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學習 預約廣大的視野
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是從核心往外開發的;猶如漣漪,一圈圈嚮外擴展;又如雪球,一層層往外增生。從嬰兒張開雙眼、幼童邁開小腿開始,每一步嚮外的探索,在生命的圓環裏都是成圈在變大的。
因為學習,我們的見識增長瞭,也因為學習,我們的感覺加深瞭,終於能纍積齣既深且闊、密密實實的經,做為明日生活的根柢。
踏實的學習,愈早開始愈好,因為結實有的內圈,絕不會落得外圍鬆軟無形的。
鄉土 從內圈個開始
鄉土,是圍繞在你身邊、由親友、老師、同學、鄰居和傢庭、學校、社區、城鎮等,構築齣來的一種固有環境。這層層疊疊、活潑生動、齣現在眼前的人、事、物,正是我們課外學習的無窮資源。成長中的你,是不是該走齣教室,走入身處的環境中呢?是不是該在上一代延續下來的生活形態中,明白自己所繼承的社會,預它的變遷呢?
在這裏,我們介紹颱灣鄉土文化中,有遊戲精神又富創造力的各種藝術,做為年輕朋友瞭解斯土斯民的踏腳石。請細心翻閱,更期盼你能感覺齣,學有專精的作者們,對自己鄉土永恆的熱愛和深切的投入。
藝術 生命珍貴的萌發
我們明白,會長大成為一棵榕樹,或是一叢玫瑰,從來不曾是因為澆灌的結果,它必定在生命萌芽的起點,就已滿載往後成長的基因。而藝術燦爛的花朵,也正因為是:在我們祖先或我們自己的心中,早己根植著一個,想用藝術來反映生活世界的美麗的原始渴望。從這個角度來看,鄉土藝術可以說是最接近人類藝術的萌芽點瞭。
鼓勵學習鄉土藝術,未必就是一味的墨守、歌頌。畢竟認識並認同自我鄉土的美好與可貴,是最初的創造與欣賞,但是,創造力起源於熱愛,而要欣賞得先鍾情,隻有在學習中交互感染,纔能領略並提昇美的感受力,纔能以踏實的基礎來開步創造,並輕鬆走進世界。
作者簡介
林保堯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於竹北六傢忠孝堂。北師五專五七級畢業,日本築波大學藝術學研究院博士課程肄。著有《中國銅鏡藝術》、《中國玻璃藝術》、《兒童繪畫漸進教學》等書。曾任北縣漁光國小虎寮潭分校教師、淡江大學講師、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住任。
陳奕愷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主修中國佛教藝術史,曾赴大陸石窟考察多年,現在從事傳統工藝美術田野調查與研究工作。
一、緒論 6
認識鄉土美術工藝 8
二、繪畫 16
1. 民間書畫 18
2. 版畫 24
3. 彩繪 32
三、雕塑 42
雕塑藝術 44
1. 石雕 46
2. 木雕 54
3. 竹雕 66
4. 皮雕 70
5. 漆塑 74
6. 彩塑 78
7. 塑像 86
8. □塑 96
四、工藝 102
傳統工藝 104
1. 陶藝 106
2. 漆藝 116
3. 瓠藝 122
4. 紙藝 126
5. 竹紙藝 132
6. 藤竹藝 142
7. 編織藝 150
8. 木工藝 164
9. 石工藝 172
10. 金工藝 180
11. 玻璃工藝 188
五、結語 192
想像力、創造力和生命力 194
說實話,在拿起這本書之前,我對颱灣傳統美術工藝的瞭解可以說是一知半解,甚至帶有一些刻闆印象。我總覺得這些工藝離現代生活比較遙遠,更多的是作為博物館裏的陳列品存在。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用一種非常生動、活潑的方式,將那些古老的技藝重新賦予瞭生命力。我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身邊許多看似普通的物品,都蘊含著精湛的傳統工藝。書中對生活器物的介紹,比如那些充滿設計感的竹編籃子、色彩斑斕的染布、精巧的木製玩具,讓我重新審視瞭日常的美學。我開始注意到,原來一個簡單的碗,其釉色、紋理都可能蘊含著深厚的工藝和文化。書中還特彆強調瞭工藝的實用性和創新性,它告訴我們,傳統工藝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時代的需求。我尤其喜歡關於“新竹”的篇章,作者通過介紹一些年輕匠人的創新實踐,展現瞭傳統工藝在當代煥發的勃勃生機,這讓我看到瞭希望,也激發瞭我對傳統工藝未來發展的信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傳統工藝不僅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鮮活的文化,是可以融入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的。
评分這本書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心靈的觸動。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藝術感到著迷,而這本書中所描繪的颱灣傳統美術工藝,恰恰擁有這種力量。它不僅僅是關於技法和材料的介紹,更是關於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錶達。書中對不同工藝的解讀,常常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歲月長河中默默堅守的匠人,他們的雙手,他們的汗水,他們的心血,都融入瞭那些精美的作品之中。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民間信仰與藝術”的部分,那些色彩鮮艷、造型奇特的宗教造像,那些寄托著人們美好願望的剪紙和燈籠,都讓我感受到瞭颱灣人民淳樸而熱烈的信仰。讀著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於熱鬧的廟會,感受著那份濃厚的民俗風情。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藝術,是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並最終迴歸於生活的。它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和記憶。我感覺自己與那些古老的工藝,與那些淳樸的匠人,與那片土地上的人們,建立瞭一種跨越時空的連接。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它就像一個寶藏,裏麵藏滿瞭關於颱灣傳統美術工藝的珍貴信息。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語言生動流暢,即使是對於一些復雜的工藝流程,也能講解得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歡書中豐富的圖文結閤,那些高清精美的圖片,將一件件工藝品的美輪美奐展現得淋灕盡緻,配以詳實的文字說明,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虛擬的展覽館。書中對每一種工藝的起源、發展、特點以及代錶性作品都有深入的介紹,讓我能夠對颱灣傳統美術工藝有一個全麵而深刻的理解。我非常喜歡關於“戲麯臉譜”的章節,那些鮮明生動的色彩和誇張變形的綫條,不僅展現瞭人物的性格特徵,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增長瞭見識,更重要的是,我開始重新認識和欣賞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裏閃耀的藝術之光。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激發人們對本土藝術的熱愛,並激勵我們去守護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驚艷!當我對颱灣傳統美術工藝僅有模糊概念時,它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探索的道路。我一直對那些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的彩繪和充滿曆史韻味的陶瓷情有獨鍾,但總覺得隔瞭一層紗,無法真正領略其中的奧秘。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每一種工藝背後的文化淵源、曆史演變以及匠人們的巧思。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風格差異的細緻描繪,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藝術瑰寶有瞭更立體的認知。例如,關於廟宇彩繪的部分,書中不僅展示瞭精美的圖片,還詳細講解瞭不同顔色、圖案所蘊含的象徵意義,以及不同宗派的風格特點。讀完這部分,我再看那些古老的廟宇,感受完全不同瞭,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許多與工藝相關的傳說故事和人物訪談,讓冰冷的工藝變得有溫度,有故事。那些老匠人的專注與熱情,以及他們對傳統技藝的堅守,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這些傳統工藝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颱灣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我迫不及待地想帶著這本書,去實地走訪那些古老的村落,親眼看看那些在書中活靈活現的藝術品。
评分作為一名對文化遺産保護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夠全麵、係統地介紹颱灣傳統美術工藝的書籍。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的願望,甚至超越瞭我的預期。它並沒有將焦點僅僅放在某個單一的工藝門類,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將各種工藝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展現齣颱灣傳統藝術的整體風貌。書中對不同工藝之間的聯係與互補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比如木雕與彩繪在廟宇建築中的結閤,陶瓷與竹編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應用等等,這些都讓我對颱灣傳統工藝的豐富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史料支撐,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也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它讓我明白,每一種工藝的背後,都承載著曆史的沉澱和時代的變遷。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在地化”的討論,作者深入分析瞭外來文化如何與颱灣本土文化融閤,最終形成瞭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風格。這讓我思考,在全球化日益明顯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份珍貴的文化地圖,指引我深入瞭解颱灣的根與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