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艺术(平装)

原始艺术(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原始艺术
  • 艺术
  • 文化
  • 人类学
  • 绘画
  • 雕塑
  • 史前艺术
  • 艺术欣赏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化艺术,在我们的世界里常常被分成两个大脉络:一个是起源自近东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及欧洲旧世界的「西方文化」;另一个是以印度和我们中国为最大发展中心的「东方文化」。

  其实,在这个世界里,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民族,他们远离被称作文明的这两个大主流,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出自己的文化,我们就称他们是「自然民族」,而这些自然民族的艺术创作,无论是起源、发展的路线、表现的形态及风格,和东方西方都很不相同。我们通常称做是「原始艺术」。

  按照这个说法,那么东南亚的土着、美洲的印第安人、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非洲的黑人及大洋洲土着族群的艺术创作,都可以称作「原始艺术」。

  自然民族的艺术,目的大都在传达部族间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组织。他们既不靠文字,也不需要由教师传授,但还是很自然的一代代流传下来。各种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下,发展出各式各样风格独特的原始艺术,因为它和日常生活习习相关,所以格外生动活泼。

  这儿,我们将一区一区地来介绍、欣赏这些纯朴有趣的自然民族的艺术。

作者简介

赖明珠

  一九五七年生,台大中文系毕业。现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研究所,攻读日据时期台湾东洋绘画的发展史。曾发表有关研究台湾早期美术家文章于台北市立美术馆馆刊及艺术家杂志。编纂有「郭雪湖画集」等。

远古之声:史前艺术的深度探索 导言:穿越时空的凝视 人类文明的序章,并非镌刻于泥板或羊皮纸之上,而是以赭石的斑驳、骨骼的刻痕以及洞穴深处的幽光,在时间长河的源头悄然开启。本书《远古之声:史前艺术的深度探索》,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意义非凡的考古之旅,深入探究那些比文字更古老、比城邦更持久的艺术表达。我们聚焦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人类早期认知、信仰与生存挣扎的物质化呈现。 本书将抛开对史前时代的刻板印象——蛮荒与无序——转而审视其内部蕴含的复杂结构、精湛技艺以及深刻的宇宙观。我们不仅关注那些著名的欧洲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更将目光投向全球各地,从非洲的坦桑尼亚到澳大利亚的岩画,构建一个跨文化、跨地域的史前艺术图景。 第一章:黎明前的画布——旧石器时代的视觉革命 本章深入探讨人类最早的、有意识的视觉符号创作。我们首先分析在欧洲各地发现的巨型洞穴系统,如拉斯科(Lascaux)、阿尔塔米拉(Altamira)和肖维(Chauvet)。这些“地下大教堂”并非简单的居住场所,而是具有强烈仪式性和象征意义的圣地。 1.1 动物的主宰:具象描绘的技艺与目的 史前艺术家如何捕捉猎物的动态与生命力?我们详细剖析了他们使用的颜料来源——赤铁矿、锰矿和木炭的提取与混合技术。书中详述了对动物解剖学的精确掌握,例如野牛的肌肉线条、猛犸象的皮毛质感,以及马匹奔跑时的透视关系。通过对这些图像的形态学分析,我们提出并探讨了主要的理论模型: 狩猎魔法理论(Sympathetic Magic): 认为作画是为了在精神层面控制猎物,确保狩猎成功。 结构主义解释(Structuralism): 关注动物的并置关系和符号对立(如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并列),揭示社会或宇宙的二元对立结构。 萨满教体验说(Shamanic Trance): 将洞穴深处视为进入“异界”的媒介,壁画是萨满仪式过程中的视觉记录或幻象投射。 1.2 手印与抽象符号:早期信息系统的萌芽 除了生动的动物形象,本章也着重分析了“手印”(Hand Stencils)的文化意义。这些被喷射颜料留下的模板,究竟是标记作者身份、施加保护咒语,还是某种早期的“签名”?同时,我们对洞穴中大量出现的几何符号——点、线、网格、T形符号——进行归类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是否构成了史前人类最早的视觉交流系统或历法记录的雏形。 第二章:从洞穴到旷野——中石器时代的生存景观与“场景化”叙事 随着冰河时代的结束和气候的剧烈变化,人类的生存策略和艺术表现形式也随之调整。本章将焦点转移到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的岩画,这些作品更偏向于在开阔地带,反映了人类与环境之间更为动态和复杂的互动。 2.1 人物形象的崛起与群体活动的再现 与旧石器时代主要关注动物不同,中石器时代的艺术中,“人”的形象开始占据核心地位。这些人物形象往往被高度程式化和抽象化,常常成群结队地出现,描绘了集体劳动、舞蹈、战争和祭祀的场景。例如,对西班牙黎凡特地区岩画的细致解读,揭示了早期社会组织和群体协作的模式。 2.2 狩猎的动态史诗与仪式重构 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中石器艺术中叙事性的增强。这些壁画不再是孤立的图像,而是构成了连续的“故事板”。我们分析了在这些动态场景中,弓箭、投掷器等狩猎工具的描绘细节,以及人物姿态中蕴含的紧张感与情感表达。这些场景不仅是活动的记录,更是文化价值和道德规范的视觉巩固。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的定居与世界的重塑 农业的兴起和定居生活(Neolithic Revolution)对艺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章探讨了艺术如何从对野生世界的模仿,转向对人类自身创造的世界——村落、家园和土地的表达。 3.1 陶器的装饰与空间理念的转变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本书考察了从“绳纹陶”到“彩陶”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几何图案在三维曲面上的组织方式。这些图案不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它们体现了早期农耕社会对秩序、周期和丰收的渴望。我们比较了不同文化区域(如美索不达米亚、中国黄河流域)陶器纹样的地域性差异及其可能反映的社会结构。 3.2 纪念性建筑与集体身份的构建 随着聚落的形成,出现了第一批与生存直接相关的大型结构,如巨石阵(Stonehenge)和哥贝克力石阵(Göbekli Tepe)。本章将这些遗址中的雕刻和布局视为艺术行为的延伸。它们不仅是天文观测站或墓葬,更是集体记忆、身份认同和神圣空间划分的宏大宣言。我们探讨了这些巨石如何需要数代人的合作才能完成,从而强化了早期社群的凝聚力。 第四章:符号、信仰与非欧洲的先驱 为了避免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本书特别设立一章,聚焦于全球其他地区史前艺术的独特贡献。 4.1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梦境时间” 我们深入研究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作画期”(Dreaming)艺术。这些艺术形式,包括岩石雕刻和树皮画,与复杂的创世神话和土地所有权体系紧密相连。不同于欧洲的写实主义倾向,澳大利亚的许多作品采用“X光视角”(X-ray Style),同时展示动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轮廓,揭示了一种将物理现实与精神实体并置的独特世界观。 4.2 美洲大陆的文化图谱 从北美洲的峡谷文化岩画(如Mimbres文化)到南美洲的查文(Chavín)文化中的雕塑元素,本章展示了早期美洲文明在继承史前传统的同时,如何开始发展出具有高度地域特色和神灵体系的艺术语言。重点分析了涉及美洲虎、蛇等重要图腾的象征意义及其在祭祀中的作用。 结语:永恒的提问者 《远古之声》并非提供最终答案,而是引导读者面对史前艺术提出的永恒问题:艺术的起源是什么?它在人类心智演化中扮演了何种角色?通过对这些跨越数万年的视觉记录的细致考察,我们发现,在技术和物质条件极其有限的背景下,人类对意义、秩序和美的追求从未停歇。史前艺术是人类试图理解自身、定位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尝试。本书邀请每一位读者,再次凝视那些古老的赭石痕迹,倾听远古的、却依然清晰可闻的生命之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东南亚的原始艺术002
种族复杂的东南亚002
东西文化的十字路口002
台湾的自然民族003
台湾九族的艺术004
宗教器物004
日常用品004
衣饰004
房屋建筑006
印尼各部族的艺术007
印尼的皮影戏、傀儡戏及面具戏007
克利斯短剑008
巴达克族的「辛加」木雕009
巴达克族的祖先木雕009
达雅克族的盾牌010
菲律宾自然民族的艺术011

大洋洲的原始艺术014
发现大洋洲014
大洋洲的地理分区016
海洋民族吃的艺术017
树皮文化和其他的衣饰018
生活场所的装饰艺术019
乘着独木舟遨游的大海子民020
大洋洲民族的精神信仰025
大洋洲的面具世界025
澳大利亚简单的原始艺术028

非洲的原始艺术032
现代艺术的源头032
非洲文化的发现032
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型态033
农耕民族033
狩猎、採集民族033
畜牧民族034
半农半牧民族034
西非洲的古文明034
诺克文化034
伊飞文化036
贝南文化036
现代非洲部族的原始艺术037
畜牧民族的武器和日用品037
椅凳038
宗教信仰038
面具040
祕密结社的面具041
巫术治疗的面具041
祈求丰收的面具042
成年礼的面具042
非洲人的建筑042
一般人的住家042
酋长和贵族的住家045
宗教或社会活动性建筑047
结语050

中美洲印第安人的原始艺术052
中美洲的古文明052
奥尔美加文明-虎神的祀者053
雕刻055
特拉提尔科文明-陶艺的世界056
狄奥提瓦康文明-神殿的王国058
陶器059
陶偶059
面具060
沙玻德加文明-皇陵的代表061
阿尔邦山圣域061
皇陵内的陪葬陶器062
密古斯德加文明-工艺的部族063
陶器064
黄金工艺064
托尔德加文明-战士的时代065
建筑-杜拉城的主神殿066
石雕067
陶器067
阿斯德加文明-最后的王朝068
丁诺提特兰都城068
石雕文化069
神祇069
动物070
石碑070
衰败灭亡072

马雅古文明的原始艺术074
发现新大陆074
神祕的古文明075
兴起和沦亡076
重见天日078
文字历法079
衣物服饰081
宗教信仰083
建筑雕刻084
古典时期的城市086
提卡尔086
帕连克087
可邦088
艺术文明089
陶器089
彩绘陶器090
泥偶092
壁画095
玉器095

古代祕鲁的原始艺术098
祕鲁早期的文化098
水平早期的祕鲁文化099
查汶文化100
石雕与建筑100
陶器101
佩拉卡斯文化102
织物102
陶器103
中间早期的祕鲁文化103
摩奇卡文化104
建筑105
陶器105
黄金陪葬品107
纳斯卡文化107
陶器108
水平中期的祕鲁文化108
提奥华纳可文化110
石雕与建筑110
陶器111
胡阿里文化112
陶器112
织物112
中间晚期的祕鲁文化114
吉姆文化114
建筑115
陶器115
织物116
黄金制品116
珍卡伊文化118
陶器118
织物120
水平晚期的祕鲁文化122
印加文化122
被统治者「魁裔斯人」122
帝国领域122
石造建筑123
首都-库斯科123
马秋皮朱遗址124
沙可沙胡曼要塞124
陶器124
黄金工艺125
帝国的灭亡126

北美洲的原始艺术128
北美洲的印第安艺术128
东区桦树林中的印第安人128
中部大草原地带的印第安人129
西北部大平洋沿岸的印第安人130
图腾信仰与图腾柱131
面具与宗教仪式132
灵魂捕捉器133
西南部的印第安人134
哈皮人的朴布罗村落134
纳巴荷人的沙画135
卡奇纳面具136
卡奇纳娃娃136
朴布罗印第安人的陶器138
爱斯基摩人的原始艺术139
北极冰原的生活139
雪屋140
鲸鱼油灯140
艺术与生活140
泛灵信仰与萨满巫141
鼓与面具142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传统艺术是属于文明社会的艺术,是反省的、细致的、理性的,是加以美化、虚饰的。原始艺术则不然,它主要是少数民族因宗教信仰而作,是诉诸直觉的,是粗扩、属于感性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欣赏两者的角度也应该有所不同。不像以历史作背景的「美术史」,以哲学为基础的「美学」,原始艺术是「人类学」的观点出发的。

  我们欣赏原始艺术时,与其去研究它「像不像」、「美不美」,不如去了解它告诉我们人类为什么产生艺术,以及作品中所呈现的风俗习惯、传说、神话等值得探讨的表现行为的诸种问题,并且用心体会那些强烈造形与色彩带给人的感受。

  这是一本关于原始艺术的入门书,如果小朋友长大以后还想再作更深一层的研究,那么就要走进「艺术人类学」的天地,才能有更多的认识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原始艺术》(平装)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论著,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涵盖了世界各地令人惊叹的原始艺术品,从非洲的岩画到澳洲的原住民艺术,再到美洲和亚洲的古代雕塑和陶器,简直是一次环球艺术之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巧妙地将艺术品置于其产生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某些图案会反复出现,为什么某些形象会如此抽象或具象,这些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密码。例如,关于玛雅文明的雕塑,书中不仅展示了其精湛的工艺,更深入探讨了其宗教意义和王权象征,让我对这个古老文明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原始艺术”并非“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早期文明智慧的结晶,是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演变的宝贵线索。它鼓励我去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粗糙的艺术品,去发现它们内在的生命力和独特性。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启迪。我一直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顶峰,是高度发达的社会才能孕育出的瑰宝。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让我看到,艺术的火种早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就已点燃,并且以一种纯粹、本真的形态存在。书中精选的案例,跨越了地域和时间,让我得以一窥世界各地原始民族的艺术创造力。我惊叹于那些岩画上充满动感的动物形象,它们仿佛在诉说着古老部落的狩猎故事;我着迷于那些神秘的雕塑,它们传递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神灵的信仰;我欣赏那些充满几何美学的陶器纹饰,它们展现了早期人类对秩序和和谐的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思考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意义。我开始意识到,这些“原始”艺术并非只是简单的装饰,它们是人类早期与自然对话、与社群交流、与内心世界沟通的重要媒介。它们承载着人类最初的想象力、情感和智慧,是理解人类文明起源和演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对人类的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打开我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艺术是学院派的专属,是经过大师们精心雕琢、充满理论体系的产物。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艺术最纯粹、最原始、最不受拘束的一面。我被那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原始”艺术品深深震撼了。那些简洁而有力的线条,那些粗犷却充满力量的色彩,那些似乎信手拈来的创作,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欧洲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的解读印象深刻,那些描绘动物的生动场景,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更像是当时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狩猎成功的祈愿,亦或是某种神秘的仪式记录。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承载着人类早期思想、信仰和生存智慧的珍贵载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审美视野被极大地拓展了,也对人类早期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明白,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在于与世界的连接,而这种连接,早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以最朴素、最真挚的方式展现出来。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排版和内容呈现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每一页都像精心布置的画廊,将那些跨越千年的艺术品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一直对那些被称为“原始艺术”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资料分散,难以系统地了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原始艺术。从美洲的原住民雕塑,到大洋洲的部落面具,再到亚洲的早期陶器,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彩的旅行。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不仅展示了艺术品本身,还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宗教象征以及社会功能。我了解到,这些“原始”艺术并非是随意创作,而是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紧密相连。它们可能是祭祀用品,可能是身份象征,也可能是记录历史的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在人类社会早期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美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社会凝聚的强大力量。我非常享受每一次阅读的过程,它让我感觉自己正在与那些古老而智慧的文明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汲取着那些深藏在艺术中的能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刚拿到手,就被它厚实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深深吸引。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屏障,置身于远古的部落,亲眼目睹那些原始艺术家们挥洒汗水与智慧的创作过程。每一幅插图都如此生动逼真,细节之处令人惊叹,无论是岩画上的动物形象,还是陶器上繁复的纹饰,都充满了生命力与独特的韵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非洲地区岩画的部分,那些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无不透露着一种原始的野性与纯粹的美感,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人类是如何通过这些图像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传递信仰的?这本书不仅展示了“原始”艺术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它试图让我们理解“原始”背后的文化脉络与精神内核。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遥远祖先的对话,一次对人类文明源头的溯源之旅。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利,它早已深深根植于人类文明的DNA之中,以最本真的姿态,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