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学习 预约广大的视野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是从核心往外开发的;犹如涟漪,一圈圈向外扩展;又如雪球,一层层往外增生。从婴儿张开双眼、幼童迈开小腿开始,每一步向外的探索,在生命的圆环里都是成圈在变大的。
因为学习,我们的见识增长了,也因为学习,我们的感觉加深了,终于能累积出既深且阔、密密实实的经,做为明日生活的根柢。
踏实的学习,愈早开始愈好,因为结实有的内圈,绝不会落得外围松软无形的。
乡土 从内圈个开始
乡土,是围绕在你身边、由亲友、老师、同学、邻居和家庭、学校、社区、城镇等,构筑出来的一种固有环境。这层层叠叠、活泼生动、出现在眼前的人、事、物,正是我们课外学习的无穷资源。成长中的你,是不是该走出教室,走入身处的环境中呢?是不是该在上一代延续下来的生活形态中,明白自己所继承的社会,预它的变迁呢?
在这里,我们介绍台湾乡土文化中,有游戏精神又富创造力的各种艺术,做为年轻朋友了解斯土斯民的踏脚石。请细心翻阅,更期盼你能感觉出,学有专精的作者们,对自己乡土永恆的热爱和深切的投入。
艺术 生命珍贵的萌发
我们明白,会长大成为一棵榕树,或是一丛玫瑰,从来不曾是因为浇灌的结果,它必定在生命萌芽的起点,就已满载往后成长的基因。而艺术灿烂的花朵,也正因为是:在我们祖先或我们自己的心中,早己根植着一个,想用艺术来反映生活世界的美丽的原始渴望。从这个角度来看,乡土艺术可以说是最接近人类艺术的萌芽点了。
鼓励学习乡土艺术,未必就是一味的墨守、歌颂。毕竟认识并认同自我乡土的美好与可贵,是最初的创造与欣赏,但是,创造力起源于热爱,而要欣赏得先钟情,只有在学习中交互感染,才能领略并提昇美的感受力,才能以踏实的基础来开步创造,并轻松走进世界。
作者简介
林保尧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于竹北六家忠孝堂。北师五专五七级毕业,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研究院博士课程肄。着有《中国铜镜艺术》、《中国玻璃艺术》、《儿童绘画渐进教学》等书。曾任北县渔光国小虎寮潭分校教师、淡江大学讲师、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中心住任。
陈奕恺
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研究所硕士,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主修中国佛教艺术史,曾赴大陆石窟考察多年,现在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田野调查与研究工作。
一、绪论 6
认识乡土美术工艺 8
二、绘画 16
1. 民间书画 18
2. 版画 24
3. 彩绘 32
三、雕塑 42
雕塑艺术 44
1. 石雕 46
2. 木雕 54
3. 竹雕 66
4. 皮雕 70
5. 漆塑 74
6. 彩塑 78
7. 塑像 86
8. □塑 96
四、工艺 102
传统工艺 104
1. 陶艺 106
2. 漆艺 116
3. 瓠艺 122
4. 纸艺 126
5. 竹纸艺 132
6. 藤竹艺 142
7. 编织艺 150
8. 木工艺 164
9. 石工艺 172
10. 金工艺 180
11. 玻璃工艺 188
五、结语 192
想像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194
说实话,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台湾传统美术工艺的了解可以说是一知半解,甚至带有一些刻板印象。我总觉得这些工艺离现代生活比较遥远,更多的是作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存在。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技艺重新赋予了生命力。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身边许多看似普通的物品,都蕴含着精湛的传统工艺。书中对生活器物的介绍,比如那些充满设计感的竹编篮子、色彩斑斓的染布、精巧的木制玩具,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的美学。我开始注意到,原来一个简单的碗,其釉色、纹理都可能蕴含着深厚的工艺和文化。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工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它告诉我们,传统工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我尤其喜欢关于“新竹”的篇章,作者通过介绍一些年轻匠人的创新实践,展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的勃勃生机,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激发了我对传统工艺未来发展的信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统工艺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鲜活的文化,是可以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的。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藏满了关于台湾传统美术工艺的珍贵信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流畅,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也能讲解得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丰富的图文结合,那些高清精美的图片,将一件件工艺品的美轮美奂展现得淋漓尽致,配以详实的文字说明,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展览馆。书中对每一种工艺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代表性作品都有深入的介绍,让我能够对台湾传统美术工艺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我非常喜欢关于“戏曲脸谱”的章节,那些鲜明生动的色彩和夸张变形的线条,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重新认识和欣赏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闪耀的艺术之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激发人们对本土艺术的热爱,并激励我们去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遗产保护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台湾传统美术工艺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的愿望,甚至超越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某个单一的工艺门类,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各种工艺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出台湾传统艺术的整体风貌。书中对不同工艺之间的联系与互补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木雕与彩绘在庙宇建筑中的结合,陶瓷与竹编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应用等等,这些都让我对台湾传统工艺的丰富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史料支撑,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它让我明白,每一种工艺的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变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在地化”的讨论,作者深入分析了外来文化如何与台湾本土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风格。这让我思考,在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地图,指引我深入了解台湾的根与魂。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惊艳!当我对台湾传统美术工艺仅有模糊概念时,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的道路。我一直对那些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的彩绘和充满历史韵味的陶瓷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隔了一层纱,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奥秘。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种工艺背后的文化渊源、历史演变以及匠人们的巧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风格差异的细致描绘,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艺术瑰宝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例如,关于庙宇彩绘的部分,书中不仅展示了精美的图片,还详细讲解了不同颜色、图案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宗派的风格特点。读完这部分,我再看那些古老的庙宇,感受完全不同了,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工艺相关的传说故事和人物访谈,让冰冷的工艺变得有温度,有故事。那些老匠人的专注与热情,以及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些传统工艺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台湾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我迫不及待地想带着这本书,去实地走访那些古老的村落,亲眼看看那些在书中活灵活现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感到着迷,而这本书中所描绘的台湾传统美术工艺,恰恰拥有这种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法和材料的介绍,更是关于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表达。书中对不同工艺的解读,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岁月长河中默默坚守的匠人,他们的双手,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心血,都融入了那些精美的作品之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民间信仰与艺术”的部分,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奇特的宗教造像,那些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剪纸和灯笼,都让我感受到了台湾人民淳朴而热烈的信仰。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于热闹的庙会,感受着那份浓厚的民俗风情。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最终回归于生活的。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我感觉自己与那些古老的工艺,与那些淳朴的匠人,与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建立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