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学术思想,胡适此本着述,直接点出中国先秦思想的经纬。他首先採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为先秦思想注入更精辟独绝的分析。蔡元培更以「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此书为有别于他种,是「第一部新的哲学史」。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近代着名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之ㄧ。曾就读康乃尔大学,后转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于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等深入研究,博学多闻。历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第一篇导言
第二篇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第二章那时代的思潮
第三篇老子
第四篇孔子
第一章孔子略传
第二章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易
第四章正名主义
第五章一以贯之
第五篇孔门弟子
第六篇墨子
第一章墨子略传
第二章墨子的哲学方法
第三章三表法
第四章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杨朱
第八篇别墨
第一章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论辩
第四章惠施
第五章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六章墨学结论
第九篇庄子
第一章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第一章大学与中庸
第二章孟子
第十一篇荀子
第一章荀子
第二章天与性
第三章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二篇古代哲学之终局
第一章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第二章所谓法家
第三章古代哲学之中绝
附录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初拿到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略带忐忑的心情,毕竟哲学史这个范畴的庞杂程度,往往让初学者望而生畏。但这本书一上手,就给了我一种意想不到的亲切感。它并没有上来就抛出艰深的术语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循序渐进地引领我走入中国古代思想的殿堂。开篇的部分,对于早期思想的梳理,比如那些关于天地初开、万物生成的朴素观念,以及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勃兴,作者的叙述是如此清晰流畅,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不同学派时,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观点,更侧重于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历史动因,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与碰撞。比如,在解读儒道两家时,我不再觉得只是简单的“仁”与“无为”之别,而是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对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安顿人生提供了不同的解答,这种深度挖掘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宏观、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的笔触兼具学者的严谨和散文的灵动。他不会为了追求学术上的完美而牺牲可读性,相反,他总能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恰当的引文,将复杂的问题阐释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喜欢他在分析哲学思潮的演变时,那种历史纵深感和逻辑连贯性。他不会将各个时期的哲学割裂开来,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示思想发展的脉络。比如,在讲到魏晋玄学时,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清谈”的表面,而是挖掘了其背后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传统儒家规范的某种反思。这种对思想的“溯源”和“演变”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是如何在不断的对话、批判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面貌。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沉思作者提出的某些论点。他对于中国哲学“人本”特质的强调,以及这种特质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深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于西方哲学那种偏重本体论或认识论的传统,中国哲学似乎始终围绕着“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这样的根本问题展开,并且将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善于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言行中提炼出哲学思想的精髓,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鲜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宋明理学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对佛道的模仿或回应,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时代精神,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他对“理”的探讨,从宇宙本体到伦理道德,层层递进,让我对其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它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中一种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对数千年哲学演变的描绘,展现了中国思想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社会变革时的强大适应性和创新能力。我特别喜欢他关于“道”的探讨,这个概念贯穿了中国哲学的始终,却又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从老子的自然之“道”,到孔子的伦理之“道”,再到宋明理学的本体之“道”,作者层层深入,让我看到了这个核心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沉淀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他分析的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强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哲学对现实世界和个体实践的深切关注,这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思想特质,正是中国哲学独特魅力所在,也让我对未来如何理解和应用中国传统智慧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阅读此书的体验,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作者在梳理中国哲学史上众多的思想流派时,展现出了一种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准的辨析能力。他能够在一个宏大的框架下,抓住不同流派的核心特征,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哲学史上的争议性问题时,所持的审慎态度和开放性。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例如,在探讨法家思想的兴衰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暴政”的代名词,而是分析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统一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看到了思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