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報館(8)2009香港電影專輯

電影海報館(8)2009香港電影專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電影海報
  • 香港電影
  • 2009電影
  • 電影專輯
  • 影集
  • 電影收藏
  • 港片
  • 電影周邊
  • 懷舊電影
  • 電影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09年香港所有上映的中西片海報、幕前幕後陣容、電影故事簡介和短評、上映日期和票房記錄以及每月大事新聞紀。

  2009年香港電影産量再創新低,隻有51部,加上內地與颱灣製作的28部影片,全年共有79部華語片公映,外語片則有179部影片。中西票房總收入達11.7億港元,比2008年10億略高,華語片票房約佔24%左右,與2008年相約。

  雖然香港電影人要北望神州,但我們樂見仍然有《十月圍城》、《竊聽風雲》、《新宿事》、《殺人犯》、《再生號》、《音樂人生》這些港味十足的作品。在港公映的內地製作仍是以主鏇律為主,《建國大業》、《南京!南京!》自是其中錶錶者。但《風聲》突破一般諜戰片的框框,令人耳目一新。能登上香港銀幕的颱灣電影不多,也沒有2008年《海角7號》的哄動,《冏男孩》、《停車》、《花吃瞭那女孩》、《聽說》都是不錯的佳作,但可惜反響不大。

  外語片仍是一枝獨秀,《阿凡達》全球收入逾18億美元,在香港亦狂收1億3韆多萬港元,可說是誰與爭鋒。而《一百萬零一夜》、《讀愛》、《沖天救兵》、《禮儀師之奏鳴麯》、《崖上的波兒》等片亦能叫好叫座,可見觀眾欣賞水準日高。

本書特色

  電影雙周刊齣版電影海報叢書。

  收集2009年上映電影,每部電影除瞭精美海報外,更有短評、幕前幕後類英、上映日期和票房收入。

  此外每月更輯錄影壇大事。

  除瞭是欣賞電影海報藝術畫冊外,更可稱為一本簡約香港年鑒。

  影迷、電影工作者和廣告從業員的手冊。

電影海報館係列其他分冊簡介 《電影海報館》係列緻力於全麵梳理和係統展示世界各國電影海報的藝術魅力與時代風貌。本係列以其詳實的內容、精美的圖版和深入的文化解讀,成為電影愛好者、設計師以及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在眾多分冊中,每一冊都聚焦於特定的地域、年代或主題,共同構建起一部宏大的視覺史詩。 以下為您介紹《電影海報館》係列中,不包含《電影海報館(8)2009香港電影專輯》內容的幾部代錶性分冊的詳細情況: --- 《電影海報館(1):好萊塢黃金時代 (1930s-1950s)》 內容聚焦: 本捲聚焦於世界電影工業的中心——好萊塢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的鼎盛時期。這是經典好萊塢的“黃金時代”,也是電影海報藝術風格確立和成熟的關鍵階段。 藝術風格剖析: 本冊詳細展示瞭這一時期標誌性的手繪海報風格。彼時,海報設計主要依賴於畫傢和插畫師的精湛技藝,畫麵充滿瞭戲劇張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我們能看到諸如湯姆·蒂爾南(Tom Tierney)等大師的作品,他們如何通過誇張的人物肖像、強烈的色彩對比以及精心編排的場景來吸引觀眾。特彆收錄瞭對米高梅(MGM)、派拉濛(Paramount)等大製片廠標誌性宣傳美學的分析。 時代背景與經典迴顧: 詳細介紹瞭黑色電影(Film Noir)、西部片、歌舞片以及史詩巨製在海報設計上的差異化策略。通過分析《卡薩布蘭卡》、《亂世佳人》、《日落大道》等經典影片的海報,探討海報如何超越單純的廣告功能,成為定格時代精神和明星魅力的載體。本冊對二戰期間和戰後初期美國電影産業的宣傳手法變化有深入的論述。 設計細節探討: 對字體選擇、構圖原則(如“三角構圖”的廣泛應用)以及“人物肖像大於片名”這一核心設計理念進行瞭細緻的圖解說明。 --- 《電影海報館(3):歐洲先鋒藝術的碰撞——1960s法國與意大利》 內容聚焦: 探索1960年代,歐洲,特彆是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和意大利電影美學革命對電影海報設計的顛覆性影響。這是一個從商業化宣傳嚮藝術化錶達大幅傾斜的十年。 藝術風格剖析: 本冊的主題是“反主流”和“極簡主義”。法國海報擺脫瞭好萊塢的寫實風格,大量采用平麵設計、幾何圖形和大膽的色塊,體現瞭戈達爾(Godard)和特呂弗(Truffaut)電影中的先鋒精神。意大利海報則展現瞭其獨特的風格,往往更注重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對社會議題的隱喻。 關鍵設計師與流派: 重點介紹瞭如西尼博爾迪(Siniolde)等為費裏尼(Fellini)和安東尼奧尼(Antonioni)設計的海報。分析瞭如何用最少的元素(文字、綫條)傳達最復雜的主題。本冊包含大量對比圖,展示瞭同一部影片在不同國傢發行的海報設計差異。 文化語境分析: 深入研究瞭當時歐洲社會思潮如何融入海報設計,例如對現代主義建築、波普藝術(Pop Art)元素的吸收,以及海報如何成為青年亞文化的象徵。 --- 《電影海報館(5):亞洲電影的崛起——日本大正至昭和初期的視覺符號》 內容聚焦: 將目光投嚮東方,係統梳理日本從大正時期到昭和初期(約1910年代至1930年代)電影海報的發展脈絡,這是日本電影工業體係初具規模的階段。 藝術風格剖析: 本捲展示瞭日本早期海報在吸取西方版畫(如浮世繪)元素與現代西方圖形設計之間尋求平衡的過程。早期海報多采用木刻或石版印刷,色彩相對含蓄,但構圖講究平衡與韻律。重點展示瞭傳統日本畫風(如美人畫)如何被運用到時代劇和純愛電影的宣傳中。 流派與製片廠: 涵蓋瞭鬆竹(Shochiku)、日活(Nikkatsu)等早期重要製片廠的視覺標識。分析瞭怪談電影、時代劇(Jidaigeki)以及早期默片時代的字幕卡和海報的共通性。 技術與媒介: 探討瞭當時印刷技術對海報最終效果的製約與影響,以及報紙廣告與獨立海報的不同設計策略。本冊的價值在於填補瞭非西方電影海報藝術史研究中的重要空白。 --- 《電影海報館(10):獨立電影與地下文化——1980年代美國B級片與另類藝術》 內容聚焦: 聚焦於1980年代美國電影産業的邊緣地帶——獨立製片、B級片(Exploitation Films)以及新興的另類電影運動。 藝術風格剖析: 與主流好萊塢的海報不同,本冊展示瞭大量低成本、高概念的視覺衝擊力作品。這些海報往往風格誇張、色彩飽和度極高,充滿瞭粗糲感和黑色幽默。它反映瞭後現代主義的碎片化敘事和對商業主流的反叛。 主題與設計元素: 重點分析瞭恐怖片、科幻邪典(Cult Films)和早期數字藝術對海報設計的影響。如對“霓虹燈字體”、“VHS錄像帶的顆粒感”以及“病態美學”的視覺語言的還原。 設計與市場: 探討瞭在錄像帶租賃市場興起的大背景下,海報如何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極端的視覺符號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本冊收錄瞭許多如今已極度稀有的首映期小範圍發行的海報原稿或早期打樣。 --- 總結: 《電影海報館》係列通過這些不同分冊的組閤,構建瞭一個跨越地域、時間與風格的電影海報藝術全景圖。每一本都如同一個獨立的“時間膠囊”,展示瞭特定時期電影工業與視覺藝術的深度交融。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名曾經的電影從業者,我對海報設計一直有著特殊的關注。電影海報不僅僅是宣傳品,更是電影本身的一種藝術提煉和視覺錶達。一張好的海報,能夠在方寸之間,傳達齣電影的核心主題、風格氣質,甚至能夠吸引觀眾走進影院。我特彆留意到這本書中收錄的一些海報,它們的設計非常有創意,構圖大膽,色彩運用也很有講究。有些海報的設計,我甚至覺得不亞於當代的藝術作品。我尤其欣賞那些能夠巧妙運用象徵手法,或者通過簡潔的人物形象和標誌性元素,來勾勒齣電影世界觀的海報。這些海報的設計者,無疑是對電影有著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用視覺語言將其精準地傳達齣來。通過欣賞這些海報,我不僅迴顧瞭當年的經典電影,也從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視覺傳達和創意設計的寶貴經驗。這本書,對於同樣對電影視覺藝術感興趣的人來說,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參考資料。

评分

我一直對香港電影,特彆是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那段時期,有著特彆深厚的情感。那時候的港片,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總能給人帶來一種獨有的魅力,有的是純粹的娛樂,有的是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那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一群充滿活力的創作者。翻開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看每一頁的海報,但光是憑封麵上那幾個熟悉的名字,就勾起瞭我無數的迴憶。我記得那時候,每個周末都會和朋友去電影院,或者等著錄像廳更新,一部接一部地看,有時候甚至會為瞭某個演員,或者某個導演,專門跑去不同的電影院。海報就像是那個時代電影的“臉麵”,每張海報都承載著一個故事,一種風格,甚至是一段青春。我現在對很多電影的印象,很多時候都是從它當年的那張海報開始的,那種設計感,那種氛圍感,一下就能抓住你的眼球。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電影海報的書,更像是一本時光膠囊,裏麵封存瞭我對那個年代的熱情和記憶。

评分

我最看重一本書的“閱讀價值”,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對我來說,它意味著這本書能夠帶來新的視角、新的思考,或者讓我對熟悉的事物産生新的認識。這本《電影海報館》在這方麵做得相當不錯。我平時看電影,更多的是關注劇情、錶演、導演手法等等,但很少會去深入思考“海報”這個環節。然而,通過這本書,我開始意識到,海報的設計,其實是對電影的一次再創作,是對電影精髓的一次濃縮。一些海報的構思和執行,甚至比電影本身還要引人深思。我特彆喜歡它那種“留白”的處理,讓觀者有想象的空間,去猜測海報背後的故事,或者去聯想電影的情節。這本書,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海報,而是通過這些視覺元素,引導我去重新審視香港電影的過去,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和意義。這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看圖”的書,更是一本“思考”的書。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電影海報館》之前,對2009年的香港電影並沒有一個特彆清晰的整體印象,畢竟那幾年香港電影的市場和創作生態也經曆瞭不少變化。但是,當我瀏覽這本書的目錄,或者隻是隨意翻看幾頁的時候,我發現裏麵竟然收錄瞭我非常喜歡的幾部作品的海報!這讓我感到很驚喜。我原本以為這本書可能隻是簡單地把一些海報堆砌起來,但從這些零散的翻閱中,我能感受到它試圖勾勒齣那個時期香港電影的一些側麵。可能是某些類型片的風貌,可能是某些演員的巔峰時期,也可能是某個導演的某種探索。這本書就像一個引子,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和迴味那一年裏,香港電影究竟帶給瞭我們什麼。它促使我去迴憶那些曾經讓我激動、讓我哭笑、讓我思考過的電影,並且從海報這個獨特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它們。這種“以小見大”的方式,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讓人眼前一亮的,封麵那種磨砂質感,加上燙金的字體,看起來就很有分量感,不像現在很多書那種輕飄飄的感覺。我拿到手的時候,特意翻瞭翻內頁,紙張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相當不錯,色彩還原度也挺高的,這點對於一本以影像為主的書來說,實在太重要瞭。有時候看一些畫冊,如果紙張太差,色彩印刷不好,那感覺就大打摺扣瞭,本來是想欣賞精美的海報,結果看著模糊不清,或者顔色失真,那真是糟心。這本《電影海報館》在這方麵做得倒是挺紮實,光是拿在手裏,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用心。而且,每一張海報的尺寸也都比較大,細節都看得清楚,不像有些書為瞭省紙,把海報做得小小的,觀感就沒那麼好瞭。我特彆喜歡它那種把海報單獨拎齣來,配上簡潔的排版方式,讓海報本身成為視覺焦點,不會被過多的文字乾擾。這讓我感覺好像是在逛一個專門為這些經典港片設計的畫廊,每一張海報都是一件藝術品,被鄭重地展示齣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