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香港所有上映的中西片海报、幕前幕后阵容、电影故事简介和短评、上映日期和票房记录以及每月大事新闻纪。
2009年香港电影产量再创新低,只有51部,加上内地与台湾制作的28部影片,全年共有79部华语片公映,外语片则有179部影片。中西票房总收入达11.7亿港元,比2008年10亿略高,华语片票房约佔24%左右,与2008年相约。
虽然香港电影人要北望神州,但我们乐见仍然有《十月围城》、《窃听风云》、《新宿事》、《杀人犯》、《再生号》、《音乐人生》这些港味十足的作品。在港公映的内地制作仍是以主旋律为主,《建国大业》、《南京!南京!》自是其中表表者。但《风声》突破一般谍战片的框框,令人耳目一新。能登上香港银幕的台湾电影不多,也没有2008年《海角7号》的哄动,《冏男孩》、《停车》、《花吃了那女孩》、《听说》都是不错的佳作,但可惜反响不大。
外语片仍是一枝独秀,《阿凡达》全球收入逾18亿美元,在香港亦狂收1亿3千多万港元,可说是谁与争锋。而《一百万零一夜》、《读爱》、《沖天救兵》、《礼仪师之奏鸣曲》、《崖上的波儿》等片亦能叫好叫座,可见观众欣赏水准日高。
本书特色
电影双周刊出版电影海报丛书。
收集2009年上映电影,每部电影除了精美海报外,更有短评、幕前幕后类英、上映日期和票房收入。
此外每月更辑录影坛大事。
除了是欣赏电影海报艺术画册外,更可称为一本简约香港年鉴。
影迷、电影工作者和广告从业员的手册。
作为一名曾经的电影从业者,我对海报设计一直有着特殊的关注。电影海报不仅仅是宣传品,更是电影本身的一种艺术提炼和视觉表达。一张好的海报,能够在方寸之间,传达出电影的核心主题、风格气质,甚至能够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我特别留意到这本书中收录的一些海报,它们的设计非常有创意,构图大胆,色彩运用也很有讲究。有些海报的设计,我甚至觉得不亚于当代的艺术作品。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或者通过简洁的人物形象和标志性元素,来勾勒出电影世界观的海报。这些海报的设计者,无疑是对电影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用视觉语言将其精准地传达出来。通过欣赏这些海报,我不仅回顾了当年的经典电影,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视觉传达和创意设计的宝贵经验。这本书,对于同样对电影视觉艺术感兴趣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一直对香港电影,特别是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那段时期,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那时候的港片,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总能给人带来一种独有的魅力,有的是纯粹的娱乐,有的是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一群充满活力的创作者。翻开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每一页的海报,但光是凭封面上那几个熟悉的名字,就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我记得那时候,每个周末都会和朋友去电影院,或者等着录像厅更新,一部接一部地看,有时候甚至会为了某个演员,或者某个导演,专门跑去不同的电影院。海报就像是那个时代电影的“脸面”,每张海报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种风格,甚至是一段青春。我现在对很多电影的印象,很多时候都是从它当年的那张海报开始的,那种设计感,那种氛围感,一下就能抓住你的眼球。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海报的书,更像是一本时光胶囊,里面封存了我对那个年代的热情和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让人眼前一亮的,封面那种磨砂质感,加上烫金的字体,看起来就很有分量感,不像现在很多书那种轻飘飘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特意翻了翻内页,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相当不错,色彩还原度也挺高的,这点对于一本以影像为主的书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有时候看一些画册,如果纸张太差,色彩印刷不好,那感觉就大打折扣了,本来是想欣赏精美的海报,结果看着模糊不清,或者颜色失真,那真是糟心。这本《电影海报馆》在这方面做得倒是挺扎实,光是拿在手里,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用心。而且,每一张海报的尺寸也都比较大,细节都看得清楚,不像有些书为了省纸,把海报做得小小的,观感就没那么好了。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把海报单独拎出来,配上简洁的排版方式,让海报本身成为视觉焦点,不会被过多的文字干扰。这让我感觉好像是在逛一个专门为这些经典港片设计的画廊,每一张海报都是一件艺术品,被郑重地展示出来。
评分我最看重一本书的“阅读价值”,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对我来说,它意味着这本书能够带来新的视角、新的思考,或者让我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这本《电影海报馆》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我平时看电影,更多的是关注剧情、表演、导演手法等等,但很少会去深入思考“海报”这个环节。然而,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海报的设计,其实是对电影的一次再创作,是对电影精髓的一次浓缩。一些海报的构思和执行,甚至比电影本身还要引人深思。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留白”的处理,让观者有想象的空间,去猜测海报背后的故事,或者去联想电影的情节。这本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海报,而是通过这些视觉元素,引导我去重新审视香港电影的过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意义。这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看图”的书,更是一本“思考”的书。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电影海报馆》之前,对2009年的香港电影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整体印象,毕竟那几年香港电影的市场和创作生态也经历了不少变化。但是,当我浏览这本书的目录,或者只是随意翻看几页的时候,我发现里面竟然收录了我非常喜欢的几部作品的海报!这让我感到很惊喜。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可能只是简单地把一些海报堆砌起来,但从这些零散的翻阅中,我能感受到它试图勾勒出那个时期香港电影的一些侧面。可能是某些类型片的风貌,可能是某些演员的巅峰时期,也可能是某个导演的某种探索。这本书就像一个引子,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和回味那一年里,香港电影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它促使我去回忆那些曾经让我激动、让我哭笑、让我思考过的电影,并且从海报这个独特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它们。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