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精装)

中国美术史(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美术史
  • 美术史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绘画
  • 雕塑
  • 书法
  • 建筑
  • 精装本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蒋勋

  一九四七年生,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四年半,专攻艺术史。着作有「美的沉思」、「萍水相逢」、「多情应笑我」、「大度山」、「传说」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要》的详细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AI痕迹: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要》 内容简介:穿越时空的智慧长廊 本书旨在为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流与精髓的读者,构建一座系统而宏大的知识殿堂。它并非对某一学派的孤立梳理,而是致力于展现自先秦至魏晋时期,中国思想界波澜壮阔的精神图景及其内在逻辑的演变。我们试图揭示,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老智慧,如何与今日世界依然保持着深刻的关联。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思想的黄金时代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中国哲学的“轴心时代”——先秦时期。这是一个思想如群星闪耀的时代,百家争鸣的盛况奠定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精神基石。 1. 儒家:经世致用的伦理秩序 我们将深入剖析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重点在于“仁、义、礼、智、信”的内在关联,以及“中庸之道”在个体修养与社会治理中的实践意义。特别会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辩证关系,分析其对后世政治伦理的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如何从早期的德治理念,演变为汉代确立的官方意识形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阶梯式实践路径,将被细致阐述。 2. 道家:逍遥游的精神自由 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形成鲜明对比,道家提供了另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道德经》中的“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规律,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妄加干预的智慧。本书将详尽解读老庄思想中“辩证法”的萌芽,如“有无相生”、“祸福相依”,以及庄子“齐物论”所追求的超越二元对立的精神自由境界,探讨其对艺术、文学,乃至个体生命哲学的启示。 3. 法家:高效运作的权力结构 法家以其务实和冷峻的姿态,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将聚焦于韩非子对前代法、术、势的集大成。重点解析“法(公开的法律)、术(君主的权术)、势(君主的权威)”三者如何构成一个严密的统治体系。此部分将审视法家思想在构建中央集权国家中的巨大效能,同时批判性地讨论其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潜在压抑,以及其思想在后世帝王术中的继承与变异。 4. 墨家:兼爱与尚同的理想社会 墨家学说常被现代研究者视为一种早期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工程学。本书将详细阐释墨子的“兼爱”与“非攻”的革命性。尤其会深入研究“尚同”思想如何试图建立一个基于功利计算和集体认同的社会结构,以及墨家在工程技术、军事防御方面的实践智慧,展示其在战国时期作为一种强大社会运动的影响力。 第二部分:汉代之变——独尊与融合的时代主题 进入汉代,思想界的主题转向了整合与确立。本书将重点分析儒家如何吸收其他学派的元素,最终成为主导性的哲学范式。 1. 董仲舒与“天人感应” 汉代是“独尊儒术”的关键时期。董仲舒的贡献在于成功地将儒家伦理提升到了宇宙论的高度。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引入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天人感应”的宏大框架,使得君主的统治获得了神圣的合法性。这种“内圣外王”思想的结构性完善,为帝国长治久安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经学的发展与今古文之争 汉代哲学研究的特点是注重对经典的诠释。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争论,不仅仅是文字学上的分歧,更是对意识形态源头和解释权威的争夺。本书将梳理两派的主要观点,展示经典解释学在维护文化连续性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魏晋玄学——在“有”与“无”间寻求超越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对现世的失望催生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玄学应运而生。 1. 名教与自然:冲突与调和 玄学的核心在于对儒家“名教”(社会伦理规范)的反思,以及对道家“自然”的回归。嵇康、阮籍、竹林七贤是这一思潮的代表。我们将重点探讨王弼对《老子》的注释,特别是他如何通过“贵无论”来重新解释“有”与“无”的关系,试图在社会责任与个人超脱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2. “三玄”的内涵与影响 玄学主要围绕《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玄”展开。本书将详细阐述玄学家们如何进行“清谈”,讨论“有”、“无”、“言意之辨”等本体论问题。这种对本体的纯粹思辨,虽然看似脱离实际,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为后来的佛学融入和宋明理学的兴起,铺设了概念上的桥梁。 总结:古今哲思的对话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要》最终将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古代的智慧遗产,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究竟能提供何种启示?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清晰的史学脉络,还原一个丰富、立体、充满生命力的古代思想世界。通过对这些思想精要的梳理,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结构及其永恒的价值所在。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绘画的开始

001 象形文字
002 旦
003 象
005 彩陶
007 半坡出土的彩陶
009 中国北方出土的彩陶
010 直线和曲线
013 线条、涂面和留白
013 黑陶
013 刻、印、拓

商周

014 铜器
015 动物画
015 想像力的发挥
016 人物画

春秋战国

020 帛画
020 写实肖像画

022 帛画
022 写实和想像的结合
023 壁画
024 墓室壁画的人、事、物
026 砖画(画像砖)
027 社会生活的景象
029 神话
030 漆器
032 彩绘陶
032 线条和色彩
033 由色彩走入线条-毛笔勾勒
034 隶书
034 书画同源
034 毛笔的妙用

魏晋
036 壁画(砖壁画)
036 嘉峪关古坟壁画
036 大壁画-「屯垦」和「营垒」
037 小壁画-「牧马」、「牧羊」、「採桑」、「牛耕」、「扬场」、「烫鸡」、「持锤杀牛」

东晋

040 砖画
041 「竹林七贤、荣启期」砖画
043 优美匀整的线条
044 顾恺之和「春蚕吐丝描」
045 「女史箴图卷」
047 「洛神赋图卷」和「列女传图卷」

北魏

054 敦煌艺术
055 千佛洞的佛像壁画与彩塑
055 佛教故事画
056 「尸毗王本生图」的割肉餵鹰故事
056 「鹿王本生图」的故事
058 「萨埵那太子本生图」的舍身饲虎故事

西魏

060 壁画
060 宗教画
060 「得眼林」故事画
062 融合的神话绘画
062 「说法图」
064 写实绘画的再现

066 宗教画
068 勾勒的菩萨画像
069 彩塑菩萨
074 「净土变」绘画
080 宫廷画
080 历史人物画
080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和「步辇图卷」
084 职贡画
084 阎立本的「职贡图卷」
084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卷」
086 仕女画
088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090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
092 动物画
092 韩干画马-「照夜白」和「牧马图册页」
095 韩滉画牛-「五牛图卷」
096 墓室各式壁画
096 永泰公主墓室壁画
098 章怀太子墓室壁画
099 山水画-金碧山水
101 「明皇幸蜀图轴」
102 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轴」
103 文人画
103 王维的「伏生授经图卷」和水墨山水画

五代

107 山水画
107 北方的荆浩和关仝画的大山水
108 南方董源的「潇湘图卷」和巨然的「秋山问道图轴」
109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
115 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卷」
115 宗教画
115 贯休的「十六罗汉图轴」
119 花鸟画

119 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卷」
120 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轴」
123 「丹枫呦鹿图轴」

126 北宋
127 花鸟画
127 崔白的「双喜图轴」
128 赵昌的「岁朝图轴」
130 大山水
131 李成的「寒林平野图轴」
131 范宽的「谿山行旅图轴」
134 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轴」
136 许道宁的「渔父图卷」
136 郭熙的「早春图轴」
140 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卷」
141 赵令穰的「湖庄清夏图卷」
141 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轴」
145 南宋
145 河流山水
147 夏珪的「溪山清远图卷」
148 马远的「踏歌图轴」和「山径春行图册页」
149 马麟的「静听松风图轴」
150 人物画
150 城市居民生活景象
150 「闸口盘车图卷」
151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
160 李嵩和苏汉臣的「货郎图」
160 一般人民画
160 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轴」
161 李唐的「炙艾图轴」
161 佛像、仙人平民化绘画
161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册页」和「李白吟行图轴」
162 文人画
163 大自然中的兰、竹、梅
164 文同的「墨竹图轴」
165 水墨山水
165 米芾、友仁的米家山水
165 牧溪的水墨山水
166 宋亡后文人画家
166 郑所南的「墨兰图卷」
167 龚开画鬼-「中山出游图卷」
168 钱选和赵孟頫
168 钱选的复古画-「王羲之观鹅图卷」和「杨贵妃上马图卷」
169 写生画-「桃枝松鼠图卷」
169 山水画-「浮玉山居图卷」
170 赵孟頫的复古画-「调良图册页」
170 山水画-「鹊华秋色图卷」和「水村图卷」
178 管道昇、赵雍和陈琳

181 元四大家
181 吴镇的「渔父图轴」-山水中的宁静
182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平凡中的伟大
184 倪瓒-简易中的静谧
185 王蒙的「具区林屋」和「青卞隐居图轴」- 山水中的动感

189 市民绘画
189 戴进的「渔人图卷」
190 吴伟的「渔乐图卷」
191 周臣的「流民图卷」
191 文人画
191 模倣、创新的沈周和文征明
191 沈周的「策杖图轴」
192 文征明的「古木寒泉图轴」
194 个性潇洒的唐寅
194 唐寅的「溪山渔隐图卷」和「仕女图」
196 泼墨的徐渭、陈淳和张风
197 人物画
197 仇英、崔子忠、陈洪绶和吴彬
200 明末四僧
201 孤独悲愤的八大山人
203 自有我在的石涛
204 孤高寒冷的渐江
205 繁复温暖的石谿

206 明末清初
207 人物肖像写实画家
207 曾鲸的「张卿子像轴」
207 外籍画家郎世宁
209 清朝中期
209 扬州八怪-画风自由活泼
211 金农、郑板桥和罗聘
213 清末市民画家
213 绘画的职业化、商业化
213 虚谷、蒲华、任熊、任薰和任伯年
215 虚谷的日常写生画-「蔬鱼图」

清末民初

217 齐白石-合大笔挥洒与工整细致于一体
220 徐悲鸿-改良中国传统绘画
221 油画「田横五百士」
221 油画「徯我后」
224 图片索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跟年轻一代的孩子们讲中国美术史,一直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这样的一个心愿,多年来我不敢实现,是因为有着主观和客观的许多障碍。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己始终也没有干净地摆脱「学者」的陶醉罢。下过几次笔,吊书袋子、卖弄考证、炫耀专业知识的毛病,不觉就要流露出来。我知道,我还没有资格写一本单纯教导孩子们爱美之心的书。

  我因此要特别感谢卓刘庆弟女士,没有她一清如水的对孩子的未来近于梦想的爱,我想,这本书我还是迟迟不敢下笔。

  因为她的鼓励,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可以摆脱学者的卖弄,如何摆脱知识专家的炫耀之心,单纯地像孩子一样,去再一次观看那中国古老的彩陶、斑剥的青铜器;看故宫博物院一片一片发黄残破的绢帛上,晋唐人的字迹和墨痕;看矗立在石壁上巨大的北魏石刻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暗无天日,然而依旧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

  这本书写作期间,为了了解十岁左右孩子的阅读能力或思考范围,我不断以我的干女儿姚若洁做对象,做为我叙述的对象参考,她是这本书的「顾问」。

  写到最后,我只是觉得在不断把孩子们带领到「美」的面前,使你们聆听「美」的言语,使你们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留连、低徊,使你们在此后可能辛苦艰困,也可能丰富灿烂的一生中有所依伴,知道无论在如何的处境,不能放弃了对美的信仰。

  这本书因为两个都有孩子之心的好友而完成,因此这本书也应当属于她们──卓刘庆弟及姚若洁;以及更多的孩子们,谢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美术史(精装)》的时候,就被它的外观深深吸引了。厚重的封面,精美的烫金字体,翻开之后,里面满眼的都是震撼。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了解中国艺术史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是我的首选。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艺术理论,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语言中,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讲解,从早期宫殿的雄伟壮丽,到寺庙园林的精巧雅致,再到民居的朴实温馨,书中都配以精美的图片,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对江南园林的描绘,用文字勾勒出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配合着图片,简直就是一幅幅立体的画卷,让人心驰神往。此外,书中对中国服饰文化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汉代的雍容华贵,到唐代的开放明丽,再到宋代的简洁素雅,无不展现出每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和审美取向,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在于它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致了,拿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油墨的色彩还原度极高,每一幅画作的细节都清晰可见。作为一个美术爱好者,我一直觉得中国的艺术史博大精深,但往往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度。但《中国美术史(精装)》这本书,我觉得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不同朝代的艺术品,而是将艺术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每一件作品的诞生原因和意义。比如,在讲述佛教艺术的章节,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佛像造型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以及它对中国绘画、雕塑产生的深远影响,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基因。我尤其惊叹于对元代绘画的解读,虽然元代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艺术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黄公望、倪瓒等大家如何通过笔墨表达文人的情怀和独立的精神,读来令人心生敬佩。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探索中国艺术的奥秘,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的视觉艺术非常感兴趣。这本《中国美术史(精装)》给我带来的感受,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书中对各个时期艺术风格的梳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艺术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和创新的。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宋代陶瓷艺术的部分,书中对汝窑、官窑、哥窑等名窑的介绍,以及对不同时期瓷器造型、釉色、纹饰的细致分析,让我对中国陶瓷艺术的精湛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温润如玉的釉色,秀丽的造型,以及精美的纹饰,无不展现出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够闻到瓷器烧制过程中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匠人们在炉火旁辛勤付出的身影。此外,书中对书法艺术的论述也十分精彩,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配以大量的经典碑帖拓片,让我能够近距离欣赏到汉字之美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艺术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翻开这本《中国美术史(精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典雅的封面设计,仿佛预示着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盛宴。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深入浅出地带领我领略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辉煌艺术成就。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从史前时期的彩陶艺术,到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再到秦汉雕塑的雄浑气魄,直至魏晋南北朝的魏晋风度,每一章节都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生活。书中的配图更是精美绝伦,那些历经沧桑的文物和画作,在高清的印刷下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博物馆之中,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述风格朴实而富有感染力,没有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娓娓道来,将复杂的艺术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喜欢关于唐代绘画的论述,书中对张萱、周昉等画家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我对“仕女图”的演变和唐代女性审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关于宋代山水画的章节,对范宽、郭熙等大师的笔墨意境的描绘,更是让我心潮澎湃,仿佛能感受到那“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画中世界。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史的教科书,更是一本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充满了自豪和敬意。

评分

我平时不太接触艺术史这类比较专业的书籍,总觉得会很枯燥,但是这本《中国美术史(精装)》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首先,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大量的精美插图穿插在文字中,不会让人觉得信息量过大而产生阅读疲劳。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活泼,就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在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很容易就能抓住重点。我尤其喜欢关于明清时期绘画的描述,书中对苏州桃花坞年画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淳朴与活力,那些色彩鲜艳、题材广泛的年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节日庆典,充满了生活气息。还有对扬州八怪的论述,作者没有将他们简单地归为“怪”,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反传统、重个性的艺术追求,以及他们作品中蕴含的独特情趣和思想深度。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怪”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对僵化艺术的批判和对自由创作的向往。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仅是了解,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也一起领略这份跨越千年的艺术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