英文的第二大使用语文。逢此时刻,林先生这几本书的再版,更具意义。希望能有更多的中文以及英文老师把它们作为教材,让我们的孩子除了提高中英文能力之外,也更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元并且引以为荣。
 
导读

安身立命的性灵之书

钟怡雯
元智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 作家

  张潮具有多重身份,是诗人、词人,亦以刻书家传世,流传的着作其实颇丰,然而,除了研究者,大概没有人会读《虞初新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饮中八仙令》、《鹿?花馆诗?》,或者《檀几丛书》、《昭代丛书》之类的刻印作品,惟《幽梦影》因为林语堂,因为贴近生活,最广为人知。这同时意味着,张潮最为人所熟悉的,是他那套以经史子集为底,浸透了传统中国文人教养的生活观。

  我读初二时,从老师那里得到一本汉京版的王名称校本,似懂非懂,竟然也读得有滋有味。这本书为一个成长在赤道的文学少女,开启了古典文学之门,让我得以窥见庞大幽深的中国文化,穷一生也难以穷尽的深宫大院。传统中国文人自小涵养于国学,随手拈来皆学问,用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话来讲,他们是有教养的世代;至于我,出生于一个连文学教养都说不上的工人家庭,这本书遂只能成为「典范的追求」。

  《幽梦影》语录体条列式的随兴形式,适合在上下课候车的零碎时间阅读,翻到哪里读哪里,读完之后尽可以在摇摆的校车里慢慢发呆,回味,咀嚼。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浅白」文言文,恰好让一个没什么古典文学基础的中学生可以独自揣摩,随进入一个遥远而美好的时空,得以暂时抽离现实,乃因此生出难以言喻的,孤独的快乐。

  如今回想,《幽梦影》的吸引力或许来自距离的美感。它展示了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品味,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借着张潮的眼睛,让我发现琐碎生活竟然如此不凡,月亮、石头或一棵树,云霞、蝴蝶或花鸟,这些寻常之物,在作者静观、内省,经过个人的体悟之后,成了足以流传的生命学问。

  张潮正好生于清代,中国传统学术总结之时,这本书的体验和学问因此亦带有总结性质。他的一家之言,乃是以中国学问为底,收束到个人性情里头再放出来的,个人风格强烈的生命哲学,绝非单纯的知识。所以周作人说此书「是那样的旧,又是这样的新」。旧是指张潮学问的来源,新则是五四大力提倡的个人主义。这种既新又旧的生命情调同时也属于林语堂,所以林语堂喜欢张潮。

  林语堂曾创办《人间世》、《论语》、《宇宙风》,提借散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生活的艺术》流露的名士派风格,这些特质都承张潮「闲适哲学」是一脉;林语堂以软性笔调介绍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民族性、男人与女人,这种「抒情哲学」亦颇类张潮:在抒情与论述之间,夹叙夹议,充满情趣,仰赖的完全是作者个人的魅力。张潮「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石庞〈幽梦影序〉)」,林语堂则提倡幽默,同时亦深得风流精髓。

  林语堂曾说《幽梦影》是文人的格言,显然他认为张潮极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特质,因此「数十年间孜孜不倦地推介《幽梦影》这部书」(见黎明编校序),翻译此书,让西方世界见识中国文化。两人相交于不同的时空,却同样具有「纯粹的生活」,那是明朝文人最重视的「性灵」,一种清洁、透明而单纯的性情质地。作为基督徒的林语堂曾经说,《圣经》让他向往「清洁的生活、纯粹的生活、单纯的生活、有用的生活」。《幽梦影》之于林语堂,则有如中国版的《圣经》,是那样的有用又无用,那样的能够让人在浊世里安身立命。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林语堂中英对照∕ 幽梦影》这本书,仅仅是瞥见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对美好文字的渴望。林语堂先生,这位以其随和、幽默和深刻洞察力而闻名的学者,总能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我虽未曾深入品读,但“幽梦影”这几个字,已然在我心中描绘出一番景致:或许是黄昏时分,窗前洒落的斑驳光影;或许是内心深处,那些不经意间泛起的,如梦似幻的情绪。它似乎在诉说,人生中那些稍纵即逝却又铭心刻骨的时刻,如同电影画面般,留下了浅浅的印记。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温暖的力量,能够抚慰人心,也能启迪智慧。他对于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将两者融会贯通的能力,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而这本书的中英对照格式,更是让我倍感欣喜。这意味着我能更直接地体会林语堂先生原文的韵味,同时也能通过翻译,加深对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我满怀期待地想要在这本书中,寻觅那些关于人生真谛的涓涓细流,那些关于文化碰撞的有趣见闻,以及那些能够点亮我生活,给我带来一份宁静与豁达的深刻思考。

评分

当我注意到《林语堂中英对照∕ 幽梦影》这本书时,一种久违的阅读冲动便油然而生。我素来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同时又不失趣味性的著作情有独钟,而林语堂先生的名字,早已是这方面品质的保证。虽然我暂时未能详尽解读此书的篇章,但仅凭书名“幽梦影”所营造出的氛围,便足以让我心生向往。它暗示着一种对生命短暂、情感易逝的哲学体味,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美好与诗意。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总能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探讨严肃的人生议题,他的学识渊博,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将智慧融入寻常话语,让读者在捧腹大笑或会心一笑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中英对照的呈现方式,对我而言,更是一大福音。这意味着我可以在欣赏中文流畅表达的同时,也能一窥英文原文的风貌,从而更立体地理解林语堂先生的思想表达方式,甚至体会到不同语言在传达同一思想时可能产生的微妙差异。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那些关于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乃至东西方文化之间共通点的深刻见解,能够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滋养,让我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林语堂中英对照∕ 幽梦影》,便被那温润的纸张和雅致的排版所吸引。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感悟。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其中具体内容,但单凭这书名,便能想象其中定然是汇聚了先生游走中西、参悟人生的智慧结晶。他对“幽梦”二字的选取,已经勾勒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意境,仿佛一场醒来仍留有余韵的梦境,引人无限遐思。而“幽梦影”这三个字,更像是对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深刻触动心灵的瞬间的一种诗意记录。林语堂先生以其特有的幽默、达观和深刻,将东方哲学与西方思想巧妙融合,他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抚慰人心,启发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邂逅那些关于人生哲理的闪光点,那些关于文化碰撞的有趣观察,以及那些关于生活艺术的细腻描绘。中英对照的形式,更是为我这样的读者打开了一扇窗,能够直接领略原文的韵味,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也能在翻译中对照理解,加深体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林语堂中英对照∕ 幽梦影》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林语堂先生,这位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的大家,他的作品总是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解构生活的琐碎,升华至哲学的境界,同时又不失其特有的幽默感。我尚未深入翻阅,但“幽梦影”三个字,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也许是深夜独坐,一杯清茶,伴随着回忆而生的缥缈思绪;也许是人生旅途中的某个瞬间,那些似梦非梦,却烙印深刻的片段。它仿佛在诉说着,人生诸多美好的时刻,如同梦境般短暂,又如同投影般,在心底留下淡淡的痕迹。林语堂先生擅长将深邃的思想融入日常的观察,他的文字,如同老友般亲切,却又饱含哲理。而这本书的中英对照形式,则更是让我倍感期待。我深信,能够直接接触到林语堂先生原文的表达,再对照着精妙的中文翻译,定能使我对他的思想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体味生命之美的文字。

评分

当我看到《林语堂中英对照∕ 幽梦影》这本书时,我的阅读兴趣立刻被点燃了。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向来以其深厚的学养、睿智的观察和独特的幽默感著称,他总能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探讨最深刻的人生哲理。尽管我还未曾细读此书,但“幽梦影”这个书名,已经让我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它勾勒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是对人生中那些稍纵即逝却又意味深长的片段的描绘。那些美好的,又或许是带有一丝忧伤的,如梦似幻的瞬间,被凝固在了文字之中。中英对照的形式,更是让我欣喜不已。这意味着我不仅能够沉浸在林语堂先生中文文字的魅力中,还能有机会对照英文原文,感受他思想的细微之处,以及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精妙之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发现那些关于生活智慧的闪光点,那些关于东方哲学与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见解,以及那些能够引起我共鸣的人生感悟。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等待我去探索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