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乡土艺术活动:教师手册

学习乡土艺术活动:教师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乡土艺术
  • 艺术教育
  • 教师发展
  • 社区艺术
  • 文化传承
  • 实践教学
  • 课程设计
  • 活动策划
  • 小学艺术
  • 中学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乡土艺术活动》是一种深入民间的生活方式与现象,是有传承的生活智慧,简明有力的传达了先民在生活上的旨意和讯息;亦是将众民对世界及对生命的看法通俗化、现实化,再以各种简单又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传递出来,既原始又质朴,了解它将有助于对人的洞察与理解。但《乡土艺术活动》又常受限制于民族、气候、地形、风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显不同的面貌与特性,而这类异质文化的激盪,更是文化进展的活水泉源;如果试图将相异的文化归併或统一,都是不明智的。

  为了落实通俗文化在视觉、学习、社交和休闲上的丰富体验,东华书局继四册《台湾生活日记》之后,选择台湾乡土文化中有游戏精神又富创造力的各项艺术,出版六册《学习乡土艺术百科》供年轻朋友阅读,这十册正是这本教科书的编写蓝本。

  本教科书依据《国民中学乡土艺术活动课程标准》编写,分学生用书与教师手册二册。学生用书内容简明,以启发学习兴趣及传授基本知识为目的;教师手册则详列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与学习评量,为施教者参考使用。

  依据课程标准,授课时间的分配集中在第一学年的二个学期。每学期每週一节课,并得视课程活动需要隔週连排或集中排课。

  同时,本书各项课程次序,教师亦得视环境做弹性选择与调整。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学习乡土艺术活动:教师手册》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乡土之韵:激活课堂的艺术教育实践》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富有实践指导性的艺术教育资源,尤其侧重于如何将乡土文化与艺术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并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我们深知,艺术教育不应是脱离本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应是扎根于我们脚下土地的生动表达。 核心理念:在本土中寻根,在创作中焕新 本书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在地性与创造性并重”。它倡导教师将目光投向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遗存、民间习俗以及自然风貌。通过系统地引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身边“被忽略的宝藏”——那些蕴含着地域独特审美趣味和生活智慧的民间艺术形式。 我们相信,任何优秀的艺术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自身文化环境的深刻理解之上。因此,本书将乡土艺术视为一种活态的、可供学习和转化的教育资源,而非仅仅是陈旧的展示品。 内容结构与章节导览 本书内容组织严谨,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做到理论指导与具体操作的完美结合: 第一部分:乡土艺术的价值重估与课堂定位 本部分首先阐述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深入挖掘和利用乡土艺术资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它探讨了艺术教育如何通过乡土元素,有效达成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同时阐明了乡土艺术在文化传承与个体身份构建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们将在此部分了解到如何将乡土艺术融入到现行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其在单元设计中的优先位置。 第二部分:地域文化资源的普查与分类指南 这是本书实践性的基石。我们提供了一套详尽的田野调查方法论,指导教师如何系统性地考察、记录和整理本地的艺术遗产。内容涵盖: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识别与记录:包括传统技艺(如编织、印染、木刻、泥塑)、民间音乐与舞蹈、以及口头传统中的艺术元素。 2. 地域性视觉符号的提炼:分析本地建筑风格、服饰纹样、民俗图腾所蕴含的色彩体系与造型规律。 3. 自然形态的艺术借鉴:指导教师如何从本地的地理地貌、动植物形态中提取可用于艺术创作的元素。 本章特别强调了与社区专家、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的实用技巧。 第三部分:基于乡土资源的教学设计范例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提供了大量可直接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方案。这些方案严格遵循“观察—体验—模仿—创新”的逻辑链条,旨在帮助学生实现从“认识”到“创造”的飞跃。 专题案例精选:涵盖了多个经典乡土艺术形式的单元设计,例如: 《剪纸中的地域符号》: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剪纸的刀法特点和吉祥寓意,并尝试创作反映本地节日习俗的新剪纸作品。 《泥土的记忆:陶艺的本土表达》:从本地出土的陶器形制和传统制釉技术中汲取灵感,指导学生使用当地的泥土进行造型创作。 《染色的故事:植物印染的自然美学》:教授利用本地常见植物进行天然染色和布料印染的基础技术。 过程性评价工具:提供了针对乡土艺术学习过程的观察表、学生作品集建立指南,以及侧重于“文化理解深度”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多元化评价维度。 第四部分:创新的教学策略与技术整合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手工操作,积极探讨了现代教学技术如何反哺乡土艺术的学习与传播。 1. 数字化档案的建立:如何使用摄影、录音和三维建模技术,建立本地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博物馆,供学生随时查阅和学习。 2. 互动展示与社区参与:指导教师策划小型“乡土艺术节”或“社区工坊”,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走出教室,与社区进行真实对话,实现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3. 跨学科融合技巧:具体展示如何将乡土艺术与地方历史、地理、甚至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进行主题式、项目式的综合学习。 第五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反思 艺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持续学习与热情。本部分着眼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了: 教师反思日志模板:引导教师记录教学中的挑战与突破点。 持续学习资源列表:推荐了国内权威的民俗学、艺术人类学及当代艺术教育前沿文献。 构建合作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之间交流乡土艺术教学经验,形成区域性的专业支持网络。 面向读者 本书是所有从事小学、初中艺术教学的教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以及致力于地方文化教育的教研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份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引导学生发现并热爱自己脚下土地的行动指南。通过本书的引导,教师将能够有效地把艺术课堂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文化底蕴深厚的“微型文化现场”。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壹 节日与礼俗9

春节10  元宵与头牙12  清明与端午14  七夕与中元15
中秋与重阳17  义民节18  妈祖绕境20

出生到成年的礼俗22  婚丧礼仪23  神灵与祭品24  酬神与建醮25
民间信仰的神诞谱26  二十四节气28  王船祭30

贰 造形31

灰塑与彩绘32  吉祥版画33  宗教版画34  剪纸艺术35  戏剧脸谱37

古蹟的意义39  古蹟的类型41  庙宇的形式与格局43  民宅建筑45
街屋建筑46  庭园建筑48  传统家具49  木雕50  陶艺52  彩塑54
石雕56  铜像和金属工艺58  玻璃工艺60  面塑61  竹雕、葫芦艺62
染织、綵绣、结艺63  花灯65  风筝67  天灯69  编器70
纸扇、纸伞、煳纸71

参 表演73

佛教音乐74  道教音乐75  南管系音乐76  北管系音乐78
民歌80  念歌82  歌曲唱念法84  简谱86  工尺谱87
十三音、十音、八音89  丝竹乐91  鼓吹乐93  锣鼓乐94
基础乐理96  合奏原理98

台湾传统戏剧99  南管戏和梨园戏100  北管戏101
山歌、採茶戏103  歌仔戏的产生105  子弟戏、野台歌仔戏107
歌仔戏的改良109  歌仔戏的现况110  傀儡戏112  布袋戏114
皮影戏116

扮仙戏、跳加官117

舞龙118  舞狮119  车鼓戏122  跳鼓阵124  踩高跷126  布马阵127
牛犁阵129  跑旱船、水族阵130  宋江阵131  八家将133  艺阁135

肆 原住民139

台湾的原住民140  秦雅族142  赛夏族144  鲁凯族146  排湾族148
卑南族150  阿美族152  邹族154  布农族156  雅美族157
成年礼159  矮灵祭典161

服饰之美163  猎刀出鞘165  兰屿拼板舟166  原住民的器物技艺168
石板屋170

台湾原住民的歌唱与器乐172  泰雅情人舞174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过去的政策与教育,令台湾传统艺术活动被疏忽而生断层;如今能在国民中学教育里设立乡土艺术活动的课程,应该是极欲将属于自己的文化与艺术扎根。

  在国民中学推行乡土艺术活动,若能从正确的观念起步,再以活泼生动的实例来堆砌,自我乡土的美好与可贵必然容易获得认同。

  教育的理念已经改变,以往教师单向权威式的传授,已经由对等、互动、开放和自由的教学方式来取代,而乡土艺术活动确实提供了我们生动活泼的题材范例。我们深信,人文的开发脱离了自身生活的体验,将得不到环境的涵养;艺术教育的取材若舍近求远,将失去生命的力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乡村地区任教多年的老师,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将乡土文化融入到我的教学中。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学习乡土艺术活动:教师手册》时,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带回家。这本书的确没有让我失望,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充满了实用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乡土艺术材料的收集与应用”这一章节,它列举了许多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比如枯枝、落叶、石头、泥土等等,并提供了如何将这些材料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可能性。这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我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去购买昂贵的教学材料,而是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藏。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活动设计也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强调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创作中感悟。我最欣赏的是,它鼓励老师们发挥创意,根据当地的特色和孩子的兴趣来调整活动内容,而不是死板地遵循教材。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在我探索乡土艺术教育的道路上,给予我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支持。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是寻寻觅觅好久了,一直都想找一本能真正落地的关于乡土艺术活动的书,而不是那种写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一塌糊涂的。拿到《学习乡土艺术活动:教师手册》之后,我花了好几个晚上慢慢翻阅,越看越觉得惊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从老师们实际教学中最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给出了非常具象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乡土元素,书中就有好几个小点子,不是简单地说“去观察”,而是具体到“可以从家乡的建筑特色、老物件、甚至是长辈口中的故事入手”。这一点我觉得特别赞,因为它让老师们知道,乡土艺术就在我们身边,不用刻意去“找”,而是去“发现”。而且,书中对于活动的设计也非常细致,从准备材料、活动流程到延伸思考,都考虑得相当周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在地化教材的开发”这一部分,它不是教你直接套用别人的模板,而是鼓励老师们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去发掘本地独有的文化资源,这一点太重要了,也太接地气了!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伙伴,在我迷茫的时候,能及时点拨,让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让我对接下来的乡土艺术教学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艺术教学的书很多,但真正能触动人心、又兼具操作性的却不多。《学习乡土艺术活动:教师手册》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理论脱节的指导书,而是切实站在教师的立场,去思考教学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我最喜欢它的地方在于,它非常强调“在地性”和“生活化”。比如,书中提到的“用老物件讲述家乡的故事”,这让我联想到我小时候家里那些充满回忆的旧物件,而这本书就教我如何将这些“活着的历史”通过艺术活动传递给下一代。此外,它对于活动的引导语、提问技巧,甚至是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反应,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预设,这对于新手教师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明白,乡土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豪感。这本书就像一本口袋里的宝藏,随时都能翻出来,找到新的灵感,让我的乡土艺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有意义。

评分

拿到《学习乡土艺术活动:教师手册》的时候,我正为如何让城市里的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而苦恼。这本书真是及时雨!它巧妙地将抽象的乡土概念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理解和参与的具体活动。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关于“从地方传说到戏剧表演”的章节,它教我如何引导孩子们去挖掘家乡的故事,并尝试用戏剧的形式来演绎,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更让他们在玩乐中体验到了本地的文化魅力。而且,书中提供的活动案例非常有参考价值,它详细列出了活动目标、步骤、所需材料以及可能的延伸活动,让我在组织活动时能够得心应手。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土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和可能性,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绘画、手工,还可以融入到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这本书就像一扇窗,为我打开了通往乡土艺术教育的新世界,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富有创意地去引导孩子们认识和热爱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这类教材很多,但往往流于表面。然而,《学习乡土艺术活动:教师手册》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启发。它最大的亮点在于,没有将乡土艺术活动简单地等同于“做手工”或者“讲故事”,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一个更深的层面——与孩子的生命经验、情感连接以及在地文化的传承相呼应。书中很多案例都让我眼前一亮,比如如何通过“听老一辈讲古早味”来引导孩子对地方建筑的图案和色彩产生兴趣,或者如何鼓励孩子用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家乡正在消失的老行业。这些活动设计不仅有趣,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评估与反思”部分的阐述,它不是简单地让老师们写教学日志,而是提供了一套引导性的问题,帮助老师们更深入地思考活动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孩子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乡土艺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培养和文化的扎根,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