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馆(8)2009香港电影专辑

电影海报馆(8)2009香港电影专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影海报
  • 香港电影
  • 2009电影
  • 电影专辑
  • 影集
  • 电影收藏
  • 港片
  • 电影周边
  • 怀旧电影
  • 电影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9年香港所有上映的中西片海报、幕前幕后阵容、电影故事简介和短评、上映日期和票房记录以及每月大事新闻纪。

  2009年香港电影产量再创新低,只有51部,加上内地与台湾制作的28部影片,全年共有79部华语片公映,外语片则有179部影片。中西票房总收入达11.7亿港元,比2008年10亿略高,华语片票房约佔24%左右,与2008年相约。

  虽然香港电影人要北望神州,但我们乐见仍然有《十月围城》、《窃听风云》、《新宿事》、《杀人犯》、《再生号》、《音乐人生》这些港味十足的作品。在港公映的内地制作仍是以主旋律为主,《建国大业》、《南京!南京!》自是其中表表者。但《风声》突破一般谍战片的框框,令人耳目一新。能登上香港银幕的台湾电影不多,也没有2008年《海角7号》的哄动,《冏男孩》、《停车》、《花吃了那女孩》、《听说》都是不错的佳作,但可惜反响不大。

  外语片仍是一枝独秀,《阿凡达》全球收入逾18亿美元,在香港亦狂收1亿3千多万港元,可说是谁与争锋。而《一百万零一夜》、《读爱》、《沖天救兵》、《礼仪师之奏鸣曲》、《崖上的波儿》等片亦能叫好叫座,可见观众欣赏水准日高。

本书特色

  电影双周刊出版电影海报丛书。

  收集2009年上映电影,每部电影除了精美海报外,更有短评、幕前幕后类英、上映日期和票房收入。

  此外每月更辑录影坛大事。

  除了是欣赏电影海报艺术画册外,更可称为一本简约香港年鉴。

  影迷、电影工作者和广告从业员的手册。

电影海报馆系列其他分册简介 《电影海报馆》系列致力于全面梳理和系统展示世界各国电影海报的艺术魅力与时代风貌。本系列以其详实的内容、精美的图版和深入的文化解读,成为电影爱好者、设计师以及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在众多分册中,每一册都聚焦于特定的地域、年代或主题,共同构建起一部宏大的视觉史诗。 以下为您介绍《电影海报馆》系列中,不包含《电影海报馆(8)2009香港电影专辑》内容的几部代表性分册的详细情况: --- 《电影海报馆(1):好莱坞黄金时代 (1930s-1950s)》 内容聚焦: 本卷聚焦于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好莱坞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的鼎盛时期。这是经典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也是电影海报艺术风格确立和成熟的关键阶段。 艺术风格剖析: 本册详细展示了这一时期标志性的手绘海报风格。彼时,海报设计主要依赖于画家和插画师的精湛技艺,画面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我们能看到诸如汤姆·蒂尔南(Tom Tierney)等大师的作品,他们如何通过夸张的人物肖像、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精心编排的场景来吸引观众。特别收录了对米高梅(MGM)、派拉蒙(Paramount)等大制片厂标志性宣传美学的分析。 时代背景与经典回顾: 详细介绍了黑色电影(Film Noir)、西部片、歌舞片以及史诗巨制在海报设计上的差异化策略。通过分析《卡萨布兰卡》、《乱世佳人》、《日落大道》等经典影片的海报,探讨海报如何超越单纯的广告功能,成为定格时代精神和明星魅力的载体。本册对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美国电影产业的宣传手法变化有深入的论述。 设计细节探讨: 对字体选择、构图原则(如“三角构图”的广泛应用)以及“人物肖像大于片名”这一核心设计理念进行了细致的图解说明。 --- 《电影海报馆(3):欧洲先锋艺术的碰撞——1960s法国与意大利》 内容聚焦: 探索1960年代,欧洲,特别是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和意大利电影美学革命对电影海报设计的颠覆性影响。这是一个从商业化宣传向艺术化表达大幅倾斜的十年。 艺术风格剖析: 本册的主题是“反主流”和“极简主义”。法国海报摆脱了好莱坞的写实风格,大量采用平面设计、几何图形和大胆的色块,体现了戈达尔(Godard)和特吕弗(Truffaut)电影中的先锋精神。意大利海报则展现了其独特的风格,往往更注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对社会议题的隐喻。 关键设计师与流派: 重点介绍了如西尼博尔迪(Siniolde)等为费里尼(Fellini)和安东尼奥尼(Antonioni)设计的海报。分析了如何用最少的元素(文字、线条)传达最复杂的主题。本册包含大量对比图,展示了同一部影片在不同国家发行的海报设计差异。 文化语境分析: 深入研究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如何融入海报设计,例如对现代主义建筑、波普艺术(Pop Art)元素的吸收,以及海报如何成为青年亚文化的象征。 --- 《电影海报馆(5):亚洲电影的崛起——日本大正至昭和初期的视觉符号》 内容聚焦: 将目光投向东方,系统梳理日本从大正时期到昭和初期(约1910年代至1930年代)电影海报的发展脉络,这是日本电影工业体系初具规模的阶段。 艺术风格剖析: 本卷展示了日本早期海报在吸取西方版画(如浮世绘)元素与现代西方图形设计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早期海报多采用木刻或石版印刷,色彩相对含蓄,但构图讲究平衡与韵律。重点展示了传统日本画风(如美人画)如何被运用到时代剧和纯爱电影的宣传中。 流派与制片厂: 涵盖了松竹(Shochiku)、日活(Nikkatsu)等早期重要制片厂的视觉标识。分析了怪谈电影、时代剧(Jidaigeki)以及早期默片时代的字幕卡和海报的共通性。 技术与媒介: 探讨了当时印刷技术对海报最终效果的制约与影响,以及报纸广告与独立海报的不同设计策略。本册的价值在于填补了非西方电影海报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空白。 --- 《电影海报馆(10):独立电影与地下文化——1980年代美国B级片与另类艺术》 内容聚焦: 聚焦于198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的边缘地带——独立制片、B级片(Exploitation Films)以及新兴的另类电影运动。 艺术风格剖析: 与主流好莱坞的海报不同,本册展示了大量低成本、高概念的视觉冲击力作品。这些海报往往风格夸张、色彩饱和度极高,充满了粗粝感和黑色幽默。它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叙事和对商业主流的反叛。 主题与设计元素: 重点分析了恐怖片、科幻邪典(Cult Films)和早期数字艺术对海报设计的影响。如对“霓虹灯字体”、“VHS录像带的颗粒感”以及“病态美学”的视觉语言的还原。 设计与市场: 探讨了在录像带租赁市场兴起的大背景下,海报如何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极端的视觉符号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本册收录了许多如今已极度稀有的首映期小范围发行的海报原稿或早期打样。 --- 总结: 《电影海报馆》系列通过这些不同分册的组合,构建了一个跨越地域、时间与风格的电影海报艺术全景图。每一本都如同一个独立的“时间胶囊”,展示了特定时期电影工业与视觉艺术的深度交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的电影从业者,我对海报设计一直有着特殊的关注。电影海报不仅仅是宣传品,更是电影本身的一种艺术提炼和视觉表达。一张好的海报,能够在方寸之间,传达出电影的核心主题、风格气质,甚至能够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我特别留意到这本书中收录的一些海报,它们的设计非常有创意,构图大胆,色彩运用也很有讲究。有些海报的设计,我甚至觉得不亚于当代的艺术作品。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或者通过简洁的人物形象和标志性元素,来勾勒出电影世界观的海报。这些海报的设计者,无疑是对电影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用视觉语言将其精准地传达出来。通过欣赏这些海报,我不仅回顾了当年的经典电影,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视觉传达和创意设计的宝贵经验。这本书,对于同样对电影视觉艺术感兴趣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参考资料。

评分

我一直对香港电影,特别是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那段时期,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那时候的港片,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总能给人带来一种独有的魅力,有的是纯粹的娱乐,有的是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一群充满活力的创作者。翻开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每一页的海报,但光是凭封面上那几个熟悉的名字,就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我记得那时候,每个周末都会和朋友去电影院,或者等着录像厅更新,一部接一部地看,有时候甚至会为了某个演员,或者某个导演,专门跑去不同的电影院。海报就像是那个时代电影的“脸面”,每张海报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种风格,甚至是一段青春。我现在对很多电影的印象,很多时候都是从它当年的那张海报开始的,那种设计感,那种氛围感,一下就能抓住你的眼球。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海报的书,更像是一本时光胶囊,里面封存了我对那个年代的热情和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让人眼前一亮的,封面那种磨砂质感,加上烫金的字体,看起来就很有分量感,不像现在很多书那种轻飘飘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特意翻了翻内页,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相当不错,色彩还原度也挺高的,这点对于一本以影像为主的书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有时候看一些画册,如果纸张太差,色彩印刷不好,那感觉就大打折扣了,本来是想欣赏精美的海报,结果看着模糊不清,或者颜色失真,那真是糟心。这本《电影海报馆》在这方面做得倒是挺扎实,光是拿在手里,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用心。而且,每一张海报的尺寸也都比较大,细节都看得清楚,不像有些书为了省纸,把海报做得小小的,观感就没那么好了。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把海报单独拎出来,配上简洁的排版方式,让海报本身成为视觉焦点,不会被过多的文字干扰。这让我感觉好像是在逛一个专门为这些经典港片设计的画廊,每一张海报都是一件艺术品,被郑重地展示出来。

评分

我最看重一本书的“阅读价值”,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对我来说,它意味着这本书能够带来新的视角、新的思考,或者让我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这本《电影海报馆》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我平时看电影,更多的是关注剧情、表演、导演手法等等,但很少会去深入思考“海报”这个环节。然而,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海报的设计,其实是对电影的一次再创作,是对电影精髓的一次浓缩。一些海报的构思和执行,甚至比电影本身还要引人深思。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留白”的处理,让观者有想象的空间,去猜测海报背后的故事,或者去联想电影的情节。这本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海报,而是通过这些视觉元素,引导我去重新审视香港电影的过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意义。这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看图”的书,更是一本“思考”的书。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电影海报馆》之前,对2009年的香港电影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整体印象,毕竟那几年香港电影的市场和创作生态也经历了不少变化。但是,当我浏览这本书的目录,或者只是随意翻看几页的时候,我发现里面竟然收录了我非常喜欢的几部作品的海报!这让我感到很惊喜。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可能只是简单地把一些海报堆砌起来,但从这些零散的翻阅中,我能感受到它试图勾勒出那个时期香港电影的一些侧面。可能是某些类型片的风貌,可能是某些演员的巅峰时期,也可能是某个导演的某种探索。这本书就像一个引子,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和回味那一年里,香港电影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它促使我去回忆那些曾经让我激动、让我哭笑、让我思考过的电影,并且从海报这个独特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它们。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