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哲亚里士多德以为道德教育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培养年轻人的道德习惯;二是使年轻人明白道德的价值,或人之所以要道德的理由。一般的道德教育较强调的是前者,对于后者却非常欠缺。因此,许多人只会说「诚实是好的、撒谎不好」;「公正是道德、偏私是不道德」。但是对于这样说的理由,或是「人为什么要道德」这样的问题,却都答不上来。所以,当一个人发现不道德会带来许多好处,道德反而会牺牲很多利益时,就很容易放弃道德。
本书介绍了一些很基本的伦理学说,在其中,读者可以看到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各种意义与价值,亦即人之所以要道德的各种理由。希望读者能透过这些学说,思索、反省道德对于人生所可能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在道德的领域中,我们的生命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进而找到新的人生方向与意义。
作者简介
陈特
学历:
香港珠海书院文学士
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硕士
美国南伊里诺州大学哲学博士
经历:
新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学生辅导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通识教育主任
专长:
伦理学、比较哲学、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中国儒家哲学
这本书我真是“读”得云里雾里,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抽象概念的迷宫里打转。开篇就抛出了一堆哲学家的名字和理论,什么义务论、功利主义、德性伦理学,刚以为我抓住了主线,下一秒就又被引入了更复杂的论证。最让我头疼的是,作者似乎特别喜欢用大量的反问和假设来引导读者思考,但对我这种只想快速get重点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折磨。比如,书中反复出现“我们是否真的有自由意志?”“道德的根基究竟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抛出来之后,作者往往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洋洋洒洒地分析各种可能性,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康德的实践理性,再到尼采的权力意志,一股脑儿全塞过来。我花了好几个小时试图梳理出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发现自己像是在试图抓住水里的影子,越是用力,越是抓不住。而且,有时候作者的论述会突然跳跃,前一秒还在讨论休谟的同情说,下一秒就谈到萨特的自由选择,这种跳跃让我感到很吃力,总有种跟不上节奏的感觉。坦白说,我到现在都没能完全理解书里提出的“绝对命令”究竟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感觉它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标杆,而不是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汲取,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磨砺”,希望读完之后,我能变得更“聪明”一些吧。
评分这本书给我一种“旁征博引,却又意犹未尽”的奇妙感受。它就像一位饱学之士,在你面前铺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道德哲学画卷,让你领略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思想碰撞。作者在介绍各种伦理学理论时,总是能引用大量古典与现代的哲学文本,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到当代政治哲学中的正义讨论,信手拈来,见解独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道德直觉”的探讨,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行为产生强烈的道德判断,以及这些直觉的可靠性如何。这部分内容让我反思了自己平时的道德判断过程,感觉有了更深的认识。然而,这本书的另一面是,它过于侧重理论的陈述和分析,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并没有给出特别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讨论环境伦理时,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代际公平、资源分配的复杂问题,但当我想知道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出更符合伦理的选择时,却发现答案并不明晰。它更多是激发你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这种“引而不发”的写作风格,对于想获得明确指导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一丝失落,但对于渴望深入理解伦理学精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这本《伦理学释论》给我一种“深沉而又疏离”的阅读体验。作者的语言风格相当学究气,充满了严谨的逻辑推演和概念辨析,读起来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开篇就对“伦理”这个词的词源和概念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仿佛要从根本上确立讨论的基础,这让我一开始就感到一丝压力。书中对不同伦理学流派的介绍,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其核心论证和哲学前提。例如,在讲解康德的道义论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解释“范畴表”和“假言命令”与“绝对命令”的区别,以及这些概念是如何支撑起康德的道德体系的。我尝试着去理解,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学徒,面对着大师严谨的推导过程,只能努力跟上,却难以完全消化。而且,书中时不时出现的哲学术语,如果不是有深厚的哲学背景,真的很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道德主体性”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在探讨个体如何在社会规范和自身理性之间找到平衡时,展现了相当的思辨深度。但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伦理学思想史的回顾和梳理,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但对于普通读者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理论,似乎并未给予太多关照,更像是一次纯粹的学术探索。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启发,又显晦涩”。作者似乎致力于将复杂的伦理学概念“去粗取精”,但在这个过程中,时不时会陷入一种过于抽象的论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作者通过引用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历史事件,阐述了当人们对某些道德标准放松警惕时,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这部分内容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警惕。然而,当讨论到一些更形而上的伦理问题时,比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或者“人类的终极目的”,作者的论述就开始变得飘渺起来。他会引入大量哲学家的观点,但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展开,留给读者的是一种“似乎明白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明白”的模棱两可。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冥想”,需要你放下功利心,沉浸在作者构建的思维空间里。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共情”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与理性思考相结合,但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只是在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却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这可能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逐渐领悟的书。
评分这本《伦理学释论》给了我一种“博大精深,却又难以接近”的印象。作者似乎想将整个伦理学的体系都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到当代英美伦理学的最新进展,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美德伦理学”的深入剖析,作者不仅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还联系了当代关于“品格”和“习惯”的讨论,让我对如何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关于“正义”的讨论也相当精彩,作者在分析不同哲学家的正义观时,展现了相当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然而,这本书的缺点在于,它的内容实在太过密集,而且作者的论述风格非常“学院派”,很多地方的逻辑跳转非常快,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跟得上。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讨论,但作者的论证方式让我感到有些困惑,他似乎一直在试图找到一个超越所有相对主义的绝对立场,但这个过程充满了复杂的概念和论证,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有一定哲学素养的读者准备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引导和解释,才能真正领略到其思想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