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哲亞裏士多德以為道德教育可分為兩方麵:一是培養年輕人的道德習慣;二是使年輕人明白道德的價值,或人之所以要道德的理由。一般的道德教育較強調的是前者,對於後者卻非常欠缺。因此,許多人隻會說「誠實是好的、撒謊不好」;「公正是道德、偏私是不道德」。但是對於這樣說的理由,或是「人為什麼要道德」這樣的問題,卻都答不上來。所以,當一個人發現不道德會帶來許多好處,道德反而會犧牲很多利益時,就很容易放棄道德。
本書介紹瞭一些很基本的倫理學說,在其中,讀者可以看到道德對於個人和社會的各種意義與價值,亦即人之所以要道德的各種理由。希望讀者能透過這些學說,思索、反省道德對於人生所可能具有的意義與價值,以及在道德的領域中,我們的生命可能會産生什麼樣的變化,進而找到新的人生方嚮與意義。
作者簡介
陳特
學曆:
香港珠海書院文學士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碩士
美國南伊裏諾州大學哲學博士
經曆:
新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學生輔導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通識教育主任
專長:
倫理學、比較哲學、存在主義、實用主義、中國儒傢哲學
這本書我真是“讀”得雲裏霧裏,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抽象概念的迷宮裏打轉。開篇就拋齣瞭一堆哲學傢的名字和理論,什麼義務論、功利主義、德性倫理學,剛以為我抓住瞭主綫,下一秒就又被引入瞭更復雜的論證。最讓我頭疼的是,作者似乎特彆喜歡用大量的反問和假設來引導讀者思考,但對我這種隻想快速get重點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摺磨。比如,書中反復齣現“我們是否真的有自由意誌?”“道德的根基究竟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拋齣來之後,作者往往不會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洋洋灑灑地分析各種可能性,從柏拉圖的理念到康德的實踐理性,再到尼采的權力意誌,一股腦兒全塞過來。我花瞭好幾個小時試圖梳理齣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卻發現自己像是在試圖抓住水裏的影子,越是用力,越是抓不住。而且,有時候作者的論述會突然跳躍,前一秒還在討論休謨的同情說,下一秒就談到薩特的自由選擇,這種跳躍讓我感到很吃力,總有種跟不上節奏的感覺。坦白說,我到現在都沒能完全理解書裏提齣的“絕對命令”究竟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感覺它更多是一種理想化的道德標杆,而不是切實可行的指導原則。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知識的汲取,不如說是一種智力上的“磨礪”,希望讀完之後,我能變得更“聰明”一些吧。
评分這本《倫理學釋論》給瞭我一種“博大精深,卻又難以接近”的印象。作者似乎想將整個倫理學的體係都呈現在讀者麵前,從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到當代英美倫理學的最新進展,幾乎無所不包。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美德倫理學”的深入剖析,作者不僅介紹瞭亞裏士多德的觀點,還聯係瞭當代關於“品格”和“習慣”的討論,讓我對如何培養一個有道德的人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書中關於“正義”的討論也相當精彩,作者在分析不同哲學傢的正義觀時,展現瞭相當的批判性思維,讓我對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然而,這本書的缺點在於,它的內容實在太過密集,而且作者的論述風格非常“學院派”,很多地方的邏輯跳轉非常快,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基礎纔能跟得上。我嘗試去理解書中關於“道德相對主義”的討論,但作者的論證方式讓我感到有些睏惑,他似乎一直在試圖找到一個超越所有相對主義的絕對立場,但這個過程充滿瞭復雜的概念和論證,讓我望而卻步。這本書更像是為那些已經有一定哲學素養的讀者準備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一些額外的引導和解釋,纔能真正領略到其思想的精髓。
评分這本《倫理學釋論》給我一種“深沉而又疏離”的閱讀體驗。作者的語言風格相當學究氣,充滿瞭嚴謹的邏輯推演和概念辨析,讀起來需要高度的專注力。開篇就對“倫理”這個詞的詞源和概念演變進行瞭細緻的考察,仿佛要從根本上確立討論的基礎,這讓我一開始就感到一絲壓力。書中對不同倫理學流派的介紹,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到其核心論證和哲學前提。例如,在講解康德的道義論時,作者花費瞭大量篇幅去解釋“範疇錶”和“假言命令”與“絕對命令”的區彆,以及這些概念是如何支撐起康德的道德體係的。我嘗試著去理解,但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初學徒,麵對著大師嚴謹的推導過程,隻能努力跟上,卻難以完全消化。而且,書中時不時齣現的哲學術語,如果不是有深厚的哲學背景,真的很容易望文生義,産生誤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道德主體性”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在探討個體如何在社會規範和自身理性之間找到平衡時,展現瞭相當的思辨深度。但整體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倫理學思想史的迴顧和梳理,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但對於普通讀者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這些理論,似乎並未給予太多關照,更像是一次純粹的學術探索。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既有啓發,又顯晦澀”。作者似乎緻力於將復雜的倫理學概念“去粗取精”,但在這個過程中,時不時會陷入一種過於抽象的論述。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道德滑坡”現象的分析,作者通過引用一些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和曆史事件,闡述瞭當人們對某些道德標準放鬆警惕時,可能導緻的連鎖反應。這部分內容讓我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有瞭更深刻的警惕。然而,當討論到一些更形而上的倫理問題時,比如“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或者“人類的終極目的”,作者的論述就開始變得飄渺起來。他會引入大量哲學傢的觀點,但往往隻是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入展開,留給讀者的是一種“似乎明白瞭,又好像什麼都沒明白”的模棱兩可。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冥想”,需要你放下功利心,沉浸在作者構建的思維空間裏。我嘗試著去理解書中關於“共情”在道德決策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與理性思考相結閤,但很多時候,我感覺自己隻是在跟隨著作者的思路,卻沒有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這可能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纔能逐漸領悟的書。
评分這本書給我一種“旁徵博引,卻又意猶未盡”的奇妙感受。它就像一位飽學之士,在你麵前鋪展開一幅波瀾壯闊的道德哲學畫捲,讓你領略到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思想碰撞。作者在介紹各種倫理學理論時,總是能引用大量古典與現代的哲學文本,從亞裏士多德的幸福論到當代政治哲學中的正義討論,信手拈來,見解獨到。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道德直覺”的探討,作者分析瞭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行為産生強烈的道德判斷,以及這些直覺的可靠性如何。這部分內容讓我反思瞭自己平時的道德判斷過程,感覺有瞭更深的認識。然而,這本書的另一麵是,它過於側重理論的陳述和分析,對於一些現實生活中的道德睏境,並沒有給齣特彆具體、可操作的解決方案。比如,在討論環境倫理時,書中提齣瞭許多關於代際公平、資源分配的復雜問題,但當我想知道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做齣更符閤倫理的選擇時,卻發現答案並不明晰。它更多是激發你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這種“引而不發”的寫作風格,對於想獲得明確指導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一絲失落,但對於渴望深入理解倫理學精髓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場思想的盛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