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容方面,「佛教美术」包括了印度、中亚、中国、韩国和日本佛教美术几个部份,介绍这些地区重要的佛教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解说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由于内容庞杂,在章节安排上,作者按照佛教东传的路线来铺陈,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开始,以佛教传播的终点日本作结,有一定的知识阶序。希望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但能带领着小读者们进入佛教美术的殿堂,欣赏各国佛教美术精品,帮助孩子们认识佛教美术的内涵,还能增进大家对这些地区佛教文化的了解。 印度、中亚和中国三个地区高僧往来频繁,佛教美术关系密切。书中我们特别安排了一位大家熟悉的人物──唐三藏玄奘法师,以他西行取经的见闻贯串其间,加深小读者们对这些地区佛教文化交流的印象。
在结构方面 每一单元都由主文和图版两大部分组合而成。主文部分说明每个国家佛教美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和美术形式产生及改变的原因,希望培养小读者们「历史」的观念。图版部分全部採用彩色印刷,带着孩子们纸上神游各地佛教古蹟,拜访美术文物。图版下精简的文字说明,扼要的解说作品特色和精神,让小读者们很快的就能掌握观赏佛教美术的要点。
作者简介
李玉(王民)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学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美术史博士,现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台大艺术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林保尧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于竹北六家忠孝堂。北师五专五七级毕业,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研究院博士课程肄。着有《中国铜镜艺术》、《中国玻璃艺术》、《儿童绘画渐进教学》等书。曾任北县渔光国小虎寮潭分校教师、淡江大学讲师、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颜娟英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艺术史组硕士、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系硕士、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系博士,从事佛教艺术研究多年。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印度 李玉(王民) 001
西方的圣人-释迦牟尼002
诞生007
出家008
悟道009
传播009
最早的佛教遗迹-阿育王石柱010
阿育王010
阿育王石柱011
劳力亚那但格村的石柱011
鹿野苑的狮子柱头013
佛在那里(一)印度早期的佛教建筑014
桑淇二号佛塔016
桑淇三号佛塔017
寺院018
僧院和支提堂018
佛在那里(二)印度早期的佛教雕刻023
巴唿特佛塔023
浮雕024
佛传026
白象入胎027
释迦成道028
忉利天宫归来029
伊罗(金本)龙王礼佛030
祇园布施031
释迦涅槃032
本生传032
猴王本生032
桑淇一号佛塔034
巴唿特和桑淇的比较040
女药叉像040
释迦涅槃041
猴王本生042
佛教菩萨像的诞生-贵霜王朝的佛教美术043
大乘佛教043
贵霜王朝044
三十二相好046
手印049
佛像制作中心054
犍陀罗054
西方的影响054
佛传浮雕062
建筑068
秣菟罗070
本土传统070
佛传浮雕075
黄金时代的来临-笈多时期的佛教美术076
笈多王朝076
雕刻077
佛像雕刻中心-秣菟罗鹿野苑083
石窟085
阿姜塔晚期石窟089
第二十六窟092
壁画096
落日余晖-笈多以后的佛教美术106
婆罗门教106
密教108
中亚 林保尧 109
阿富汗境内的古代梵衍那大石窟110
大佛112
壁画118
日天像118
大菩萨坐像图119
三三○窟120
弥勒菩萨120
涅槃图122
卡克拉克石窟123
八角形祠堂123
三坐像图124
二坐佛像125
佛手125
二佛坐像126
氾(者见)基斯坦塔院的佛教遗迹127
彩塑泥像127
菩萨头像127
殊提尸迦的母亲临死像128
佛坐像128
菩萨坐像128
天女像131
夫妇像132
壁画132
菩萨像132
喀布尔市及附近的佛教遗迹134
佛立像134
小孩头像134
菩萨头像136
少女头像137
菩萨坐像137
哈打佛教遗迹138
灰泥塑像138
佛足石139
佛立像139
头像140
支持三宝法轮的大地母神像140
帕夏瓦都城的古代风土143
帕夏瓦附近的迦毕试古国148
燃灯佛本生话浮雕像148
新疆库车的古代龟兹国风土奇闻152
克孜尔石窟152
古城传说153
苏莫遮舞再现图156
壁画161
乐舞图161
长巾舞162
乞寒舞164
天象图165
因缘说话图167
本生图画故事169
精进力比丘本生图170
猕猴本生图170
智马本生图171
猿王本生图178
轮轮圣王七宝图179
四德181
克孜尔石窟附近的其他石窋群182
苏巴什古城182
库木土拉石窟183
森木撒姆石窟184
玛札巴赫石窟184
克孜尔朵哈石窟184
吐鲁番洼地185
高昌故城185
交河故城185
伯孜克里克石窟186
台台尔石窟186
中国 颜娟英187
中国佛教美术的盛景188
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188
法显西行188
炳灵寺191
一六九窟193
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193
鸣沙山195
二七五窟196
交脚弥勒菩萨像196
第二八五窟198
五百强盗成佛200
第四二八窟200
壁画202
唐代敦煌佛教艺术202
一七二窟203
第三二八窟206
第一○三窟207
云冈石窟208
第二十窟209
第十九窟211
第九、十窟212
第六窟214
龙门石窟216
古阳洞218
宾阳三洞220
维摩诘所说经221
莲华洞222
奉先寺222
巩县石窟寺227
第一窟229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231
万佛寺231
唐代佛教艺术与玄奘232
慈恩寺232
大雁塔234
五台山234
佛光寺236
南禅寺239
大足石窟239
北山佛湾239
摩利支天女(一三○窟)239
水月观音(一三三窟)240
观音变相(一八○窟)240
宝顶山佛湾243
父母恩重难报经243
地狱变相245
释迦佛涅槃245
千手千眼观音245
杭州飞来峰246
弥勒和十六罗汉像247
执金刚神248
韩国 颜娟英249
韩国佛教漂化的传承250
三国时期250
佛立像251
菩萨像252
菩萨思惟坐像253
菩萨立像255
统一新罗时代256
雁鸭池256
金铜板佛三尊坐像257
感恩寺257
佛国寺和石窟庵260
鼎盛时期的艺术遗迹263
日本 颜娟英265
日本佛教遗迹的特色266
圣德太子与日本佛教266
法隆寺266
中门268
金堂268
佛说法图270
五重塔270
药师寺273
东塔273
药师佛273
吉祥天女画像274
唐招提寺276
金堂276
毗卢舍那佛278
千手观音278
东大寺278
莲花座280
不空 索观音立像281
平安时期282
最澄和空海282
东寺282
不动明王282
空海画像284
平等院285
凤凰堂285
阿弥陀佛来迎图286
作者序
愿「佛教美术」一书能带领着小朋友遨游在佛教美术的天地之中,一方面欣赏各国杰出的美术作品,了解它们的特色,更能从这些作品中了解亚洲各国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深思这些作品所描绘的佛教故事涵义,体会佛教慈悲和智慧的精神。
收到這本《佛教美術(平裝)》之後,我第一個想法就是「終於等到你了!」過去幾年,我對佛教藝術的興趣與日俱增,但總覺得資料零散,很難系統地建立起一個清晰的概念。坊間雖然有不少佛教藝術的書籍,但很多都過於專業,術語難懂,或是內容偏頗。而這本平裝版的出現,讓我看到了一絲曙光。我非常期待書中會如何介紹佛教美術的發展脈絡,從最初的傳入,到各個時期的演變,再到不同地域的特色。尤其是我對佛教美術如何融入當地文化,並產生獨特風格的演變過程非常感興趣。例如,犍陀羅藝術如何影響了早期中國佛教造像?敦煌石窟的藝術又是如何融合了西域、中原的風格?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梳理清楚這些脈絡,讓我對佛教藝術的歷史有更宏觀的認識。而且,平裝版的設計,讓我覺得它更適合放在書架上隨時取閱,也方便我帶去咖啡廳或圖書館,在悠閒的時光中慢慢品味。
评分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就是為我這種對佛教藝術「霧裡看花」的人量身打造的!每次逛佛具店,看那些佛像,總是覺得千篇一律,但有時候又會被某尊佛像精緻的工藝和慈祥的法相深深吸引。這本書的名字,直接點出了它所涵蓋的範圍,讓我知道它不是一本專門講述某個時期或某種形式的佛教藝術,而是更廣泛地介紹這個龐大的領域。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到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佛教藝術有什麼樣的差異?例如,西藏的唐卡和中國內地的石窟壁畫,雖然都是佛教藝術,但給人的感覺卻很不一樣。我對書中會不會分析這些差異的成因,以及它們如何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宗教和政治環境感到非常好奇。而且,平裝版的設計,讓我覺得它更具親和力,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高高在上,讓人望而卻步。我期待它能用比較平易近人的語言,帶領我這位門外漢,一步步地認識佛教藝術的博大精深,解開我心中那些關於佛像、佛塔、佛教繪畫的疑問。
评分這本《佛教美術(平裝)》的到來,簡直就是解決了我長久以來的一個困擾!我經常在旅行中參觀寺廟,欣賞那些令人讚嘆的佛教藝術品,但往往只能「看熱鬧」,對於背後的文化意涵和藝術價值卻知之甚少。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了主題,讓我對其能夠提供系統性知識充滿信心。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涵蓋廣泛的佛教藝術形式,不僅限於雕塑和繪畫,還能包含建築、工藝品等。我特別想了解,在不同的佛教傳播區域,佛教藝術是如何與當地原有藝術文化融合,並發展出獨特風格的。例如,印度的佛教藝術如何影響了東南亞,又如何傳播到中國,再演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藝術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平裝版的設計,也讓我感覺更方便攜帶和閱讀,我迫不及待想在接下來的假期中,好好沉浸在這本佛教藝術的寶藏之中。
评分哇,這本《佛教美術(平裝)》的封面設計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那種素雅中帶著莊重的氣息,瞬間就勾起了我對佛教藝術的好奇心。平常在廟裡看到那些雕塑、壁畫,總覺得美輪美奐,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本書的封面,就像是一扇引導我進入佛教藝術殿堂的門,讓我覺得自己可以慢慢地、深入地去探索其中的奧秘。我特別喜歡它沒有過分華麗的裝飾,而是選用了那種沉穩的色調,搭配上清晰的書名,給人一種紮實、有內容的感覺。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介紹這些藝術品的歷史背景、藝術風格,以及它們在佛教信仰中的象徵意義。畢竟,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外在的形體,而背後蘊含的深層文化和精神意涵,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希望這本書能像它的封面一樣,提供給我一個寧靜、有啟發性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佛教藝術的理解從「好看」提升到「懂」的層次。我對書中的排版和圖文比例也很期待,希望能夠有足夠的精美圖片來輔助文字的說明,讓視覺和文字能夠相輔相成,共同構築出一個豐富的佛教藝術世界。
评分拿到這本《佛教美術(平裝)》的當下,我內心就充滿了期待!這本書名相當直接,讓我對其內容充滿了想像。我一直對佛教藝術的「美」感到著迷,但總覺得自己對這方面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佛教藝術的「為什麼」,而不僅僅是「是什麼」。例如,為什麼某些佛像的姿態是這樣的?為什麼某些色彩的使用有特定的含義?為什麼佛教藝術的題材會隨著時間和地域而有所變化?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透過清晰的圖文解析,為我揭示這些藝術符號背後所承載的深層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反映出佛教教義和信眾的信仰。我對書中的編排方式也很有興趣,希望它能有系統地引導讀者,從基礎知識開始,逐步深入到更複雜的議題。平裝版的設計,讓我覺得它更貼近日常生活,我可以在享受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一份寧靜與平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