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宫首部电影典藏──「脸」
罗浮宫正在拍摄一部圣经故事《莎乐美》,导演小康坚持要用已经过气、精神状况不佳的法国演员尚皮耶李奥饰演国王的角色,那是他的银幕偶像,还请来国际名模蕾蒂莎饰演莎乐美,没想状况连连:公鹿神秘失踪、希律王撞断鼻梁、莎乐美与圣施洗约翰在戏外交媾……
焦虑的小康在杜勒丽花园与男人幽会,却接到母亲逝世的噩耗……
制片芬妮亚当不得不飞去台北参加葬礼,在阴沉的旧公寓等待着陷入昏睡的小康,而母亲的鬼魂却迟迟不肯离去……
电影何时重新拍摄?
蕾蒂莎用黑胶布将自己与光线隔绝、受伤的尚皮耶李奥凝视着镜中开始结疤的脸……漫长的等待,甚至是莎乐美的幽灵,穿着华丽古装在午夜晦暗幽瞑的罗浮宫长廊、暗室、地下水道徘徊遥盼。
导演何时醒来?
作者简介
蔡明亮
1957年生于马来西亚,1977年来到台湾,1981年毕业于文化大学戏剧系,学生时代便开始撰写舞台剧剧本,并亲自执导三部作品。往后几年投身于电视工作并从事剧本写作;在他拍摄电视剧《小孩》时,偶然在青少年聚集的电动游乐场发掘了没有受过表演训练的李康生,不但为他写了《青少年哪咤》的剧本并亲自执导拍摄,这也是蔡明亮的第一部电影执导作品。初试啼声的《青少年哪咤》已经让蔡明亮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接下来的每部作品都在国际影坛获奖无数。近年来他也跨越电影的领域投入纯艺术之创作。2007年以《是梦》重现老戏院装置VIDEO艺术并代表台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同时也以《慾望空间》在国立故宫博物院《发现彼此》国际电影装置展大受好评。他的新片《脸》是与法国罗浮宫联合制作的作品,也是首部罗浮宫典藏的电影。
电影作品年表:
.1992《青少年哪咤》
.1994《爱情万岁》
.1997《河流》
.1998《洞》
.2001《你那边几点》
.2002《天桥不见了》
.2003《不散》
.2005《天边一朵云》
.2006《黑眼圈》
.2009《脸》
黄建宏
高雄人,就读巴黎第八艺术大学哲学系博士班,期间从事翻译与评论写作, 译作包括德勒兹的两册电影理论、布希亚、以及洪席耶的散篇论文。评论主要以电影评论为主,其他亦有关于剧场和舞剧的评论。
.2004年底于世新广电系任教,开始进行影像与城市之关系的研究。
.2006年转任台南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开始当代艺术影像的研究。
.2008年获台湾第一届数位艺术美学评论首奖,同年转任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开始尝试策展工作。计有《疑世代的例外生活》线上策展、《S-HOMO》、《后地方:地方性的逆转》
闻天祥
16岁开始发表电影文字,20岁起历任台湾各大报影评人,并以「蔡明亮研究」取得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曾任台北电影节节目策划(2002-2006),台北电影协会理事长,金马奖、金钟奖、金穗奖、香港电影节等评审。目前担任台北金马影展执委会执行长,并于台湾艺术大学、辅仁大学、铭传大学任教。着有《影迷的第一堂课》、《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灵场域》等书。
阮庆岳
现任元智大学副教授,艺术创意系系主任暨艺术管理研究所所长。
文学着作包括《林秀子一家》等,建筑着作包括《弱建筑》等,共20余本。于台北当代艺术馆2002年策展《长安西路神话》与《黏菌城市》,2004与安郁茜联合策展《城市谣言:华人建筑2004》。2006年策展《乐园重返:台湾的微型城市》,代表台湾参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6年与徐明松台中TADA center联合策展《久违了,王大闳先生!》建筑展。
推荐序 罗浮宫馆长
面面相觑 闻天祥
电影术的维基式书写 黄建宏
歧路花园 阮庆岳
《脸》剧本 蔡明亮
十九世纪迄今,罗浮宫始终是当代艺术家向往之处。当罗浮宫再度开启当代艺术创作的计画,我们将「电影」认定为主要艺术创作的形式,如同其他视觉艺术,应在罗浮宫的收藏中列席。
罗浮宫的建筑本体、其所见证的历史变迁,甚至馆藏的艺术文物,背后所代表的世界文明,都可能成为某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元素,产生超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其他如柏纳丹(Marie-Laure Bernardac) 所主导的计画,以及凯瑟琳德罗西耶与电影创作者间至今未曾停歇的发想,都是以此种静默的方式,影响着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
音乐及文学的领域亦然,我们曾邀请布列兹(Pierre Boulez) 在罗浮宫中进行创作并多次举办音乐会。此类活动不仅源于博物馆的神圣天职,也是罗浮宫的优良传统。当然在这般大型的计画执行时,对罗浮宫这样历史悠久的博物馆而言,难免有些不自在、不习惯,但这一切的努力与付出皆有意义。将电影创作视为主流艺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即使罗浮宫大部分的典藏都是十九世纪中叶前的作品,但我们期望能够透过这项计画,将优秀的当代艺术创作永久典藏。
《脸》串连起电影导演蔡明亮与罗浮宫博物馆的合作,这对于彼此都是一种新的体验与冒险,也使我忆起我在奥塞美术馆时与凯瑟琳德罗西耶(Catherine Derosier) 拍摄彼得沃金斯(Peter Watkins)《巴黎公社》(La Commune) 的经验。
拍摄关于艺术的纪录片源于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以及期望达到的教育目的,深具使命且意义非凡;但拍摄《脸》的概念不同,这一次,我们希望可以得到另一种观点。导演本身对电影创作的概念与想法,是相当重要且基本的,也就是说,从外来者的角度来观察罗浮宫、罗浮宫的所作所为,以及「罗浮宫」这个概念当中包含着什么样的元素,异乡人的角度和我们罗浮宫自身的角度差异性很大;观察这样的差异性,相当有趣。
我们尝试做的事情包括在艺术史学者之外,倾听以不同的角度讨论罗浮宫的建筑体及其典藏品的声音;各式各样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观察,这种多样性对我以及罗浮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成功也见证了大众对于罗浮宫的收藏与历史,需要不同且多样的介绍与媒介。
选择蔡明亮导演,主要因为他大家共同喜爱的电影创作者,而他也非常符合我们的需求: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一个特别的电影人。此外,他与罗浮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没有直接的关连,这样远距离的观察是非常有利的。
蔡明亮的作品、他的世界、他的过去都与我们习惯的世俗道德观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他也兼具观察罗浮宫内外,从建筑、历史到典藏品的天分与能力,这些既存的差异相当有趣。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找一个已经很了解、习惯罗浮宫与其典藏品的电影创作者,一个太过熟悉我们的人,无法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如此一来就失去了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的意义了!
蔡明亮并不是需要我们投资协助拍摄首部电影的年轻导演,他已拍摄出许多优秀作品,选择他参与这个计画,绝非一时兴起或随意拍板定案,我们是根据他过去创作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去延伸与想像,而其成果《脸》相当令人激赏。
《脸》并非由许多美丽的画面随意拼揍而成,蔡明亮也不是瞬间就创造出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脸》的背后有着庞大的制作工程,他花费三年的时间自由探索罗浮宫博物馆的馆藏。电影中不断提及「龙」(巨兽)的意象,以此连结罗浮宫与蔡明亮自己;对于蔡明亮,一个境外人而言,罗浮宫就好像是只巨龙,三年的时间,他仔细探索这条巨龙,花了许多精神于描述这样的比喻,这样的一条巨龙与奢华的罗浮宫。在这段漫长的三年中,他一步一步地靠近他心目中那条美丽、神祕的巨龙,直至了解并驯服牠。
如果你身在拍摄现场,你会发现蔡明亮是如何用心地以适当的方式,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内建构他的拍摄场景。当然这也需要博物馆内所有人员的配合,包括凯瑟琳德罗西耶与我,以及所有技术人员、各展览组主管的参与。在刚开始时,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去说服所有人员,让他们了解这部电影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其实是种集体创作,就好像其他形式的当代艺术,在进行一项出色的计画时,必须将周边的资源集合起来,在作品还在慢慢成形的同时,克服其中许多困难及种种不确定因素。
《脸》将罗浮宫作为电影场景来拍摄,而这部电影非常重要的特质是将罗浮宫博物馆与电影捆绑在一起,使罗浮宫真正成为电影的重要元素与角色。我们都有一座自己喜爱的花园,但不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好像是在杜勒丽花园里;对在这世在追求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上来说,不管身处任何一座美术馆或博物馆,也都好像是在罗浮宫。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其他的博物馆与罗浮宫),但其核心的追求与价值却是相同的。
蔡明亮尽可能地尝试捕捉这头巨兽以及牠所显现的各种面向,就好像是每一段历史事件为罗浮宫所留下的痕迹,成就出如此迷人、充满异国风情、独特,甚至诡谲的罗浮宫。
《脸》是一部具有延展性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所有创造出《脸》的元素,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对蔡明亮而言,过程不仅是关于电影制作的工作指令,也包含许许多多连串的步骤及其有意义的事件。透过彼此长久以来的沟通与对话,蔡明亮获得了,同时也回馈我们许多宝贵的观点。罗浮宫这样的场景,陌生的环境与不习惯的事物,可说是以某种方式灌溉他的作品。
所有对于罗浮宫及法国电影的反思,都可以在《脸》找到踪迹,蔡明亮对于楚浮的仰慕象征着电影艺术的传承,他的观点同时连结了法国电影史与罗浮宫在法国文化资产中的定位,罗浮宫并非只是一个象征,也是体现人性本质的见证者。
蔡明亮在罗浮宫所进行的工作,点出了罗浮宫的独特性。它并不只是一座博物馆,也是一座皇宫,一座从中世纪开始便长久停留在历史舞台上、代表着法国的国际地位与日常生活习惯交错呈现的场景。蔡明亮呈现了这座中世纪皇宫所潜在的戏剧张力;人们游荡在大画廊上、或是在拿破崙三世厅中的一顿晚餐,他在电影中以虚拟的方式重建了皇宫内可能出现的场景,这些场景与主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启发,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罗浮宫博物馆内的馆藏本质。
这是个充满冒险性质的实验计画,很高兴一路上有JBA Production、汯□霖电影公司以及Tarantula的相伴与支持,让我们可以呈现这部独特的作品;因为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来说,蔡明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罗浮宫博物馆主席 亨利罗伯特(Henri Loyrette)
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一个如此简单的书名,很难让人预设其内容的丰富程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它以一种极其克制但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文字的无限可能。它没有冗长的铺垫,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能在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叙述中,隐藏着深邃的思考。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完一个章节后,陷入沉思,去回味其中的一句话,去琢磨其中的一个意象。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可以轻易概括的“故事”或“信息”,但它却在我脑海中种下了一颗颗种子,这些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地滋养着我的思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在于它的启发性,它鼓励我去探索,去发现,去构建属于我自己的理解。它是一种感官和心智的双重洗礼,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一种绝妙的享受。它没有使用那些华丽辞藻,也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仿佛拥有了生命一般。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喜欢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又或者是一些充满画面感的意象。我常常发现自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节奏,生怕错过了其中任何一个细微的表达。它不像许多作品那样,将一切都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是留下大量的空间,让我去填补,去想象,去解读。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我在与作者共同创作着属于我自己的阅读体验。书中的一些场景,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但却能精准地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那种共鸣是如此强烈,让我不禁为之动容。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
评分“脸”,仅仅是一个词,却能引发如此丰富而驳杂的联想。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体验。它不像我平时阅读的那些小说,有清晰的情节线索,有鲜明的人物关系。相反,它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细小碎片组成的拼贴画,每一个碎片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但将它们拼接起来,却又呈现出一种莫名的整体感。我时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词语,某个句子,甚至某个标点符号。我试图从中解读出作者的深意,去理解他想要传达的那种抽象的情感。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个谜语,而谜底却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用心的去体会和感受。书中的某些段落,描写得极其诗意,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那些意象的跳跃和碰撞,既让我感到困惑,又让我着迷。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直接概括的“内容”,但它却在我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一个充满想象和留白的世界,在那里,我与作者一同进行着一场心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那种极简的风格,只有一个硕大的“脸”字,仿佛在低语着某种深刻的秘密。刚拿到手时,我还在猜测,这会是一本关于面相学的书吗?或者是一本探讨心理学的著作,深入剖析人类面部表情背后的情感世界?亦或是,它仅仅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引导我们去思考“自我”的本质?带着这份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随之而来的,并非我预设的任何一种方向。它更像是一场在文字海洋中的探索,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些我从未曾留意过的生活细节。那些场景,那些人物,仿佛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却又带着一种超脱现实的疏离感。我发现自己沉浸其中,时而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动容,时而又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哲学的光芒。这本书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也没有给我明确的“内容”指向,但它却在我心中激起了一层层涟漪,让我开始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日常,去感受那些潜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它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那些隐藏在他人面孔背后的复杂性,一种难以言喻的共鸣油然而生。
评分“脸”,这个词汇本身就承载了太多信息,它既可以指代一个人最直观的外在,也可以象征着其内在的情感和经历。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这些看似矛盾的层面融合在一起。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化的答案,也没有提供一个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相反,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脸”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书中的某些段落,带着一种超然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审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去感受那种无声的交流和深刻的理解。它没有给我明确的“情节”,但它却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既有现实的质感,又带着一丝梦幻的色彩。我发现自己会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场景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那种共鸣是如此真实,让我感到这本书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一种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