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百年大业,改革积弊难期速成,操之过急,甚至愈改愈乱,台湾的十年教改得失利弊如何?易经的蒙、蛊、临、观、贲、无妄、大畜、坎、离诸卦,深蕴丰富精致的全人教育思维,值得细细体会。
作者简介
刘君祖
易经,可以说是浩瀚中华文化中影响层面最深远,也被最多人研究的典籍之一。然而易经人人皆知,却没几人能读通读懂。
易经,似乎总是披着一层神秘难解的面纱,引人好奇,欲一窥其堂奥,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如果您有机缘听到刘君祖老师阐释易理,在他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引导之中,不知不觉会发现,您早已不是易经的门外汉了。 不仅如此,您还能运用易经的智慧来超越生命的难关,让解决人生的诸多问题变得更容易,也更简单。
刘君祖老师,早为深奥难解的易经搭起一座方便学习的桥樑。这除了得力他长期浸淫易学研究的独到心得之外,也因为他能将易经与现代知识巧妙融合会通,将易学生活化与现代化。
学历:台湾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硕士。
现任:时报会馆生活有易经课程讲师。
经历: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着述'讲学不断,曾为李登辉总统及多位党政官员、企业领袖的易经老师,在社会大学文教基金会及一些民间社团常年授课近二十年。
坦白说,我对《人文化成:易经中的教育思想》(无书,附1DVD)这本书(或DVD)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书名所暗示的深度与广度。易经的博大精深自不必多说,而将其与“教育思想”相结合,本身就充满了挖掘潜力的空间。我设想,这本书(或DVD)或许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我们熟悉的教育问题。它会不会论述,如何通过易经的辩证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并非非黑即白,从而培养更加圆融通达的处事方式?是否会探讨,易经中的“恒”卦,如何指导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坚持长期主义,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的分数提升?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易经不仅是一门哲学,更是一门关于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立德树人”的实践智慧,并将其巧妙地融入现代教育的语境中。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人文化成:易经中的教育思想》这本书(或DVD)的期待,更多地在于其能否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些“返璞归真”的启示。我们当下的教育,在追求效率和功利性的同时,似乎在人的精神层面有所缺失。而易经,作为一部流传千年的经典,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深沉的生命智慧和处世之道。我想象这本书会探讨,如何从易经的“象数理”中汲取养分,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根本目标。它会不会讲到,如何通过学习易经,让学生理解个体在宏大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培养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否会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教育中融入“顺应变化”、“与时俱进”的观念,让学生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评分对于《人文化成:易经中的教育思想》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探索和求证的态度。我个人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化成”,是将人的潜能唤醒、培养,使其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而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变化”与“生生不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易经中的哪些具体卦象、爻辞、卦辞,是如何被古人赋予教育意义的。例如,是否会探讨乾卦的自强不息如何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上?是否会解析坤卦的厚德载物如何塑造学生的包容品格?又是否会借由山水卦象,阐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机遇,以及如何顺应天道、因势利导?我想象书中会有大量的案例分析,从古代的圣贤教育到寻常百姓家的家教模式,都能从中找到易经思想的印记。这种将抽象的哲学原理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解读,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初次接触《人文化成:易经中的教育思想》这本书,纯粹是被书名中的“易经”二字吸引。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之学都充满好奇,而易经更是其中最为神秘和博大精深的部分。虽然我并非专业学者,但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能感受到古人留下的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这次恰逢其会,能在书名中看到易经与“教育思想”的结合,让我眼前一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古代先贤们如何通过象、数、理等易经的独特视角来启迪智慧、塑造品格的画面。我想象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传统教育精髓的大门,让我看到古人是如何从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中提炼出人生哲理,并将其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培养出具有远见卓识和内在德行的人才。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碰撞,单是想象就令人神往。
评分拿到《人文化成:易经中的教育思想》(无书,附1DVD)这本书(尽管只有DVD),我首先对“人文化成”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人文化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的精神气质、品德修养、文化认同的全面塑造。而易经,作为一本探讨宇宙人生规律的经典,其蕴含的智慧无疑能够为“人文化成”提供深刻的哲学支撑。我希望这本书(或DVD)能详细阐述易经中的哪些概念,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刚柔并济”、“阴阳相济”,是如何被运用到教育理念中,来指导我们如何理解和培养人。我特别想了解,古人是否通过对八卦卦象的理解,来构建出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培养路径?是否会分析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平衡个体的独立性与集体归属感,这不正是“人文化成”的题中之义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