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在我們的世界裏常常被分成兩個大脈絡:一個是起源自近東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及歐洲舊世界的「西方文化」;另一個是以印度和我們中國為最大發展中心的「東方文化」。
其實,在這個世界裏,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民族,他們遠離被稱作文明的這兩個大主流,在封閉的環境中,發展齣自己的文化,我們就稱他們是「自然民族」,而這些自然民族的藝術創作,無論是起源、發展的路綫、錶現的形態及風格,和東方西方都很不相同。我們通常稱做是「原始藝術」。
按照這個說法,那麼東南亞的土著、美洲的印第安人、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非洲的黑人及大洋洲土著族群的藝術創作,都可以稱作「原始藝術」。
自然民族的藝術,目的大都在傳達部族間的宗教信仰和社會組織。他們既不靠文字,也不需要由教師傳授,但還是很自然的一代代流傳下來。各種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下,發展齣各式各樣風格獨特的原始藝術,因為它和日常生活習習相關,所以格外生動活潑。
這兒,我們將一區一區地來介紹、欣賞這些純樸有趣的自然民族的藝術。
作者簡介
賴明珠
一九五七年生,颱大中文係畢業。現就讀於英國愛丁堡大學東亞研究所,攻讀日據時期颱灣東洋繪畫的發展史。曾發錶有關研究颱灣早期美術傢文章於颱北市立美術館館刊及藝術傢雜誌。編纂有「郭雪湖畫集」等。
東南亞的原始藝術002
種族復雜的東南亞002
東西文化的十字路口002
颱灣的自然民族003
颱灣九族的藝術004
宗教器物004
日常用品004
衣飾004
房屋建築006
印尼各部族的藝術007
印尼的皮影戲、傀儡戲及麵具戲007
剋利斯短劍008
巴達剋族的「辛加」木雕009
巴達剋族的祖先木雕009
達雅剋族的盾牌010
菲律賓自然民族的藝術011
大洋洲的原始藝術014
發現大洋洲014
大洋洲的地理分區016
海洋民族吃的藝術017
樹皮文化和其他的衣飾018
生活場所的裝飾藝術019
乘著獨木舟遨遊的大海子民020
大洋洲民族的精神信仰025
大洋洲的麵具世界025
澳大利亞簡單的原始藝術028
非洲的原始藝術032
現代藝術的源頭032
非洲文化的發現032
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型態033
農耕民族033
狩獵、採集民族033
畜牧民族034
半農半牧民族034
西非洲的古文明034
諾剋文化034
伊飛文化036
貝南文化036
現代非洲部族的原始藝術037
畜牧民族的武器和日用品037
椅凳038
宗教信仰038
麵具040
祕密結社的麵具041
巫術治療的麵具041
祈求豐收的麵具042
成年禮的麵具042
非洲人的建築042
一般人的住傢042
酋長和貴族的住傢045
宗教或社會活動性建築047
結語050
中美洲印第安人的原始藝術052
中美洲的古文明052
奧爾美加文明-虎神的祀者053
雕刻055
特拉提爾科文明-陶藝的世界056
狄奧提瓦康文明-神殿的王國058
陶器059
陶偶059
麵具060
沙玻德加文明-皇陵的代錶061
阿爾邦山聖域061
皇陵內的陪葬陶器062
密古斯德加文明-工藝的部族063
陶器064
黃金工藝064
托爾德加文明-戰士的時代065
建築-杜拉城的主神殿066
石雕067
陶器067
阿斯德加文明-最後的王朝068
丁諾提特蘭都城068
石雕文化069
神祇069
動物070
石碑070
衰敗滅亡072
馬雅古文明的原始藝術074
發現新大陸074
神祕的古文明075
興起和淪亡076
重見天日078
文字曆法079
衣物服飾081
宗教信仰083
建築雕刻084
古典時期的城市086
提卡爾086
帕連剋087
可邦088
藝術文明089
陶器089
彩繪陶器090
泥偶092
壁畫095
玉器095
古代祕魯的原始藝術098
祕魯早期的文化098
水平早期的祕魯文化099
查汶文化100
石雕與建築100
陶器101
佩拉卡斯文化102
織物102
陶器103
中間早期的祕魯文化103
摩奇卡文化104
建築105
陶器105
黃金陪葬品107
納斯卡文化107
陶器108
水平中期的祕魯文化108
提奧華納可文化110
石雕與建築110
陶器111
鬍阿裏文化112
陶器112
織物112
中間晚期的祕魯文化114
吉姆文化114
建築115
陶器115
織物116
黃金製品116
珍卡伊文化118
陶器118
織物120
水平晚期的祕魯文化122
印加文化122
被統治者「魁裔斯人」122
帝國領域122
石造建築123
首都-庫斯科123
馬鞦皮硃遺址124
沙可沙鬍曼要塞124
陶器124
黃金工藝125
帝國的滅亡126
北美洲的原始藝術128
北美洲的印第安藝術128
東區樺樹林中的印第安人128
中部大草原地帶的印第安人129
西北部大平洋沿岸的印第安人130
圖騰信仰與圖騰柱131
麵具與宗教儀式132
靈魂捕捉器133
西南部的印第安人134
哈皮人的樸布羅村落134
納巴荷人的沙畫135
卡奇納麵具136
卡奇納娃娃136
樸布羅印第安人的陶器138
愛斯基摩人的原始藝術139
北極冰原的生活139
雪屋140
鯨魚油燈140
藝術與生活140
泛靈信仰與薩滿巫141
鼓與麵具142
作者序
傳統藝術是屬於文明社會的藝術,是反省的、細緻的、理性的,是加以美化、虛飾的。原始藝術則不然,它主要是少數民族因宗教信仰而作,是訴諸直覺的,是粗擴、屬於感性的。
正因為這樣,我們欣賞兩者的角度也應該有所不同。不像以曆史作背景的「美術史」,以哲學為基礎的「美學」,原始藝術是「人類學」的觀點齣發的。
我們欣賞原始藝術時,與其去研究它「像不像」、「美不美」,不如去瞭解它告訴我們人類為什麼産生藝術,以及作品中所呈現的風俗習慣、傳說、神話等值得探討的錶現行為的諸種問題,並且用心體會那些強烈造形與色彩帶給人的感受。
這是一本關於原始藝術的入門書,如果小朋友長大以後還想再作更深一層的研究,那麼就要走進「藝術人類學」的天地,纔能有更多的認識瞭。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打開我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藝術是學院派的專屬,是經過大師們精心雕琢、充滿理論體係的産物。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藝術最純粹、最原始、最不受拘束的一麵。我被那些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原始”藝術品深深震撼瞭。那些簡潔而有力的綫條,那些粗獷卻充滿力量的色彩,那些似乎信手拈來的創作,卻蘊含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歐洲舊石器時代洞穴壁畫的解讀印象深刻,那些描繪動物的生動場景,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畫,更像是當時人們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對狩獵成功的祈願,亦或是某種神秘的儀式記錄。它們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承載著人類早期思想、信仰和生存智慧的珍貴載體。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審美視野被極大地拓展瞭,也對人類早期文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讓我明白,藝術的本質在於錶達,在於與世界的連接,而這種連接,早在人類文明的黎明時期就已經存在,並以最樸素、最真摯的方式展現齣來。
评分這本《原始藝術》(平裝)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論著,沒想到讀起來卻如此引人入勝。書中的案例非常豐富,涵蓋瞭世界各地令人驚嘆的原始藝術品,從非洲的岩畫到澳洲的原住民藝術,再到美洲和亞洲的古代雕塑和陶器,簡直是一次環球藝術之旅。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巧妙地將藝術品置於其産生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某些圖案會反復齣現,為什麼某些形象會如此抽象或具象,這些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密碼。例如,關於瑪雅文明的雕塑,書中不僅展示瞭其精湛的工藝,更深入探討瞭其宗教意義和王權象徵,讓我對這個古老文明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原始藝術”並非“落後”的代名詞,而是人類早期文明智慧的結晶,是理解人類曆史和文化演變的寶貴綫索。它鼓勵我去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看似粗糙的藝術品,去發現它們內在的生命力和獨特性。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排版和內容呈現上都做得非常齣色。每一頁都像精心布置的畫廊,將那些跨越韆年的藝術品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我一直對那些被稱為“原始藝術”的作品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苦於資料分散,難以係統地瞭解。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位知識淵博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瞭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原始藝術。從美洲的原住民雕塑,到大洋洲的部落麵具,再到亞洲的早期陶器,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精彩的旅行。讓我著迷的是,書中不僅展示瞭藝術品本身,還深入淺齣地解讀瞭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宗教象徵以及社會功能。我瞭解到,這些“原始”藝術並非是隨意創作,而是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會結構緊密相連。它們可能是祭祀用品,可能是身份象徵,也可能是記錄曆史的方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在人類社會早期所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美的載體,更是文化傳承、社會凝聚的強大力量。我非常享受每一次閱讀的過程,它讓我感覺自己正在與那些古老而智慧的文明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汲取著那些深藏在藝術中的能量。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剛拿到手,就被它厚實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設計深深吸引。打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那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仿佛穿越瞭時空的屏障,置身於遠古的部落,親眼目睹那些原始藝術傢們揮灑汗水與智慧的創作過程。每一幅插圖都如此生動逼真,細節之處令人驚嘆,無論是岩畫上的動物形象,還是陶器上繁復的紋飾,都充滿瞭生命力與獨特的韻味。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非洲地區岩畫的部分,那些色彩的運用,綫條的勾勒,無不透露著一種原始的野性與純粹的美感,讓人不禁思考,在那個沒有文字的時代,人類是如何通過這些圖像來記錄生活、錶達情感、傳遞信仰的?這本書不僅展示瞭“原始”藝術的形態,更重要的是,它試圖讓我們理解“原始”背後的文化脈絡與精神內核。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與遙遠祖先的對話,一次對人類文明源頭的溯源之旅。它讓我意識到,藝術並非現代社會的專利,它早已深深根植於人類文明的DNA之中,以最本真的姿態,閃耀著永恒的光芒。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啓迪。我一直認為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頂峰,是高度發達的社會纔能孕育齣的瑰寶。然而,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讓我看到,藝術的火種早在人類文明的萌芽時期就已點燃,並且以一種純粹、本真的形態存在。書中精選的案例,跨越瞭地域和時間,讓我得以一窺世界各地原始民族的藝術創造力。我驚嘆於那些岩畫上充滿動感的動物形象,它們仿佛在訴說著古老部落的狩獵故事;我著迷於那些神秘的雕塑,它們傳遞著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神靈的信仰;我欣賞那些充滿幾何美學的陶器紋飾,它們展現瞭早期人類對秩序和和諧的追求。這本書不僅僅是展示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去思考這些藝術品背後的意義。我開始意識到,這些“原始”藝術並非隻是簡單的裝飾,它們是人類早期與自然對話、與社群交流、與內心世界溝通的重要媒介。它們承載著人類最初的想象力、情感和智慧,是理解人類文明起源和演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瞭極大的豐富,也對人類的創造力有瞭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