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一生只能念一本书,
毫无疑问,你就该选择阅读《论语》。
宋朝宰相赵普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也说,他以半部《论语》创王品。《论语》对年轻人与老年人、对平凡人与大学者,都是必读与必须不断重读的经典。
被誉为「传统文化的传道者」、「台湾的于丹」的傅佩荣,继解读老子、孟子之后,为你解读经典中的经典——论语,这是梳理《论语》最好的版本。
《论语》,居经典中的经典地位。不但古代的从政者,将之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法宝;近年来,许多企业领导者,将之运用在公司治理与企业文化上,也获得极大的成效。
本书是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解读经典」系列第三部,全书共分为二十篇,从原典到白话翻译,到融入现代生活的实例,与其他解读《论语》最大的不同是,作者以累积二十余年的研究心得,提出「人能弘道」的观点,孔子和儒家都主张入世,「道」是指人生理想,与人有关,强调实践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而不在于道;即使没有学问或智慧,只要真诚,就可以发现内心向善的要求,走上人生正路,进而使天下人都步上善的途径。
读者因此能在这样的引领下,「与孔子为友,以孔子为师」,亲炙孔子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精髓。
作者简介
傅佩荣
民国39年生,上海市人。
台大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教授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曾获颁教育部教学特优奖、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民生报》评选校园热门教授等奖项,另外在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他的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曾获国家文艺奖与中正文化奖。着作甚丰,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着有:《人性向善》、《究竟真实》、《宇宙的舞者》、《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莱顿》、《珍惜情缘》、《转进人生顶峰》、《哲学与人生》、《釐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慧的高峰》、《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以上为天下文化出版)、《柏拉图》、《中西十大哲学家》、《新世纪的心灵安顿》、《论语解读》等八十余种,以及有声书系列《论语解读CD版》、《老子解读CD版》、《孟子解读CD版》等(由好好好家庭教育文教基金会出版)等。
自序 人能弘道
前言 超越时空,了解孔子
学而篇 第一
为政篇 第二
八佾篇 第三
里仁篇 第四
公冶长篇 第五
雍也篇 第六
述而篇 第七
泰伯篇 第八
子罕篇 第九
乡党篇 第十
先进篇 第十一
颜渊篇 第十二
子路篇 第十三
宪问篇 第十四
卫灵公篇 第十五
季氏篇 第十六
阳货篇 第十七
微子篇 第十八
子张篇 第十九
尧曰篇 第二十
前言
超越时空,了解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西方学者称为人类历史上「四大圣哲」之一。四大圣哲即: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因为这些人都像是分水岭,他们一出现,所有的人都以他们为标竿,在各自的文化传统里发展延伸下去,进而影响了整个人类。
孔子身处春秋时代,一生的遭遇并不顺遂,从事业功绩方面来看,做官的时间也很短,能达到这样的地位与成就,在当时是难以想像的。读其书先要知其人,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就要超越现在的时空,回到古代,知道他的生平背景。
出生于礼崩乐坏的乱世
中国古代有夏、商、周三代,周又分为西周、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情况,所以史学上称为「先秦时期」。
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年至四七九年)是春秋时代(西元前七二二年至四八一年)的人,在春秋末期去世,这段时期被称为「乱世」。当时的诸侯各自为政,礼崩乐坏日趋严重,在上位者不守礼、百姓不守法、臣弒君、子弒父的情况层出不穷,整个国家的秩序和社会伦理,眼看就要瓦解和崩溃。此时的孔子,怀着使命感上场了。
孔子的祖先原是商朝王室,周朝取代之后,就将商朝后裔封于宋国。孔子的祖先后来遭到迫害而迁居到鲁国,孔子是家族到鲁国之后的第六代。
商朝重视鬼神的祭祀,周朝则重视人文的发展,因此文化的表现更灿烂,文明的开发远超过商朝,孔子很欣赏并决定追随周朝的道路,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制礼作乐的周公,他更是仰慕不已。
透过教育,启发内在觉悟
孔子最广为人知的形象是好学,他能掌握古代所有的经典,即「五经」—《诗》、《书》、《礼》、《乐》、《易》(现在是以《春秋》取代《乐》)。懂得掌握五经,就知道如何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人活在世上,有生必有死,活着的时候,要在群体中营造一种共同的生活,才能持续发展;死了之后,可以通过宗教仪式(如祭祀)得到安顿。如果社会发生问题,只有两个解决方法:一是复古,意即以古人的规矩为行事依归;二是创新,创新需要智慧,而孔子正好拥有这样的智慧。
孔子认为,社会如果瓦解,外在的力量不足以约束百姓的行为,只有靠内在的力量—教育来规范。教育的作用是引发人内在的力量,让他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要求自己遵守社会规范,与别人好好相处。
内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人性到底是什么?孔、孟认为人性是善的,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他们都被称为儒家的正统—各自以自己为正统。
为什么会有善、恶之分呢?事实上,只是定义的不同,所谓的人性,他们看到的都只是人的一部分。譬如孟子特别提出人心有善的四端,而荀子看到人的行为有一种争斗的结果。一个是从出发点看,一个是从结果看,两者皆属于儒家。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则是有一个中心思想,把整个学说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
由于生处乱世,孔子因此深谙人性,使他提出对整个时代的新观点,亦即人生在世,要通过教育启发内在的觉悟。首先觉悟到人性是向善的,下一步行善就是自我的要求。行善的快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内在自我顺着人性的倾向发展,所得到的结果。
因此,外在的成就、荣华富贵或贫贱痛苦,都不重要。因为人生在世,成就是外在的命定,无法自己控制;唯一能掌握的是本身的快乐。像孔子的弟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居然能「不改其乐」。一般人都受不了如此的贫困,但是颜渊照样很快乐。为什么他不会抱怨呢?因为他了解快乐是从内而发的。
孔子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并非指贫穷是快乐的,而是指贫穷时,知道另外有快乐的来源,就不会以贫穷为苦了。
学习,是成长的开始
孔子出生鲁国邹邑,父亲是叔梁纥,为鲁国的大力士。他父亲的第一次婚姻生了九个女儿,苦于无儿子传宗接代,于是再娶,果然生下儿子孟皮。可惜孟皮的脚有残疾,于是叔梁纥在六十岁左右,第三度结婚,但这次并未经过正式婚礼,后来生下了孔子。
孔子的身世在历史上显得复杂,《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孔子三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当时才二十岁左右,由于孔家无法接纳他们,母亲只好带着孔子回娘家。
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的孔子,由于家境清寒,必须帮忙做所有琐碎的家务,也因此学会了许多本事,所以孔子后来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古代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大学,普通百姓的小孩十五岁之前在乡村受教育,每年等秋收农忙结束后,就由村里有学问的长者,在祠堂或祭祀的宗庙授课。主要教两种学问:
第一,文化常识。譬如知道自己国家的由来,春秋时代诸侯国众多,每一个都有其封建的背景,透过文化常识可以了解各国的特色何在。第二,基本的武艺训练。男子要学射箭、骑马、驾车、作战等技能,因为十五岁后必须子承父业,进入百工的行列,就再也没有机会学习了。
出身平民的孔子,没有资格上大学,他不甘心学习之路就此断绝,于是立志求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此,孔子的一生都是「学不厌,教不倦」,终身都努力求学不辍。
孔子立志求学以后,就遍访名师,向人请益,历史上记载他曾「问礼于老子」,也曾向有名的盲人乐师师襄习乐。我们可以从他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一窥他用功的程度。
师襄教孔子一首曲子,听他演奏得有模有样,就要他换一首新曲子练,孔子却说:「不行,我只会弹奏这首曲子而已(习其曲),还不懂得掌握技巧。」师襄只好继续让孔子练习。又经过几日,师襄认为孔子已经弹奏得够好了,可以换别的曲子练习,孔子又说:「还是不够,我只知道它的技巧(习其术),却不懂这首曲子的真正含义。」又练习一阵子,孔子仍然觉得自己只是「习其志」而已,意思是:知道这首曲子的用意何在,却还不了解这首曲子描写的人。
最后,他终于弹到「得其为人」的境界,知道这首曲子里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他形容这个人长得瘦而高、皮肤黝黑,眼睛看着遥远之处,好像在牧羊一样,这就是周文王。
师襄听到之后大吃一惊,因为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正好是歌颂周文王的,这个学生竟然能「习其曲,习其术,习其志,得其为人」。师襄于是离开老师的座位,向孔子鞠躬。
这就是「青出于蓝」的最佳实例,说明孔子学习任何事物都能学得很透澈。当时的人对他有两个评价:一是博学,二是知礼。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礼非常繁琐和复杂。
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锻鍊与领悟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过世;二十岁娶妻亓官氏,第二年生子孔鲤。他做过的职业包括「委吏」,即管理仓库的基层小吏;后来「司职吏而畜蕃息」,即管理牧场,负责牛羊的繁殖;之后曾以「助丧」为生。助丧这一行,孔子做了很久,由于古代重视丧礼,而丧事的礼仪非常繁复,从过世到入土安葬,就有五十多道手续,需要专家来帮忙才能顺利进行,而孔子显然就是最懂礼的人选。
孔子三十岁前后,就有学生跟随他学习了,并以他为中心,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团体。四十岁时「不惑」,是因为孔子十五岁「志于学」后,能不断学习,使理性更有效率,更快掌握重点,如此才能逐渐迈向不惑。
五十岁「知天命」,了解自己的神圣使命何在。孔子五十一岁才出来做官,一开始当县长,做得很好;第二年升小司空,接着又升司寇,五十三岁时「摄相事」,亦即代理宰相事务,使「鲁国大治」。
但政治是诡谲的,孔子做得太好却出了问题。邻近的齐国,眼见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国势日盛,担心齐国的发展会受到威胁,开始紧张起来,于是用美女来迷惑鲁定公,《史记》说:「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鲁定公看到这么多的美女、骏马,果然「定」不下来了。
他开始疏远孔子,祭祀时,甚至没把祭肉送给孔子。古代的国君祭祀完后,要按照等级将祭肉分给大夫们;没有分到肉,就表示不受国君的重视。孔子由此知道自己很难在鲁国实现理想,便在五十五岁时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时状况颇多,有时遇上战争,有时被当作人质,有时被抓,有时被围,甚至还差一点被杀。有一次子贡听到别人描述孔子神情落寞,活像一只丧家犬。孔子听了子贡的转述,就笑着说:「我对外形不在乎,但说我是丧家之狗,说得没错!说得没错!」(《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一直到六十八岁才回到鲁国,结束了长达十四年颠沛流离的周游教化,当时是鲁哀公十一年。孔子的晚年可谓相当悽凉,亲近的人都比他先走一步:七十岁时,儿子孔鲤过世;七十一岁时,颜回过世;七十二岁时,子路因参加卫国的内战而遭杀害。鲁哀公十六年,孔子辞世,享年七十三岁。许多弟子自动为他守丧三年,子贡更是守了六年。后来,孔墓附近形成了聚落,名为孔里。
孔子的一生看似平凡,志向也无法伸展,但他凭什么拥有这么大的成就,一直到现在,还被后代当成伟大的人来尊敬呢?原因在于,孔子以身教、言教塑造了「人的典型」与「典型的人」,正所谓「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前两个「而」字通「于」字,意即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天下人都会效法。一个普通百姓能做为百世的老师,「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要去追随谁呢?这是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论语》是孔子一生的智慧结晶
《论语》的具体内容有二十篇,按顺序是:〈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
有些篇名是取每一篇内容的头两字,像「学而时习之」就是〈学而篇〉。〈子罕篇〉是最特别的,孔子有很多学生,当中没有人叫「子罕」,原文是「子,罕言」,意指孔子很少说话;〈宪问篇〉也是一样,宪是学生,他问了问题,合在一起叫〈宪问篇〉;〈尧曰篇〉与前面相同。其他像是雍也、泰伯、颜渊、子路、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等,都是人名。
二十篇共五百一十一章,根据其重要性可分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的话,第二等是孔子与第一流学生的对,第三等是孔子与第二流以下学生的对话,第四等是学生发表的言论。譬如:「学而优则仕。」(〈19.13〉)这是子夏说的,而非孔子的话。阅读《论语》的时候,要根据四种重要性的程度,分别对待及讨论。
孔子的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四科,一般称为「四科十哲」。「四科」的具体分类为:德行科,代表人物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代表人物是宰我、子贡;政事科,代表人物是冉有、子路;文学(文献)科,代表人物是子游、子夏。第一流学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语科;第二流学生包括政事科和文学科。相关资料,可参考〈11.3〉。
让我们一同进入《论语》的世界,与孔子为伍,探讨人生的不凡境界。以下解读各章,引述原文註明出处时,将以〈1.1〉的标示代表第一篇第一章,其余编号皆依此类推,方便读者搜寻、对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