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六年,將古代經典逐項精解詳注
考據嚴謹,極具收藏價值的經典作品
本書介紹414種可供果腹之野生食用植物,每物均繪有一圖。釋文詳細確實,詳核可據,為時論所推重。
《救荒本草》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詳述在救荒時可利用的野生植物414種,是一部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古代植物著作,也是我國本草學從藥物學走嚮應用植物學的重要裏程,不單在我國植物發展史上句有重要學術價值,對於今日植物資源開發也有很大的作用。
作者簡介
硃橚
生於1361年10月8日,卒於1425年9月2日。明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為吳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開封府;其謚號為定,故又稱周定王。
他還是一個植物學傢。由於硃橚的領地開封府是著名的黃泛區,而利用野生的可供食用的植物可以救濟災民。永樂元年(1403年),硃橚把四百餘種植物種於府內,並著畫工將植物繪圖成書,名《救荒本草》。《救荒本草》共記有植物414種,並詳細描述瞭各種植物的形態、産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
校注者簡介
倪根金
男,教授,1962年11月生,江西南昌人。
先後就讀廣州中山大學曆史學專業和華南農業大學科技史專業,獲曆史學學士和農學碩士。現任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曆史遺産研究室主任、人文與法學學院副院長兼曆史係主任。
研究方嚮主要為農業曆史文獻整理與研究、生態變遷與傳統農業、農業經濟與鄉村社會史。先後承擔國傢古籍整理「十一五」規劃齣版專案《捕蝗書全注》、廣東省「十五」規劃項目《中國曆代蝗災與治蝗管理機製研究》等縱橫嚮課題20餘項。
公開發錶研究論文90多篇,齣版《農業曆史論集》、《傳統農業與鄉村社會研究》、《生物史與農史新探》、《梁傢勉農史文集》、《古今農業論叢》、《華南農業大學百年圖史》、《春曉初霽室詩集》等論著,參撰《廣東通史?古代下捲》、《華南農業大學校史》等書,榮獲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等10餘項教學、科研奬項。
參注者簡介
張翠君
女,編審,1970年生,河北保定人。
1992年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植物學專業,2005年研究生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史專業。1992年7月~2008年4月在廣東高等教育齣版社曆任編輯、副編審,2008年4月至今在廣東科技齣版社任教材室副主任,編審職稱。為廣東科普作傢協會會員,曆年來在學術期刊發錶生物學和齣版專業論文20餘篇。編輯齣版圖書數百種,獲各級奬勵的圖書近百種。
在翻閱《救荒本草校注》的過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們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與嚴謹。書中對於許多植物的描述,不單單是名稱和功效,更包含瞭其生長環境、採集時間、甚至是用途的多樣性。想像一下,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如何辨識那些看似不起眼卻能救命的植物,這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作者們透過「校注」的方式,不僅僅是修正瞭原著中可能存在的訛誤,更重要的是,他們試圖用現代科學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古老的知識,並且與現今的植物學、藥學知識進行對比與結閤。 例如,書中對於某些野菜的介紹,可能會提及它的根、莖、葉、花、果實的食用方法,以及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不僅是知識的補充,更是一種對大自然潛在危險的提醒。作者們的註解,常常會引用一些古籍的對照,或是當代植物學的最新研究,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非常豐富。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古籍訛誤時的細膩。有時候,一個字、一個注音的差異,就可能導緻植物辨識上的巨大偏差,進而影響到其應用。而《救荒本草校注》的齣現,顯然是經過瞭大量細緻比對和考證,這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這本古籍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也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大大提升。
评分我必須說,《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徹底刷新瞭我對「古籍」的刻闆印象。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隻有專業學者纔能讀懂的書,沒想到,經過作者們的「校注」,它變得如此生動、實用,並且充滿瞭人文關懷。 「救荒」二字,本身就帶著一股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如何運用有限的自然資源,來填飽飢餓的肚子,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關乎生命延續的重大課題。而《救荒本草》這部著作,顯然就是古人留下的寶貴經驗。 作者們的「校注」,就像是為我們現代人量身打造的「翻譯器」。他們不僅仔細地考證瞭原著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更用現代的語言和知識,為我們詳細地解釋瞭書中的內容。這讓我能夠輕易地理解,古人是如何辨識各種野菜、野果,以及它們的食用方法、藥用價值,甚至是一些注意事項。 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關於植物的細緻描寫,以及它們在特定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這讓我聯想到,在颱灣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次人們麵臨著飢荒的考驗,又是如何依靠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度過難關。 這本書,讓我對先人們的智慧與勇氣,有瞭更深刻的體會,也讓我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感情。
评分當我第一次在書架上看到《救磺本草校注》時,腦海中閃過的念頭是:「這是一本能教會我一些實際東西的書。」畢竟,在現代社會,我們對於食物的來源、植物的認識,很多時候都隻停留在錶麵的認知。但這本書的名稱,卻暗示著更深層的知識,一種在極端環境下,人們如何與自然共存、求生的學問。 我尤其欣賞「校注」二字所代錶的學術精神。我知道,古籍的整理與詮釋,是一項艱钜而耗時的工作。作者們的「校注」,意味著他們不僅是簡單地印刷原著,而是投入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考證、去辨析、去補充,並且用現代的語言和知識體係,去解釋這些古老的智慧。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歷史讀物,更像是一本「生存手冊」的啟濛。我期待能在書中學到如何辨識一些可能用於救荒的植物,瞭解它們的特性,以及如何安全地利用它們。這種知識,雖然在現代社會可能不那麼常用,但它蘊含的,是對大自然力量的尊重,以及對生命韌性的深刻理解。 我對書中關於植物的圖像、描述、以及其功效的闡釋,充滿瞭好奇。我相信,透過作者們細緻的「校注」,這些古老的知識,將變得生動而具體,並且能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上的自然資源,有更深入的認識。
评分第一次在網路上看到《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名,其實我有點好奇,畢竟「救荒」這兩個字帶有一點歷史的厚重感,又跟「本草」這種傳統中醫領域結閤,總覺得不是一般的休閒讀物。身為一個對颱灣在地歷史和傳統文化有點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瞭解過去人們如何在大自然中尋找資源、度過難關,是很重要的一課。這本書名讓我聯想到清朝時期,像是水災、旱災頻傳的時候,百姓們要怎麼在艱睏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而《救荒本草》這樣的著作,肯定扮演瞭關鍵的角色。 我對「校注」這個詞也特別感興趣。這代錶著這本書不隻是原著的簡單複刻,而是經過現代學者的細心考證、解釋和補充。現代人要理解古代的文本,尤其是涉及植物、藥用知識的,常常會遇到語言隔閡、植物種類的變遷、甚至是古代記載的模糊不清。所以,《救荒本草校注》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為我這位現代讀者打開瞭一扇理解古人智慧的窗戶,而且還是一扇被擦得乾乾淨淨、視野清晰的窗戶。 我個人喜歡閱讀一些跟歷史、地理、民俗相關的書籍,總覺得這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自己身處的這片土地,以及先人們留下的寶貴經驗。《救荒本草》聽起來就是一本充滿實用知識和歷史價值的書。
评分從《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中,我體驗到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知識連結。當我讀到書中對於各種植物的詳細描述,以及它們在古代如何被用於救濟飢荒時,我常常會將其與颱灣的歷史經驗連結起來。在過去,麵對天災的侵襲,人們能夠依靠的,往往就是身邊的自然資源。 作者們的「校注」,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古籍複刻。他們不僅僅是修正瞭原著中的一些錯誤,更重要的是,他們用現代的學術知識,去豐富和闡釋瞭這些古老的記載。這使得我們這些現代讀者,即使對古代植物學和醫學知識不甚瞭解,也能夠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並且從中獲得啟發。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植物形態、生長環境、以及其食用方法的細節。這些資訊,不僅具有學術價值,對於我們這些對自然懷有好奇心的讀者來說,更是一種知識的普及。透過這本書,我對颱灣本土的植物種類,有瞭更深入的認識,也更加體會到先人們對大自然的瞭解有多麼透徹。 《救荒本草校注》讓我深刻體會到,知識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的。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並且能夠在當代,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啟示。
评分《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在我的書櫃裡,佔據瞭一個特別的位置。它不是那種能讓你瞬間放鬆的娛樂讀物,而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知識寶庫。當初會被吸引,完全是因為那「救荒」二字所帶來的歷史厚重感,以及「本草」所代錶的,與自然緊密相連的智慧。 我一直覺得,瞭解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本書名,讓我聯想到颱灣早期開發的艱辛歲月,以及人們在大自然的考驗下,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 而「校注」這個詞,更是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我深知,古籍的傳承,往往伴隨著文字的訛誤、理解的偏差。作者們的「校注」,無疑是為我們現代讀者,提供瞭一條更清晰、更準確的理解這部經典的途徑。 我尤其期待,能在書中學到關於各種植物的辨識方法,以及它們在特殊時期的應用。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大自然奧秘的探索,以及對先人們生存智慧的緻敬。 這本書,讓我感覺像是在與一位歷史上的智者對話,透過作者們的詮釋,我得以窺見古人對自然的深刻認識,以及他們在逆境中求生的不屈精神。
评分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知識,是能跨越時間的界限,並且在不同的時代都能發揮作用的。《救荒本草》聽起來就是這樣一本充滿生命力的經典。透過《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我彷彿看到瞭先人們如何在艱辛的環境中,運用大自然的饋贈來延續生命。這不僅僅是歷史學上的考證,更是一種生存智慧的傳承。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校注」的工夫。在閱讀古籍時,我們常常會遇到文字的難解、植物的辨識睏難,甚至是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而這本書的作者們,顯然是投入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仔細地比對、考證,並且用現代的知識體係去解釋這些古老的記載。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植物辨識的詳細描述,以及它們的食用方法和藥用價值。這些資訊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有歷史學和植物學上的研究價值,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麵,為我們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活啟發。 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與歷史的對話,透過作者們的專業「校注」,我們得以更清晰、更全麵地理解《救荒本草》這部重要著作的精髓,也更能體會到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智慧。
评分從《救荒本草校注》的字裡行間,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跨越時代的關懷。在物力匱乏的年代,人們如何運用自然資源來緩解飢荒,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人道主義色彩的課題。而作者們透過「校注」的方式,不僅僅是文字上的考證,更是對古人這種生存智慧的細緻闡釋與現代化詮釋。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各種植物的詳細描述,從外觀特徵、生長環境,到食用方法、藥用價值,無不體現瞭先人們對大自然的深刻觀察與利用。而作者們的註解,則像是一座橋樑,連接瞭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科學認知,讓這些瀕臨失傳的知識得以重現光彩。 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颱灣的歷史,尤其是早期開發時期,人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求生。這本書提供的資訊,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當時人們的處境,以及他們所展現齣的堅韌生命力。 《救荒本草校注》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歷史的敬意,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它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們也從未放棄對生存的努力與對知識的追求。
评分我始終認為,最動人的故事,往往隱藏在最樸實的知識之中。《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麯摺的情節,卻以一種極其紮實的方式,展現瞭先人們在麵對生存危機時的智慧與勇氣。 「救荒」二字,本身就帶著一股迫切的生存氣息,而「本草」則是指引人們尋求答案的鑰匙。這本書名,讓我聯想到過去在颱灣,農業社會時期,人們如何依靠土地、依靠自然來維持生計。當災荒來臨,糧食短缺時,能夠辨識並利用各種野菜、野果,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就是一條條活下去的希望。 作者們的「校注」工作,更是讓這本書的價值倍增。我一直在想,古籍的文字、植物的名稱、功效的記載,在漫長的歲月裡,難免會產生一些偏差或誤傳。而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這部古老的著作進行瞭一次精確的「體檢」,並且用現代人的語言和知識,為我們一一解讀,讓那些古老的智慧,得以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我對於書中那些關於具體植物的辨識方法,以及它們的食用注意事項的詳細描述,感到特別著迷。這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大自然奧秘的探索,以及對先人智慧的景仰。
评分坦白說,我在接觸《救荒本草校注》之前,對「救荒本草」這本古籍並沒有太深的瞭解。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稱時,就產生瞭濃厚的興趣。畢竟,在颱灣這樣一個歷經風災、水患等天災的島嶼上,如何運用自然資源來度過難關,絕對是我們歷史經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救荒本草》這本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讓人聯想到過去人們在物資匱乏、環境艱難下的生存智慧。 而「校注」這個詞,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古籍複刻。它代錶著現代學者們的嚴謹考證與深入闡釋。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學術研究,是能夠在傳承古老知識的同時,加入現代的觀點與方法,讓這些知識能夠被更廣泛地理解和應用。《救荒本草校注》正是這樣一本承載著歷史智慧,又具有現代學術價值的書籍。 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古人是如何辨識、採集、利用各種植物來應對飢荒的。這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生命堅韌不拔精神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