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校注

救荒本草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救荒本草
  • 本草学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植物学
  • 药用植物
  • 古籍
  • 校注
  • 民俗医学
  • 自然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耗时六年,将古代经典逐项精解详注
  考据严谨,极具收藏价值的经典作品
  本书介绍414种可供果腹之野生食用植物,每物均绘有一图。释文详细确实,详核可据,为时论所推重。

  《救荒本草》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着作,详述在救荒时可利用的野生植物414种,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古代植物着作,也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走向应用植物学的重要里程,不单在我国植物发展史上句有重要学术价值,对于今日植物资源开发也有很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

朱橚

  生于1361年10月8日,卒于1425年9月2日。明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为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府;其谥号为定,故又称周定王。

  他还是一个植物学家。由于朱橚的领地开封府是着名的黄泛区,而利用野生的可供食用的植物可以救济灾民。永乐元年(1403年),朱橚把四百余种植物种于府内,并着画工将植物绘图成书,名《救荒本草》。《救荒本草》共记有植物414种,并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的形态、产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

校注者简介

倪根金

  男,教授,1962年11月生,江西南昌人。

  先后就读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和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和农学硕士。现任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主任、人文与法学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研究方向主要为农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生态变迁与传统农业、农业经济与乡村社会史。先后承担国家古籍整理「十一五」规划出版专案《捕蝗书全注》、广东省「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管理机制研究》等纵横向课题20余项。

  公开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出版《农业历史论集》、《传统农业与乡村社会研究》、《生物史与农史新探》、《梁家勉农史文集》、《古今农业论丛》、《华南农业大学百年图史》、《春晓初霁室诗集》等论着,参撰《广东通史?古代下卷》、《华南农业大学校史》等书,荣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10余项教学、科研奖项。

参注者简介

张翠君

  女,编审,1970年生,河北保定人。

  1992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植物学专业,2005年研究生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1992年7月~2008年4月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历任编辑、副编审,2008年4月至今在广东科技出版社任教材室副主任,编审职称。为广东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历年来在学术期刊发表生物学和出版专业论文20余篇。编辑出版图书数百种,获各级奖励的图书近百种。

《农政全书》:明代农业百科全书的宏伟蓝图 作者: 徐光启 成书年代: 明朝末年(崇祯九年,1636年刊行) 内容概要: 《农政全书》是中国农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由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等人历时多年编撰而成。全书共六十卷,汇集了中国自先秦至明代约两千年的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内容之博大精深,体系之完整严密,在世界农学史上亦属罕见。它不仅仅是一部农书,更是明代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的综合反映,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解决民生疾苦、富国强兵的深切关怀。 本书的编撰宗旨在于“救荒兴利”,即在国家面临天灾人祸、社会动荡之际,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徐光启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他汇集了前代众多农书的精华,并结合当时的实际生产经验,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发。 结构与核心内容详解: 《农政全书》的六十卷内容划分极为科学,体现了其百科全书式的体例: 一、 农政(卷一至卷五): 这部分内容主要论述农业的宏观管理和国家政策。徐光启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强调农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首要地位。他提出了系统的农政思想,包括土地制度的建议、水利灌溉的规划、农官的设置与职责、以及粮食储备和赈灾的方略。他倡导建立一套高效、公正的农业管理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极高,认为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详细论述了陂塘、河渠的修建和管理方法。 二、 种植(卷六至卷二十八):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详细介绍了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涵盖了中国传统耕作体系中的主要作物,特别是稻作(水稻)和旱作(小麦、粟、黍、豆类等)的种植技术。 在水稻种植方面,对选种、育秧、移栽、耘耨、灌溉排涝等环节的描述细致入微,体现了南方先进的稻作经验。对于旱地作物,则重点论述了轮作、休耕、间种的制度,以保持土壤肥力。 此外,本书还广泛收录了经济作物和果树、蔬菜的栽培技术。其中,对棉花的引种和推广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他对不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病虫害的初步识别和防治,都有深入的论述。例如,对稻瘟病的观察记录,虽无现代科学解释,却体现了早期对农业灾害的关注。 三、 垦荒(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 在明末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加剧的背景下,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农政全书》专门辟出三卷讨论垦荒事宜。这不仅包括对山地、沼泽地的改造技术,更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鼓励百姓和地方官绅参与荒地的开发,强调因地制宜,避免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 四、 农器(卷三十二至卷三十五): 此部分是关于农业工具的系统整理和改进。徐光启深知,先进的工具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关键。书中收录了大量耕作、播种、灌溉、收割、脱粒的农具图样和结构说明。许多图样是根据当时的实际生产工具绘制,并加入了改进意见。例如,对犁、耧车(播种机)等主要农具的描绘,不仅保留了古代的优秀设计,也体现了明代工具制造的水平。 五、 蓄产(卷三十六至卷四十): “蓄产”主要指畜牧业和副业生产。包括对牛、马、猪、羊等家畜的饲养、繁殖和疾病防治技术。徐光启强调了家畜在耕作和食物供给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如圈舍的建造、饲料的配比等。同时,也涉及了渔业和蜂业等副业的经营。 六、 种植(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五): 这部分是对种植技术的补充和深化,尤其是对一些特殊作物的种植法,如药用植物的栽培、林木的培育与利用等。 七、 农事(卷四十六至卷六十): 这是全书的总结部分,侧重于农业的时令、天文与实践指导。书中详细记载了按月节气进行的农事活动安排,指导农民何时耕、何时种、何时收,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对天时节令的高度依赖。 同时,最后几卷还收录了大量的地方志中的农事记录、前代农学家的经验总结,以及徐光启本人在参与新田开垦和推广西学(如几何学、历法对农时的指导意义)中的实践心得。这使得本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历史意义与影响: 《农政全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技术手册。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农学知识的集大成者。它保存了大量已经失传的古代农业文献的精髓,如对《齐民要术》等早期农书的引用和继承,构筑了完整的中国古代农业知识体系。 其次,它体现了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徐光启不仅是知识的整理者,更是实践者和改革者。他将西方传入的科学观念(如新的测量方法、对历法的精确运用)融入传统农业生产的指导中,展现了极强的时代前瞻性。 最后,其“救荒兴利”的宗旨,使其成为明末社会动荡时期,指导地方官员和百姓恢复生产、保障生存的重要工具书。它对后世的农业发展,如清代的《授时农桑备要》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农业科技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在接觸《救荒本草校注》之前,對「救荒本草」這本古籍並沒有太深的了解。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稱時,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竟,在台灣這樣一個歷經風災、水患等天災的島嶼上,如何運用自然資源來度過難關,絕對是我們歷史經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救荒本草》這本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讓人聯想到過去人們在物資匱乏、環境艱難下的生存智慧。 而「校注」這個詞,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古籍複刻。它代表著現代學者們的嚴謹考證與深入闡釋。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學術研究,是能夠在傳承古老知識的同時,加入現代的觀點與方法,讓這些知識能夠被更廣泛地理解和應用。《救荒本草校注》正是這樣一本承載著歷史智慧,又具有現代學術價值的書籍。 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古人是如何辨識、採集、利用各種植物來應對飢荒的。這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生命堅韌不拔精神的體悟。

评分

第一次在網路上看到《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名,其實我有點好奇,畢竟「救荒」這兩個字帶有一點歷史的厚重感,又跟「本草」這種傳統中醫領域結合,總覺得不是一般的休閒讀物。身為一個對台灣在地歷史和傳統文化有點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了解過去人們如何在大自然中尋找資源、度過難關,是很重要的一課。這本書名讓我聯想到清朝時期,像是水災、旱災頻傳的時候,百姓們要怎麼在艱困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而《救荒本草》這樣的著作,肯定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我對「校注」這個詞也特別感興趣。這代表著這本書不只是原著的簡單複刻,而是經過現代學者的細心考證、解釋和補充。現代人要理解古代的文本,尤其是涉及植物、藥用知識的,常常會遇到語言隔閡、植物種類的變遷、甚至是古代記載的模糊不清。所以,《救荒本草校注》的出現,對我來說,就像是為我這位現代讀者打開了一扇理解古人智慧的窗戶,而且還是一扇被擦得乾乾淨淨、視野清晰的窗戶。 我個人喜歡閱讀一些跟歷史、地理、民俗相關的書籍,總覺得這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自己身處的這片土地,以及先人們留下的寶貴經驗。《救荒本草》聽起來就是一本充滿實用知識和歷史價值的書。

评分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知識,是能跨越時間的界限,並且在不同的時代都能發揮作用的。《救荒本草》聽起來就是這樣一本充滿生命力的經典。透過《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先人們如何在艱辛的環境中,運用大自然的饋贈來延續生命。這不僅僅是歷史學上的考證,更是一種生存智慧的傳承。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校注」的工夫。在閱讀古籍時,我們常常會遇到文字的難解、植物的辨識困難,甚至是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而這本書的作者們,顯然是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仔細地比對、考證,並且用現代的知識體系去解釋這些古老的記載。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植物辨識的詳細描述,以及它們的食用方法和藥用價值。這些資訊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有歷史學和植物學上的研究價值,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為我們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活啟發。 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了一場與歷史的對話,透過作者們的專業「校注」,我們得以更清晰、更全面地理解《救荒本草》這部重要著作的精髓,也更能體會到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智慧。

评分

我始終認為,最動人的故事,往往隱藏在最樸實的知識之中。《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曲折的情節,卻以一種極其紮實的方式,展現了先人們在面對生存危機時的智慧與勇氣。 「救荒」二字,本身就帶著一股迫切的生存氣息,而「本草」則是指引人們尋求答案的鑰匙。這本書名,讓我聯想到過去在台灣,農業社會時期,人們如何依靠土地、依靠自然來維持生計。當災荒來臨,糧食短缺時,能夠辨識並利用各種野菜、野果,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就是一條條活下去的希望。 作者們的「校注」工作,更是讓這本書的價值倍增。我一直在想,古籍的文字、植物的名稱、功效的記載,在漫長的歲月裡,難免會產生一些偏差或誤傳。而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為這部古老的著作進行了一次精確的「體檢」,並且用現代人的語言和知識,為我們一一解讀,讓那些古老的智慧,得以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對於書中那些關於具體植物的辨識方法,以及它們的食用注意事項的詳細描述,感到特別著迷。這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大自然奧秘的探索,以及對先人智慧的景仰。

评分

從《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中,我體驗到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知識連結。當我讀到書中對於各種植物的詳細描述,以及它們在古代如何被用於救濟飢荒時,我常常會將其與台灣的歷史經驗連結起來。在過去,面對天災的侵襲,人們能夠依靠的,往往就是身邊的自然資源。 作者們的「校注」,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單純的古籍複刻。他們不僅僅是修正了原著中的一些錯誤,更重要的是,他們用現代的學術知識,去豐富和闡釋了這些古老的記載。這使得我們這些現代讀者,即使對古代植物學和醫學知識不甚了解,也能夠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並且從中獲得啟發。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植物形態、生長環境、以及其食用方法的細節。這些資訊,不僅具有學術價值,對於我們這些對自然懷有好奇心的讀者來說,更是一種知識的普及。透過這本書,我對台灣本土的植物種類,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更加體會到先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有多麼透徹。 《救荒本草校注》讓我深刻體會到,知識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的。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並且能夠在當代,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啟示。

评分

我必須說,《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徹底刷新了我對「古籍」的刻板印象。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只有專業學者才能讀懂的書,沒想到,經過作者們的「校注」,它變得如此生動、實用,並且充滿了人文關懷。 「救荒」二字,本身就帶著一股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如何運用有限的自然資源,來填飽飢餓的肚子,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關乎生命延續的重大課題。而《救荒本草》這部著作,顯然就是古人留下的寶貴經驗。 作者們的「校注」,就像是為我們現代人量身打造的「翻譯器」。他們不僅仔細地考證了原著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更用現代的語言和知識,為我們詳細地解釋了書中的內容。這讓我能夠輕易地理解,古人是如何辨識各種野菜、野果,以及它們的食用方法、藥用價值,甚至是一些注意事項。 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關於植物的細緻描寫,以及它們在特定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這讓我聯想到,在台灣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次人們面臨著飢荒的考驗,又是如何依靠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度過難關。 這本書,讓我對先人們的智慧與勇氣,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讓我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

评分

當我第一次在書架上看到《救磺本草校注》時,腦海中閃過的念頭是:「這是一本能教會我一些實際東西的書。」畢竟,在現代社會,我們對於食物的來源、植物的認識,很多時候都只停留在表面的認知。但這本書的名稱,卻暗示著更深層的知識,一種在極端環境下,人們如何與自然共存、求生的學問。 我尤其欣賞「校注」二字所代表的學術精神。我知道,古籍的整理與詮釋,是一項艱鉅而耗時的工作。作者們的「校注」,意味著他們不僅是簡單地印刷原著,而是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考證、去辨析、去補充,並且用現代的語言和知識體系,去解釋這些古老的智慧。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歷史讀物,更像是一本「生存手冊」的啟蒙。我期待能在書中學到如何辨識一些可能用於救荒的植物,了解它們的特性,以及如何安全地利用它們。這種知識,雖然在現代社會可能不那麼常用,但它蘊含的,是對大自然力量的尊重,以及對生命韌性的深刻理解。 我對書中關於植物的圖像、描述、以及其功效的闡釋,充滿了好奇。我相信,透過作者們細緻的「校注」,這些古老的知識,將變得生動而具體,並且能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上的自然資源,有更深入的認識。

评分

《救荒本草校注》這本書,在我的書櫃裡,佔據了一個特別的位置。它不是那種能讓你瞬間放鬆的娛樂讀物,而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知識寶庫。當初會被吸引,完全是因為那「救荒」二字所帶來的歷史厚重感,以及「本草」所代表的,與自然緊密相連的智慧。 我一直覺得,了解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本書名,讓我聯想到台灣早期開發的艱辛歲月,以及人們在大自然的考驗下,所展現出的堅韌與智慧。 而「校注」這個詞,更是讓我看到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我深知,古籍的傳承,往往伴隨著文字的讹誤、理解的偏差。作者們的「校注」,無疑是為我們現代讀者,提供了一條更清晰、更準確的理解這部經典的途徑。 我尤其期待,能在書中學到關於各種植物的辨識方法,以及它們在特殊時期的應用。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大自然奧秘的探索,以及對先人們生存智慧的致敬。 這本書,讓我感覺像是在與一位歷史上的智者對話,透過作者們的詮釋,我得以窺見古人對自然的深刻認識,以及他們在逆境中求生的不屈精神。

评分

在翻閱《救荒本草校注》的過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們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與嚴謹。書中對於許多植物的描述,不單單是名稱和功效,更包含了其生長環境、採集時間、甚至是用途的多樣性。想像一下,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如何辨識那些看似不起眼卻能救命的植物,這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作者們透過「校注」的方式,不僅僅是修正了原著中可能存在的訛誤,更重要的是,他們試圖用現代科學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古老的知識,並且與現今的植物學、藥學知識進行對比與結合。 例如,書中對於某些野菜的介紹,可能會提及它的根、莖、葉、花、果實的食用方法,以及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不僅是知識的補充,更是一種對大自然潛在危險的提醒。作者們的註解,常常會引用一些古籍的對照,或是當代植物學的最新研究,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非常豐富。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古籍訛誤時的細膩。有時候,一個字、一個注音的差異,就可能導致植物辨識上的巨大偏差,進而影響到其應用。而《救荒本草校注》的出現,顯然是經過了大量細緻比對和考證,這對於想要深入了解這本古籍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也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大大提升。

评分

從《救荒本草校注》的字裡行間,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跨越時代的關懷。在物力匱乏的年代,人們如何運用自然資源來緩解飢荒,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人道主義色彩的課題。而作者們透過「校注」的方式,不僅僅是文字上的考證,更是對古人這種生存智慧的細緻闡釋與現代化詮釋。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各種植物的詳細描述,從外觀特徵、生長環境,到食用方法、藥用價值,無不體現了先人們對大自然的深刻觀察與利用。而作者們的註解,則像是一座橋樑,連接了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科學認知,讓這些瀕臨失傳的知識得以重現光彩。 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台灣的歷史,尤其是早期開發時期,人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求生。這本書提供的資訊,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當時人們的處境,以及他們所展現出的堅韌生命力。 《救荒本草校注》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歷史的敬意,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它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們也從未放棄對生存的努力與對知識的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