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術(平裝)

佛教美術(平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美術
  • 佛教藝術
  • 中國佛教
  • 藝術史
  • 美術史
  • 宗教藝術
  • 平裝書
  • 文化藝術
  • 繪畫
  • 雕塑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內容方麵,「佛教美術」包括瞭印度、中亞、中國、韓國和日本佛教美術幾個部份,介紹這些地區重要的佛教建築、雕塑和繪畫作品,解說這些作品的思想內涵。由於內容龐雜,在章節安排上,作者按照佛教東傳的路綫來鋪陳,從佛教的發源地印度開始,以佛教傳播的終點日本作結,有一定的知識階序。希望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不但能帶領著小讀者們進入佛教美術的殿堂,欣賞各國佛教美術精品,幫助孩子們認識佛教美術的內涵,還能增進大傢對這些地區佛教文化的瞭解。 印度、中亞和中國三個地區高僧往來頻繁,佛教美術關係密切。書中我們特彆安排瞭一位大傢熟悉的人物──唐三藏玄奘法師,以他西行取經的見聞貫串其間,加深小讀者們對這些地區佛教文化交流的印象。

  在結構方麵 每一單元都由主文和圖版兩大部分組閤而成。主文部分說明每個國傢佛教美術發展的來龍去脈和美術形式産生及改變的原因,希望培養小讀者們「曆史」的觀念。圖版部分全部採用彩色印刷,帶著孩子們紙上神遊各地佛教古蹟,拜訪美術文物。圖版下精簡的文字說明,扼要的解說作品特色和精神,讓小讀者們很快的就能掌握觀賞佛教美術的要點。

作者簡介

李玉(王民)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係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中國美術史博士,現任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颱大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林保堯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於竹北六傢忠孝堂。北師五專五七級畢業,日本築波大學藝術學研究院博士課程肄。著有《中國銅鏡藝術》、《中國玻璃藝術》、《兒童繪畫漸進教學》等書。曾任北縣漁光國小虎寮潭分校教師、淡江大學講師、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顔娟英

  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藝術史組碩士、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係碩士、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係博士,從事佛教藝術研究多年。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颱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與精神 一捲塵封的竹簡,一磚一瓦的傳奇。本書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代建築的宏偉殿堂,探尋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社會結構與審美情趣。 引言:凝固的曆史與流動的生命力 中國古代建築,是凝固的史詩,是矗立於天地之間的思想載體。它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實用結構,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物質化身。從早期夯土颱基的簡樸,到唐宋鬥拱的精妙,再到明清彩畫的繁復,中國古代建築以其獨特的木構體係,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樹一幟。本書旨在撥開曆史的塵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方式,全麵梳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核心技術、文化內涵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我們不求羅列所有古跡,而是聚焦於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建築類型和技術革新,力求展現其內在的邏輯與外在的輝煌。 第一部:哲思之基——建築的宇宙觀與禮製 中國古代建築的起點,深深植根於“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周禮》中的營建規範,奠定瞭建築的“禮製”基礎。 1. 禮製與規製:天地秩序的投影 本書將首先探討古代都城規劃中的核心理念——“中軸對稱”。以北京故宮為例,深入分析其如何通過中軸綫的絕對統治地位,體現皇權至上和宇宙中心的觀念。從城市選址(風水學說)到宮殿布局,每一個方位、每一層級的建築都有其嚴格的政治和宗法含義。我們考察瞭不同等級建築的屋頂形式(如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所承載的身份標識,以及梁架、開間數量對等級的嚴格限製。這種對“規製”的恪守,保證瞭建築的秩序感,也是古代社會穩定運行的外在體現。 2. 陰陽五行與色彩哲學 建築的色彩運用絕非偶然。本書詳細解析瞭陰陽五行學說如何滲透到建築材料的選擇和裝飾圖案的布局中。例如,黃色的琉璃瓦象徵大地與皇權,紅色用於牆體代錶喜慶與活力,而黑、白則常用於颱基或次要結構。通過對特定材料(如玉石、楠木)的使用限製,揭示瞭古代社會對“五德終始”的理解如何被固化在建築形製之中。 第二部:技術之魂——木構體係的智慧 中國古代建築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獨特的木構框架體係,這套係統經受瞭數韆年的實踐考驗,展現瞭極高的結構韌性和可塑性。 1. 榫卯的交響:柔性抗震的秘密 榫卯結構是本書技術分析的核心。不同於西方石材的剛性連接,中國木構的連接點是“活”的。我們將詳細解構大木作中的鬥、拱、榧、檁、枋等構件,闡釋它們如何通過精密的凹凸咬閤,在地震或外力作用下實現能量的消散和位移,而非直接斷裂。通過對宋《營造法式》中明確記載的榫卯類型進行分類解析,展示瞭古代工匠對結構力學的高度直覺性掌握。 2. 鬥拱:從承重到裝飾的演變 鬥拱,這一最具標誌性的構件,其功能和形態經曆瞭漫長的演化。初期它主要承擔梁架荷載嚮柱身的傳遞功能,起到擴大齣簷深度的作用。本書將追蹤鬥拱在漢代、唐代、宋代、明清時期的體量變化和結構簡化過程,分析其如何從粗大厚重的純粹承重構件,逐漸演變為精巧繁復、裝飾性大於承重性的藝術符號。對比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鬥拱樣式,可以清晰地看到技術進步與審美風尚的互動。 3. 模數製與標準化作業 本書強調,古代建築的建造並非完全依賴經驗,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模數體係之上。以“材分製”為例,說明工匠如何通過設定一個基礎模數(如“材”或“分”),實現從設計、備料到施工的全過程標準化,極大地提高瞭建造效率和質量的統一性。這種早期的工業化思維,值得現代建築學界重新審視。 第三部:空間的敘事——類型學與地域性 中國古代建築並非鐵闆一塊,它隨著功能需求和地理環境的變化,發展齣豐富多樣的形態。 1. 宮殿、壇廟與陵墓:權力的三位一體 我們對代錶國傢意誌的建築類型進行深入剖析。宮殿建築體現秩序與威嚴,壇廟建築體現祭祀的肅穆與敬畏,而陵墓建築則反映瞭生者對死後世界的想象和財富的堆砌。通過比較不同朝代圜丘、方丘的形製變化,展現瞭禮製在祭祀空間中的精確體現。 2. 園林藝術:山水精神的微縮景觀 與北方建築的規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方園林(如蘇州園林)對“自然”的模擬與再造。本書將園林視為“可居、可遊、可賞”的“活的畫捲”。重點分析造園手法,如疊山理水、花窗藉景、移步換景的布局策略,以及文人畫意境在建築空間中的詩意轉化。探討園林如何成為知識分子逃離政治喧囂、寄托個人情懷的精神場所。 3. 民居的溫度:適應與傳承 地域文化在民居中體現得淋灕盡緻。我們將考察:黃土高原的窯洞如何因地製宜地利用地熱資源;徽派建築的“馬頭牆”如何應對防火需求並塑造獨特的視覺符號;嶺南地區的騎樓如何平衡通風、遮陽與商業活動的需要。這些民居形態是生存智慧和地方審美完美結閤的産物。 結語:古今之變與永恒的迴響 中國古代建築是時間的長河中留下的物質見證。它在近現代的衝擊下經曆瞭巨大的挑戰,但其核心的技術邏輯和文化精神並未消亡。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讀者能夠超越對古建築的簡單“懷舊”,而是能從中汲取關於人與環境關係、結構哲學、以及秩序美學的深刻智慧,使這些凝固的藝術在當代語境中,重新發齣屬於自己的、永恒的迴響。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印度 李玉(王民) 001
西方的聖人-釋迦牟尼002
誕生007
齣傢008
悟道009
傳播009
最早的佛教遺跡-阿育王石柱010
阿育王010
阿育王石柱011
勞力亞那但格村的石柱011
鹿野苑的獅子柱頭013
佛在那裏(一)印度早期的佛教建築014
桑淇二號佛塔016
桑淇三號佛塔017
寺院018
僧院和支提堂018
佛在那裏(二)印度早期的佛教雕刻023
巴呼特佛塔023
浮雕024
佛傳026
白象入胎027
釋迦成道028
忉利天宮歸來029
伊羅(金本)龍王禮佛030
祇園布施031
釋迦涅槃032
本生傳032
猴王本生032
桑淇一號佛塔034
巴呼特和桑淇的比較040
女藥叉像040
釋迦涅槃041
猴王本生042
佛教菩薩像的誕生-貴霜王朝的佛教美術043
大乘佛教043
貴霜王朝044
三十二相好046
手印049
佛像製作中心054
犍陀羅054
西方的影響054
佛傳浮雕062
建築068
秣菟羅070
本土傳統070
佛傳浮雕075
黃金時代的來臨-笈多時期的佛教美術076
笈多王朝076
雕刻077
佛像雕刻中心-秣菟羅鹿野苑083
石窟085
阿薑塔晚期石窟089
第二十六窟092
壁畫096
落日餘暉-笈多以後的佛教美術106
婆羅門教106
密教108

中亞 林保堯 109
阿富汗境內的古代梵衍那大石窟110
大佛112
壁畫118
日天像118
大菩薩坐像圖119
三三○窟120
彌勒菩薩120
涅槃圖122
卡剋拉剋石窟123
八角形祠堂123
三坐像圖124
二坐佛像125
佛手125
二佛坐像126
氾(者見)基斯坦塔院的佛教遺跡127
彩塑泥像127
菩薩頭像127
殊提屍迦的母親臨死像128
佛坐像128
菩薩坐像128
天女像131
夫婦像132
壁畫132
菩薩像132
喀布爾市及附近的佛教遺跡134
佛立像134
小孩頭像134
菩薩頭像136
少女頭像137
菩薩坐像137
哈打佛教遺跡138
灰泥塑像138
佛足石139
佛立像139
頭像140
支持三寶法輪的大地母神像140
帕夏瓦都城的古代風土143
帕夏瓦附近的迦畢試古國148
燃燈佛本生話浮雕像148
新疆庫車的古代龜茲國風土奇聞152
剋孜爾石窟152
古城傳說153
蘇莫遮舞再現圖156
壁畫161
樂舞圖161
長巾舞162
乞寒舞164
天象圖165
因緣說話圖167
本生圖畫故事169
精進力比丘本生圖170
獼猴本生圖170
智馬本生圖171
猿王本生圖178
輪輪聖王七寶圖179
四德181
剋孜爾石窟附近的其他石窋群182
蘇巴什古城182
庫木土拉石窟183
森木撒姆石窟184
瑪劄巴赫石窟184
剋孜爾朵哈石窟184
吐魯番窪地185
高昌故城185
交河故城185
伯孜剋裏剋石窟186
颱颱爾石窟186

中國 顔娟英187
中國佛教美術的盛景188
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國的188
法顯西行188
炳靈寺191
一六九窟193
敦煌的莫高窟韆佛洞193
鳴沙山195
二七五窟196
交腳彌勒菩薩像196
第二八五窟198
五百強盜成佛200
第四二八窟200
壁畫202
唐代敦煌佛教藝術202
一七二窟203
第三二八窟206
第一○三窟207
雲岡石窟208
第二十窟209
第十九窟211
第九、十窟212
第六窟214
龍門石窟216
古陽洞218
賓陽三洞220
維摩詰所說經221
蓮華洞222
奉先寺222
鞏縣石窟寺227
第一窟229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藝術231
萬佛寺231
唐代佛教藝術與玄奘232
慈恩寺232
大雁塔234
五颱山234
佛光寺236
南禪寺239
大足石窟239
北山佛灣239
摩利支天女(一三○窟)239
水月觀音(一三三窟)240
觀音變相(一八○窟)240
寶頂山佛灣243
父母恩重難報經243
地獄變相245
釋迦佛涅槃245
韆手韆眼觀音245
杭州飛來峰246
彌勒和十六羅漢像247
執金剛神248

韓國 顔娟英249
韓國佛教漂化的傳承250
三國時期250
佛立像251
菩薩像252
菩薩思惟坐像253
菩薩立像255
統一新羅時代256
雁鴨池256
金銅闆佛三尊坐像257
感恩寺257
佛國寺和石窟庵260
鼎盛時期的藝術遺跡263

日本 顔娟英265
日本佛教遺跡的特色266
聖德太子與日本佛教266
法隆寺266
中門268
金堂268
佛說法圖270
五重塔270
藥師寺273
東塔273
藥師佛273
吉祥天女畫像274
唐招提寺276
金堂276
毗盧捨那佛278
韆手觀音278
東大寺278
蓮花座280
不空 索觀音立像281
平安時期282
最澄和空海282
東寺282
不動明王282
空海畫像284
平等院285
鳳凰堂285
阿彌陀佛來迎圖286

圖書序言

作者序

  願「佛教美術」一書能帶領著小朋友遨遊在佛教美術的天地之中,一方麵欣賞各國傑齣的美術作品,瞭解它們的特色,更能從這些作品中瞭解亞洲各國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麵深思這些作品所描繪的佛教故事涵義,體會佛教慈悲和智慧的精神。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這本《佛教美術(平裝)》的當下,我內心就充滿瞭期待!這本書名相當直接,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想像。我一直對佛教藝術的「美」感到著迷,但總覺得自己對這方麵的理解還停留在錶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佛教藝術的「為什麼」,而不僅僅是「是什麼」。例如,為什麼某些佛像的姿態是這樣的?為什麼某些色彩的使用有特定的含義?為什麼佛教藝術的題材會隨著時間和地域而有所變化?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透過清晰的圖文解析,為我揭示這些藝術符號背後所承載的深層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反映齣佛教教義和信眾的信仰。我對書中的編排方式也很有興趣,希望它能有係統地引導讀者,從基礎知識開始,逐步深入到更複雜的議題。平裝版的設計,讓我覺得它更貼近日常生活,我可以在享受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一份寧靜與平和。

评分

收到這本《佛教美術(平裝)》之後,我第一個想法就是「終於等到你瞭!」過去幾年,我對佛教藝術的興趣與日俱增,但總覺得資料零散,很難係統地建立起一個清晰的概念。坊間雖然有不少佛教藝術的書籍,但很多都過於專業,術語難懂,或是內容偏頗。而這本平裝版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絲曙光。我非常期待書中會如何介紹佛教美術的發展脈絡,從最初的傳入,到各個時期的演變,再到不同地域的特色。尤其是我對佛教美術如何融入當地文化,並產生獨特風格的演變過程非常感興趣。例如,犍陀羅藝術如何影響瞭早期中國佛教造像?敦煌石窟的藝術又是如何融閤瞭西域、中原的風格?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梳理清楚這些脈絡,讓我對佛教藝術的歷史有更宏觀的認識。而且,平裝版的設計,讓我覺得它更適閤放在書架上隨時取閱,也方便我帶去咖啡廳或圖書館,在悠閒的時光中慢慢品味。

评分

這本《佛教美術(平裝)》的到來,簡直就是解決瞭我長久以來的一個睏擾!我經常在旅行中參觀寺廟,欣賞那些令人讚嘆的佛教藝術品,但往往隻能「看熱鬧」,對於背後的文化意涵和藝術價值卻知之甚少。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主題,讓我對其能夠提供係統性知識充滿信心。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涵蓋廣泛的佛教藝術形式,不僅限於雕塑和繪畫,還能包含建築、工藝品等。我特別想瞭解,在不同的佛教傳播區域,佛教藝術是如何與當地原有藝術文化融閤,並發展齣獨特風格的。例如,印度的佛教藝術如何影響瞭東南亞,又如何傳播到中國,再演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藝術有一個全麵的認識。平裝版的設計,也讓我感覺更方便攜帶和閱讀,我迫不及待想在接下來的假期中,好好沉浸在這本佛教藝術的寶藏之中。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為我這種對佛教藝術「霧裡看花」的人量身打造的!每次逛佛具店,看那些佛像,總是覺得韆篇一律,但有時候又會被某尊佛像精緻的工藝和慈祥的法相深深吸引。這本書的名字,直接點齣瞭它所涵蓋的範圍,讓我知道它不是一本專門講述某個時期或某種形式的佛教藝術,而是更廣泛地介紹這個龐大的領域。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到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佛教藝術有什麼樣的差異?例如,西藏的唐卡和中國內地的石窟壁畫,雖然都是佛教藝術,但給人的感覺卻很不一樣。我對書中會不會分析這些差異的成因,以及它們如何反映齣當時的社會、宗教和政治環境感到非常好奇。而且,平裝版的設計,讓我覺得它更具親和力,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高高在上,讓人望而卻步。我期待它能用比較平易近人的語言,帶領我這位門外漢,一步步地認識佛教藝術的博大精深,解開我心中那些關於佛像、佛塔、佛教繪畫的疑問。

评分

哇,這本《佛教美術(平裝)》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那種素雅中帶著莊重的氣息,瞬間就勾起瞭我對佛教藝術的好奇心。平常在廟裡看到那些雕塑、壁畫,總覺得美輪美奐,但又說不齣個所以然。這本書的封麵,就像是一扇引導我進入佛教藝術殿堂的門,讓我覺得自己可以慢慢地、深入地去探索其中的奧秘。我特別喜歡它沒有過分華麗的裝飾,而是選用瞭那種沉穩的色調,搭配上清晰的書名,給人一種紮實、有內容的感覺。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介紹這些藝術品的歷史背景、藝術風格,以及它們在佛教信仰中的象徵意義。畢竟,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一個外在的形體,而背後蘊含的深層文化和精神意涵,纔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希望這本書能像它的封麵一樣,提供給我一個寧靜、有啟發性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佛教藝術的理解從「好看」提升到「懂」的層次。我對書中的排版和圖文比例也很期待,希望能夠有足夠的精美圖片來輔助文字的說明,讓視覺和文字能夠相輔相成,共同構築齣一個豐富的佛教藝術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